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美丽作文》800字 永恒的美丽记叙文800字

作文一:《永恒的美丽作文》800字

本文关键字:

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们都知道,那就是“四川汶川县8 级大地震”。

8 级呀,可与当年唐山大地震相提并论,加上汶川的地理条件,这次大地震,对国家,对四川,更是对汶川和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到目前为此已有二万多人失去了生命,更多的人不但要忍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忍受失去亲人、家园和精神上的痛苦。整个汶川几乎化为一片废墟。痛苦在迷漫的尘埃中蔓延„„

但是因为这些,永恒的爱,出现了!

在电视上,收音机里,电脑上,一句句话,一个个镜头,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都证明着“父母的爱是伟大的”。镜头前那些灾区的父母们,有的失去了生命,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活下来;有的流着泪在废墟里不停地找着,找着„„无论如何都要找到自己的孩子;有的不吃不喝,在废墟旁默默地等待,等待„„虽然人的生命不是永远,人生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但父母的爱,是永恒的!

老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名词!老师和学生是那种牢不可破的关系,更是在此时此刻尽现。大地震时,学校里的老师第一想到的就是——学生!老师们会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学生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安全。老师的爱,是永恒的!

大地震发生后,每一位中国人,都心疼呀!因为祖国和人民受伤害了呀!人们捐款、捐物、献血、志愿参加灾区救助者,人们尽自己的能力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更是为祖国提供帮助。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呀!祖国和人民受到伤害,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人们对祖国的爱,是永恒的!

前面每一种永恒的爱,都来自于一种爱,这就是来自人们内心善良的爱!父母爱子女,老师爱学生,人们爱祖国,还有其它更多的爱,都来自于人们善良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内心,善良的它给予人们感情,给予人们对别人的爱。所以,人们内心善良的爱,更是永恒的!

人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爱!人间充满了什么?还是爱!只有永恒的爱,才使人间充满温暖、希望!爱是永恒的,灾难、困难会过去的,希望汶川人民平安!永恒的爱给他们带来光明!

w w w .d o c in .c o m

作文二:《作文永恒的美丽》1000字

[作文 永恒的美丽] 随手翻开书,一抹淡紫的身影悠然滑落是一朵野花,淡紫色的花瓣已然干枯,连细细的脉络都清晰可见,只是花朵仍那么倔强,即使被书压得褶皱却也不低头,而是却仍高傲地伸展着它那柔弱的身躯,任凭时间将它的美丽定格,作文 永恒的美丽。

小心翼翼地拾起它,往日的芬芳已不复存在,连色彩都蒙上了一层暗灰。如同迟暮之年的妇女,褪尽铅华,但零星之间却又流淌着一种自然萦绕着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这就是永恒的美丽吗?我问着自己,也同样问着花儿。

伸手欲抚上那枯竭的花瓣,不断,指尖轻触间,一片片花瓣竟在瞬间凋零,蝶儿一般轻旋着,然后静静停落在地面。刹那间,这自然的美就在眼前消逝,快得令人猝不及防。

终究没有什么美能够永恒!一股失落感充斥了我的心,正欲转身离开,但目光却再一次被牵引地面上的花瓣借助微风的力量再一次纷扬在空中,同样的摇曳,然后,又同样的静落于地面。

然而这一次,我却仿佛看到了落花背后的故事,那么可爱,那么动人

在冰雪消融的季节里,肥沃的土地上钻出了拇指长的绿茶那是一颗花的种子,她努力地把稚嫩的根扎进泥土里,用她那孱弱的身躯点缀着大地。她竭尽全力地汲取养分,只为了心中那个伟大的的梦想,高中一年级作文《作文 永恒的美丽》。 ◆分享好文◆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日子,只知道她的根茎越来越粗壮,已经不再害怕石子与沙砾的阻挡。

终于有一天,当第一缕阳光亲吻大地的时候,她长出了一个花苞,小小的花苞呵,承载了她的多少幻想!她更加努力地把根探入黑暗的地底,只为了让她的梦想沐浴光明。

那天夜里,她感觉痛得快要窒息。她忆起先辈们的告诫,是要开花了吗?她有些兴奋,咬牙忍耐那钻心的疼痛,坚持着,坚持着,只为那个越来越近的梦。终于,撕心裂肺的疼痛让她昏厥。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开花了。

优雅的墨绿色茎杆高擎着淡紫色的花朵,一阵阵浓郁的芬芳随着她的摆动洋溢出来,融化到空气里,一滴水珠从美丽的花朵上落下那是她的眼泪,是她为之所付诸的汗水努力与承受的辛酸痛楚。千年的痛,只为这一刻。

