[《关于善恶的格言》2100字]善恶字

作文一:《关于善恶的格言》2100字

关于善恶的格言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葛洪

3、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莎士比亚

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5、恶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镜,但前者的放大倍数更大。

6、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罗素

8、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罗·勃郎宁

9、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

10、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11、惩恶而劝善。——《左传》

12、学佛的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阿罗汉、菩萨、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见,以为人死了就完了。——印顺导师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14、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15、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16、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

17、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杨子

19、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雨果

20、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丘明

23、对于恶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27、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泰戈尔

28、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29、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这两种人可以转化,羊渐渐可以转成狼;狼呢,渐渐地到一定阶段也可以转变成羊。就好像是善恶一样,没有绝对的善恶,你这人特别的善良,那也有特别不善良的地方。最可笑的还有许多人,在羊向狼转化的时候,转化成一半,停在那儿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闹不太清楚,到底是羊还是狼。——刘震云

30、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萧纲

31、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谟克利特

32、恶行生不出善果。

33、我给英雄下的定义是必须用武力为他人或者是为民族、国家谋求利益的才是英雄。好汉是什么呢?好汉这个词是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义的。所以这里面有是非善恶的问题。——吴越

34、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弗·培根

35、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36、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米列

37、凡诗人之作,刺箴美颂,各有源流,未尝混杂,善恶同篇也。——颜之推

38、就好像庄子说的浑沌。浑沌北边有个帝,南边有个帝,他们到中间来看浑沌,浑沌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但对他们非常好,这个南边的帝和北边的帝就要报答浑沌,就给他开鼻子、眼睛,凿七窍,要让他看看世界—日凿一窍,庄子说:七日,浑沌死。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死了。在西方《圣经》里边也有这样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摘取了树上的苹果,吃了,知道了善恶,知道了好和坏,开始思想,这时候,就离开了天国。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化人的诞生,也是一个自然人的死亡的过程。但是这过程中间有一段最微妙的最美妙的时刻,正是这个时刻产生了艺术。——顾城

39、避免做坏事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好事,因为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企图不做任何事。——卡莱尔

40、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要善于面对和把握大量的中间状态,过滤状态,无序状态与自相矛盾的状态,可调控状态,可塑状态等等。——王蒙

41、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揣测耶和华神把这样一棵树安设在伊甸园的原因,也更无法猜测为什么人一吃这树上的果子就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无论如何,这棵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是寓示着丰富的内涵的,因为我们看到人吃了它就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就是堕落。——傅翔

42、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m.lz13.)

43、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及真伪,并使人倾向于善与真,排斥恶与伪。——塞·约翰生

44、念佛之前,先当信佛。必具四信,乃名信佛。一信果佛,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及十方诸佛等。二信自己的佛,即是佛性。令在因地,能开慧见性者,即名成佛。三信人无善恶冤亲、贤愚贵贱,个个是佛。四信一切四生六道,皆同具毗卢佛性。此四者无先后高下,一体平等。——王骧陆

45、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福楼拜

46、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罗曼·罗兰

*  关于人生哲理的警句

*  关于人生的名人名言名句

*  关于人生的格言警句

作文二:《关于人性的善恶》700字

关于人性的丑恶,朋友们都有思考。有位朋友说人很多时有幸灾乐祸心理的。

别人要是有灾,看着就高兴。不为什么,没什么理由。如果自己有祸,相信别人也会鸣鞭炮庆贺。我觉得这可能是就某一事一时之忿然,有想像的成份。如果没仇没恨的,怎么会这样呢?除非这人心里太阴暗太偏狭。

嫉人有,笑人无倒是这样的心态普遍。哪怕是亲朋好友堆里也不例外。

有朋友指出你们在心理上是两极:一个是太阳光了,一个又太阴暗了。的确如此。这都不好,都不会全面正确客观地看问题。太阳了,会看不到阴面,遇到发霉的事棘手的事会不知所措,而在定性上不会明辨事非,导致混淆是非,进而会糊涂人生,不知咋死的,悲哀。太阴了,会看到的全是丑恶,人性的丑陋,对什么都持怀疑,世上没有美好,因而一片灰暗,活得抑郁荒凉。

正确的是应该介于两者之间,辩证地看到现实的多面,相信世间有美好,也有丑恶,关键是逞恶扬善,而不是看到丑恶,就不相信美好。或者到处都是鲜花而没有荆棘。我是相信真善美是占主导地位的,假恶丑存在,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但不是主流,为大多数人所不齿、所痛恨、所鞭挞。还是不要因为一时的阴霾就怀疑能否还有阳光,也不要因为遭遇陷阱就怀疑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阳光依旧,大路宽广。

其实性善论与性恶论一直就争论不休。圣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认同这个理论。即使是恶人的后代,他也不会一生下来就恶得不行,而是在环境这个染缸里改变的。这个道理说着不怎么硬气,因为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说,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盗洞之说。现实中的确有过证明。这样,自己又弄糊涂了。一定的条件下,善良人也会做恶事,恶人也会做善事。用这个解释可能会使道理清晰些。

