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的文章》1500字_有立意的作文600字

作文一:《作文立意的文章》1500字

关于作文立意的文章集锦

作文立意巧化解

话题作文以其崭新的形式、独有的魅力备受青睐。它给了我们广阔的写作空间,无论是宏观鸟瞰、整体剖析,还是小口切入、精微刻画,乃至抒发情愫、倾泻感悟,都可以在话题作文中文中得到展现。但是,题目和要求的宽泛,又常常让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似乎漫无边际。那么如何给话题作文立意?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化大为小

摄像时,角度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模糊;反之,角度越小,则越清晰。范围宽广是话题作文的优势,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激发想像,但如果切入口太大势必会出现空洞、肤浅、杂乱。这就需要在原话题下找出适宜自己写作的子话题,把写作角度尽量缩小,只有角度选得小些,才有利于在所选的这一“点”上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把意思表达透彻,使内容更集中、具体,中心更明确。如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以“自然”为话题,我们会想到自然环境的恶化,想到环保的重要。由“自然”到“环保”,写作对象就已缩小。一学生在《小鸟的诉说》一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让小鸟对破坏自然的人类进行诉说,这样紧扣话题,表现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

二、化正为反

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从众心理,打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思考,从而提炼出新主题。如2003年盐城中考作文以“真”为话题,“真”的反面是假,由此我们联系社会生活想到“假人”、“假事”、“假情”、“假货”等。由“假人”、“假事”、“假情”我们可以想到社会上有些人,对人缺乏真诚,虚情假意。像《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一样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像《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一样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我们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这样的人刻画下来,写成一篇针砭时弊、呼唤时代需要真情的文章。

三、化虚为实

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有时是比较空泛的,而据此进行构思立意,就一定要把它落实到具体实在的事物之中,使抽象的意有了依托。实化后文章的立意就凸现了出来。如2003年四川眉山以“美丽”为话题,可以先把“美丽”落实到某个人或某件事上,文中的“美丽”可以指好看、漂亮,也可以指精神的高尚、灵魂的纯洁。一学生在《生命如此美丽》一文中写了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女孩,表现了一种永恒的美。

四、化旧为新

“新”与“旧”是相对的,新题材时间一长,写的人一多,也就变成了旧题材。总写旧的题材,不加以变化,就缺乏新意,就没有人愿意看了。如何使自己的立意常写常新?这需要我们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生活,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新颖的题材就会象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泻于我们的笔端,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新意。如以“爱”为话题的作文,学生会联系到母爱、父爱,在写母爱时,很多学生会写母亲如何把好吃的东西留给自己,如何背着发高烧的我进医院。有一学生却这样写道:“窗外,雨在猛烈地下着,眼见同学们被父母拥入怀中走远,而我却仍不见母亲的身影,我的心里禁不住涌起一股酸楚的滋味,我甚至有点恨起自己的母亲。我茫然地走入雨中,任凭雨水肆意地侵袭着我,我的心也渐渐地随雨水而去……当我拖着浑身的泥泞出现在岔路口时,蓦地,我透过雨幕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路口焦急地张望着,我顿时明白了……”这里小避开了千篇一律雨天送伞的叙写,巧妙地改为雨天不送伞,相同的选材,不同的表达效果。

奶奶为何要画画

浙江杭州的蔡建同学给我寄来了他的一篇日记,讲述了他奶奶的一件趣事:奶奶不识字,更不会写字,每天哪些人往家里打了电话,奶奶都记得很清楚。原来,奶奶有一个小本子,上面画了许多奇怪的图形,画一个羊头,就是“老杨”打来电话;画三条流动的水波,就是“小刘”来过电话。看着这些奇怪的图画,“我”肚子都笑疼了。蔡建的老师看过习作,让他再琢磨琢磨怎样让习作的立意更深刻。

作文二:《关于作文立意的文章集锦》17900字

【习作示例】

今夜月儿圆

万家灯火。

金黄的满月在众星的簇拥下微笑着注视着这个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又是中秋!

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小院里,皎洁的月光把一个孤独的身影扯得好长好长……

月光下,一张沧桑的脸是如此清晰。尽管岁数不是很大,可是岁月却过早地在他脸上刻下了斑驳的年轮。此刻,邻居家的电视上欢快的歌声让他倍觉凄凉,在别人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时,他却只能这样落寞,“看来儿子今晚不来了!”想到这,李老汉心里又泛起一阵难言的酸楚。李老汉中年丧妻,是他把年仅九岁的儿子拉扯大的。现在,虽说儿子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地回来坐坐,时常塞点儿钱给他。可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害怕寂寞,老想找个人说说话儿,解解闷。可他知道这不可能,儿子手头经营着三个大公司,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和他说话呢?儿子几次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他都推脱说不习惯,没有去。去年中秋儿子很晚才回来,今年看样子是不回来了。

“唉!”一声沉重的叹息让月儿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这个孤独的老人。“儿子忙啊!”以前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今天却起不了作用。李老汉抽着旱烟袋,又想起了儿子没办公司那会儿,每年中秋,儿子、儿媳再加上小孙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看月亮,吃月饼。小孙孙睁大了眼睛听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闹着要到月亮上给嫦娥送月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今,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小孙孙的那一声甜甜的“爷爷”

了……“如果儿子没有钱多好!”他时常这样想。虽然希望儿子过得好,可他忍不住这样想,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是钱,代替了儿子和他的亲情;是钱,夺走了他的儿子!想到这,他不禁恨起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来了。终于,月下的那个身影站起来,回屋了。月儿更圆了,如水的月光洒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

邻居家的电视里仍欢唱着:“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简评】小作者紧扣时代的脉搏,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亲情领域。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孤独寂寞的,这不能不令人思考。读罢此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构思立意的新颖深刻,在众多平庸的立意中,此文就是化平庸为新奇之作了,真的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当然,此文在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景交融上也有独到之处。

作文的立意要切题

立意又称为主旨。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含义大至是相同的。

作一篇文章,它的立意是非常关键的。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也曾说过:“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可见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文章的立意呢?、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

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已成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爱莲说》的人,但凡曾见过荷花的人,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染。荷花可说是最为近墨者,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令人传颂千古。它深深扎根于淤泥,却没有与其沆瀣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本质的卓越,不仅足以抵挡外部的侵 扰,更可以使自身不断壮大,生存发展,因此可说,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究竟为何品位,即内 因。试想,一身正气浩然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它一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心惊自惭。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 得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中,仍然丝毫不为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吾将上下而求 索”。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传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腐,即使“近朱”也不可能有转机的,会拼命在“墨”的环境中成为黑亮的精英。但这更可证 明,是他们自己变黑了,墨,不过提供给他们一个极好的环境而已。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色,看其骨子里是不是黑。

黑皮肤者再怎么擦增白霜,也还是黑的;白皮肤者即使有黑衣所附,终究还是白的。近墨者未必黑,实为不欺之言。

评析:本文是一份高考满分试卷。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立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立意时,作者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与“不黑”,取决于“近 墨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是一种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由果推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言之成理。