当时光要带走她的短暂生命的时候,她笑了,那么恬淡的笑容,饱受磨难的开放,再寂静无声地凋零,这便是她的宿命。但,已经开过花了不是吗?开过了花,这一生便了无遗憾。  虽有泪,但泪里却充满着快乐,只因为盛开的那一刻。

这,便是一朵花的故事。

纵使生命无法长久,但已经历过的点滴早已定格。时间可以将月岁月碾平,但终究无法将记忆漂白。经历过,拥有过,这便足矣,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永恒的美丽?  经历过,便是美丽。

拥有过,则是永恒。

大树下,我静静拾起一朵凋零的花,轻轻将它夹进书页。

作文三:《美学与艺术鉴赏论文:记忆的永恒》3300字

结课论文

作者:

学号:

学院:

专业:

TEL :

EMAIL:

指导老师: 题目:《记忆的永恒》作品鉴赏

《记忆的永恒》作品鉴赏

Xxxx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xxx 班,xxxx )

1931年的一个晚上,达利由入口即溶的卡曼贝乳酪晚餐带来“超级柔软”的各种联想,脑子里忽地闪现出一幅描写柔软的画。他望了白天画了一半的利加特港的风景画。画面上的岩石被夕阳的光线照亮,前景是一棵截断的无叶橄榄树,他觉得应当把他作为某种观念的背景。在关灯走出画室的一瞬间,“两只熔化了的软表”占据了他的头脑,其中一只悲哀地挂在橄榄树枝上。他只用了两小时就完成了作品。这幅画就是《记忆的永恒》。

《记忆的永恒》是一幅能给人带来巨大震撼,给人无限遐想但也抽象难理解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它表现了一个错乱的梦幻世界。《记忆的永恒》可谓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也是达利的代表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的背景是遥望无际,无限延伸的荒凉海滩,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远处有朦胧的光照射过来,仿佛是破晓时分,但也有可能是黄昏。整幅画的颜色基调是比较暗沉的,但又似在描绘阳光明媚的风景。近处是无序地散落了一地物品,这些物品不像是我们平时看到的东西,只是类似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或者说是作者对这些东西的理解,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躺在地上的是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它的旁边是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被砍断一截的枯死的树,树上完全没有树叶。平台上还有一个类似红色陶瓷瓶的东西。最特别的是画中有好几只湿面般软塌塌的钟表,它们有的贴在怪物身上,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半搭在平台上,剩下的一半挂在空中,软得仿佛会滴水一样。这些本应该坚硬的金属制品仿佛因为时间太久而变得松垮,疲惫不堪.仔细看,还会发现水滴,手表等东西。

也许第一次《记忆的永恒》会觉得很难理解,将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东西画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

要理解这幅画需要从作者本身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进行剖析。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位画家。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擅长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表现性、战争、死亡等非理性主题。

达利极力宣扬他的“超现实主义”,他声称:“我在绘画方面的全部抱负,就是要以不容反驳的最大程度的精确性,使具体的非理性形象物质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设计了一种新创作方法,即所谓的“偏执狂批判活动”,从而把幻觉形象从潜意识中诱发出来。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令人联想到他的故乡加泰罗尼亚地区。如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一只柔软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意识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与艺术界中。探究次哦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里。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向融合。超现实主

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

超现实主义,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主张通过这种方式,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记忆的永恒》中的描绘是支离破碎的,充分的显示了无意识的梦幻场景。画中的一切都向我们说明了艺术家表现的是一个梦境,是纯粹的无意识,并不是描绘现实。

还有,《记忆的永恒》是一幅深受弗洛依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画作。弗洛依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揭示了沉睡于人们心底、不被人们的意识所触及,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所谓无意识和潜意识。根据弗洛依德的观点,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而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以此为源,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他们认为,梦幻能显示“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用梦幻纠正现实,改变现实,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墙,达到神妙的超现实的境界。

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的,并且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且达利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

《记忆的永恒》,先从名字来看,“永恒”就意味着时间的长久,画上的几只似乎因为时间太久而又坚硬变得软塌塌的钟表,而那头怪物,也仿佛是因为时间时间过了很久而腐化得只剩下一部分,因而会被认为是怪物,那棵枯树也是因为时间问题而才会枯死。不论背景是黎明还是黄昏,都给人一种“终于等到了光明”的感觉,强调了时间的长久。“记忆”,我觉得更多的是呼应作者强调的梦境,因为很多梦境都是源于记忆中的画面,在梦境中,我们看到的事物多数是残缺不全的,奇形怪状,毫无联系却总会被放在一起,就如这幅画中的事物。整幅画渗透着一种虚幻焦虑,空虚迷茫,前路不明的感觉,如同身处幻境,而这,正是作者要表现的。