当然,这里也有个善恶标准问题。什么是善?何谓恶?看似简单,可能答起来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

每个人心中也会有不尽相同的答案。但是,不争的是,人们是趋善惩恶的。

作文三:《关于善恶的信念》1500字

很多人看待自己的人性时,也会做如下的区分:我的右边有个善良的天使,左边有个邪恶的魔鬼。当我要做一件事情时,到底是善良的天使出来,还是邪恶的魔鬼作主,就此展开一场善恶的战争。追溯到宗教上的说法,便是上帝和撒旦的战争。当然,所有的故事、所有的电影,最后都是上帝赢了,而撒旦总是隐闭在某个黑暗的角落伺机而动。善恶之间的斗争,永远是各个宗教里最震撼人心的戏码。

从精神科医师的角度来讲,邪恶只不过是一种不良的防卫机转。它是个体想要维护本身的利益,维护自己存在的正当性而采取的一种不好的手段。举例而言,当有人直斥我们的过错时,我们通常会自我防卫:“其实他讲的根本不是我,他是在恶意攻击。”或是“这个坏蛋,他根本是在讲他自己!”当一个人遭受攻击时,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反过头来做防御性的攻击,以便保证自己的安全。

如果一个人变得更成熟,那么他会选择一种比较好的防御机转:“他之所以攻击我,是因为他没有信心,那我就给他信心或根本不要理他。他会说我的坏话,是因为他在嫉妒我,我一定要告诉他:“我很愿意帮忙你,只要我好,你也会好。”这样他就会为我的好,而觉得与有荣焉,不会因此而觉得受到威胁。如果让他看到这一点,他就不会嫉妒我的表现,也不会再说我的坏话。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防卫机转。

有一群灵魂或意识,他们还没有学会意识真正的力量及彼此互助合作的本质,而以一种比较拙劣的手法来护卫自己的存在、巩固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伤害别人,他们是上帝国度里受伤及没有安全感的部分,这部分我们称之为邪灵。这些邪灵的心态、手段,是自我保护的结果,是不良的防卫机转,到后来对他自己的存在不但没有帮助,也会伤害别人。这种不良的防卫机转其实可以进化到比较好的,成熟的防卫机转。

在新时代的观念里,善与恶都是更大的善的一部分,并没有善恶二元论的存在。恶不是一种本质的存在,并没有一个东西的本质叫作恶,或是有个东西的本质叫作邪灵,也没有一个把所有的恶游离出来后,不含任何杂质的善。这基本上是个假象。事实上,那种假象的善有时比恶更没有力量、更虚伪,因为它否定了人性里的一些本能反应。那些本能反应没有什么不好,它只是走捷径、想保护它自己、证明自己存在的正当性而已。

如果恶被以这种观点对待,它会被接纳、会成长,当它成长之后,就会朝向一个更大的善。当它更认识自己,学会用更好的方法对待自己及别人时,心会打开,恶的手段会被抛弃——因为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常常有朋友问我:“你看到社会上有这么多的恶,看到人性里那么不好的成分,有何感想?”我觉得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学会更好的心态而已。如果我们把恶当作一种本质来对待,那么我们就会在内心掀起一场善恶的战争:我们内心的善,会害怕被恶所渗透,随时质疑自己的动机是来自邪灵的主宰,还是来自善良天使的声音,我们的灵魂会陷入两极化的分裂中。

新时代的思想没有这样的分裂,善恶整合在一起,而回到内心深处一个更大的善里。当那样的善出来时,灵魂的精神分裂会获得统一。当人们不再怀着一种捉间谍、遏止邪恶的心态来看待他自己和周围的人时,人性会获得更大的统一,整个社会对于犯罪、人性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

就像新时代一直强调的,当你认为恶是人性的本质时,你就会制造出更多的恶,也将看到很多的恶以证明这样的观点,然后你想要创造出更大的善来降伏那个恶,善恶的斗争与焉开始。可是如果你看待恶,就像看待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一样,你会知道这个小孩子只是不懂事而已,他只是不被了解、不被接纳,你知道他是可以懂事的。那么,那个恶在你眼中就没有力量了,你不会受到他的威胁,你的灵魂会回到一种非常安全的状态。

如果有人真的要做那些不好的事情,就祝福他吧!有一天,他自然会觉得:这样做,自己不快乐,别人也不会快乐,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把他还给他自己吧!当你把他还给他自己、当你心中怀着和平,你会得到真正的和平,不再陷入宗教上的正邪之争,或是人性中的善恶对立。

作文四:《关于人性善恶的的探讨》900字

自从孟老夫子的“性善论”出来后,然后他同门的后进,筍老先生觉得有所偏颇,不同意孟老先生的学说,针锋相对,创造了个“性恶说”。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后生,根据自己的环境,学识,位置形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为了生存的既得利益和沽名钓誉,自觉和违心的跌入到这个大染缸中,不能自拔。