一、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正确,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

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落笔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文章中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而且必须按题意要求来确定主题。

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是评价文章好坏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主题的正确,是一篇文章成功与不朽的重要条件。一篇文章不管语言怎样生动,表现技巧怎样高明,如果思想内容是错误的,就不能算好文章。即使同一类题材也会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来表达各自的政治观点,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主题。

班里有一学生星期天回学路上,被几个学生模样的社会青年拦路抢去生活费, 所以在写《路上见闻》时就大发议论,说当今治安差,社会黑暗;又有一位学生看见一个女婴被遗弃在路上,就抨击计划生育害人非浅,造成重男轻女的悲剧。这样立意显然属思想内容不正确。假如这两位同学能从同样的题材提炼出正确观点,劝抢劫的学生和弃婴的父母“迷途知返”,不要做“伤天害理”的缺德之事,那就立意无错。

立意正确还要切题,“跑题”是中学生命题作文中比较常见的毛病。有些文章,从立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从题目的要求来说,则往往偏离了题目,因而实际上是“跑题”,尤其是题意比较含蓄的命题,更应审清题意。如《校园的文明之花》,要求写记叙文,可有的同学写的是学校某种植物的花,根本不是学校文明之人,写《在校运动场上》却一字不提“运动场”,写《灯下》一字不提及“灯”,而是写了其他地方发生的事,近几年,中考出现话题作文,如果一点不提及话题,尽管立意的思想内容正确,但因不切题而导致立意不正确,也属于离题。因此,立意要审清题意,又要考虑思想内容做到正确。

二、立意要新颖。

立意仅做到正确是不够的,如果文章主题一般化,不新颖,大家都雷同,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颖。苏轼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文章,选择主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文章立意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站”的方位太一般化,取的“角度”不新颖,那么主题就欠新。因此,我们学生不可看到生活一点现象就拿起来涂涂抹抹,而是在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而立意做到新颖巧妙,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吸取新思想,获得新感受。

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说得很中肯:“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里实际上也谈到立意要新颖。1996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放学路上》,一位考生写自己在放学路上遇到送

葬队伍,起初生怕有鬼,后经思想斗争硬闯过去却安然无恙,表现了“科学战胜迷信”的中心而得了高分。可多数考生写放学路上救人助人,撞车争斗……真是老生常谈,立意欠新。假若现在再让学生写路上遇土葬队伍,再突出“科学战胜迷信”的主题,那就不现实了,因为现在提倡火化,杜绝土葬,况且再这样写就欠新了。黄山谷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因此,确立和提炼文章主题,要力求有所创造,象李白的诗给杜甫的感觉那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三、立意要深刻。

意不仅新,还要力求深刻。什么叫“深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有些文章,给人的感染力十分强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立意深刻,不落俗套,确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浮光掠影的东西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学会透过事物表面,深入看到事物实质,写文章的人要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分析,从中提炼出闪光的东西。文章有没有闪光的思想,其意义与价值就大不一样。如果我们提笔写学雷锋、送温暖的好人好事,只停留在事情的一般记叙,当然不会动人;如果剖析到人的心灵,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涂抹上未来的灿烂色彩,文章的深度、广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我们学生在预习每篇课文时,要常练习提炼主题,也应多从生活中提炼闪光点。这样,对确立深刻的主题就大有帮助。

立意要深刻,文章只有开掘深刻的意蕴和哲理,才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许多人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主题的提炼过程,应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深入“开发”和“挖掘”出反映现象所蕴含的本质的意义,定能做到象明末学者黄宗羲所说“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一样,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如歌剧《白毛女》,开始作为“破除迷信”题材来写,后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两个思想结合写,但最终提炼这样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可见,立意要深刻,就要透过现象能看本质,要学会“挖掘”,这跟挖井一样,井挖得越深,水见到就越多,写文章“挖”得越深,主题就越深刻。

四、 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如果什么都想说,则必然什么也说不清,学生在习作中,往往以为写得越多,意思越多越好,其实这是对文章立意的一种错误认识。须知,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只能有一个主题。如果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来说主题

,那么可以说,一篇文章有十个中心也比不上一个中心好。

指导学生立意,应该要求一篇文章集中表现一个主题。这样的中心才能突出,也便于做到深刻、具体,写起来也会顺手些。让我们听听作家魏巍的话就更明白这个道理,他在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经验时说:“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那个意思也没说透,怎么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而一些中学生写文章尤其是写读后感往往写“好几个意思”,没有一个集中的主题,是永远写不好文章的。

烛光亲情 立意深刻

://.ksbs.  2009-11-19 10:40:13  浏览人次:161

烛光亲情    立意深刻

——作文典型错误之“落入俗套,立意肤浅”升格示例

[作文材料]

以“   的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正确审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不要落入俗套。③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

这是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是基础,补题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补题把半命题变成自己称心的命题来写。补题要精细,选取小的切入点,让自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补题要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力求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2.体现出你所感知的世界之“爱”,即生活中有情趣、有意义和丰富性、多样性的爱,而不应该人云亦云,落入俗套,立意肤浅。

3.这个“世界”的生活中不应是陌生的,应为现实中的活生生的有真情实感的人和事。要选取恰当新鲜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可以是你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老师,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各色人等。

4.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巧借议论揭示主旨,使文章立意深刻,言尽而意不止,让人回味无穷。

[病文展示]

烛光里闪烁着无尽的爱

山东职高 王鸣笛

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买来了蛋糕,一家人围在一起过了一个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生日,红红的烛光闪烁着无尽的爱……这一幕,好美好美,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一家人快乐的在一起。①近几年这样的场景在我家几乎没有出现过!可能是太激动了吧,偶抬头,我发现爸妈脸上不知何时增添了好多皱纹, 手上布满了老茧;爸爸的背仿佛一下子弯了许多,②仔细打量自己,我好像也长大许多!

