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古隆中作文》1100字] 湖北襄阳古隆中

作文一:《湖北襄阳古隆中作文》1100字

湖北襄阳古隆中10月3日,我们到刘备三顾茅庐的纪念地去参观。纪念地在襄阳古隆中,一路上要穿过一所非常大的大学,在这所大学走的路上我还照了一些名人雕像,并与诸葛亮的雕像握手留影。到了入口,人非常多,我与同伴玩起了劈木头:一根木头,双手紧握,对方用手一劈,劈断为成功,没完全劈断算失败,我们玩来玩去,真开心!买了门票,我们丢掉木头,兴奋地一起跑进去,家长们看着我们开心的样子也高兴地走进去。进去走了一段路,我们上山了,走上一段路后,有个很大的住宅----这就是诸葛亮的家了。门厅里有三个座位,中间一个大的只有主客人才能坐这里,两边是陪伴客人的座位,据说当时刘备坐中间,关羽、张飞坐两边,住宅门前有辆两轮车,是当时娶黄氏时,黄氏提出要求:一不坐船,二不乘车,三不骑马。诸葛亮就自己造了这辆车,用牛拉娶了黄氏。又上山了,我们踏上了很陡的路,我们小孩很灵活,大人们一下子就爬不动了!爬呀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峰顶。但令我们失望的是:本想继续登上十层楼高的塔,可一看一楼里面闹哄哄的!乱七八糟像个餐厅。我们下山了,发现下山一下子就下来了,我们才知道上山选错了路。回到宾馆,我们今天太累了,很快就睡着了。

【写作指导:提高写作效率的一些小方法】

很多小学生不会写小学作文,常常想了很久才会憋出一句话来。那应该怎样提高学生书写小学作文的效率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就为大家讲述了提高学生书写小学作文的效率的方法。

激励是提高学生书写小学作文的效率的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及时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子或只是片言只语,都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儿童作文大多是表述“儿童语言”,幼稚但又富有情趣。教师要常常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儿童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体验也是提高学生书写小学作文的效率的方法。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习作指导中,要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重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去摄取,学生的习作就不会坐而论道,闭门造车。要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选择习作素材,在游戏中完成习作。可组织内容丰富的班队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智力竞赛、问答比赛、辩论会、小记者采访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只要学生玩得开心、玩得高兴,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

以上就是一些提高学生书写小学作文的效率的方法,希望我们讲述的这些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您的学生写出更加优美生动的文章提高学生书写小学作文的效率。

作文二:《襄阳古隆中》2600字

石牌坊

牌坊亦称牌楼,为昔时旌表所谓忠贞之纪念建筑。襄阳“古隆中”牌坊亦属此列,为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

“古隆中”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古隆中”牌坊宽三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四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以十个纹头砷石支撑。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作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

“古隆中” 牌坊中间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作者陈维周,清安襄陨荆兵备使者。此联摘自杜甫《蜀相》诗,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时值国家多难,杜甫在政治上遭到打击,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对联在此表述了公元207年,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三顾草庐以求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巩固、发展蜀汉大业,表现了老臣诸葛亮一片忠心。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着“三代下一人”,作者陈维周此匾所题镇雄为地名,当属云南所辖,后学是歉词,意即后辈学生。匾额高度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

第一人杰。门柱上雕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作者陈维周,此联选自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到菱洲(今四川奉节)期间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的诗句。对联在此称颂 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 伊尹(商汤佐臣)、吕尚(周代齐国始祖,俗称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西汉第一任臣相)、曹参(西汉大臣,曾任齐相9年,后继萧何为汉惠帝臣相)与 之相比都显得逊色。“古隆中” 牌坊次间上、下枋雕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中间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意为恬静寡欲,志向才能明确;安宁清静,目标方可远大,苦学积才,明志致远,这一格言至今还让我们领悟。

石牌坊上浮雕

渔樵耕读

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很多是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因此我国的民俗画常以渔樵耕读为题材,而很多古典家具也常常以渔樵耕读为雕刻图案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

渔樵耕读的典故

渔是东汉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樵则是汉武帝时的

大臣朱买臣。朱买臣出身贫寒,靠卖柴为生,但酷爱读书。妻子不堪其穷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强不息,熟读《春秋》、《楚辞》,后由同乡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耕所指的是舜在历山下教民众耕种的场景。读则是讲述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我想,应该是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吧。

现代文学中的渔樵耕读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大理皇室段家的四大家臣褚万里、古笃诚、傅思归、朱丹臣,他们合称“渔樵耕读”。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南帝”段智兴也有“渔樵耕读”作为弟子,分别是点苍渔隐、樵夫、武三通和朱子柳。

二龙戏珠 中华传统吉祥语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二龙戏珠(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龙的传说——龙珠:

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等)图案。

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这是《庄子》的说法了。《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那么,龙珠从何而来呢?龙为什么要戏珠呢?我们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其贝壳内分泌并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龙是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集合的对象有鱼、鳄、蛇、猪、马、牛,以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等。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是圆形的,也可以说是颗粒状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颗粒。那么,古人会不会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将鳄蛇作为主要的集合对象,对其卵自然不会忽略;对鳄和蛇来说,卵的意义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鳄、有蛇,进而才有龙。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进入龙的生活之中的。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

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太阳,是我们对“珠”的另一个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很显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既然是太阳出海,为什么要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作文三:《襄阳古隆中》500字

襄阳古隆中

古隆中位于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

军事家诸葛亮青

年时代隐居的地

方。诸葛亮在此抱

膝高吟躬耕陇亩

长达10年之久。

古隆中“山不高而

秀雅,水不深而澄

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古隆中”牌坊为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牌坊正面中间雕刻“古隆中”三个大字,背面刻着“三代下一人”,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门柱正、反面对联“三顾

频繁天下计;两

朝开济老臣

心”,“伯仲之

间见伊吕;指挥

若定失萧曹”均

为清襄陨荆

备使者陈维周所题。次间对联“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主要景点有诸葛草庐、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桥、六角井、

观星台等。

1994年经国务

院审定列为国

家4A级风景名

胜区。1996年

经国务院审定

公布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隆中对联集:

公已去前年留得胜迹长存风光无限, 我来才一瞬想到古人三顾感慨何深。

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

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 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

汉室溯臣劳,当运际扶危,合让先生出头地; 蜀都崇庙祀,幸恩承秉臬,更从遗像仰擎天。

当年正气扶元气,

万世人心仰赤心。

作文四:《襄阳古隆中3小虹桥》3900字

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该桥小巧玲珑,如虹跨溪,初建时为拱形。刘备冒大风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在此桥相遇。当时黄承彦触景生情,雅兴勃发,正高吟:“骑驴过小桥,独吟梅花瘦”。因在小虹桥处发生了这段趣事,小虹桥便一直作为隆中诸葛故迹的一个景点,为后人所珍视。

明弘治二年后,随着草庐位置的下移,小虹桥也随草庐下迁而东移。明朝时广德寺住持大云和尚曾募捐修此桥。《造小虹桥碑》描述当时的小虹桥为:“雨济长空横素影,云收大地露真形,水从半月溪边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小拱桥朽坏以后,改为青石板桥。1984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新建石质小虹桥,恢复了拱形,两旁安装了雕花石栏扳,桥体隽秀,并立石碑以记其事。

黄月英家族

黄月英姨父是刘表,舅舅是蔡瑁

一是,黄承彦是当地名士,与黄氏结婚后,黄承彦对他成就事业能有很大的帮助。二是,黄氏是刘表后妻蔡氏、蔡瑁的外甥女。与黄氏结婚可以和统治者刘表、豪强蔡瑁建立密切的亲戚关系,对自己以后的出山从政有很大的帮助。三是,黄氏貌丑却才华横溢,迎娶她能够辅佐他。

三国时,沔南名士黄承彦,与荆州牧刘表是裢襟,与庞德公、司马徽是志同道合的挚友。黄承彦经常听到庞德公、司马徽讲诸葛亮人小志大、机敏聪颖、才华出众、人世无双,是眼光很有作为的少年,便想找个机会来考考诸葛亮的才智。