时间走到了今日,作为烟火人生的我们,寻常的屁民一枚。无法超脱,无能入籍“上智”和“下愚”的仙籍。狗苟蝇营,艰难为生,亦不能免俗,亦跌入此染缸中不能自拔。

人说这世界上有两种事情比较难,一是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更尤其是已形成成见的人;二是让别人口袋的钱自愿的掏出送到自己口袋里来,而别人口袋并不宽裕。如果这两个事情能够修炼到超凡脱俗,收放自如,那都是人中极品,都是俗世瞩目的角色。

人是群体性生物,群体性生物分工绝不相同,环境,位置也绝不会相同,形成的价值观也绝不相同。有正就有反,这点可能是绝对的,和物质运动论一样。

我从来就没有打算说服任何一个人,我对我自己的斤两还是自知的。我只是创造个场所来探讨,相互质疑。旁观者清,让别人找出自己的短板,补上,大家一起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庄周说“性”是天然的,天生的,“人”是后为的,雕琢的。无论“性善论”作为主导,还是“性恶论”作为主导,“性”是大家没有争论的,作为公允的问题存在着。

上天在创造生命时,创造了个生物圈,一方的“损”成就另一方的“益”,生生不息,周而反复。生命以“物”的形式存在,又以“物”作支撑来生存,支撑生命的“物”是“利”的其中一些等同,属于“实物”范畴。另一部分的“利”,是物的幻化和升华,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是'物"的载体和源头。很多人得鱼忘荃,忘记了“物”。

生命的某一种群,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必须尽可能的最低限度的止“损”,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趋吉避凶,就利去害是生物生存最根本的本能。生物表现的“善”或“恶”,就是趋吉避凶,就利去害当时的最好结果。此种选择就是自己或团体亦或种群当时最好的结果,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善”和“恶”是生物有机的天生本能,不可人为的分割。否则无法生存于环境,他的有机结合才能收放自如的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使自己或团体或种群能够很好生存。