③我们一家三口谈论起了我小时侯

的那些“快乐”、“懵懂”的趣事,④听着爸妈绘声绘色地叙述,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也好害怕.幸福的是我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让我倍感温暖!害怕的是他们会离开我,对!没错,总有一天,他们终会离开的,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不能逃避,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即使心里有几千个,几万个不愿。⑤

也许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要珍惜现在,回头想想,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如此之多,默默的支持着我。而我却什么也没为他们做,什么也没为他们想,不禁感觉到自己的不孝,心痛痛的!曾经有多少个夜晚,当我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时,妈妈因为家务,忙碌到半夜,曾经有多少个双休日,爸爸因为男人的责任(养家)而在外奔波,的确,我欠他们太多太多,仔细回想,自从来到世上的第一天,他们的生活似乎都围绕着我们旋转。⑥

从小就听老一辈的人说过“孩子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以前小,不懂,可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一点都没错!生日的那天是母亲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那一天,也许会给我带来生命,却也会夺走母亲的生命。爸爸说我是一个难产儿,母亲生我时,失血太多,差点为了我离开人世。⑦

当过生日的烛光映红慢慢成熟的脸庞时,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又长一岁了,千万别忘了,父母又老了一岁,⑧今晚我得到了很多,懂得了更多……⑨

[失误批注]

①        第一段有一处语言不够连贯,衔接不紧凑,缺少家人不团聚的原因。

②        对爸妈衰老前后叙述太笼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③        缺少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与上文联系不紧凑。

④        针对自己童年的趣事写得太简略,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⑤        第三段叙写一家人为我过生日的情景,和谐欢乐的氛围让我高兴,想到人生的离合悲欢,我又后怕,但是文章对离合之情的描述比较肤浅,立意不高。不如在第三段叙述之后加上古诗句既揭示了主旨,又使文章立意深刻。

⑥        第四段叙述父母为自己付出太多,可自己没有报答他们的深恩,内疚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文章挖掘不深,难以打动读者的心弦,适当加一些名言警句,发人深省。

⑦第五段叙写母亲因我难产而遭罪,抒情味不够,需加一些细节描写,引发读者共鸣。

⑧ “烛光中闪烁着无尽的爱”,“烛光”应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但文章对此描述不多。

⑨结尾的升华应以上文为基点,缺少与开头相呼应的句子,文章结构松散,收束得不太有力。

[失误综述]

原文立意上已经超出一般习作者,作者没有仅仅局限于生日晚会,而是将“生日晚会”的所思所

想结合在一起,意欲使二者结合共同构建这“无尽的爱”。但是在立意上,存在一些问题:第三、四、五、六节叙写真实,议论不多,立意肤浅。如果能将这三段的叙述之后加上古诗句或名言或议论的句子,那么文章一定会立意深刻,引人深思。另外有些语句不通顺,有些段与段之间过渡衔接不自然,文章的结构有点松散。

[对症下药]

1.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意旨。立意高明与否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最终的优劣。然而,同学们在写作中往往不重视立意,常常出现落入俗套,人云亦云,思想情感肤浅的现象。

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同学们喜欢套用现成的材料,或者是单纯叙述事件,就事论事。其实生活只是为我们提供写作的素材,还需要加工,提炼和升华它,使之立意深远。另一方面写作时还要学会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这样才能挖掘深,引人思考。

原文在立意上缺少议论深刻的语句。建议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掘深立意,以免落入俗套。

2.在材料的选取上,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这样的文章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材料选择一次生日晚宴,抓住了小小的烛光这小细节,虽没有太多的修饰,却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这个细节可谓生活的再现,更是真情的流露。只不过渲染的不够,只有通过细节的渲染,才能让其中蕴含的无尽的爱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3.巧妙运用过渡句使文章结构严谨,运用精确的语言表情达意,叙事应具体生动,激发阅读兴趣。

「佳作亮相」.

烛光里闪烁着无尽的爱

山东职高 王鸣笛

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买来了蛋糕,一家人围在一起过了一个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生日,红红的烛光闪烁着无尽的爱……

这一幕,好美好美,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一家人快乐的在一起。①由于爸妈工作忙,近几年这样的场景在我家几乎没有出现过!可能是太激动了吧,偶抬头,我发现爸妈脸上不知何时增添了好多皱纹,手上布满了老茧;爸爸的背仿佛一下子弯了许多,②可是五、六年前不是这样呀!记得我过10岁生日时,他们的脸上还没有皱纹,妈妈的手细腻柔软,爸爸西装笔挺,好威严,我就像快乐的小鸟在他们周围蹦来跳去;如今的我早已高出爸妈许多,他们有时要仰脸对我说话!真是岁月不饶人呀!爸妈辛勤耕耘,我健康茁壮成长!

③当我想得正入神时,他们饶有兴趣地谈论起我小时侯的那些“快乐”、“懵懂”的趣事:④有一次带我去爬山,来到山脚下,年幼的我看见山便两手着地,拱起小屁股,嘴里嚷着:“爬山,爬

山”,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听着爸妈绘声绘色地叙述,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也好害怕。幸福的是我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让我倍感温暖!害怕的是他们会离开我,对!没错,总有一天,他们终会离开的,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不能逃避,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即使心里有几千个,几万个不愿。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从古至今,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⑤

也许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要珍惜现在,回头想想,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如此之多,默默的支持着我。而我却什么也没为他们做,什么也没为他们想,一天到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时学习还不尽人意,想到这,我不由得心痛痛的!曾经有多少个夜晚,当我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时,妈妈因为家务,忙碌到深夜;曾经有多少个双休日,爸爸因为男人的责任(养家)而在外奔波,的确,我欠他们太多太多.仔细回想,自从来到世上的第一天,他们的生活似乎都围绕着我旋转。“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细细咀嚼品味,我不由得泪眼朦胧,透过摇曳的烛光,我领悟到了无尽的父母之爱!⑥

从小就听老一辈的人说“孩子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以前小,不懂,可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一点都没错!生日是母亲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的日子,那一天,也许会给我带来生命,却也会夺走母亲的生命。爸爸说我是一个难产儿,母亲生我时,失血太多,差点为了我离开人世,每每此时,我总会泪眼潸潸,对着烛光,默默地为母亲祈祷……⑦

当生日的烛光映红我慢慢成熟的脸庞时,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又长一岁了,更不能忘了父母又老了一岁,⑧今晚的烛光格外亮,透过它,我得到了很多,懂得了更多……⑨“快许下美好的祝愿,吹灭蜡烛,吃蛋糕呀”,妈妈冲着我喊。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赶紧擦干泪水,许下最最美好的祝愿……

[佳作点评]

文章透过一次过生日的经历,透过烛光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和感悟,修改后的文章,不仅精细地叙写过生日的情景和细节,还旁征博引,妙引富含哲理的古诗文佳句,使文章不落俗套,立意深刻,无尽的爱被挖掘的更加深沉而绵长,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升格批注]

①在第一段加上家庭难以团聚原因的过渡句:“由于爸妈工作忙”,上下连贯,得体。

②通过回忆以前过生日与现在作对比,烘托父母为自己操劳,日趋衰老的现实。

③联系上文加上过渡句,上下一贯,结构谨严。

④对童年趣事举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表达出孩子的天真

,以及爸妈对孩子的爱。

⑤第三段后加上一些苏轼的名句,渲染出悲欢离合之情的深刻内涵,使文章立意深远。

⑥第四段后加俗语和孟郊的古诗句,揭示了母爱的博大和深厚,使立意有深度。

⑦第五段后加上几句细节描写,抒发出浓浓的感恩之情。

⑧对烛光进行描述,突出其线索作用。

⑨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烛光又渲染一番,在结构上与开头对烛光的描写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在内容上透过烛光再现亲情之伟大,爱之深远,绵长,自然点题,最后以许愿做结,言尽面意不止,令人回味无穷,完成了立意的深化和主题的升华。