有一天,黄承彦在湖北襄阳城外,扮成一个算命先生,摆了个小小的卦摊,给路人算命看相。古襄阳城南门外,是诸葛亮少年上学、放学必经之地。那天,诸葛亮路经小卦摊时,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老者看卦。老者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听者凝神屏息,全神贯注。诸葛亮很奇怪,走拢一看,原来是一个算命先生正在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调侃。黄承彦见少年再感;诸葛亮走来,便要给他算一卦。诸葛亮说:“好!不过我有点小事,出去一下,马上就来请您老算一卦。”诸葛亮背着书包,忙来到城墙附近的一小荷塘,顺手捉了一只小青蛙,跑来对黄承彦说:“老先生,请您给我算一算,我手中捏的这只小青蛙,是死的,还是活的?”黄承彦闻言大吃一惊,继而又一喜。围观者均不知其中奥秘。黄承彦暗暗想到,此人小小年纪,已掌生死之权,果真了不起。我若说小青蛙是活的,他手一捏,小青蛙便会死掉;我若说小青蛙是死的,他手一松,小青蛙就会蹦跳到地上。黄承彦手拈胡须,思考片刻,提笔写了四个字给诸葛亮,然后挑起卦摊走了。诸葛亮见老先生笑嘻嘻走后,便打开纸条一看,上面四个字是“生死由你”。

后来,黄承彦接受了诸葛亮这个学生,和庞德公、司马徽共同传教于他。诸葛亮果然不负众望,学业更加精进,最终成为三国时蜀国的一代名相,做了黄承彦的女婿。这真是;“才堪王佐,松风犹识隆中对;业绩两朝,世人常叹蜀道难。诸葛亮韬略留人间,黄承彦考才万代传”。

黄承彦(?—218),沔南白水人。东汉末年名士。生有一女黄月英,即诸葛亮之妻。 (“承彦”有可能是黄承彦的名,但也有可能是他的字。) 黄承彦

籍贯:沔南(今湖北襄阳)[1]

配偶: 蔡氏

身份:诸葛孔明(诸葛亮)岳父

子女 :黄月英

历史记载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襄阳记》

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襄阳耆旧记》

演义记载

黄承彦乃沔南名士,高爽开列,其女嫁予诸葛亮为妻。刘备三顾茅庐时遇到过他。

夷陵之战后,陆逊被困于鱼腹浦八阵图,在黄承彦指引下才得以出阵。    刘备当初拜访卧龙的时候 起初没成功 留下书信往回走的时候 看到一个穿着皮衣,骑着小驴,拿着一壶酒的老头,此人就是老黄。老黄过着小桥,念着诗: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麟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襄阳记》

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襄阳耆旧记》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是荆襄地区最上层社会人物,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黄承彦在三国演义的书中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谓神龙不见首尾。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安葬地无疑应是在家乡。根据碑文所云是“黄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此碑。”

这里有两处疑点:一说是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何以《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有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指点陆逊走出八阵图的故事?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黄承彦是随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后充当诸葛亮的私人智囊,这一点恐怕连蜀军上下整个都蒙在鼓里,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第二个疑点就是:黄承彦死后,仅由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碑。

诸葛亮乃一代人臣,集忠孝节义于一身,仅以汉相的地位,也不至于让其岳父如此寒 碜吧?而且不见有任何祭奠文章遗传下来,倒是涕零满面给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皇帝的《出 师表》辉煌至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我们尝试如下的推理,也许能够得出一个合理的逻辑。  黄承彦在刘备二顾茅庐时现身一次后,再次现身时就是指点陆逊走出诸葛孔明摆下的八阵图石阵了。当诸葛亮闻知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当时就仰天长叹:汉朝气数尽 矣!如丧考妣。缘何还有后来的伐魏兴汉之壮举呢?难道诸葛亮不是未卜先知,只是随便 叹口气玩玩的?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也不完全是泛泛之辈,他担心的也不完全是东吴。他算 定的

结局是:陆逊必定会身陷他预先布下的八卦石阵遭到覆没,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曹魏 大军已趁机逼近东吴,只待东吴空虚,一举吞并东吴,然后两军合为一路,势如破竹追剿 蜀军,亡蜀指日可待也

。这就是诸葛亮深感末日来临,长叹一声“汉朝气数尽矣!”的根本原因。 当前形势,除非东吴大军及早回师防御,抵抗魏军,方可缓解蜀、吴两国的灭顶之灾。

如何才能得解呢?那就是释放身陷八卦石阵的陆逊,并晓谕厉害,使之不再继续穷追刘 备,以免被曹魏得了鱼翁之利。

刘备经此败战,狼狈逃窜到白帝称帝后,不久就含恨托孤而死。火烧连营可以说是蜀 国的国仇了,说陆逊是蜀国的甲级战犯一点也不为过。被家仇国恨烧昏了头脑的蜀军,恨 不得将陆逊及其十万大军碎尸万段、食肉寝皮,就算诸葛亮被黄承彦提醒,又怎么提出来放回陆逊呢?!

此时的黄承彦忧心如焚,因为《隆中对》原本就是他一手在策划,诸葛亮只不过是一 个执行者,真正的内涵只有黄承彦一个人深知,在这紧要关头,黄承彦终于忍不住从诸葛 亮的幕后帐中跳将出来,冒天下之大不韪,释放陆逊,并阐明大义,令陆逊感激钦佩不已,发誓永不侵犯。

事实果不出黄承彦所料,由于陆逊及时回师,遏制住了曹魏吞并东吴的如意算盘,也 为刘备称帝赢得了时间,当然,也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穷兵黩武、伐魏兴汉之举!

黄承彦顾全大局释放陆逊之后,并没有被蜀国最高核心统治层所理解,而是以叛国罪 秘密处决了黄承彦。诸葛亮权衡厉害后,最终以保持沉默为代价,被核心统治层允许不被 牵连而继续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蔡瑁,字德珪,襄阳蔡州(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东南老营)人。东汉末年名族之后,本为荆州牧刘表部将,刘表死后率众投降曹操。官至长水校尉、汉阳亭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被描写为卖主求荣的反面人物,赤壁之战时与张允同任曹军水军都督,最后被周瑜施离间计而遭曹操处刑。    《襄阳耆旧记》载其少为曹操所亲。蔡氏乃襄阳大族,刘表初至荆州,使即以蔡瑁为辅。蔡瑁姊为刘表后妻,是以蔡瑁以亲见任。刘表有二子,次子琮娶蔡氏侄为妻,故蔡瑁甚厚爱刘琮,并与刘表外甥张允同为党羽。后刘表病重,表长子刘琦欲归看父疾,蔡瑁、张允等人恐刘琦入见后父子相感,竟有托后之意,乃阻遏刘琦于门户之外,使不得见。刘琦无奈,只能流涕而去,众人闻而感伤。蔡瑁等便以刘琮为嗣,并降曹操。被用为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汉阳亭侯。

叶雄三国人物 蔡瑁

汉末,蔡氏诸家最为鼎盛。瑁父蔡讽之妹嫁与东汉太尉张温;讽长女为黄承彦之妻;小女为刘表后妻,皆蔡瑁之妹。蔡瓒,字茂珪,为郿相,蔡琰,字文珪,为巴郡太守,皆蔡瑁之同堂。

瑁被刘表任命为南郡竟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他和蒯良、蒯越辅佐刘表收回了零(陵)、桂(阳)诸郡。

他助刘琮毁刘琦,为时人所鄙。刘表有两子,长子刘琦长得很像刘表,表开初爱刘琦。少子刘琮娶刘表后妻蔡氏侄女为妻。蔡瑁及外甥张允得到刘表的宠信,对刘琮之小善必 加宣扬,虽有大过必加遮掩。蔡氏称刘琮之美于内,蔡瑁赞刘琮之德于外。这样一来,刘表逐渐地爱刘琮而厌恶刘琦。刘琦不得已,听取了诸葛亮之计,外出为江夏(今武昌)太守。蔡瑁、张允更是编造刘琦的过失,使刘琦有美而不得显,有过而不能掩,终使刘表下决心废刘琦而立刘琮为嗣。刘表患病,刘琦回襄阳探视,竟被