作文五:《关于人性善恶的假设》2900字

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犯颜的人臣,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勇于纳谏的人君,这一对圣君贤臣成就了历史上很多佳话,为后人津津乐道,成为后世君臣之楷模。当然从传说中的彭祖到现实中的比干,到中学生都知道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到中学生未必知道的彭德怀的万言书,历史上敢于披龙鳞逆圣听的忠臣,代不乏人。当然所谓圣明天子也时有出现,独夫暴君更是不绝如缕,留下的佳话不少,惨烈的牺牲更多。我们歌颂前者,而怵惕于后者,其实两者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只要这个制度不铲除,这样的悲喜剧还会不断上演。寄希望于君圣臣贤是古代愚氓的幻想,现代社会的人们如果还抱有这样的期待,只能说是活该不配有好的命运。   相信人性本善,只能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善有善报也只能是一种个人信念,你相信你就这样行,并承担任何可能的结果。而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必须坚持人性本恶的人性预设。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预设基础上的,我认为人性恶的假设非常了不起,这个伟大的假设为监督和制衡权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注意,这是假设,不是真实,因为真实谁也不知道,我们需要一个假设来构造一个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这在社会科学中尤其重要。   比如说,关于人性善恶,这是一个争论了几千年也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争论,也不必去证明,我们只要一个假设就够了。那么,是假设人性恶还是人性善呢?这会导致整个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教育体系截然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儒家文化的庞大体系就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而基督教文化则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我认为整个基督教文化也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这个假设就是上帝的存在,就是假设有一个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存在,人类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在他的注视之下,最后由他来进行评判。而中国人则不相信有这样一个人格神的存在,中国人相信真实存在的只是世间万物,包括人,而没有造物主,即使有时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者,但没有把“天”看作是一个人格神,“天”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且“天意从来高难问”,甚至认为“人定胜天”。其实,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也是无法证明的,那么我们就假设它存在或者不存在,在这儿,中国人和西方人又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设定,我认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都是源于这两个不同的假设。   魏徵进谏就是基于人性善的设定,历史上所有的谏臣、诤臣、直臣、忠臣等等都相信君主本性是善的,是能够听得进自己的意见的,并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劝去做的,是能够成为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圣明天子的,至于现在还没有采纳自己的忠言,只是因为:一,我说得还不够多、不够好、不够深刻有力,所以暂时还不能打动他;二,他受到一些小人、佞臣的蒙蔽,内心的善性被遮掩住了,所谓“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总之,君主内在的“明”和“公”是早就设定好的,君主能够被打动也是不容置疑的,哪怕龙颜大怒甚至杀了我、杀了我全家,也不能否定君主的圣明,只是表明君主被蒙蔽之深。所以,后来者仍须努力,以我为榜样,前赴后继,焚膏继晷,刮垢磨光,让君主的圣明大白于天下。   一个人的信念是很可怕的,一旦确立了某个想法是很难改变的,无论什么结果都在证明他的正确。君主接受了自己的规劝,表明君主是圣明的;君主没有接受,表明圣明被遮蔽;君主越拒绝越表明圣明被遮蔽得深。他从来不会去怀疑“君主圣明”这个前提是不是有问题。其实,如果你一开始就接受了人性本恶、君主不圣明这个前提,后面的行为和结果也是能讲得通的。君主不接受忠言,可见不圣明;君主接受了,只是出于不得已、暂时忍受、一时糊涂等等。有道是“忠言逆耳”,可见,不听忠言是正常的,普遍的,闻过则喜是奇怪的,少见的。有人说,反正都没有根据,为什么要假设人性恶呢?道理很简单,假设人性恶,你就不会迷信人治,而要努力去寻找其他途径,比如说法治、宪政、分权、制衡等等,这就是西方人经过几百年探索和实践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政治制度。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个“正确的废话”之经典文本,通篇空洞迂腐的道德说教,有精神感召力而无现实约束力,看似文采飞扬,情真意切,实则陈词滥调,隔靴搔痒。文中所讲的道理都是一些老生常谈,孔孟荀早就讲过(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相关表述),而且说话的腔调和习惯都一个样,比如用排比句来造势,用比喻来说理。我们知道排比主要是以气势压人,而比喻则是一种几近原始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就是瞎联系,毫无逻辑性可言,只是一种文学手段,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论证方法。   作者说“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虚伪的吹捧,而是真诚的相信,不是劝谏的策略,而是立论的前提,也就是古往今来的魏征们对人性的预设:人性善,人君之性极善。人臣要做的事情就是经常地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极善之本性,什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还有“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在德不在鼎”(《左传》)等等充斥在全部古圣先贤的著作中。魏征在本文中提到的“十思”虽然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但只是自己说说,甚至说得性起,又激动又感动,事实上毫无用处,属典型的意淫。   实际上,魏徵自己也看到了“(人君)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这样的贯穿在全部历史中的事实,但魏征们是这样解释的:人君的圣明被蒙蔽了啊,人臣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啊,正像我们伟大领袖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君主是多么地英明啊。其实,李世民的话同样是老生常谈,《诗经》里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话。此后,像什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等不绝于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思一样的格言警句,因为中国的历史悲剧主要是用来重演的。尽管每次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一样的,但中国人还是乐于总结经验教训,中国是世界上最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民族,并且已经总结出瘾来了,我看,哪一天如果不让他总结,他会如丧考妣的。所以我想,中国人为什么要不断地重演悲剧,可能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那多好玩啊,我们一起来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居然都一样,而且跟前人、前人的前人、前人的前人的前人都惊人地一致,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个爱好总结的美德以前还只局限于文人、史官和部分政客,现在则发展为全民性重大节目。你想想,从幼儿园开始,你一生中写过多少小结、总结、个人鉴定、事迹汇报之类的东西,而到了年底,几乎全中国人都在忙着写总结,不是吗?   中国的历史很长,这是我们一直深感自豪的。其实中国的历史很短,一个朝代而已,其他朝代是不断地叠加上去的。我们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兜圈子,兜完一圈就开始总结,总结完了继续兜圈。   我们现在兜到哪里了呢?是不是到了一圈快终了的时候了?不要急,这一天终归会来的,到时候我们再坐下来好好总结吧。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作文六:《关于人性善恶的“顿悟”》4200字

