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中山桥简介 [《甘肃兰州中山桥》500字]

作文一:《甘肃兰州中山桥》500字

中    山    桥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兰州市,这里有历史悠久的中山铁桥、壮丽的黄河、神奇的音乐喷泉和那以五眼名泉而闻名遐迩的五泉山公园,而我最喜欢那历史悠久横跨黄河两岸的中山铁桥。

兰州中山桥长达233.33米,宽7.5米,是1909年8月建成通车的一座百年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但今天仍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上。还在为南北两岸的人们服务着。

清晨,太阳照着大地,中山桥在太阳的映衬下,雄姿更加壮观了。岸边翠绿晶莹又娇娜可爱的柳树,随着晨风翩翩起舞。小鸟欢快的在枝头上飞来飞去。小花也不甘示弱,红的,黄的,粉的,迎着晨风点着头,好像在给铁桥爷爷问好似的,并要把她的全部生命力,都展示给大家看。

每当傍晚,游人络绎不绝地来到桥边,观看兰州中山铁桥的夜景。因为中山桥最美的就是华灯初上的时候,此时,整个桥上都亮起了五颜六色的灯光,一会儿半紫半红,一会儿半绿半蓝,一会儿是通红一片,好看极了。

中山铁桥原来叫“镇远浮桥”,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2009年8月26日,经历百年风雨沧桑、见证兰州发展历程的黄河中山铁桥迎来百年大庆。横卧于黄河之上的她,在绿树、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喜庆

而迷人。

中山铁桥,它已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最具知名度的标志性建筑,中山铁桥你真是不容置疑的“天下黄河第一铁桥”啊!

作文二:《兰州中山桥简介》1000字

兰州中山桥简介

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

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

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像一部史诗,铭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作文三:《兰州中山桥导游词》1800字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

黄河害,黄河险;

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黄河铁桥

光绪三十二年春天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一个英国人从河西走廊出来后,沿黄河河谷进入兰州,大约在公历3月10日到达兰州。这个叫布鲁斯的英国人先是站在黄河北岸,很抒情地对当时兰州的北城墙进行了“风景如画,给人印象很深”的赞美后,接下来便对如何过黄河进入“风景如画”的城里感到头疼了,他这样写道:

根据季节的变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经过西北部的船桥或乘渡船来到兰州。城市对面的河宽将近有300码,我们途经时,河水尚未解冻。冬天人们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经过,听说每年解冻的时候都会淹死很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时候,这些人还坚持走这条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潜在的危险。对此,兰州诗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黄河冰桥的情形: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步如平地„„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约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开,用大木连接起来,再铺上木板,围上围栏,两岸各立2根将军柱(大铁柱)、6根大木柱,又用两条各长120丈的铁索将船固定在河面上。但这种浮桥属于季节性的桥,因为黄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黄河结冰前必须拆除。英国人布鲁斯紧接着又这样描写了每年春天浮桥落成时的宏大场而:

每年组建船桥的开幕仪式都热闹非凡,主要的官员和社会各界都来参加这次盛会。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与古老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风俗相媲美,那是国王杜格娶亚得里亚的仪式。

冬季,黄河结冰,行人和车马要过黄河,就只有靠冰“桥”。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桥,不但十分麻烦,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资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与元将廓扩铁木尔(王保保)作战时,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黄河大桥西500米处)搭造了浮桥,这是兰州地区最早的黄河

浮桥。但这座浮桥当时只是为了方便军队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卫国公邓愈率军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桥,以运送粮饷,命名为“镇远浮桥”。12年后的洪武十八年(1384),兰州卫指挥佥事扬廉,将浮桥移至“河水少缓,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为靠近城区,除了军事用途外,这座黄河浮桥也成了黄河历史上第一座可供民众过河的浮桥。

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06年10月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价德国泰来洋行,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黄河铁桥竣工之后,实际耗银30.66万两。

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

一个清晨,数十辆大马车浩浩荡荡从新乡火车站简陋的货场里潮水般涌了出来,车轮声,马蹄声,铃铛声,还有梆子,秦腔,花儿,马的嘶鸣,汇成了一曲众声混杂的交响乐,响彻漫漫古道,从新乡到西安,从西安到兰州,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桥建成后,两边建了两座分别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分别有楹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第一桥。