蔡瑁等人拒之门外,使父子不能相见。刘表卒,刘琮嗣位,以侯印给刘琦,琦甚怒,借口赴丧,欲讨蔡瑁。时曹操已兵临襄阳,刘琮举荆州投降曹操,刘琦遂返回江夏。

曹操夺取荆州后到襄阳,亲访蔡瑁,入其私室,呼见其妻子,说和蔡瑁是故交,并曾共见过梁孟星。今日再相见,实乃幸会。并任命蔡瑁为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汉阳亭侯。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后曹操误信蒋干之言,中了周瑜的离间计,将蔡瑁斩杀。

作文五:《【转载】湖北:襄阳古隆中》900字

去年到了南阳卧龙岗,参观了武侯祠,在圈子上介绍了南阳武侯祠基本情况,却不料引来了个别湖北圈友的不满。为了探个究竟,利用到襄阳机会,特地来到襄阳城西古隆中来参观襄阳的武侯祠。襄阳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城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关于隆中的得名,有关资料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但也有众山之中隆起最高者的说法。

从摆渡上了解的情况看,襄阳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都有维修,只是史记不详而已。明朝弘治二年隆中武侯祠等诸葛故迹被藩王朱见淑所毁。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桢到隆中,见东山洼里的武侯祠又风雨飘摇了,于是他和他的上司阎芹宣等,又在东山洼里修建草庐、三顾堂、武侯祠等。 清初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观察史蒋兴芑才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相当于明朝中叶老百姓修建武侯祠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武侯祠的位置。清朝乾隆、道光、光绪年间,李敏学、永升、程文炳等对武侯祠均进行过维修。民国时期,蒋介石也拨款对武侯祠进行了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1957年国家拨专款对武侯祠等诸葛故居进行修缮。1973年又对武侯祠大殿进行了改建,后移两米多,抬高近一米,使其更加明亮雄伟。1980年对武侯祠二殿进行了翻修。

躬耕亭

三国电视剧的草庐

武侯祠

铜鼓台

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生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千百年来,围绕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和襄阳两地一直在争论不休,各地都有有利于自己的论点、论据。作为匆匆的过客,我不敢对此妄加评论,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对两处躬耕地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一、南阳的卧龙岗各种古建筑和历史碑刻保存的比较完善,相比之下,襄阳的卧龙岗由于历史上曾受到毁损,各类建筑规模不如南阳,且许多都是近年修建的。

二、古木方面,南阳卧龙岗的古树最长的树龄达1200余年,襄阳的古树最长的树龄仅400多年。

三、从地理位置上看,个人认为:襄阳的卧龙岗离城13公里,更是适合躬耕读书之处;而南阳的卧龙岗就在南阳城西,山体不高,打扰的人太多,不像是隐士选择的地方。如果就在城边,三顾茅庐也就不艰辛了,张飞也不会乱发火了。

作文六:《雨中游览襄阳古隆中》12900字

',1)">

2011.10.2日,离开丹江口水库大坝,驱车沿着汉江右岸公路往襄阳进发,沿途不少村落正在大办喜宴,鞭炮的红色碎屑散落在路旁,饭店或家中高朋满座,杯盏交错好不喜庆!下午3时许方赶到古隆中,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又下起了小雨,只好撑起了雨伞,然而兴致不减急匆匆进入景区。

沿着隆中路一路前行,3个人50元的观光电瓶车也不坐,儿子说景区不大可以步行浏览别有一番情趣,倒不是花不起这个钱。的确雨中游览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下面随着我的镜头往后看吧,也可以看我的相册。顺便嗟来的一篇我认为比较全面的古隆中介绍以飨网友:

襄阳古隆中

隆中距襄阳城13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12平方公里,境内有隆中山, 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流水潺潺。

隆中是个美丽的小山村。周围群山环抱,环境幽雅。村里“猿鹤相亲,松相交翠”。主蜂乐山(即隆中山)高达数百公尺,古木参天,树林如海。登上乐山顶峰远眺襄阳,全城历历在目。向北俯视山下,沔水如一条玉带绕着乐山缓缓向东流去。乐山西侧的古泉——老龙洞一股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流出,灌溉着山谷数十亩田园,使田间禾苗茁壮,郁郁葱葱。《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隆中秀美幽静的景色,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中至襄阳城步行只需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由于襄阳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各地瞬息万变的局势,不到一、二天这里即可传开。所以诺葛亮隐居此地,不仅有一个幽静的学习环境,而且外出寻师访友,交游士林也极为方便。在此还可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便于他作出政治上的抉择。

隆中距襄阳城13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12平方公里,境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流水潺潺。

公元207年冬天,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十年的隆中,这里就只剩下他的故宅——竹篱草庐,即所谓“龙离庐空”了。但集中反映诸葛亮政见的《隆中对》和形成这个对策的地方——隆中,却为后人追念不忘。在这里,他躬耕陇亩,咏啸东峦,聚名人志士于山林之中,高咏梁父于溪畔岩端,秀丽的隆中山林中布满了他的遗迹。人们为学习这些可贵的历史遗产和纪念这些故迹,对这些遗迹或“原所有而著其迹”,或“因所有而昭其节”。其中,三顾门是隆中最早有记载的古迹之一。

经千余年的建设和维修,在明朝中期,隆中就形成了以三顾堂为中心的六角井、 躬耕田、小虹桥、 老龙洞、梁父岩、 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成为文物风景区。在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隆中诸葛亮故居因襄简王朱见淑为争风水宝地而破坏。此后,又经数百年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 草庐亭、抱膝亭、 武候祠、石牌坊、 荷花池、铜鼓台、 襄王陵等景点。

现在,隆中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两角常飞出双龙或双凤。顶脊花锦繁衍,顶面只疏点人兽,龙吻轻巧,建筑风格朴实、素雅而多采。    现在,隆中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两角常飞出双龙或双凤。顶脊花锦繁衍,顶面只疏点人兽,龙吻轻巧,建筑风格朴实、素雅而多采。

隆中古迹

乐山

乐山是隆中山的一脉向西折南又向东回旋而形成的山头,因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常登此山鼓瑟为梁父吟而得名。

陈寿《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荆州时“好为梁父吟”。三国时期的人鱼豢写的《魏略》中也记有诸葛亮青年时期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习凿齿的《襄阳记》中说诸葛亮“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南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荆州图副》等书都有类似记载。郭沫若给隆中题对也是“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以上资料说明,诸葛亮年青时在隆中生活的爱好。他常登之山被命名为乐山,他常抱膝长啸和坐唱梁父吟的岩石分别被命名为梁父岩和抱膝石,旧传此山之上还有诸葛亮的琴台。另外,乐山上还有棋盘石、观星台、烂驴子沟等遗迹。

乐山东南山脚下有两块突兀而起的巨石,上面平坦和乐山浑为一体,外侧陡峻,下边与田野相连,面向隆中山口,两石一名梁父岩,一名抱膝石,都是隆中的景点。抱膝石上曾建有抱膝亭,不知始建于何时。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赵宏恩曾经重建。相传梁父岩上也有梁父亭,建、毁于何时不详。1968年修筑泥咀至尹集的公路时,梁父岩、抱膝石被炸毁,现石根尚存。

乐山南面、抱膝石西边的棋盘石,相传是诸葛亮和他岳父黄承彦经常下棋的地方。地貌被襄阳至南漳的公路所毁,后人刻画在石头上的棋盘痕迹犹存。

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观星台是他观察天象气候的地方,具体位置一说在旗山上,一说在乐山上。而隆中自古确有被名为诸葛亮观星台的地方。抱膝亭柱上有一幅对联说:“亭势凌云,抱膝迥留千古恨:台形丽日,观星总括万年奇。”就是把观星台和抱膝亭并提的。我们忆恻,乐山距诸葛故居较近,捷便易登,观星台在乐山上的说法较为合理。