摘要:川端康成是一个孤独而伤感的日本作家。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的命运大多是不幸的。小说《神在瞬间》的女主人公也没有逃脱不幸的命运,然而不同于以往的作品是这个女’^生虽然身体上是不幸的,但在精神上是幸福的。作品中“他”通过观察乌店主为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少女洗澡的一幕,顿时感悟。本文着重对他感悟的一段话和“神”的美学意蕴进行解读。这里的“神”有三种含义:一是鸟店主被看作是神的化身,受窨少女的保护神:二是相信神在的宿命论思想;三是暗含了善与恶只在人的一念之间。   关键词:悲哀 人性的顿悟 神 善与恶      川端康成是一个孤独而伤感的日本作家,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多数是不幸的。由于亲人的相继离世,孤儿情结造就了他的孤僻性格,使他更加倾向于女性。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不完美的,女人的悲哀是他创作的一贯主题,他没有以俯视的姿态去看待这些女性,而是以同情的心去关注她们。在他的《雪国》《伊豆舞女》等作品中就是如此。川端康成的《神在瞬间》这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没有逃脱女人不幸的主题,然而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是这个女性虽然身体上是不幸的,但在精神上是幸福的。小说叙述了作品主人公“他”观察鸟店主为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少女洗澡的一幕,通过这位女性的不幸与幸之间的反差使得“他”顿时感悟:“他明白了,认为自己使她不幸的这种法是错误的。他明白了,这是一种不自量力的想法。他明白了,人是不能使人陷于什么不幸的。他明白了,请求她宽恕之类的做法也是错误的。他明白了,由于是伤害人而站在高处的人,向由于受伤害而站在低处的人请求宽恕,这是一种骄横的心理。他也明白了,人是不能伤害人的。”。本文通过对以上一段话进行解读。      一、人性的顿悟      作品描写了“他”在温泉泡澡的时候,看到了鸟店主为妻子洗澡的情形,当他认出鸟店主的妻子是他在五六年前伤害过的少女时,不由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重新遇到这位女子。当他知道他正在欣赏的少妇就是那个少女时,他愕然了,他才发现她原来竟是如此之美,女人那“小小的胸脯上的一对小小的乳房,不甚丰满,活像是两只白酒杯”,她那“美丽的面孔,更令人感到像是一朵花儿”,还有她那原有的“丰盈的黑发”,“圆圆的膝头,活像戒指上的蛋白石”,这个女人从上到下,在川端的笔下是那么的完美、高雅、素沽,“她的身体总是像少女的模样,是一种稚嫩、纯洁的象征”。在川端康成的作品里,总是把女性的悲哀美融人外在的自然美中,“或以美丽的自然形容女性的外在美;或以自然的纯洁象征女性的圣洁心灵;或以自然之物比喻女性的性格与命运”。川端康成的作品总是离不开女性,女人因美丽而悲哀,又因悲哀而美丽,女性的美丽使他感动,女性的悲哀又使他更加觉得女性美丽,悲哀之美的女性形象是川端康成作品一贯的主题。然而在这个冰清玉洁的美丽的躯体下,却是一个手脚不灵便、生活不能自理的女性,必须由丈夫给她洗澡。他因这个曾经被自己亵渎的躯体感到不安和悔恨。   古老的日本与中国有着极深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化不仅传人了日本这个岛国,也带去了男性在社会中居主位的思想观念。在古老的东方社会文化体系中,男性一直居统治地位,女人在各方面都处于次要和弱势地位,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以大男子主义为中心的。与中国有着渊源的日本也不例外,男尊女卑、男性中心的观念自“五四”以来在中国逐渐淡化,而在日本却一直延续。他对少女的伤害表现了男权主义的作祟,男人对女人历来都持有一利‘强烈的征服欲,在男人的心目中,征服就意味着占有,占有就意味着得到,得到了女人的身体就能得到女人的心吗?这个问题在男人眼中可能就是一致的,男人以征服为快乐,为自我证明的一种方式。从作品中他对少女的伤害就可以看出男人征服与女人被征服的这种性别权力关系。少女变成这样,表现了男人对女人的征服,女人的无能无力和渺小。女人天生就是弱势的,女人的柔弱造就了女人成为被征服的尤物。男人总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去看待这些柔弱的女性,最后作品结尾处,把伤害人说成是“站在高处的人”,而受伤害的人说成是“低处的人”,“高处的人”对“低处的人”是一种俯视态度,是一种男人特有的“骄横的心理”,这利-“骄横”更是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当他看到鸟店主对妻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时,他才感觉到原有观念的卑劣,“他明白了,请求她宽恕之类的做法也是错误的”,任何一种宽恕都不能挽回昔日的少女,这使他进一步意识到:“人是不能伤害人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男权主义的观点首先就没有把女人看作是和男人平等的一个人来对待。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男人优越、女人弱势之分,人与人之间首先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爱慕,任何一种企图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寻求尊重和爱,都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的。东方古老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在日本这片上地上极为严重和普遍,又受到中国佛学生死轮叫、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忏悔之情溢于言表。   鸟店主却与“他”完全不同,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在鸟店主的身上更多的是一种无言的爱和关怀,鸟店主对他的妻子照料得无微不至、倍加呵护。文中虽只简单地勾勒了鸟店主为他的妻子洗澡及穿衣过程,字里行问却凝聚着鸟店主对妻子深深的爱,如鸟店主“在温泉里跪下,又跷脚站起来,给坐在池边的妻子搓洗胸部”,让妻子去温泉里泡泡时,又“从腋下轻轻地把她抱了起来”,当妻子洗好之后,给她穿衣服,“从贴身衬衣到短外褂,统统把袖子一层层套好,然后从温泉里把妻子抱了上来”,“用衣服把她的整个身子包裹起来,恍如用花瓣把赤裸的花蕊包裹起来似的”,鸟店主温柔体贴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爱与关怀。文中对这位女性的美丽躯体的描写与没有自理能力的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美丽的人却是这样一个丧失了生活能力的人,就像是一朵没有水源的鲜花,只会慢慢枯萎,没有了灵气。女人美丽而残缺,总是令人扼腕叹息,观赏之余多了一种悲悯和无名的淡淡哀伤。在川端笔下的这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女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一利・人生的不幸与莫大的悲哀。然而鸟店主刘这个女人的爱却是那样的真诚,如作者所说的“世上再没有人像鸟店主这般爱抚着自己手脚不灵便的年轻妻子”。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一贯表现的主题。   三岛由纪夫认为川端康成创作的终极主题是“人能够爱人吗?”川端康成笔下描写了太多不幸的女性形象,表现了爱之不能的终极幻灭感,使人不得不对之进行深深的思索: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爱情?人是否值得去付出?人们总是在一次次被伤害之后,又总是寻求希望的奇迹。虚无缥缈的希望倏然不定,缺失了的心灵总想寻求圣洁的安息地,川端康成本人也不例外。无论是他的身世还是爱情的受挫,都表现了他这个孤独灵魂的精神寄托。《神在瞬问》这篇作品没有逃脱悲哀女性的形象塑造,但不同的是,这个女人有一个深爱自己的丈夫,有一个温暖的家,从某利噫义上说,这个不幸的女人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明白了“人是不能使人陷入什么不幸的”原因。