天险化康衢直入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蠕开画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观。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中山桥不但经受了三次黄河特大流量的考验,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军管会组织了300多人星夜抢修。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现在兰州市的桥梁已达十余座,使自西固达川入境从榆中与白银交界的乌金峡出境,在兰州境内全长152公里的黄河成为桥梁最密集的河段。

铁桥古渡老斜阳,塔影河声寻旧梦„„

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作文四:《兰州中山铁桥百年赋》300字

铁桥百年赋

白塔耸峙,黄河东逝;古关静穆,楼映半空。一桥彩虹临波,百年流云飞渡。今逢盛世,毋忘尘忆,唯吾兰州,矢志创新,兹镌铭为念。

昔陇府金城重镇,绾丝路而通三秦,唯一河而成南北之堑。年及洪武,浮桥颤渡,然夏汛漫卷,冬凌凝寒。迨至清末之岁,始行建桥议案。遂集中西合璧以成,倾全省之力赴艰。柱砥中流,铁梁横空;终成勋业,蔚然景观。三边利济,商旅荣繁;通衢信步,九曲安澜,诚以“天下黄河第一桥”之隆誉,易名中山之佳话,谱写兰州解放之新篇,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沧桑巨变。

噫唏哉,百年古桥,风流永瞻;大河雄奔,虹影如幻。人文标志,独秀新天。带风情百里,襟绿涛两山;历史名胜,风光无限。夫若无祥风以润,金瓯之磐;铁石纵固,斯桥何延?是以国之发展,和谐为先;市之富强,稳定乃安。炎黄族裔,永承天眷;祺我兰州,康乐尽阗。

作文五:《兰州中山桥建于1907年》1600字

为百年黄河铁桥佐证

兰州中山桥建于1907年,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称。1947年以来,中山桥曾多次加固维修。2004年,中山桥结束了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为了对中山桥进行保护性维修加固,全面提升中山桥的防汛、抗震能力,确保文物的安全。2010年,兰州市投资2800万元对中山桥进行维修加固。施工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桥体、桥墩等部位进行了全面保护性维修加固。中山桥桥体将整体提升了1.2米,此次中山桥整体抬升后,桥北侧的观景平台等部位也将被整体抬高,两侧的广场及亮化工程也将进行改造、整修。     为了保证此次维修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在施工项目部,施工方特意开辟出文物存放区,存放被拆除的大桥零部件。这些被编号的零部件会在大桥提升完成后安装回原位,达到保护文物原貌的目的。

而“修旧如旧”、水文资料、地震等级等相关文史资料,全部来自于兰州市档案部门的史料汇编:《天下黄河第一桥》。《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录入的历史文献,绝大多数来自于档案馆所藏“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全宗。该档案文献,皆是清末“甘肃全省洋务总局”为建黄河铁桥而形成的公务文书。原本分为筹备案、运输案、经费案三大案,共568份文献,经整理为45个案卷,排架长度0.45米。形成时间上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下迄宣统三年(1911)四月,纵跨5年时间。

是连续不断地记载兰州黄河铁桥从筹备、材料转运、到工程建设、竣工、经费报销、铁桥使用维护全过程的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原始档案文献。能具体、准确、全面、系统的反映黄河铁桥建设的历史全貌。   此档案全宗所收各种官文书制作精美,文印齐备,内容完整,彼此衔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晚清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全宗原档史料。全宗由筹建案、运输案、施工案、外事案、褒奖案、经费案、维修案等7部分系统完整地组成。

这一全宗档案涉及的官府机构众多,计有清廷部门、天津督署、德驻天津领事馆、泰来洋行、郑州公泰转运公司、陕甘总督部堂、甘肃布政司、按察司、洋务总局、农工商矿务局、皋兰县署等20多个。官文书种类丰富多彩,计有札、移、申、详、咨、批、呈、禀、电文、告示、合同、传牌以及外文的官文书等30来种。官文书样式门类齐全:簿册式、经折式、零纸式和舆图式皆有。官文书的书写方式,除个别印刷品外,大都是墨笔手写楷书的中国传统纸质官文书。

铁桥原档百年保存至今,并曾一度在抗日烽火连天年代,辗转于东北(纸上钤有日本昭和年号印记),几经易手,完好无损,实属不易,世所罕有。为史学界所珍视。这份档案不但详实记录了铁桥修建的全过程,而且折射了清代政界官制,案牍文献,官场应酬,金融货币,物料行情,民间产权,关税征收,外交事务,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史迹,颇具史料价值,弥足珍稀。