三顾门

三顾门是隆中最早有记载的古迹之一。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襄阳记》记载:“襄阳有孔明故宅,……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南北朝人盛弘之所著《荆州记》记载:“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水台,又有三顾门”。这是三顾门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习凿齿是襄阳人,他本人生活的时代距诸葛亮活动的时期也不远,因此《襄阳记》中的材料是可信的。而盛弘之在《荆州记》中所记同样内容时提到了三顾门,说明三顾门是南北朝时后人在隆中诸葛故居新建的纪念性建筑,以门为名,很可能是牌楼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贤下士、延揽人才、招纳俊秀的史实,三顾门的建设,体现了人们对刘备这种猥自枉屈,求贤若渴精神的尊祟。

按《荆州记》记载,三顾门建在诸葛故宅的厅堂前面,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符合我国民族建筑传统;是一个待恢复的有现实意义的景观。

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面,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时的纪念堂。明朝吴绶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三顾堂

三顾堂是明代成化初(公元1465—1470年)吴绶在宋代三顾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当时塑诸葛亮像于堂中,左右有关羽、张飞塑像。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三顾堂被襄简王破毁。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和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光化王朱佑櫍和御史王秀及李桢、阎芹宣等,对随祠东迁的三顾堂进行过修建。

今天的三顾堂是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赵宏恩重建的,并移到原来的位置。初建时中构正堂三间,中堂渠渠,启以高闬,绕以周垣。堂前两腋互作两亭,东署曰卧龙,西署曰野云,是一个前厅后堂、腋带双亭的院落。同时于三顾堂内立碑,正面镌诸葛亮像,上方刻梁父 吟,碑阴刻“重修武侯祠记”。中堂左右立前后出师表石刻。

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和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郧襄兵备道李敏学和中宪大夫湖北分守安郧襄兵备道兼理水利事务永升进行过维修并保持了康熙年间的式样。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程文炳再次修复三顾堂,但倒塌的“卧龙”、“野云”二亭没有恢复。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中),蒋介石、刘骥也曾维修了一次三顾堂。

现在的三顾堂,先后经过了1954年、1957年、1967年等几次维修,还是保持了光绪年间的式样,前厅三间,后堂五间,都是硬山起脊建筑。两侧回廊嵌镶着历代题词石刻和维修记事碑文。后堂陈列有诸葛亮的几案、下榻(复制品),中堂挂着三顾茅庐的古画和国家原副主席董必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题词。门前有古柏三棵,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时的栓马树(系后人所栽)。这里的一景一物都显得古朴雅致,能引起人们对“鱼水三分合,风云四海生”的历史画卷的回顾。

六角井

六角井原在诸葛亮宅院内,现在三顾堂和草庐亭之间偏左的位置,是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用水井。现在六角井的井体是砖砌六边形,上有雕花古朴的六角石栏板。井底为六棱锥形,深4—5米,直径1.38米。隋朝时干涸。

六角井最早见于习凿齿《襄阳记》。书中说;“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鲍至《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荆州记》说:“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

以后吴绶、李桢、赵宏恩、蒋介石等历朝历代维修隆中诸葛故居时,都提到六角井,并把它列为隆中名胜古迹之一。吴绶在题隆中十景诗中写道:

庵前存古莘,云是汉时穿。 周洁厨中物,灵通地底泉。 流香来一脉,遗泽永千年。 良夜涵明月,光澄六角天。

六角井的历史记载最详,地址一直没变。在隆中诸葛故居遭破坏后,六角井就成了判断诸葛草庐位置的依据。如明朝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徐学谟到隆中时,住持道人曾对他说:“孔明祠西有八角井一为草庐之据”(八角应是六角之误)六角井何时砌成今天的形状,何时加的井栏,己无考证。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曾对井栏进行过维修。

躬耕田

躬耕田现泛指老龙洞冲的二十亩田地,其实历史记载的躬耕田是乐山和旗山之间的诸葛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是指的这个地方。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于康熙五十九年把隆中的庙产和躬耕田亩数详细地刻在碑上,上面开列的躬耕田是一百一十六亩,庙前地二十亩。说明老龙洞冲的二十亩属庙产,不是躬耕田。而真正的躬耕田是诸葛庙冲的一百多亩地(即现襄樊学院校址占地)。此事《襄阳府志》、《襄阳县志》隆中山图中也有标志。赵宏恩还因躬耕田,抱膝石相望远近各构一亭。清代对乐山南面的抱膝石有明确记载,与之相望远近的躬耕田就只能是诸葛庙冲的田地。老龙洞冲的田地和诸葛庙冲的田地,诸葛亮可能都耕种过,后人为了纪念,定哪一块都可以,但躬耕田的本来位置是应该交待明白的。宋代曾巩用“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明代吴绶用“食力安生业,山前数亩田,雨晴耕白水,春暖放乌犍。东作思无逸,西城望有年,后来持此术,佰业富西川。”等诗句来赞颂诸葛亮躬耕自食,宁静致远的情景及其立志统一国家,等待时变的心情。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维修隆中诸葛故居时,曾于躬耕田旁修建了躬耕亭。清光绪年间(公元1874年—1908年)程文炳维修隆中诸葛故居时,在躬耕亭处修建抱膝亭并立抱膝处石碑(躬耕亭没有恢复),并将部分躬耕田改为方池种莲藕,名曰:“荷花池”。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蒋介石、刘骥等人维修隆中古迹时,对躬耕田的一部分荷花池再次作了整修。1984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躬耕田上重建四角亭一座,额“田园淡泊”匾,亭中竖“躬耕陇亩”石碑,以增宁静淡泊之风味。

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该桥小巧玲珑,如虹跨溪,初建时为拱形。刘备冒大风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在此桥相遇。当时黄承彦触景生情,雅兴勃发,正高吟:“骑驴过小桥,独吟梅花瘦”。因在小虹桥处发生了这段趣事,小虹桥便一直作为隆中诸葛故迹的一个景点,为后人所珍视。

明弘治二年后,随着草庐位置的下移,小虹桥也随草庐下迁而东移。明朝时广德寺住持大云和尚曾募捐修此桥。《造小虹桥碑》描述当时的小虹桥为:“雨济长空横素影,云收大地露真形,水从半月溪边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小拱桥朽坏以后,改为青石板桥。1984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新建石质小虹桥,恢复了拱形,两旁安装了雕花石栏扳,桥体隽秀,并立石碑以记其事。

隆中山

隆中山向西一脉回旋向南又折向东,时起时伏,势若蟠龙,因此又叫伏龙山。老龙洞就位于这“蟠龙”之腰的山脚下。洞北是隆中山的主峰。洞西山梁俗称龙稍,森林茂密,环境优美。洞南的山梁叫乐山,山上怪石磷峋,因诸葛亮经常登此山弹琴作乐而得名。洞东是窄狭谷地,老龙洞泉水就是从这里流出。谷地里有池塘和田地共二十多亩,是诸葛亮的躬耕田。老龙洞四面环山,如在玉玦之中。周围松柏交翠,山水相映,一径小溪把老龙洞的泉水引到诸葛亮的躬耕田。这里秀丽幽深,风景别致,自古就是隆中的风景点之一。

老龙洞传说很多,相传老龙洞很深,有人说它一直通到南漳县,也有人说它一直通到四川。还有人传说里面住着老龙,老龙洞泉水就是老龙的唾液。因此,水质甘甜,喝了此水能使人更加聪明,诸葛亮智慧超人就是喝了此水的缘故,这是老龙洞名字的由来。

明朝吴绶在题老龙洞的诗中说:“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明代中期,老龙洞洞口的岩石象千姿百态的彩云一样。老龙洞的泉水所流经的小溪的景色是:清澈的溪流,两岸长满了青草,狭窄处野藤蓬生,几乎掩盖住溪流,宽阔处间或悬挂着千年萝藤。田园淡泊,溪流淙淙,古藤倒挂,碧草如茵,好一幅诸葛故居的恬静风光。