作者就是要最求超现实的幻觉,致力去发现人类的潜意识思想,他觉得梦境是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为了寻找超现实的幻觉,达利曾去精神病院了解病人的意识,精神病人的意识不同于正常人,他们的言论与行动往往就是他们潜意识里的真诚反映。这幅作品令观众体验到精神病人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让人们

再细看画中的每一个小事物,尽管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梦境,但画中盖表上的蚂蚁以及附近的苍蝇却把人们从虚幻中拉回了现实,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合一,正是超现实主义所最强调的梦境与现实的统一才是最绝对的真实。

画面中的钟表极具柔软性,仿佛流水般,令人想到时间逝如流水,却无法逆转,隐隐给人一种压迫感,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达利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地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地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人们既看懂所有细节,从整体上,又感到荒谬可怖,违反逻辑,怪诞而神秘。

《记忆的永恒》让人们感叹: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而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世界带来无限的遐想。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时期看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以下是我对《记忆的永恒》的一些观后感。

通过对梦境赤裸裸的描绘,唤醒人们对自己潜意识的关注,让人们得到一种新的直视自己内心深处想法的途径,去了解自己潜意识里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现实牵着鼻子走。多数情况下,人们面对外在的一切付出得多,也忍受得多,压抑自己,找不到解脱的方法,不会去释放自己的灵魂,去直视自己内心最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常常与自己的心灵谈话,学会释放自己,给自己自由。

在《记忆的永恒》中,最容易得到的启示应该是对时间的珍惜了,显而易见的对时间的流逝的描绘令人产生莫名的焦虑感,画中的事物是静止的,就像平时无聊的时候,人的总体状态时静止的,时间却慢慢的消逝了,但我们在忙的时候却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记得时间在流动,而不是等到没时间的时候才感叹。平时就要多做有意义的事,来充实自己。

作文四:《西方美术史论文-记忆的永恒》4500字

浅读达利作品“记忆的永恒”

杨艳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01404班24号)

摘 要:达利的早期油画作品“记忆的永恒”中, 柔软的钟表是对时间消解和质疑, 聚集的蚂蚁显现为生命力的躁动。通过这些象征性形象来诠释着他的潜意识梦境, 钟表和蚂蚁都不是它的自身, 而被达利赋予了特殊的涵义。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 揭示出这些烙有达利独特印记的形象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美学内涵。

关键词:软表; 时间; 欲望; 幻象

解读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感受达利内心世界中激烈的斗争,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画的内涵。风格特点等方面剖析达利对人的意识世界的洞幽察心理分析和表达能力,深入认识理解达利通过精妙的写实语汇和永不枯竭的想象力的结合,创作出一种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完全不同于他人的专属于达利的艺术世界。 1 整体解读

油画“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 年, 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画面由海市蜃楼般的远景和四块钟表构成的近景组成, 整幅作品制造了狂烈的视觉幻象, 并给欣赏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惊。远景: 湛蓝、淡黄与亮白色相间的天空衬托褐色、棕色的低矮山脉; 山脉纹理清晰有力, 天空宽阔却不高远, 刺目、迷离又带压抑。整个远景似天空映照山脉, 又似海洋把山脉生成, 仿佛虚无迷幻的海市蜃楼。深褐色的地平线不仅将作品分为近景和远景, 而且占三分之二画面的深褐色将作品带入了深褐色营造的滞重和苍凉。然而这片苍凉生成着令人吃惊的景象:灰色的折断了的枯枝生长在褐色的石台上, 一块浅灰色的软表软软地从唯一的细枝上耷拉下来, 低垂而又哀伤。它似乎要唤醒斜下方白色的软体动物, 第二块浅灰色软表如同马鞍一般斜跨在这白色的软体上。这白色的半遮掩着的隐约可辨的似乎是人体, 她躺卧在浓重的阴影中, 无力、衰弱和颓败。软体的左侧是支撑着枯枝的石台, 一块镶着金属边框的灰色软表一半儿贴着石台, 一半儿沿着石台的边缘漫不经心地垂落着。它正对着一块平摆着的红色钟表。红色, 整幅作品唯一的暖色; 钟表, 整幅作品中唯一没有软化保持常态的钟表。但在这红色钟表上爬满了黑色的密密麻麻的群蚁, 令人骚动、不安、烦躁, 甚至有些抓狂, 使人闻到衰败和死亡的气息。在阳光投射的大片黑色的阴影中, 这些浅灰色的软表和红色的钟表触目惊心:它们柔软无力、坚实躁动, 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安。 2 元素分析