二、对“神”的意蕴的三种解读      这篇文章中的“神”有三种含义:一是“他”把鸟店主看作是神的化身,是受害少女的保护神。当作为外在观察者角色的“他”看到鸟店主背着妻子走回家的背影,“温热的泪水不南扑簌簌地滚落在温泉上。不知不觉问,他以诚挚的心情念叨道:‘神在’”。鸟店主对少女的体贴爱护与真情,使他感动以至落泪,这里的“神”就是指鸟店主,鸟店主是神的化身,是少女的保护神。   二是相信“神”在的宿命论思想,即是文中写到,当他和鸟店主在温泉里谈话时,认出了这位曾经被他伤害过的少女时,吃了一惊,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重新见到她,这种冥冥之中的孽缘使他意识到命运中的一种安排,五六年来良心上的谴责让他有愧于她。他认为是神在安排这一切,安排他们的再次见面,安排他看到了这样的情境,引发他良心上的不安。文中带有一利,宿命论思想,他相信这是神在安排,由良心上的谴责逐渐变成了忏悔,最后结尾说道“神啊,宽恕我吧”,他在忏悔,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请求神的原谅。这种宿命论思想导致了他的负罪感,在负罪之中寻找一种自我的开解与超度。日本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佛学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在本文中非常明显。   三是“神在瞬间”蕴含了善与恶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无意识、下意识(或称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是人的生物的本能、欲望,这种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上最下层的东西,属于纯粹的生物性本能,“表现为法律、伦理、宗教所不允许的原始的、野蛮的动物般的本能和愿望。它服从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得到满足”。下意识是处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个层次,意识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最高层次,它服从于现实原则,压抑过度膨胀的性快乐原则。弗洛伊德在他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原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人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无意识、下意识和意识。原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人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总和,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性本能冲动,这种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不为意识所控,弗洛伊德把它称作“力比多”,力比多是性本能的原始动力,也是导致人犯罪的罪魁祸首。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在良心上的表现,这种超我带有明显的自控意识。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主要的职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二是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作品中的“他”对少女的欲望就属于无意识原我这个层次,一种无意识的性冲动对生理上肉欲的满足,性本能冲动的强烈程度有时超出了理性意识的支配,处于一种迷狂状态。人总是一个矛盾体,他对自我的谴责就是超我阶段的主要表现,“人的心灵中始终存在着以性欲为中心的本能、欲望和道德、宗教、法律等力量内化而形成的良心和压抑之间的冲突”。本能与欲望和良心、压抑之间的冲突总是在人的心灵中不断的斗争,人的心灵中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当天使战胜了魔鬼,就走向了善,当魔鬼战胜了天使,就走向了恶。善恶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川端康成的“神在瞬间”一词之意也就是如此。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容易解释这种现象,也更具有客观性,而川端康成却把人的自我矛盾意识归结于神,把命运交给神来判决。他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五六年来一直受着良心上的谴责。他由于给少女造成了如此不幸的后果,良心上的谴责就变成了一种负罪感,由于这种过错是无法弥补的,他在心灵上的不安只能用忏悔来请求“神”的宽恕。

作文七:《关于善恶的格言_前言》300字

人之所以烦恼横生,对人生困惑茫然,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没有健康,而是因为没有智慧, 没有了悟茫茫人生的真相。所以有人说:“诚信是第一财富,智慧是第一生命。”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 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 谆谆教导。 本书的名人名言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既可以启迪人生智慧、 提高自身素质, 又可以在写作演讲中引用,更可以用来与朋友共勉。 本丛书汇集了常用名言数千余条,包括有格言、谚语。它们或文中所摘,或诗中所抄,或从 大众口头所采,间或亦有已所杜撰。本书通过对这些名言的探源和示例,揭示了深刻的人生 哲理。阅读它们,能对人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文八:《关于人性中的善恶》2200字

【抑恶扬善】无论是上帝还是佛祖,他们的前身都是人;在人性的深处原本就有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是善良仁慈的自我,一个是自私邪恶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同时生于同体;问题要看我们如何使用智慧来扬抑这两个自我;若弘扬善良仁慈的自我,抑制自私邪恶的自我,那么,这个人便是好人。反之,如果我们膨胀了自己的欲望,纵容了邪恶的自我,而抛弃了善良仁慈的自我,那么,这个人便是坏人。