1985年,国家投资近百万元对老龙洞风景点进行了建设。沿三顾堂西去五百米左右,就是老龙洞景点大门,大门上额“老龙洞”三字特别醒目。进大门向西有曲廊、长廊直通老龙洞茶室和小卖部,洞口溪中有曲桥和大、小水榭连接,在曲桥和水榭上可近观一条老龙正欲窜出洞口。洞口上方似奇峰深山,旁立老龙洞碑铭。由大门折南,过石拱桥,到隆中书画社,折西可到方亭歇息。南边大门是园林式建筑,由正园形门洞和花架式的其它建筑组成,南北两门间的谷地凿为人工湖。整个建筑雅致、古朴。人们面对这美丽的山水,淡泊的田园,联想到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叱咤风云、扭转乾坤,备受历代人民祟敬的诸葛亮和对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及隆中的山山水水的尊崇之意便油然而生。

梁父岩

梁父岩在明代已见著作叙述。因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常到山前岩上引吭长吟《梁父吟》,抒发情怀,后人为不忘前贤的这一雅致情趣,将此岩称之为“梁父岩”。宋代王安石有“搔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光。”明代吴绶有“半山岩石好,梁父昔时吟。出处关成败 兴亡自古今”的诗句。赞颂诸葛亮吟啸待时,静观时变的气质和风范。

梁父岩和抱膝石原在诸葛草庐西边山上,由于诸葛故居东迁,梁父岩随着下移。原位于乐山咀东边,1963年因扩建公路被炸毁,为不忘此景,现在公路西面山咀上重刻“梁父岩”以志之。

半月溪

半月溪形成的历史渊源流长,明朝王越写诗说:“一曲溪流几许深,三分事业已消沉。水光依旧清如镜,照见武候忠义心。”说明半月溪是小虹桥附近的一泓碧潭,清澈明净,能倒映天空中的云彩,是刘备三顾茅庐经过的地方,后来草庐被毁,古迹东移,半月溪也随着东迁到面山东头山咀处。现在半月溪在诸葛庙冲小溪中段,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在半月溪遗址附近建有房屋四、五百平方米,1979年后交襄阳师范专科学校,影响了此景的修复。

半月溪原是一个较大的水坑,上面浓荫覆盖,坑内水清见底,水味凉甜。行人至此,常掬水解渴,以解旅途之劳。据传说半月溪在中秋节时,兰天疏云,浩月圆亮,而俯首溪中,所见圆月却弯弯如娥眉。吴绶曾说半月溪:“月照玻璃缺,水涵玉玦得。”半月溪因此得名。

古柏亭是明代成化(公元1465—1470年)初年吴绶在维修隆中诸葛故宅时修建的。开始建在三顾堂后边现在草庐亭的位置,用茅草覆盖而成,揭以古柏,以昭亮节。明朝弘治二年古柏亭遭到破坏,并随诸葛故居东迁到东山洼里。

清初,赵宏恩维修隆中古迹时,将三顾堂从东山洼迁到原来的位置,在原古柏亭处修建了草庐亭。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李敏学、永升先后对诸葛故居进行了维修,他们将赵宏恩建在躬耕田旁的躬耕亭改为古柏亭。清朝光绪九年,程文炳又将古柏亭修建到三顾堂后数十步的半山腰上。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对其维修,古柏亭早起摧毁。1985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程文炳修建古柏亭的地方重建了现在的古柏亭。

沿三顾堂后面拾级而上,约百余米处有一既高且平的场地,这里是诸葛亮与他的亲朋师友经常聚会的地方。在这块平地上有一组结构紧凑的古建筑,这就是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襄阳府事尹会一为诸葛亮修建的草庐。

这个地方高深幽静,群山环抱,松涛常鸣。后面是巍巍伏龙山,下面是诸葛亮留下的各种遗迹,楼阁祠宇在眼底或隐或现;对面的乐山,玲珑碧翠,如排几案;隔谷相望的旗山,更显出卧虎的雄姿。在这里能看到隆中龙盘虎踞的气势,领略到躬耕处田园淡泊的风光。乾隆年间将这处古建筑改名为“卧龙深处”。这个名字既高雅又恰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光绪末年,才改名为“野云庵”。

野云庵是隆中名胜古迹之一,但在明朝弘治二年被襄简王朱见淑毁坏后就再也没有恢复,具体建筑形式和规模也无记载。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赵宏恩维修隆中古迹时,就在三顾堂西侧修建了一个"野云亭",残坏以后,再也没有恢复。我们现在只能从古人描写野云庵的诗中来领略野云庵的大致情况。现抄录明朝吴绶、王越留下描写野云庵的两首诗:

野 云 庵

(明) 吴绶

英雄千古宅,僧舍静相依。 野色堆红叶,溪云锁翠微。 断碑书往事,残馨响斜晖。 行客祠前过,如瞻羽扇挥。

野 云 庵    (明) 王越

万叠云深扫不开,半星无处着尘埃。 就中结个茅庵子,只许清风明月来。

根据这两首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野云庵的大致轮廓,它位于诸葛草庐旁边,里面住着管理隆中诸葛草庐事务和从事宗教活动的和尚。野云庵有类似祠宇性的建筑,还有清静的茅庵子,是一个"半星无处着尘埃"的地方。门前有许多参天古树,因此它有"溪云锁翠微"和"万叠云深扫不开"的景象。

如上所述,野云庵在明代就是隆中的一个著名风景点,但遭破坏后就没有恢复。它和卧龙深处是两个不同的风景点,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在1984年维修时又恢复了卧龙深处的名称。野云庵的恢复有待将来。

卧龙深处

改建后的卧龙深处是一个两旁带院以中院为主的清式祠宇建筑。东院名“畅怀”,三进二天井,是管理人员居住的房子。主体中院三进二天井,大门上书原全国人大王任重副委员长题:“卧龙深处”四个字,四门柱祠宇建筑上飞檐斗拱满布,与东、西院相间的封火墙错落有致。进大门,照壁上悬“藏龙胜地”金字大匾,下边是诸葛亮抱膝吟啸像和梁父吟歌词。两边墙上挂着四幅仿古画,隆中四时山水尽收画中。院内有回廊。二进堂内悬“抱膝长吟”金匾,下塑诸葛亮幼年像,天井内立尹会一修建草庐碑记,碑上镌有诸葛亮像和诸葛亮像赞。三进堂上方挂有“咏啸待日”匾,堂内有诸葛亮的亲朋师友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庞统、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聚会的大型泥塑,后墙壁上是一个反映东汉末年形势的壁画。回廊内镶嵌着庞德公等八人的生平简介碑刻。西院是一组园林建筑,大门上题“笔情墨趣”。院内置假山石和花草树木,幽静清雅。后堂以“丹青苑”名之,为文墨大师们留言挥毫之所。

草庐亭

草庐亭位于隆中山畔,清初赵宏恩建,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居住房子的象征性建筑。这里背山向谷,周围竹芭松茂,环境幽胜。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指的就是此室。

诸葛亮离开草庐后,其弟诸葛均也离开隆中,仕官在外,故居无人管理。以后曾有一户姓董的人家住进了草庐,因全家得病相继死亡,就再也无人居住了。西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306年),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到隆中,看到诸葛亮草庐已经破烂不堪,只能“觌而故墟”了,为此,刘弘曾为诸葛草庐立碣表闾。东晋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到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这时诸葛亮草庐已经后人修整,建筑物上出现了“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与当时盛行的祠庙差不多。习凿齿为此写了一篇《诸葛亮故宅铭》。

从晋代到隋朝的三百年间,隆中诸葛亮草庐经常有人维修。盛弘之《荆州记》记载:“齐建武中(公元494—497年)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肖懋”。隋时井水干涸。

唐朝开国后不久,很快出现了“贞观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很快,隆中诸葛故居的建筑规模也有很大发展。唐朝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隆中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一块,李景让撰文,孙樵写了题记。文章对诸葛亮的政绩和军事才干无限敬佩,对诸葛亮死后五百多年,梁汉一带人民还在歌颂他的功德非常感慨。唐昭宗李晔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朝廷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在隆中立碑记念。这时,诸葛亮草庐和武侯祠就非昔日诸葛亮草庐可比了。