附注:档案部门为中山桥维修工程所提供的相关档案资料

一、提供了《兰州中山桥材料力学性能及基础冲刷情况测试与鉴定报告》(兰州铁道学院,2001年3月)。中山桥再次进行维修加固,是根据此项鉴定结论:中山桥各桥墩浆砌条石风化严重,并有局部剥落,砂浆缝冲刷较为严重。从最新的调查看,常年浸泡在水中的桥墩桥台的原加固外包混凝土表面有明显腐蚀,当务之急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加固,以保证桥梁下部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

二、提供了《兰州地质灾害史》。兰州为地震设防的高烈度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加速度峰值0.2g)。中山桥始修建于1909年,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考虑结构抗震的要求,桥墩采用料石砌筑,抗震能力较弱。吸取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对桥梁和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的教训,有必要对中山桥进行抗震性加固。

三、提供了《兰州市市区防汛规划》,中山桥的设计最高通航流量为3690立方米/秒时,中山桥净空高度仅为3.6米,同时原桥面比北滨河路低出0.3米,比南滨河路低出0.5米,桥面明显偏低。根据有关方面批准的《兰州市市区防汛规划》,兰州市按Ⅱ级城市设防,为确保桥梁在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中的安全,有必要对铁桥进行抬高处理。

作文六:《兰州中山桥导游词3篇》2500字

兰州中山桥导游词3篇

中山桥位于兰州市金城关,横跨黄河,毗邻白塔。下面是兰州中山桥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兰州中山桥导游词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铁桥长233。33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其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名叫镇远桥。根据清道光"兰州府志"记载,该桥以二十四艘大船贯连,浮于河面,冬拆夏设。严冬时黄河结冰,车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 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 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篇二:兰州中山桥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

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篇三:兰州中山桥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提起兰州的桥,人们首先会想到那座令兰州人骄傲自豪的桥,它就是号称"黄河天下第一桥"的中山桥。

中山桥位于兰州市金城关,横跨黄河,毗邻白塔。中山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08年2月开工,1909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国人设计,德国人承建而成的,建桥花费白银306600余两。中山桥长233。5米,宽8。36米,是黄河上第一座公路桥,所以有黄河天下第一桥之称。后来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该桥于1942年改名为"中山桥"。中山桥是全钢构造的五拱桥,造型美观大方,气势磅礴,北面有郁郁葱葱、高高耸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桥下滔滔黄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过。

夜晚的中山桥是黄河岸边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灯给中山桥平添了一份雍容华贵,远远望去,中山桥就像一条威猛的金色巨龙横卧在黄河之上。临河观看,中山桥与

水中倒影交相辉映,花灯闪烁,真是美轮美奂!

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山桥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压力,现在的中山桥已经改为步行桥,人们在桥上拍照、休闲、娱乐......中山桥因为它的百年历史和独特造型成为兰州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值得兰州人自豪的名片。

作文七:《兰州中山桥导游词3篇》2500字

中山桥位于兰州市金城关,横跨黄河,毗邻白塔。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兰州中山桥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兰州中山桥导游词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铁桥长233。33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其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名叫镇远桥。根据清道光“兰州府志”记载,该桥以二十四艘大船贯连,浮于河面,冬拆夏设。严冬时黄河结冰,车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 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 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篇二:兰州中山桥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篇三:兰州中山桥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提起兰州的桥,人们首先会想到那座令兰州人骄傲自豪的桥,它就是号称“黄河天下第一桥”的中山桥。

中山桥位于兰州市金城关,横跨黄河,毗邻白塔。中山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08年2月开工,1909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国人设计,德国人承建而成的,建桥花费白银306600余两。中山桥长233。5米,宽8。36米,是黄河上第一座公路桥,所以有黄河天下第一桥之称。后来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该桥于1942年改名为“中山桥”。中山桥是全钢构造的五拱桥,造型美观大方,气势磅礴,北面有郁郁葱葱、高高耸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桥下滔滔黄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过。

夜晚的中山桥是黄河岸边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灯给中山桥平添了一份雍容华贵,远远望去,中山桥就像一条威猛的金色巨龙横卧在黄河之上。临河观看,中山桥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花灯闪烁,真是美轮美奂!