【抑恶扬善之解语】

关于善恶的观念讨论,自古以来从未曾停止过。历史上很多有思想、有见地的人士们,都各持己见的据理力争着。可是最终,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结论。

当然,在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定位上,所有的阐述者,都是以其个人的主观认识,或以其个人的经验为视角的切入而论证。因此,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甚至更有人认为,人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人类在刚刚出生的婴儿时期,其人性如同一张白纸。至于好坏之分,是因为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

但是我认为,人性的本身是善恶并存的。其之善恶与体同生,可谓是与生俱来。

人性善恶意识之所以在人体早期阶段不被发现,是因为当人们处于婴儿时期的时候,他们的机体还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他们的主观意识,还是处于一种萌芽时期的混沌状态,他们的私欲和善意观念还只是处于简单的哭笑之中。

当一个人的善恶意识,只是以一种表象情绪的展现,而没有对除我之外的他人造成影响和伤害的时候。他的善恶行为虽已产生,但却不易被人察觉。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人性状态,暂且定性为“人性潜伏期”。

随着人体的不断成长,他的思想意识也随之逐渐成熟。这时的人性自我主观意识,便会通过他的行为处事逐渐的体现出来。

如果大家静下心来回忆过往,或多或少的都会记起自己在孩提时代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一群小伙伴在河边洗澡,临回家的时候,有一位小朋友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情急之下竟然哇哇大哭起来。看着他的糗样,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最后,还是一个小女孩到远处的草丛里帮他拿回了衣服。

这件事看似简单,但是,却把人性的善恶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可想而知,他的衣服是被几个调皮的孩子给藏了起来。他们藏起衣服的目的,就是要看到那个丢衣服小孩的糗样而达到自我取悦的目的。这就是典型的人性之恶。

而那个小女生,她一直都是旁观者,对事情的始末充分的了解。在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她保持了沉默,是源于人性中固有的冷漠,或者说是源于人性中固有的自我保护意识。     但是,当她看到丢衣服的小孩被奚落讥笑的时候,心生怜悯。于是,正义的意识促使她选择了帮助。这就是人性中的慈悲善良。

在这则故事当中,没有涉及到利益,也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冲突或摩擦。但是,在人性的潜在层面,善恶意识却显露无疑。

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同时,也会因为我们主观意识的决定而发生很多事情。那么,当我们的生活中发生或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以善恶标准去衡量,经过合理判定之后,再去决定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事情。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有太大的过失和缺憾。

其实,在我们的人性意识中,对于善恶好坏的认知能力人人都有,且人人清晰。不过,往往因为我们自私贪婪的心理欲望,与顽劣不羁的人格品性从中作祟,从而使得在关键的时候蒙蔽了我们理智的思维,以致一时糊涂犯下错误。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性的层面上对善恶的本质认识,延伸到后果影响方面的纵深挖掘。以此使我们能够充分而深刻的体会到,抑恶扬善的重要性。

当我们面对自我欲望取舍判定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想到我们自己的需要。更要很清楚的知道,我们所需要的是否属于法律所允许的合理需求。

当我们想要达到我们欲望需求的时候,不但要判定我们的想法是善还是恶,更要判定我们所采取的手段是善还是恶,以及我们所采取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如果我们明知因为我们自私的需求会导致对他人造成伤害时,还不管不顾的一意孤行,那么,我们的人性出了问题。我们的灵魂已被欲望的恶魔所俘虏。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大致会采取以下三种行为方式。一种是泯灭良知孤注一掷,用更大的恶行来壮大自己的势力,以此达到震慑的目的。同时,也会寻找可以得到庇护而更强大的势力做以隐蔽。不过,类似这种如同决堤洪水般一发而不可收的下场,往往是以恶贯满盈遭受报应的悲剧而告终。

另一种则是模糊良知,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歪理邪说来安抚自己尚感不安的灵魂,以此刻意忽视因自我恶行所犯下的罪过。然而,此类做法即使逃过正义的惩罚,可在他灵魂深处的良心则会一生不得安宁。

那么,最后一种方式是最为聪明,也是明智的选择,那就是知道错了及时弥补。在这种人的人性当中,有自私的欲望,但是,还不至于坏到十恶不赦。或许会因为一时的贪婪稍显恶操,但又会及时醒悟而不至于铸成大错。

当然,人性善恶的后期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一个新的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在他的主观意识尚在模糊状态的时候,作为成年人对其教育的引导,以及环境风气对其意识形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从而可见,促进全社会意识健全的成年人群体,提高对善恶本质的认识,加强道德伦理观念的修养,加强对法律法规神圣而庄严的遵守,对教育下一代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此说,在人生过程当中,在社会群体当中,在与人交往当中,只要我们充分的发挥了我们天性的良心,我们人类就会彼此体恤、尊重、爱护、理解、宽恕。