2.1 软表

软表(melting watch)是达利创造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标志性形象之一, 是对大众习以为常的钟表的夸张与变形。日常生活中, 钟表的质料特性往往表现为金属, 它们坚硬、精确、冷漠甚至是残酷地展现着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记录时间。在日常经验中, 时间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关于不可逆转的永远向着未来开放

的时间意识。在这样的时间意识里, 以谈论者自身为立足点的“现在”具有绝对优先性, 凭借于现在而不是过去, 过去是那已经过去了的不再是现在; 同时现在不是将来, 但是现在向将来敞开, 将来是那即将要到来的现在。

在“记忆的永恒”中, 时间表达为柔软的钟表, 曲线柔和宛转, 色彩灰暗, 呈现出软而无力的情绪。这种“宛转软弱”如流水一般具有流动性, 这种“不经意的无力”, 如弱水一般孱弱、温润却又不乏韧性, 如达利所说: “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 时间的本性是它的实体柔韧化和时空的不可分割性。”日常经验中, 时间是一种线性的依次更替, 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方式连续。“melting ”这个特性, 准确地传达了时间的这种流逝和消散性。流逝和消散了的是如同流水一般不可逆转的过去了的事件、情绪和关于过去的记忆, 甚至是对于记忆的记忆。然而, 熔化了的钟表还表达了另一个特性: 凝固。达利虽然对钟表以软化、熔化的方式加以形变, 但是达利的软表始终保持着钟表的完整性, 封闭性, 而不是肆意流淌; 这种密闭性以“垂落于树枝”、“耷拉在石台”和“如马鞍般紧贴”的情态, 显示了凝固和沉重的审美感受。软表的这种“凝固”契合了时间的另一个特征: 随着逝去的物理时间, 消失了的是生命, 留下来的、凝结下来的是对情感、生命、生存的体验和认识。时间以“流动”的方式“凝固”过去, “记忆”以“聚集”的方式召唤了不可逆转的过去, 从而使时间成为了清凉如水的“时间的河流”。时间的流逝性, 在达利的作品中表达为“软表”, 对于个体而言, 流淌在其中的是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成熟与丰盈; 以及肉体的衰败和死亡———死亡, 显现了个体时间的终结。时间的这种终结有何意义呢? 死亡是对“有生命的”、“活着”的否定, 衰败、死亡以这样“反”的经验、“否定”的经验的方式提醒生命、生存的意义。

在“软表”中, 我们能感受和分析到达利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极端复杂的体验: 一方面, 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 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不可重复, 另一方面, 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 在漫不经心中逝去, 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 在人们突然发现身体的腐朽和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 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 召唤过去了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对于达利而言, 时间不是硬质的, 尽管钟表的外壳铸着坚硬的金属; 时间是温情的, 因此表征着时间的钟表也是“柔软”的。在“软表”的温柔、哀伤、无力、无助和不经意的特性中, 达利表达了时光无情的感叹, 对生命有的无奈, 对美妙过去的追思与怀念, 但也有面对过去、现在和必将到来的死亡的从容。也正是在时间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同时到时中, 记忆才能真正地持续, 成为永恒———“将来”必将到来的死亡提请我们“当下”生存的意义, “当下”的躁动与不安, 召唤我们回忆“过去”———时间, 通过个体的“记忆”完成了“过去”、“当下”和“将来”的连续与永恒。

2.2 红色钟表上的蚂蚁

打破“软表与时间”中死样寂静的是爬在没有变形处理的红色钟表上的群蚁。与衰弱、哀伤的软表相比, 这块红色的钟表是坚硬、甚至是热情的。在“记忆的永恒”中, 蚂蚁以群体聚集的方式覆盖了大半个钟表面, 它们没有目的、没有秩序、不知疲惫忙乱着, 消耗着时间、消耗着生命, 它们扰乱了人们对时钟显现出来的时间的判断。在物理时间的丧失中, 红色钟面上黑色的忙乱蚁群刺激了人们的烦躁、不安和惶恐。