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山桥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压力,现在的中山桥已经改为步行桥,人们在桥上拍照、休闲、娱乐……中山桥因为它的百年历史和独特造型成为兰州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值得兰州人自豪的名片。

作文八:《【兰州铁桥(中山桥)黄河风光】》2000字

1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10:57  快门:1/60  光圈:F/5.0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2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12:28  快门:1/80  光圈:F/5.6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3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18:32  快门:1/100  光圈:F/6.3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4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Unknown (-1)

时间:2014-06-11 19:20:32  快门:1/80  光圈:F/6.3  闪光灯:Off, Did not fire  白平衡:Unknown (-1)

5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20:45  快门:1/100  光圈:F/7.1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6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21:40  快门:1/80  光圈:F/6.3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7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22:31  快门:1/100  光圈:F/7.1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8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24:00  快门:1/100  光圈:F/6.3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9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24:49  快门:1/80  光圈:F/6.3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10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25:38  快门:1/80  光圈:F/6.3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11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31:48  快门:1/80  光圈:F/5.6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12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38:31  快门:1/80  光圈:F/5.6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13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39:48  快门:1/60  光圈:F/5.6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14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19:46:14  快门:1/40  光圈:F/4.5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200

15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21:52:44  快门:1/30  光圈:F/4.0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10000

16P

器材:佳能 5D Mark III(单机)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时间:2014-06-11 21:56:59  快门:1/40  光圈:F/4.0  焦距:24毫米  感光度:8000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作文九:《兰州中山铁桥,不可不知的10个知识点》1100字

1.镇远浮桥。

在中山桥没有建成之前,兰州黄河段依靠“镇远浮桥”过河。镇远浮桥始建于明洪武五年,经多次移建,于洪武十七年在金城关固定。在黄河南北两岸设四根巨大铁柱,南北各二,高一丈八尺,系一百二十丈长的铁缆,在河面上固定24只大船,船上铺以木板,供南北客货来往。春建冬拆,待黄河结冰时拆移,春天冰融时再重新搭建。

2.最早提议建桥的是左宗棠。

1876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曾计划在兰州黄河上造桥,以便解决收复新疆的军需运输。他曾与德国商人福克索询价,福克索开口要价63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一亿元人民币之多。时因清政府遭遇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只好作罢。但这一想法成为后来建设黄河铁桥的基础。

3.陕甘总督升允是建桥的发起人。

1900 年,陕甘总督升允(满清贵族)到任,他与兰州道彭英甲一起在兰州实施新政,20多年前左宗棠未尽的建桥计划被重新提出。升允成为修建兰州黄河铁桥的发起人和总负责人。(下图左)

4.德国公司承包,美国工程师设计。

1906年10月,陕甘总督升允、兰州道彭英甲经过与德国泰来商行总经理卡佑斯洽商,决定与该商行签约,实施兰州黄河铁桥的修建工程。该工程由德国泰来商行承包,美国桥梁设计公司设计,工程师为美国工程师满宝华、德罗、华工刘永起等,德国公司招募工匠69人,在兰州当地雇佣工匠、铁匠、泥水匠和大量小工。

5.进口钢材水泥,总计用银30.66万两。

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如此规模的工程材料的制造能力,修建中山桥的钢材和水泥均从德国进口,总计用银30.66万两。这一造价被后来曾任民国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评价为“最节俭的工程”。

6.艰苦的材料运输。

1907年5月,由德国购置的400万吨钢材经海路抵达天津,经京奉、京汉铁路运至郑州,之后全部使用人畜力量,先用马车运至黄河岸边,再由兰州车户历时9个月全部运抵兰州。其过程十分艰苦。

7.马达汉留下最早的照片。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黄河铁桥照片,是马达汉于1908年1月29日拍摄的,他当时以俄国军官身份来到兰州,游历中国北方,后来成为芬兰总统。

8.黄河铁桥于1909年建成。

1909年7月26日,清宣统元年六月初十,长达233米的兰州黄河铁桥竣工。8月30日正式验收通车。陕甘总督升允为庆祝这一盛大典礼,大宴中外宾客,根据留存的宴会清单,总共用银180两9钱7分9厘。

9.最早名称“第一桥”。

兰州黄河铁桥的建成,取代了存在500多年的镇远浮桥。这是兰州第一座铁桥,也是5400多公里的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因此取名“第一桥”。这一工程成为清朝政府覆亡前最振奋人心的壮举。

10.1928年改名“中山桥”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中山桥”匾额,悬挂于桥南,“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