[升格解密]

升格后的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文章立意的深入挖掘,升华了文章主旨,读来确让人叹服,紧扣题目中的“无尽的爱”,分别对人生离合之情,感恩之情深入透析,一步步把无尽的爱渲染到极至——的确是一篇不落俗套,立意深刻的美文。

作文立意专题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明确观点,了解立意标准和要求(了解)

2突破思维定势,训练多角思维(重点)

3文贵于新,于正确中求新颖(难点)

复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个别学生回答“全命题作文审题技法。

2过渡导入。

二.探究分析

1.上次作文评析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三位同学对“阳光”的含义理解不同,他们的作文之所以能够博得大家的认可,我认为他们的作文不仅仅是对“阳光”一词含义理解到位,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文立意很好。能通过生活着中的一件或几件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揭示一定的生活哲理。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指作文的立意。由此可见,作文的立意多么重要。那么,写作文该怎么立意才能使阅卷老师备受青睐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论一下。

板书课题:作文如何立意 方能赢得青睐

2.考点解说 立意要求与标准

(1)正确:符合要求,观点正确

(2)真实:说真话,诉真情。

(3)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

(4)新颖:有时代感,人有我求。

(5)高远:大事,大情,大理。

例如写父母们接送子女上学的,这就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个现象下面,就隐藏着带有本质性的东西,比如望子成龙啦,溺爱啦,无微不至关心下一代啦,甚至社会治安有问题等。如果你能抓住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来写,立意就有一定的深刻。

3.结合这一点,我们来做训练1:

发资料《下雪天,有这样一个故事》:请你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来揭示这篇文章的意(主题)

下雪天,有这样一个故事

冬天来了,

雪花如鹅毛般飘飞。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到很冷。

前天,市里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所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传单等等, 统统都要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开始全面清洁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市。

我看着满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帮清洁工忙碌着。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年 老的女清洁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 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

我想,她的手肯定是冰凉的,但她不怕冷,她的心里有火。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又走到另一张跟前。

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身子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奇拐辏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地摇了摇头;专心地看一会儿,缓缓地离开。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那上面写着:赵洁,女,14岁……女儿,都是妈妈的不对,快回来吧!

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学生认真续写结尾,老师巡视点拨。

师说:我发现同学们续写得都很认真,那么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成果:

归纳:看来大家都比较青睐结尾③,从中大家受到什么启发?对,与众不同的立意往往让我们眼前一亮,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提倡的“这个世界需要个性,个性就是美,对于作文来说,个性也是立意的另一种深刻。

4.方法点拨:(1)多角思维 (2)融旨于景(物) (3)反用其意 (4一“渍瓯立骨

训练2:看材料:

一只虫子在墙上很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而这已不是第 一次了。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酋御往上爬了。 我们该如何立意?请一排同学展示思考结果:

生:(1)坚持就是胜利

(2)败而不馁

(3)做人要顽强、执着

师:这可算是第一构思,不能说不对。但如果想个性一些,该如何立意呢? 我们看材料中我们还忽略了什么呢?

生:(1)应该学会变通

(2)放弃也是一种美

师:前面

同学的立意也可以,但后两位同学的立意因为有个性可能会让我 们 高看一眼。同过这个训练,老师再次强调:让文章的立意因为个性 而具有深刻性。

三、归纳升华

1、通过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感言呢?

郑自青同学:知道了作文的立意贵在深刻及立意深刻的方法。

张鹃同学:今天推荐的例文不错,以后要多读点书,开阔眼界。

汪荷花作同学:本节课例文大都是记叙类的文章,但自己喜欢写景或状

师说:汪荷花同学很善于思考拓展,关于写景或状物的散文立意深刻,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请同学们自己上网自学。

2、师归纳:在流逝的日子中,每一位同学都在茁壮成长。老师希望你们不仅仅是身体的茁壮成长,你们的心智也应在成长中变得深邃,睿智,用这些让你们的作文立意富有深刻富有个性,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

四: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父母和儿女在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作为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作为父母,常为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困惑,两代人之间这种无形的沟壑似乎永远存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能填平这条沟壑吗?请以“家庭“为话题,填写下面空白:

(1)这则材料讲的是( )问题。

(2)围绕这个问题应该写的思路是;------------------------------------------。

(3)本文可确立的意是:------------------------------------------------------------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深刻”?深刻就是“分析深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明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抓住关键,击中要害等。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远新颖呢?

首先,让个性说话。就是要在文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是立意独特新颖的前提。现在各种作文书浩如烟海,很多学生钟情于中考例文,一味模仿。这样做的结果却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有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才能令人感到扑面而来一股清新,才能令人刮目相看。比如“我渴望__”半命题作文,本来题材可写的很多,可是一位同学题为《我渴望有个后妈》的作文,真可谓“一鸣惊人”。小作者深知父亲生活的不易,希望有个后妈能够关心父亲,为父亲分忧。这篇作文充分表达了自己与父亲的深情,而小作者懂事、乖巧、善良的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令人感叹不已。

其次,挖掘内涵让文章更有深

意。要做到立意深刻新颖,还应读懂文题的含义,挖掘出其中的内涵,提炼出正确、深刻的观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停留在所有人都看得到的浅层的东西上。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其实质,挖掘出别人看不到的、想不到的东西。比如,有一篇题为《理想的生活》一文,小作者通过两次自己与父亲写“理想的生活”,引出老师两次的评价,最后小作者若有所悟,表达了“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一深刻的生活哲理。

有位作文评论家说过:考场作文如果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朋友们,快快到满分作文中去寻找“星星之火”吧,它们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中考作文点亮起耀眼华灯——

中考满分作文模仿秀

224500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1开篇导言

有位作文评论家说过:考场作文如果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朋友们,快快到满分作文中去寻找“星星之火”吧,它们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中考作文点亮起耀眼华灯——

1满分作文

二、立意深刻类

小引: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作文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看一篇作文是否深刻,对读者而言,主要看能否感动、能否启迪、能否熏陶、能否教化;对文章而言,主要看议论文说理是否透彻、论点是否深刻,记叙文是否生动形象、思想是否深刻。广泛的阅读积累、时时的体悟反思、善于打破常规的思考都会让我们的中考作文的立意深刻起来。

□温州考生

静静地叩开久掩不开的柴门,时间以一种安静的姿态在我身边恣意地流淌。我在城市的桎梏下仓皇出逃,寻找到这样一方净地让我伤古,惜古,时间让这些东西留下来,而我在这里静静地追悔,静静地感伤。

漫步在这条小巷之中,一排排灰黑色的砖墙错落,乌黑而泛黄的瓦片中有一种不温不火的温柔,墙根还有几簇新生之草。没有精心的雕琢,只有时间留下的沧桑。巷弄里的胡琴正在如《倾城之恋》中那样“咿咿呀呀”地响。那已脱落油漆的门后,竟是一簇簇繁茂的花草,那油亮的绿啊,你又在惜叹什么?是一种怀念吧。门后的老者拿着蒲扇安静地坐着,这安详,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觉得,时间流淌了几千年,而这些东西沉淀下来永不褪色,让你去留恋去珍惜它苍老的容颜,让你放下脚步,舍不得走完那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尽头,是闹市。