2.3 白色的怪物

白色的软体怪物在“记忆的永恒”中是最让人疑惑和猜测的地方, 它看起来像一张有鼻子、眼睛和嘴的人脸, 被认为是达利的自画像。但是不需要把它如此具象化, 需要关注的是这个白色软体的细节。睫毛一样的东西紧闭着, 仿佛深陷沉沉的睡梦不愿苏醒; “睫毛”上方几条纹路如同老人额头上深刻的皱纹; 这两个细节显示出宁静的颓败。然而, 它细长的身躯匍匐在暗黑的大地上, 起伏的曲线似乎在攀爬与挣扎。这粉色的身躯与沉睡的头颅展示出截然不同的力量, 仿佛要爆发出暗藏的肉感与欲望。令人焦躁的蚁群和蠢动着欲望的身躯, 打破了软表制造的哀伤情绪, 挑起了欣赏者的骚动和浮躁。在这白色的软体动物中, 睫毛和皱纹暗示着生命力的衰败、欲望的衰退; 而蠢动着的躯体却做着困兽犹斗般的抗争, 企图挽回颓败、得到新生。然而这种抗争本身就是人对欲望的一种焦虑和克服:死亡在人们前面, 人们无法追及但它并不遥远; 肉体在人们自身之内, 它太紧迫, 人们无法拒绝。人们不仅感觉到时间的压力, 而且感到感觉自身, 尤其是身体的压力。身体的焦虑与解放, 其本性是人的生存的特殊情态, 然而当人们试图以身体、性的满足来克服自身的焦虑时, 却隐藏着一种危险:在身体的快乐中忘掉生死, 性脱离并掩盖了生死, 显现为一种虚幻的自由。

3 其它“符号”及意义

除了上述提到的软表、蚂蚁,还有面包、拐杖、抽屉等。通常用这些符号来诠释他的梦境。在达利的作品中,每一种东西都不是它的本体,都被达利赋予了特殊的涵义。面包是达利喜欢描绘的对象,借助它,达利可以尽情表达他对情欲的幻想。对于抽屉,达利也做了如下的解释:“有抽屉的人体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抽屉代表女人潜藏的情欲。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上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表现了达利对情欲的幻想。”达利赋予了拐杖以象征意义与前面的两种形象是不一样的。达利认为,拐杖给他的感觉是一种自信心的缺乏, 然而又要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往日的傲慢,因此达利曾说,拐杖在他的眼中是“死亡的象征”。

4 结语

“记忆的永恒”揭示了这种衰败的现实与虚幻的自由间的冲突。达利的一生几乎经历了20 世纪资本主义最波澜起伏的时代: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减轻人们生存的压力, 相反激化了各阶级、阶层间的矛盾; 世界大战导致了人们对生命的困惑、对生存的反思, 这种困惑和反思在另一个极端上表现为技术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泛滥。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 同时导致了人们日益被自己创造的技术奴役, 技术主义盛行。社会财富的增加使人的欲望和生存得已满足, 但同时人的欲望也变的没有规定和没有边界, 一切事物和人都可成为欲望的对象。这个世界理性不再被称为绝对正确, 绝对性的价值受到人们的质疑, 然而关于人的存在的智慧却还没有到来。对达利个人而言, 不愉快的童年记忆、对超现实的梦境和潜意识的迷恋、对金钱的崇拜、对性的焦虑以及对无情时间的憎恨、对生命的渴望⋯⋯构成了他的全部生命存在经验。这种经验如此丰富而又矛盾, 古典主义的学院训练, 帮助达利创造了细腻具体、生动逼真的幻想世界。这种真实毫不留情地将欣赏者置入了达利幻想出来的艺术世界, 暂时中断了人们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联系, 在巨大的震惊与迷惑中, 反叛现实的被假想的本性。在“软表与时间”中, 整幅作品充满着矛盾与冲突: 广袤的大地与细狭的天空, 焦虑的蚂蚁与安详的山岩, 枯萎的树丫与挣扎的怪物, 软化的钟面与规整的时间, 闭合的睫毛

与彰显的皱纹⋯⋯达利用精湛的技艺、奇诡的想象和超常的组合, 将矛盾在幻想与思考中陈列。然而达利囿于自身的局限, 他的作品似乎无力以所谓的智慧指引人们的生存该往何处去的问题。达利的作品更多地是在幻想的世界中显现人们不觉察的生存状态, 他似乎要撕裂日常的平庸, 揭示生命中真实的残酷、不安和焦虑。因此, 达利的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摄人心魄的震惊而不是温和的启示。这种震惊, 正是衰败的现实与幻想的自由的冲突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西班牙]达利. 达利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 [美] 罗伯特·休斯. 达利[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3]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上海:三联书店,2000.

[4] 彭富春. 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Robin Le Poidevin.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Time[EB] .The Stanford Onlin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00.

作文五:《浅论:战争——美国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3600字

浅论:战争——美国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