到了宋代,诸葛草庐内已有诸葛武侯塑像。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到隆中瞻仰武侯遗像,写诗赞颂诸葛亮为“万乘师”。从《舆地记胜》记载来看,宋代又修建了三顾门。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诸葛草庐,称为隆中书院,一直到明初。明宪宗成化初(公元1465—1470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因来镇压“荆襄流民”起义到隆中,对诸葛草庐进行过维修。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朱见淑袭封襄王(襄简王),他迷信风水,“慕隆中山佳奇,择为坟地,”定隆中山为座山,与隆中山隔谷相对的山为面山,较远偏东的山为旗山,用以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毁诸葛草庐,在隆中山左臂(今咏啸山庄位置)另建草庐。迁书院于襄阳,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荡然无存,这是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一千二百多年诸葛草庐遭到的最大浩劫。

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佑櫍奏请明朝廷,经明朝中央政府批准,将诸葛草庐迁到今武侯祠下面五十米处,距草庐原址(即襄王陵)二百米左右。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桢和他的上司阎芹宣等,见诸葛草庐水浸虫蠹,早已倾毁圮残,风雨飘摇,于是就在东山洼里重建了草庐。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挥师湖广,攻下襄阳。1643中4月,闯王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建立新顺农民政权。起义军杀藩王,同时挖掘了那个迷信风水的襄简王朱见淑的坟墓,为隆中诸葛草庐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到隆中寻草庐故址,但见乱草牵衣,断碑卧水,一片衰败景象,于是就在襄简王陵墓旁建了一个草亭,作为草庐遗址的纪念。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襄阳府事尹会一在赵宏恩的支持下,改建了草庐,即1984年改建为卧龙深处的野云庵。

赵宏恩建的草庐亭是单层六角草亭,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改为双层六角草亭,并用石柱。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到隆中,见祠宇荒落,草庐无存,邑志所记诸名胜,淹没不可辩认,于是在所谓草庐故址,依山为屋,修复“卧龙深处”。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兵备使者刘保林在今三顾堂与武侯祠之间也建过草庐。这些迁移和新建的草庐,虽都出于好心,但都因有失真迹,未被后人认可。因此,直到今天人们只承认清康熙五十九年赵宏恩在襄王陵旁边建的草亭作为诸葛草庐的象征。其他或随着毁坏,自然消失或改其他名称。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到隆中,见诸葛草庐年久失修,日见颓废,山水依旧,景物皆非,对草庐亭等进行了维修,将草亭改为砖墙瓦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人民政府和襄阳地区、襄樊市人民政府曾于1954年、1957年、1964年、1979年多次对草庐亭进行过维修。草庐亭现为双层六角亭,有木梯通二层,门额题“草庐遗址”四字,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对联,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作了高度评价。

抱膝亭

抱膝亭位于三顾堂前面约100米处。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吟,后将其常坐之石称为“抱膝石”。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赵宏恩在此处修抱膝亭。现在的抱膝亭是光绪十四至十九年(公元1888—1893年)程文炳重修的。程文炳在《抱膝处碑记》中说:“武侯祠东南百余步,有阜隆起,纵横十余丈,自后山逶迤而下,至此气为之聚,……乃构亭其上,高四丈有余,围七丈余。”亭在绿荫丛中,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翘,造形挺秀端庄。亭内有木梯可登楼赏景,另有一番情趣。亭前立有“抱膝处”三个大字的石碑,据说字为书法家张裕钊所书。

公元1719年赵宏恩所建抱膝亭在三顾堂前数十步的山脚下,抱膝石附近,而现在的抱膝亭已是他所建躬耕亭的位置,是程文炳维修隆中古迹时易地的。赵宏恩根据史书记载,将躬耕亭安排在躬耕田附近,将抱膝亭建在抱膝石旁边,是符合他相望远近恢复历史面貌原则的。清末、民国时期对抱膝亭的维修,均按程文炳建造的格局。

1978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又请襄阳县泥咀镇谭庄村老艺人翟宽章对抱膝亭按原样式维修了一次。抱膝亭后有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雕塑的大型龟座《草庐碑》。碑高大雄伟,龟昂首负重,即古朴又富有生趣,无疑是一件大型艺术珍品。碑的正面有石南江汇题“草庐”二字,碑阴有“龙卧处”三个大字。据说,碑座的龟是龙的大儿子,叫赑屃,它善负重。

该碑因年久失修,碑座下沉,碑身倾斜,1981年蔺德义组织人将碑吊正,把碑座上提加固,并在四周安装石栏板以利保护。

武侯祠

武侯祠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位于隆中山腰。武侯祠始建于晋朝,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都有维修,只是史记不详而已。东晋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习凿齿到隆中看到诸葛故居的建筑物上出现了“雕薄蔚采,鸱阑惟丰”等装饰物,与当时盛行的祠庙无异。南北朝、隋时,诸葛故居都经常维修。唐朝后期,朝廷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立碑于隆中,纪念武灵王的庙堂理所当然的比纪念武侯的祠宇要宏伟、高大得多。到了宋代,隆中武侯祠内已塑有诸葛亮遗像,宋代人苏轼、陆游和刘光祖都曾写诗撰文推崇诸葛亮。元代广德寺书院从广德寺迁到隆中。改称隆中书院,成为本地的最高学府。明初,吴绶对隆中武侯祠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

明朝弘治二年隆中武侯祠等诸葛故迹被藩王朱见淑所毁,隆中一带的老百姓对荒残愚昧的朱见淑十分痛恨,对勤劳智慧的诸葛亮更加敬仰和怀念。于是,他们自动募资在隆中山东梁修建了诸葛祠庙,对诸葛亮进行祭祀。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光化王朱佑櫍暂理襄阳府事,为了缓和老百姓对朱见淑的不满,改变藩陵和祠庙的对立局面,他向明朝廷提出“隆中东去数十步,山有一洼,宜将诸葛亮庙移建于此。”庙成之后,翰林院拟文,皇帝“敕赐庙额”并“定与祭品”,“春秋致祭”。这样以来,武侯祠便由显目的东山梁下移到低洼的山洼里(即现在的隆中书院西边)。祠庙下移山洼,常遭水淹,到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就已圮陋,风雨弗支了。监察御使王秀又重修了一次,再次把武侯祠在东山洼里固定下来。

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桢到隆中,见东山洼里的武侯祠又风雨飘摇了,于是他和他的上司阎芹宣等,又在东山洼里修建草庐、三顾堂、武侯祠等。

清初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观察史蒋兴芑才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相当于明朝中叶老百姓修建武侯祠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武侯祠的位置。清朝乾隆、道光、光绪年间,李敏学、永升、程文炳等对武侯祠均进行过维修。民国时期,蒋介石也拨款对武侯祠进行了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1957年国家拨专款对武侯祠等诸葛故居进行修缮。1973年又对武侯祠大殿进行了改建,后移两米多,抬高近一米,使其更加明亮雄伟。1980年对武侯祠二殿进行了翻修。

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除第三进为卷棚式外,其他都是单檐硬山建筑。中院有左右廊房,院中两棵参天古柏,给人以古刹寺院之感。三殿内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面大殿内有诸葛亮及他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塑像。四个殿堂里挂有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二殿内有诸葛亮活动过的地方的图片及八阵图拓片等文物。西侧配殿是三义殿,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东西墙壁上有关羽、张飞的木刻传记。前面的客堂院内,有一棵四百多年的桂花树,昌盛繁茂,金秋季节,香溢满山。

“古隆中”石牌坊

“古隆中”石牌坊,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中)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十个抱鼓将四柱固定,上面雕梁画栋,起角弯爪,单檐斗拱,带脊座吻,线雕、浮雕、缕空熔于一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坊体高大,蔚然壮观。

古隆中石碑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正面大门上线雕“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柱上线雕唐代大诗人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两边小门上雕诸葛亮“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古训和渔樵耕读,二龙戏珠等图案。背面大门上方刻“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柱上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匾对及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整个雕刻再现隆中的田园淡泊的自然风光,上面的匾对对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颂扬。