惜,是一种凝视。凝视我们古老的文化,依附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在城市的角落里守

着最原始的坚持。凝视我们的根,在现代人的不屑下,在这小巷中寻觅自己的归宿。凝视这些沧桑之物是如何打开我们心中尘封已久的情愫,在每个人心底掀起层层涟漪。惜,痛惜,惜别这些唤起文化、唤起灵魂的安静。

惜,是一种回归。信步走入小巷,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回归到这些熔铸在族人血液里的文化,回归到“年华似水匆匆一瞥”的安宁。因为怀念,所以回归,惜,爱惜,爱惜这份难得的,远古的回忆与安详。

我的思绪戛然而止,只有胸前的玉让我感受这一切的余温。小巷的胡琴还是咿咿呀呀地响,却不经意间发现爬山虎在这一夏爬满了老墙。或许,古老的臆想与年轻的张力,渴望发展的心就是如此矛盾吧,就像这爬山虎和老墙相依相偎,轮回如涓涓流水永不停息。爬山虎长了又落,落了再长,而老墙依旧。

听说又要旧城改造了。而小巷中的一切像不可名状之香气,勾起我的惜古情结。惜,惜古,这正是一种热爱和回归啊!

满分凝眸穿透浮华的嚣嚣红尘,抵达古典文化的怀抱,小作者以丰富深广的积淀,敏锐的目光,犀利的洞察,开篇就拓入城市的桎梏的深刻层面,凝望古典的雅致,回归古典的安详,沐浴古典文明的润泽,洞穿现实和历史的层面,你不能不被作者立意的高远、深邃所征服。

制胜法宝思想深刻源于平时的感悟深刻、积累厚实。“融入自我”是避免平庸的好办法。“融入自我”指在行文过程中显露“自我”痕迹,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意志、个性倾向、价值判断、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方面多多少少带有个体差别性和独特性。在上文中,作者把惜古怀古的情结,寄托在古老的建筑上,寄托在城市的角落,那份感伤与留恋,那份痛惜与炽爱,在自我的妙笔生花之下,静静流淌着,动人心扉。

感谢苦难

□芜湖考生

秋天的果实感谢风吹雨打,才有了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才有了成熟的俊秀。是的,没有风雨光热,它不可以走向丰硕走向成熟。

风吹雨打是痛苦的,人们都尽可能逃避它。平坎,安逸是许多人所渴望的。但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没有经过灾难的是一堆垃圾。”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不懂得什么是坚强。一张从未出过海的风帆,一旦在海上遇到风暴,就注定不能控制方向。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就不懂得什么是忍受。只有懂得忍受的人才能最终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不懂得忍受的人很容易在困难面前放弃。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就不懂得进步。苦难是台阶,正是这一个个的苦难台阶,才可能登上成功的高台。

没有风吹

雨打,人们就是一潭死水,静止而没有前进的动力。瀑流正是经历沙砾阻石,忍受痛苦用自己的流动的身躯与之搏斗,最终到达峭崖,纵身一跃,一泻而下,气势磅礴。蝴蝶能够冲破茧的束缚,翩然起舞美丽身姿与花丛中,正是因为在努力挣脱茧的过程,使自己翅膀充了血,变得强健有力。而历史许多为人称颂的能人,也是因为他们能经历一番艰辛,最终实现自己理想,李时珍不经历千山万苦,跋山涉水,怎能铸成本草纲目。爱迪生不尝试世间千万种金属材料,怎能发现最适合作灯丝的钨。红军不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不经历艰苦岁月的磨练,怎能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功臣。

我们应感谢风吹雨打,就像果实感谢风霜雨雪一样。怀着勇敢的心去迎接苦难的洗礼,怀着感恩的心接受上帝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

满分凝眸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就是立意的功夫。这篇文章透过材料准确地把握了隐藏其中的核心意蕴:苦难、磨练对成长的意义。紧扣着这一意旨,小作者开头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发掘了苦难对成熟、成才的意义;文章主体部分每段反入正立,依次检阅苦难对人的坚强、韧性、进步、动力诸方面的作用,从个人到团体,从成才到立国,视野开阔,立意深刻,说理透辟,因而结尾总结德的“感谢”就特别富于激励性。

制胜法宝这篇满分文启示我们,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吃透题旨,确立主题要单一集中,立意观点正确、高远,从多个角度充分发掘立意的思想,才能使文章主题突出,格调高迈,超出同类作文。

其实并不是这样

□莱芜考生

我家楼前有棵梧桐,整日整夜与我对视着。

它真的好大,足有合抱之粗,挺直的躯干和树枝犹如“有志之士”不断向空中攀援;看那如盖的树冠,披肩掩面。宽大的树叶不停的翻转,像无数只眼睛偷偷斜视着你呢!

记得那时我刚上初中,我们家的小楼刚刚完工时爸爸栽下的。刚开始它只有一枝独立的干,看上去那么瘦弱。同它一起载下的还有几丛冬青和几株白杨。随着岁月的脚步,它不断的长大、变粗,从从容容地走过了春夏秋冬,经历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伴随着我渐渐长大。

春天,我期待着它发芽,夏天我欣赏着它的繁华,秋日里我品味着落叶飘零的意味,冬天我咀嚼它虬曲盘旋的枝干。闲暇时也帮父亲侍弄他那冬青环绕的花坛。

一次深秋的夜半,狂风忽然紧扣窗棂,我从酣梦中惊醒,了无睡意,担心着外面的梧桐树,浮想联翩,披衣下床,临窗而观,夜如墨染,只有远远的几颗寒星在天边眨着庸懒的睡眼。

风依旧肆虐着,最让我放心不

下的还是那棵梧桐,它独自承受着那一份突然来自天边的苍凉,它能挺得住吗?望着那只能依稀可见的黛青色轮廓,我内心不禁为它担忧起来。大风过处,耳朵中传来的是枝枝叶叶簇拥而起的呼号,我分明听到了梧桐枝叶分崩离析的声响,像及了一曲凄哀的歌谣,我心中一颤,默念着那寒风中的梧桐,希冀着黎明的到来。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风雨过后是晴天”我感叹着!温柔的阳光让我愉悦。光明总比黑暗好。

心中还惦记着那昨夜风中矗立的梧桐,推窗而观,那冬青却依然青翠,那白杨虽有枝叶飘零,却还见那泛黄的树叶摇曳!再看那梧桐,只剩下遒劲的枝干像一个个瘦骨嶙峋的甲骨文!那一夜的风啊竟然凋落了梧桐满树的生机!我悲哀。

“这梧桐长的真快!”扫树叶的父亲喃喃地说道。我这才发现,短短的几年它足有白杨的两倍之粗!而那同栽下的冬青虽年年青翠,可又何曾长高过?