作文九:《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1300字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善恶一直争辩不休。各派或每一个给“人性善恶”下定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也都暗含或明示地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应该或可以有一个为大家所承认的答案;但观点各异这一事实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善是恶这一问题并没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答案。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了几个定义:一、何为人性,它侧重于人的自然性还是社会;二、善恶指什么以及二者的界限;三、评价人性善恶的标准及时代背景。我认为人性一般指人的自然属性,即未受到社会影响(包括先天遗传)的纯粹动物属性。因为在社会中,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的本性也在明了或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在此条件下研究人性的本质是不妥的。但人自生命形成到归于泥土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改变,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去研究人性,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土壤与现实价值;再者,自人类形成之日起,纯粹自然属性已不复存在,考察早期生命的本质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所讨论的人性侧重于社会性。关于善恶的定义,我认为善是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行为,恶指牺牲他人的利益而追求满足自我欲望;同时我所说的本善论或本恶论并不是忽视另一方,而是指在两者都存在的条件下哪一个占主导地位。最后,评价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同时,在主张集体主义的我国,人性善恶也就不自觉的增添了一些因素,这一点必须考虑进去。

我主张人性本善论。人自出生起,他的性格、本质便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父母、祖辈与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性应该是善的,先辈中可能有部分人思想是恶的,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善的,否则,一个种族不可能延续下来,它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泯灭。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应该是善的。当然,这个因素只能说明人诞生时性格中包含着善的成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根本的。第二个因素便是社会环境(是指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无不主动或被动的社会化,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改变自己,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如何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社会的便被社会无情的淘汰。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改变并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明了了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开始讨论社会环境的善恶。究竟怎样的社会才能说是善呢?我认为凡是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便是一个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受到社会的各种教化,受到伦理道德、法律、各种习俗、社会舆论等的制约,从而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性中被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们为了各自的发展,不得不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个人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良心”,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我国,集体主义不断深入人心,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有人会用当下中国道德不断滑坡,各种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来反驳性善论,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说明人性是恶的,如果社会体制够完善,小悦悦事件便不会发生,长江大学学子英勇救人后的那心酸一幕也不会发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善人们都不敢为,这与人性本善并不矛盾,况且,那只是少数人的做法。

法学一班:杨涛

2011214388

作文十:《关于善恶的经典名言》1900字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葛洪

3、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莎士比亚

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5、恶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镜,但前者的放大倍数更大。

6、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罗素

8、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罗·勃郎宁

9、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

10、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11、惩恶而劝善。——《左传》

12、学佛的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阿罗汉、菩萨、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见,以为人死了就完了。——印顺导师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14、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15、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16、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

17、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杨子

19、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雨果

20、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丘明

23、对于恶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27、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泰戈尔

28、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29、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这两种人可以转化,羊渐渐可以转成狼;狼呢,渐渐地到一定阶段也可以转变成羊。就好像是善恶一样,没有绝对的善恶,你这人特别的善良,那也有特别不善良的地方。最可笑的还有许多人,在羊向狼转化的时候,转化成一半,停在那儿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闹不太清楚,到底是羊还是狼。——刘震云

30、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萧纲

31、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谟克利特

32、恶行生不出善果。

33、我给英雄下的定义是必须用武力为他人或者是为民族、国家谋求利益的才是英雄。好汉是什么呢?好汉这个词是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义的。所以这里面有是非善恶的问题。——吴越

34、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弗·培根

35、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36、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米列

37、凡诗人之作,刺箴美颂,各有源流,未尝混杂,善恶同篇也。——颜之推

38、就好像庄子说的浑沌。浑沌北边有个帝,南边有个帝,他们到中间来看浑沌,浑沌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但对他们非常好,这个南边的帝和北边的帝就要报答浑沌,就给他开鼻子、眼睛,凿七窍,要让他看看世界—日凿一窍,庄子说:七日,浑沌死。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死了。在西方《圣经》里边也有这样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摘取了树上的苹果,吃了,知道了善恶,知道了好和坏,开始思想,这时候,就离开了天国。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化人的诞生,也是一个自然人的死亡的过程。但是这过程中间有一段最微妙的最美妙的时刻,正是这个时刻产生了艺术。——顾城

39、避免做坏事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好事,因为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企图不做任何事。——卡莱尔

40、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要善于面对和把握大量的中间状态,过滤状态,无序状态与自相矛盾的状态,可调控状态,可塑状态等等。——王蒙

41、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揣测耶和华神把这样一棵树安设在伊甸园的原因,也更无法猜测为什么人一吃这树上的果子就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无论如何,这棵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是寓示着丰富的内涵的,因为我们看到人吃了它就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就是堕落。——傅翔

42、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

43、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及真伪,并使人倾向于善与真,排斥恶与伪。——塞·约翰生

44、念佛之前,先当信佛。必具四信,乃名信佛。一信果佛,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及十方诸佛等。二信自己的佛,即是佛性。令在因地,能开慧见性者,即名成佛。三信人无善恶冤亲、贤愚贵贱,个个是佛。四信一切四生六道,皆同具毗卢佛性。此四者无先后高下,一体平等。——王骧陆

45、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福楼拜

46、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