石碑坊在1955年由隆中文物管理处清洗修理一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扫“四旧”,安排当时隆中大队大队长唐大兴带人拆除,唐借口怕砸伤人,没有拆,但被打掉左侧石抱鼓一只。1980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用环氧树脂进行了修补。

古隆中石牌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隆中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荷花池

荷花池是清朝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维修隆中诸葛故居时在躬耕田上开方池种莲藕而得名。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刘骥组织人员进行过一次整修,在荷花池的四周安装了木栏,池中建亭台,用铁索和抱膝亭联接,上面铺木板,形成由荷花亭到抱膝亭的空中索桥。他们还组织演员在抱膝亭化妆,通过索桥到池中亭台上演戏,人们可以坐在四周的木栏上看戏。三、四年后,木栏、索桥、亭台全部朽坏。荷花池也被后人改为稻田。

1983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对荷花池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造,清除了淤泥,四周堆砌山石,池中重建了荷花亭,并种植荷花二十多种,给隆中风景增添了色彩,荷花池至此才真正名副其实了。

铜鼓台

铜鼓台位于隆中武侯祠大殿东北角,是一个亭阁式的建筑,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刘骥为安放诸葛铜鼓所建。

诸葛铜鼓是清同治初在广西出土,由广西藩司李承思捐送出来的。铜鼓高二尺许,阔一尺八寸左右,旁铸四蟾蜍,工艺精细,相传是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此鼓正放可敲打作鼓,鼓声响亮,倒放可做炊具煮饭,一物二用,实乃一件珍贵文物。

铜鼓台于1950年就已倒塌,目前已经恢复。

诸葛草庐

在诸葛草庐故址,今草庐亭旁边有一个占地约100平米,高约10米的土堆,上面圈砖圈石隐约可见,这就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为自己修造的陵墓。

《襄阳县志》第一卷陵墓条记载:明襄简王朱见淑墓在城西隆中山。

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敕赐忠武侯庙额檄文碑》载:“襄简王先年慕隆中佳秀,择为莹地,……将诸葛亮庙迁移山之左臂”。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郑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云:“草庐故址,封为藩陵”。

朱见淑弘治二年袭封襄简王,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死,说明他在袭封襄王后,即1489年就开始破坏草庐为自己修陵墓。上面的材料距朱见淑死少则十几年,多则二、三十年,朱见淑夺草庐旧基建造陵墓是没有什么怀疑的。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赵宏恩《重修武侯祠碑记》云:“询其所由,盖缘明时襄藩以形家之言夺草庐之址,营窀穸之域,自闯逆发掘,至今荒废无能反正者”。由此可知,襄王陵曾被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发掘过,陵墓的地面建筑也应毁于是时,对此,《襄阳府志》也有记载。

现在襄王陵已被襄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隆中风景区管理处立碑标记。陵墓上面及四周古木参天,与隆中其它景点相望远近,是人们游览隆中的又一去处

作文七:《襄阳古隆中与南阳卧龙岗》300字

这两个地方一样,均属鸡肋,弃之也不觉可惜的鸡肋。没购票进去参观,所以不算“游记”,之所以发出来,权当行情通报。本是冲着襄阳西南广德寺塔而去的,行前没搜到确切地址,有说是在去“古隆中”的路上,谁知将至“古隆中”了,也没发现塔的蛛丝马迹。下车问一位学生,回说在城里,晕。“古隆中”,“国4”,门票63元,挺够分量。

门可罗雀

尚方宝剑

身价不菲

煞有介事

虚席以待

晚清制造

车马稀疏

其实广德寺塔就在附近,可惜失之交臂。回到城里自然遍寻无果,沮丧中辞别襄樊, 一路无话抵达南阳。

入城不远,马路边就是“卧龙岗”,虽挂着市博的牌子,但没有免费开放一说,门票60大洋,与“古隆中”旗鼓相当。

一个“茅庐”两户业主,各有各的产权主张,想想真荒唐。

作文八:《襄阳市古隆中体育旅游分析报告》6200字

关于襄阳市古隆中体育旅游

分析报告

姓  名:欧

班  级:休闲服务与管理

学  号:

阳  襄  涛

目录

● 调查背景

● 调查对象

● 调查内容

● 结果分析

● 对策建议

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

为了更好的掌握体育旅游的相关知识,以及深入了解体育旅游在人们生活当中是什么样的,因此个人针对自己较熟悉的地方和网络搜索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调查了襄阳市古隆中地区的体育旅游开发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加以建议。

二、 调查对象 襄阳市古隆中,以及古隆中的体育旅游开发状况。

隆中距襄阳城13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12平方公里,境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流水潺潺。

公元207年冬天,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十年的隆中,这里就只剩下他的故宅——竹篱草庐,即      所谓“龙离庐空”了。但集中反映诸葛亮政见的《隆中对》和形成这个对策的地方——隆中,却为后人追念不忘。在这里,他躬耕陇亩,咏啸东峦,聚名人志士于山林之中,高咏梁父于溪畔岩端,秀丽的隆中山林中布满了他的遗迹。人们为学习这些可贵的历史遗产和纪念这些故迹,对这些遗迹或“原所有而著其迹”,或“因所有而昭其节”。其中,三顾门是隆中最早有记载的古迹之一。

经千余年的建设和维修,在明朝中期,隆中就形成了以三顾堂为中心的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老龙洞、梁父岩、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成为文物风景区。在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隆中诸葛亮故居因襄简王朱见淑为争风水宝地而破坏。此后,又经数百年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草庐亭、抱膝亭、观星台、武候祠、石牌坊、荷花池、铜鼓台、中正堂、襄王陵等景点。

现在,隆中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两角常飞出双龙或双凤。顶脊花锦繁衍,顶面只疏点人兽,龙吻轻巧,建筑风格朴实、素雅而多采。

1. 襄阳市古隆中主要旅游资源

资源分类     基本类型      名称

地文景观     山景          隆中山、乐山、大旗山等

构造地形      乐山断层崖、躬耕田断陷谷地、隆重                            向斜构造谷地等

奇石景观      梁父岩、抱膝石、棋盘石等

水域风光     湖泊          老龙洞、大井地、凉亭堰、龙王地、隆中

池塘等

泉(井、溪)  六角井、半月溪等

生物景观     动物景观      斑鸠、麻雀、杜鹃、野猪、松鼠、此为等

植物景观      古银杏树、水杉、灯笼树、梅、荷花等

古迹与建筑   古迹          广德寺、三顾堂、武侯祠、隆中书院、

草庐亭、明襄王墓等

建筑          小虹桥、呼啸山庄、古隆中排放、琴台、                            观星台、铜钟鼓、诸葛亮纪念馆等文化   文化         金石艺术      碑文、诗作、匾额、书画等

其他         地方土特产    大头菜、茶叶等

2.襄阳市古隆中近年游客状况及其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

襄阳市近年来游客逐渐增多,尤其是襄阳市2012推行了襄阳市所有景区年卡之后,今年的本地游客显著增加,是往年的2倍。

今年10.1黄金周古隆中游客的数量更是达到了古隆中游客接纳容量的上限黄金周期间门口占满了络绎不绝排队等候的游客

在全国慢慢推行和普及体育旅游的同时,襄阳市对其自己的一些旅游景点也做了相应的政策实施,例如交通线路和公交车辆数量的增加,对襄阳市内所拥有的旅游景区宣传程度的加大,当地居民办理襄阳市景区年卡政策推行的宣传,相应景区文化的宣传和发展,以及针对古隆中文化节的举办发展,可古隆中暂时还没有真正的走向体育旅游的线路上去。

3.襄阳市以及古隆中的交通优势

襄阳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汽车工业基地,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地理范围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0°45′~113°43′。

襄阳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

区位条件对风景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景区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 古隆中风景区所在的襄樊市西枕秦岭余脉, 东临大别山,北连南阳盆地, 南接江汉平原, 素有七省通衢0之称, 与武汉、郑州、西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邻近, 是华中、西北、西南型交通网络的中心。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是对襄樊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 襄樊的区位条件为古隆中风景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襄阳市以及古隆中的气候坏境优势