我幡然醒悟:舍弃是一种智慧!梧桐你用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妙,服从自然而有抗挣自然,畏惧自然而又洞悉自然!梧桐你早早的落叶,其实不是妥协,不是退缩,而是早早地积蓄来年生长的力量!

看着满地的落叶,我仿佛听到了你潜滋暗长的声音!

满分凝眸作者从深秋中梧桐落叶的自然现象出发,托物言志。从一次突然而来的狂风对梧桐的影响入手,写出了梧桐懂得舍弃的道理。在行文中巧妙的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拿梧桐和冬青进行对比;用白杨进行衬托,有力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其实舍弃也是一种智慧。写景、议论、描写相结合,内容充实,笔法细腻。作者对自己的感受描写的非常细致,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像及了一曲凄哀的歌谣,我心中一颤,默念着那寒风中的梧桐,希冀着黎明的到来。”多么逼真的描写。这是明白事理前对梧桐的担心,后来,事实和父亲的话让我恍然大悟。这样经过前后的对比,突出了“其实”

制胜法宝这篇满分文启示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从一点出发,发掘人物背后的深刻时代、历史意义。

记住这一天

□上海考生

如果不是发生了某些事情,也许这一天也就和其他三百六十四天没什么区别,如流水般淡淡流去,慢慢消逝于记忆和历史。可是,历史选择了这一天。

记住这一天:30万同胞

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痛,更是全体炎黄子孙永远的痛。1937年的这一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

周恩来总理说过:“可以原谅,但是不可以忘却。”

为30万同胞默

哀,为他们祈祷。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37年12月13日,每一个中国人被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记住这一天:1座城市

唐山大地震三十年,历史不会忘记。13秒,大地夺取了24万人的生命,那是特殊的一个年份,1976年。

当年唐山,天地不仁,生灵涂炭。悲歌彻地,血染尘寰,军民鱼水,相濡以沫,奋展人力要胜天。30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76年7月28日,每一个中国人把悲伤埋在心里!

记住这一天:2位英雄

10月17日的凌晨,两位英雄乘着一叶小舟,在遨游太空近五天后,划破沉睡的天空,在全球亿万双眼睛的凝视下,曳着彩光绽着花儿,安然降落在茫茫草原。英雄的凯旋,沸腾了神州,骄傲了海外游子。敦煌莫高窟的千年飞天梦想,如此真实在展现在我们面前。

试箭苍穹,问路九天,我们在探索,我们在路上!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2006年10月17日,每一个中国人把自豪写在脸上!

……

后记:记住这一天,我们送别了迷茫,我们走向了自强;记住这一天,我们不再畏惧风雨,我们万众一心;记住这一天,我们昂首阔步,我们迈向新时代。

满分凝眸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关注现实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脉。这篇作文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积累。时代性题材前卫性,使文章天然呈现出“新颖”亮眼的特点;社会重大问题的摄入,显示了题材的重大性,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从选材看,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剪辑了“南京大屠杀”、“唐山大地震”、“神舟六号飞天英雄费俊龙与聂海胜”的事迹,这些足可载入史册的历史重大事件,备受世人关注,极易引起人共鸣让人深深认同要“记住这一天”;从立意看,小作者切入中国现代史上的三个暗含内在联系的热点话题,表现了对人民、对祖国的炽爱之情。文章主题的崇高美,令人悚心动容。

制胜法宝平常留心、积累当今时事、热点大事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胜之路。

怎得梅花扑鼻香

□江西考生

“若非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史册的记载下,总有几颗耀眼的银星闪烁的炫目光彩,昭示着自古英雄多磨难的气节。

遨游过浩瀚沧海,怀抱过巫山云雨,才明白真爱的烙印是执著坚忍受。在君主的不解下,在宫刑的折磨中,一代史官著成了世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问这部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作从何而来,是磨炼,是坚持。

一身正气冲宵汉,著成青

史照尘寰。

——司马迁

跋涉过沧沧大海,云翔过茫茫足迹,才明白壮志的名字是豪气肝云。饱览山川秀景,踏遍祖国河山,为报祖国,献出满腔热忱,最终敌不过身跳汩罗江的下场,江边为谁写悲歌,为谁咏悲情,还不是他——一位浪漫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位壮志凌云,豪气肝云的一代伟人,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离骚》。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原

身在官场,心忧天下,他登临过巍巍巅峰,探寻过幽幽深壑,明白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道理,慨叹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看,一位身穿素衣,在岳阳楼上登临远眺的词人,他,看到了“衔远山,吞长江”的大气磅礴;瞧到了“岸止汀兰,郁郁青青”的纤细灵动。忧愁发奋,在磨炼中成长,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勋章。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如果没有浪涛的无畏击打暗礁,又哪来韧如盘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没有无畏无惧,敢于攀登的人,迄今又会有谁能登上世界最高峰;如果没有荆棘的道路,人世的险恶,又哪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明珠,又怎得梅花扑鼻香。

只有经历千锤万凿的磨炼,才能煅造出奇迹的力量。历史记录着,人们总结着,你我创造着。

闻,不远处暗香浮动着。

满分凝眸这篇文章的炫亮点在于名人素材的密集运用。“磨炼出人才,磨炼成伟业”的观点立足在“稳健”,这一点一般同学都能做到,难点在于支撑观点的材料。本文小作者充分调动了海汇百川的大量阅读与扎实积累:一是丰富的名人素材。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屈原含冤沉江、书《离骚》明志;范仲淹登楼眺望、先忧而后乐,这些名人素材不仅使文章内容充实,而且令旨趣高迈宏旷;二是丰富的名人诗词素材。“若非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直接引用唐朝黄檗禅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等直接引用课文名篇,“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直接引用岳阳楼名联;“巫山云雨”“无韵之离骚”“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千锤万凿的磨炼”等间接引用或化用名人诗文,给文章增添了绚丽斑斓的文采,开掘出话题的人文厚度。