气候 襄阳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至16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为2至3度,7月平均温度为27至28度,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无霜期在228至249天之间,具有中国南北过渡型的气候特征。太阳辐射较为丰富,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1800-2100小时。 襄阳地形为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约占襄阳总面积分别为20%、40%、40%。 地貌特征 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枣阳东部的新市镇、鹿头镇、刘升镇、吴店镇、平林镇、王城镇等,最高点是与河南省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778.5米。中部为岗地丘陵,兼有平原,主要分布在枣阳西部各乡镇和襄阳、宜城、老河口全部以及南漳东部乡镇,宜城孔湾镇八角庙村,海拔44米,是全市最低点。西部为山区,包括保康全部、谷城大部和南漳中西部,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保康官山海拔2 000米,是全市最高点。

古襄阳:襄阳古城,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中心古称襄阳城,汉江以北为樊城区(古称樊城),襄阳市即以古襄阳、古樊城为中心。

5.襄阳市开发体育旅游的地理及人文环境优势

古隆中风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自然资源丰富. 襄樊是一座有着2800 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诸葛亮在古隆中隐居的遗迹和相关三国故事的广泛流传, 使古隆中风景区享誉海内外; 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等, 树木种类丰富, 森林覆盖率高,/ 山不高而秀雅, 水不深而澄清, 地不广而平坦, 林不大而茂盛0是古隆中风景区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 又修建了隆中广场, 腾龙阁、编钟演奏厅等一批新景点, 它们和遗留的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古隆中风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 目68前, 该风景区已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 4A 级风景旅游区等称号 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在鄂西北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区和襄州、南漳、谷城三区县交界处,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主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十三公里处,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   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核心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公元197年-207年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十年。西晋时期已有纪念性建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代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顾堂、躬耕田、小虹桥、野云庵、六角井、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襄阳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炎帝神农氏、汉水女神等神话传说的重要发源地和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阳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六四年岁首题为襄阳隆中诸葛草庐,寄自北京什刹海,郭沫若”。《出师表》:即建兴五年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前上后主刘禅的表。《梁父吟》:乐府《楚调曲》名,属齐地土风。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藉以寄托自己的抱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题武侯祠董必武,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副主席。(注)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一番晤对:指刘备与

诸葛亮隆中对策。千百年来,“三顾茅庐”一直被视为礼贤下士的典范,而《隆中对》更是千古绝唱。董老对此大加讴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见文韬   ——王学仲题武侯祠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正厅两侧楹柱。透:显露。武略:武艺,即治国理民、战略战术方面的才华。文韬:文才。二表:指前、后《出师表》。三分,指预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对》。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进入古隆中的城门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阎钧天题武侯祠 闻钧天,湖北浠水人,花鸟画家。此联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阎钧天八十三岁时书”。现刻木悬挂于正厅两侧楹柱。问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这里借喻策划重振汉室,一统天下。

四、 结果分析

1. 产品单一

古隆中风景区以三顾茅庐等这些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主题形象, 虽然在古隆中游览过的游客都有绿, 绿不过隆中的山; 清, 清不过隆中的水的赞叹,但是旅游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在广德寺烧柱香, 在草庐照张相, 形式较为单一。因大力发展真正的体育旅游,多开展一些体育旅游项目。

2.  外省游客量所占比例小

据实地调查和隆中风景区管委会提供的材料显示, 古隆中风景区的客源以本省为主, 外省游客量所占比例较小。据相关资料显示襄阳市游客人数占游客总数的分量过大达到35%左右。可见该景区虽然市场范围较广, 但外省游客所占比重较低, 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因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新颖的体育竞技或表演项目。

3. 核心人文旅游资源的争夺

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遗址是古隆中风景区的核心人文旅游资源之一, 但是, 近年来河南南阳就这方面和襄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如果襄樊不能抓住机会, 让这一历史资源流失, 那么古隆中风景区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重威胁。

4. 服务设施和质量有待提高

古隆中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相对较快的发展, 使得对外交通、通讯等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总的来看, 仍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例如, 在旅游的高峰期, 景区内车辆的出入和停放等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整个风景区内, 旅馆设施相对简陋,数量少, 档次普遍不高, 尚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吃、住、娱乐等方面的要求.此外, 部分旅游景点包括到达古隆中风景区的512 车站管理混乱, 一些当地人便乘机敲诈游客、勒索钱财等, 这种管理混乱的局面严重损坏了景区的形象, 造成恶劣的影响.

5. 相邻风景区竞争激烈

周边的武当山、神农架等风景区知名度较高, 且管理到位, 宣传力度大, 这些给古隆中风景区客源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据统计, 自襄十高速公路通车后, 以往古隆中风景区的主要客源地襄樊和武汉客源所占的比例出现大幅度下降

五、 对策和建议

1. 加强宣传, 充分开发利用古隆中风景区的生态资源,发展体育旅游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质量与自身的健康问题. 古隆中森林生态环境质量测定结果表明, 古隆中主要树种中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萜烯类化合物, 主要植物分泌出来的物质含有10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份, 并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 因此, 应充分开发利用古隆中风景区的自然资源, 加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2. 整合旅游资源, 扩大古隆中风景区的影响力,走出自己的体育旅游路线

利用襄樊市便利的交通, 发达的通讯和良好的区位条件, 发挥古隆中在华中地区旅游网络中的龙头和门户作用。古隆中方圆 100 km2内风景区众多, 因此要抓住机会加强和这些景点的合作, 联合拓宽市场, 扩大客源, 要以古隆中为主, 开发一个体育旅游拳头产品 ——华中精品五日游, 导引游客在短短的几天内走进不同的时代, 访贤人( 古隆中诸葛亮) ,朝圣人( 武当山真武大帝) 、寻野人( 神农架风景区) 、观显人( 钟祥明显陵) 、拜先人( 随州神农炎帝) , 尽得独特感受. 三大整合一经实现, 古隆中将由点到面,由小变大, 由封闭到开放, 成为一个国家级的区域性的集散地. 利用文物风景旅游,、体育竞技表演和户外探险等特色,整合资源, 规范管理, 塑造精品, 建设文化底蕴深厚, 生态环境优美, 相应设施配套, 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主地区周边 100 km 为半径, 吸引力、辐射力强的古隆中黄金体育旅游度假经济圈.

3. 夯实基础, 加强发展并体现体育旅游中“体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游客来古隆中旅游的主要目的调查可知, 游览观光旅游者成为古隆中风景区的主要客源. 从而暴露出了该区旅游产品种类匮乏, 功能雷同的弊端。

注重体育旅游“体育”的一些发展,例如1.在古隆中管辖范围内的湖内发展水上体育竞技或表演类项目,以此来吸引游客。2.利用古隆中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隆中探险或是屋外拓展的一些项目(攀岩、速降等)。

4. 优化并加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

首先,要加大对观光旅游产品的投入, 夯实景区与服务地的基础设施, 优化景区与接待服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提升旅游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 要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者的水平, 增设旅游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加强旅游地的服务管理质量, 使旅游地的服务从单一观光型转向多功能型、综合型方向的服务项目, 力求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多的收获。

5. 合理规划, 制定发展目标

在制定规划时, 应针对客源市场, 根据襄樊市整体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及襄樊市的各种经济、社会等规划进行。 具体来说, 近期目标: 进一步打开客源市场, 力求游客量呈较大幅度增长势头, 同时要做到增加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额. 所以景点开发、“体育类”项目的开发、餐饮服务、小商品的开发要加大力度. 中长期的目标: 充分利用古隆中独特的自然资源, 把它建成疗养、度假、休闲、娱乐并合理的锻炼身体为一体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体育旅游点。因此,应合理进行动植物资源的引进、保护和相应设施的建设以及因当地地理环境的需求选择性的引进“体育类”项目。

作文九:《【导游】湖北现场考试景点:襄阳古隆中导游词》1900字

湖北现场考试景点:襄阳古隆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