制胜法宝只有名人、诗词素材炉火纯青地“烂熟”于心,才能使作文语言出神入化,凝练隽永。

作文三:《第2讲:千古文章意为高——高考作文的立意》2700字

◆ ▲  之  —囊 摹墅 第 2 :千古文  音   讲— —维普资讯 ://.cqvip.寓 高考作 文的立意 刻画他们 的痛苦和无奈 , 写他们 的卑 微与失望。 文通  全 过反 向立意 , 我们对农 民的痛苦多一份理解 和悲悯 , 让  多一份 同情和肯定 。   二 、一 叶知 秋 。小中见大 ■重 庆 市忠县 忠 州 中学 邓 大林 文章的立 意 , 首先要做到正确。而要做到这一点 ,   先得学会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 作周密 的思考 , 形成  正确的思路。 其次 , 立意要真实。 文章只有表达真实 的思 想和感情 , 才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再次 , 立意要  深刻 , 文章只有开掘深刻的意蕴和哲理 , 才能充满震撼人 心 的力量。 最后 , 立意要新颖巧妙, 见人之所未见 , 发人之 语 管 中窥 豹 , 叶知秋 , 一 从小事 中洞悉大 道理 , 这就 是“ 以小 见大 ” 小” 。“ 就是选取 的题材小 , 写作 的角度  小 ;大” “ 就是表达 的主题深刻 、 新颖 , 反映生活的深广 、  文 揭 秘 所未发 , 才能在生活 的激流 中吸取新思想 , 获得新感受。   文章的立意可从下面三个方面人手 :  一丰 富。可以说 ,小” “ 是手段 ,大 ” 目的 。选择小 的场  “ 是 景 ,同样也 能反映大话题 。我们写作时可从小角度切 入, 大手笔展示。例如写“ 传递 ” 这个话题 时, 我们可以 、思维多种 ,角度 多向 为 了避免文章千篇一律 , 千人一 面 , 立意时可 以采 用多种思维方式多角度分析 ,列 出可供选择 的若干方  面, 然后根据 自己的写作实际和题 目的具体要求选择合  适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去具体分析。如 20 0 8年云南高考  满分作文《 老鹰哲学》考生一反原材料给定 的“ , 好心办坏  事”不要破坏规律” “ 等立意方向, 另辟蹊径 , 从老鹰身上  挖掘到符合题意的因素 ,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 看清事  从“ 实”引而不发”坚持不懈” “ “ 三个角度对老鹰大加赞赏 , 使  文章立意新颖深刻 , 获得了满分。多向思维 、 角度多 向的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转换角度 , 反弹琵琶。   “ 转换角度 , 反弹琵 琶” 到底是对事 物认识 的不  说 断深化 , 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 它通 常以背逆 常规 思路 为前提 , 中“ ” 其 逆 是关键 。 比如 司马光砸缸救人 ,人离  “ 水” 是常规思维 , 但是司马光却运用“ 离人 ” 水 的逆 向思  维来 寻求解决 问题 的办法 。写作 中 , 理也是一样 的 。 道  选 择极小 的角度 ——一个成语 “ 薪尽火传 ” 但是 可 以  , 传递大的内容 : 民族事业 、 革命 精神 、 人类生命 。 选择小  时空 , 展现大话题 。考场作文最忌时 间跨度太大 , 空间  转换太快 , 最好是细微处人手。 写作时 , 选取细小 、 具体  的材料来写 , 短阅卷老师 的阅读思维距离 ,小” 缩 “ 会产 生一种 熟悉感 、 亲近感 , “ 又 会有惊奇 、 叹的效  而 大” 惊 果 , 而产生窥 一斑而见全豹的奇效 , 从 吸引甚 至感动 阅 卷老师 。高分 , 也就是 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如 :  席慕容说 :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 永远不会败 落。   阔别故 乡多年 , 我才吟 出这一 句诗的滋味 。或许 ,   “ 离愁 渐远 渐无穷 , 迢迢不 断如春水 ” 关于故 乡的记 忆  , 经历时光的打磨 , 而愈 发清晰 了。 反   梦 中常常回到故 乡。 那是 一个安谧的 小山村 , 日 夏  的午后 , 似睡 非睡间, 总有几 声欢快 的蛙鸣 , 老牛“ 哞一  哞一 ” 的呼喊 。有时又回到村 前的小溪旁 , 和傻 丫等 小  伙伴玩 笑嬉 戏 ,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 管上 ……宿舍 “ 弹琵琶” 反 需要 我们养成逆 向思维 的 良好 习惯 , 出  跳 因循守 旧的逻辑怪圈 , 打破传 统的定势 思维 , 发他人之  未发 , 言他人 之未言 。 当然 ,反弹” “ 并不具有 普遍 性 , 并  不适用于所有的观点 , 这就要求我们讲究科学 , 言之成  理, 否则 , 就成 了“ 乱弹 ” 画虎不成反 类犬 , , 贻笑大方 。  因此 , 只有合理 的逆 向思维才能征服人 。如 :   当我们真 实地走进 乡村 , 用心去感知 乡村 , 便会发 的人说 我常常在 梦 中笑 出声来 。(07 山东 高考满  20 年 分作文《 蔷薇 ・ 乡》  故 ) 思乡 , 是游子永 驻心 田的梦 , 对故乡的思念 , 随着  伴 “ 的成长。 我” 思乡 , 是永恒的话题 , 也是—个沉重的话题 ,   作者那浓重 的情思之笔 , 只是展示 了故乡的蛙 鸣、 牛哞,   还有和小伙伴水边 的嬉戏 。 这些都是小之又小的事情 , 是  再平 常不过的生活场景 ,但是 ,就在这 “ 小” 中蕴含了  “ , 大”让我们体会到了“ ” 我 对故乡永久 的思念之J   腈。总之 , 在作 文中巧妙地运 用以上两种方法 , 文的  作现, 我们 的 乡村在经历 着苦痛 。那里也有 阳光 , 阳光  那 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 远远 望去 , 土地 上 那个佝偻 的背影 , 在朝 夕间 , 在春 秋 中, 在这 片土地  上耗尽心力。 ……风暴 来了, 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  稼般 颤动, 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 , 如那 淹 没 田 问 的水 , 层层 漫 过 他 的 心 田 , 没他 的 呼 吸 。 干  浸立 意定会 变得新颖 、 深刻 、 有意蕴 。  旱来 了,庄稼 如他枯瘦 的身体 一般摇 坠,他 看不到希 望 , 不到 丰收 , 看 他混 沌的眼干涸空洞。 (0 8年浙 江  20 高考满分作文《 感受 乡村 》 )   选段没有从正面歌颂农 民的朴实和伟大 ,没有从  正面刻 画农 民的勤劳和勇敢 , 而是采 用反弹琵琶 , 着重 【 温馨提醒】   高考作文 中,考 生与阅卷老 师是对 立与合作 的关  系。 明确对 立关系, 作文 时, 考生就应选择健康、 积极 向  上的主题行文。合作关系要求考生尽可 能在 写作 中找   到 自己和阅卷老师的契合点 ,在审题立意等方面给 阅   卷老 师 以清爽的感受。  5  高中 2 0 0 8年第 9期

作文四:《关于作文立意的文章集锦》17900字

【习作示例】

今夜月儿圆

万家灯火。

金黄的满月在众星的簇拥下微笑着注视着这个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又是中秋!

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小院里,皎洁的月光把一个孤独的身影扯得好长好长„„

月光下,一张沧桑的脸是如此清晰。尽管岁数不是很大,可是岁月却过早地在他脸上刻下了斑驳的年轮。此刻,邻居家的电视上欢快的歌声让他倍觉凄凉,在别人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时,他却只能这样落寞,“看来儿子今晚不来了!”想到这,李老汉心里又泛起一阵难言的酸楚。李老汉中年丧妻,是他把年仅九岁的儿子拉扯大的。现在,虽说儿子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地回来坐坐,时常塞点儿钱给他。可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害怕寂寞,老想找个人说说话儿,解解闷。可他知道这不可能,儿子手头经营着三个大公司,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和他说话呢?儿子几次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他都推脱说不习惯,没有去。去年中秋儿子很晚才回来,今年看样子是不回来了。

“唉!”一声沉重的叹息让月儿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这个孤独的老人。“儿子忙啊!”以前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今天却起不了作用。李老汉抽着旱烟袋,又想起了儿子没办公司那会儿,每年中秋,儿子、儿媳再加上小孙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看月亮,吃月饼。小孙孙睁大了眼睛听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闹着要到月亮上给嫦娥送月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今,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小孙孙的那一声甜甜的“爷爷”

了„„“如果儿子没有钱多好!”他时常这样想。虽然希望儿子过得好,可他忍不住这样想,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是钱,代替了儿子和他的亲情;是钱,夺走了他的儿子!想到这,他不禁恨起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来了。终于,月下的那个身影站起来,回屋了。月儿更圆了,如水的月光洒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

邻居家的电视里仍欢唱着:“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简评】小作者紧扣时代的脉搏,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亲情领域。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孤独寂寞的,这不能不令人思考。读罢此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构思立意的新颖深刻,在众多平庸的立意中,此文就是化平庸为新奇之作了,真的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当然,此文在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景交融上也有独到之处。 作文的立意要切题

立意又称为主旨。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含义大至是相同的。

作一篇文章,它的立意是非常关键的。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 也曾说过:“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

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可见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文章的立意呢?、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

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已成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爱莲说》的人,但凡曾见过荷花的人,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染。荷花可说是最为近墨者,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令人传颂千古。它深深扎根于淤泥,却没有与其沆瀣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本质的卓越,不仅足以抵挡外部的侵 扰,更可以使自身不断

壮大,生存发展,因此可说,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究竟为何品位,即内 因。试想,一身正气浩然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它一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心惊自惭。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 得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中,仍然丝毫不为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吾将上下而求 索”。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传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腐,即使“近朱”也不可能有转机的,会拼命在“墨”的环境中成为黑亮的精英。但这更可证 明,是他们自己变黑了,墨,不过提供给他们一个极好的环境而已。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色,看其骨子里是不是黑。

黑皮肤者再怎么擦增白霜,也还是黑的;白皮肤者即使有黑衣所附,终究还是白的。近墨者未必黑,实为不欺之言。

评析:本文是一份高考满分试卷。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立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立意时,作者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与“不黑”,取决于“近 墨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是一种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由果推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言之成理。

一、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正确,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

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落笔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文章中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而且必须按题意要求来确定主题。

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是评价文章好坏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主题的正确,是一篇文章成功与不朽的重要条件。一篇文章不管语言怎样生动,表现技巧怎样高明,如果思想内容是错误的,就不能算好文章。即使同一类题材也会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来表达各自的政治观点,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主题。

班里有一学生星期天回学路上,被几个学生模样的社会青年拦路抢去生活费, 所以在写《路上见闻》时就大发议论,说当今治安差,社会黑暗;又有一位学生看见一个女婴被遗弃在路上,就抨击计划生育害人非浅,造成重男轻女的悲剧。这样立意显然属思想内容不正确。假如这两位同学能从同样的题材提炼出正确观点,劝抢劫的学生和弃婴的父母“迷途知返”,不要做“伤天害理”的缺德之事,那就立意无错。

立意正确还要切题,“跑题”是中学生命题作文中比较常见的毛病。有些文章,从立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从题目的要求来说,则往往偏离了题目,因而实际上是“跑题”,尤其是题意比较含蓄的命题,更应审清题意。如《校园的文明之花》,要求写记叙文,可有的同学写的是学校某种植物的花,根本不是学校文明之人,写《在校运动场上》却一字不提“运动

场”,写《灯下》一字不提及“灯”,而是写了其他地方发生的事,近几年,中考出现话题作文,如果一点不提及话题,尽管立意的思想内容正确,但因不切题而导致立意不正确,也属于离题。因此,立意要审清题意,又要考虑思想内容做到正确。

二、立意要新颖。

立意仅做到正确是不够的,如果文章主题一般化,不新颖,大家都雷同,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颖。苏轼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文章,选择主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文章立意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站”的方位太一般化,取的“角度”不新颖,那么主题就欠新。因此,我们学生不可看到生活一点现象就拿起来涂涂抹抹,而是在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而立意做到新颖巧妙,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吸取新思想,获得新感受。

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说得很中肯:“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里实际上也谈到立意要新颖。1996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放学路上》,一位考生写自己在放学路上遇到送

葬队伍,起初生怕有鬼,后经思想斗争硬闯过去却安然无恙,表现了“科学战胜迷信”的中心而得了高分。可多数考生写放学路上救人助人,撞车争斗„„真是老生常谈,立意欠新。假若现在再让学生写路上遇土葬队伍,再突出“科学战胜迷信”的主题,那就不现实了,因为现在提倡火化,杜绝土葬,况且再这样写就欠新了。黄山谷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因此,确立和提炼文章主题,要力求有所创造,象李白的诗给杜甫的感觉那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三、立意要深刻。

意不仅新,还要力求深刻。什么叫“深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有些文章,给人的感染力十分强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立意深刻,不落俗套,确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浮光掠影的东西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学会透过事物表面,深入看到事物实质,写文章的人要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分析,从中提炼出闪光的东西。文章有没有闪光的思想,其意义与价值就大不一样。如果我们提笔写学雷锋、送温暖的好人好事,只停留在事情的一般记叙,当然不会动人;如果剖析到人的心灵,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涂抹上未来的灿烂色彩,文章的深度、广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我们学生在预习每篇课文时,要常练习提炼主题,也应多从生活中提炼闪光点。这样,对确立深刻的主题就大有帮助。

立意要深刻,文章只有开掘深刻的意蕴和哲理,才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许多人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主题的提炼过程,应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深入“开发”和“挖掘”出反映现象所蕴含的本质的意义,定能做到象明末学者黄宗羲所说“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一样,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如歌剧《白毛女》,开始作为“破除迷信”题材来写,后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两个思想结合写,但最终提炼这样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可见,立意要深刻,就要透过现象能看本质,要学会“挖掘”,这跟挖井一样,井挖得越深,水见到就越多,写文章“挖”得越深,主题就越深刻。

四、 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如果什么都想说,则必然什么也说不清,学生在习作中,往往以为写得越多,意思越多越好,其实这是对文章立意的一种错误认识。须知,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

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只能有一个主题。如果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来说主题

,那么可以说,一篇文章有十个中心也比不上一个中心好。

指导学生立意,应该要求一篇文章集中表现一个主题。这样的中心才能突出,也便于做到深刻、具体,写起来也会顺手些。让我们听听作家魏巍的话就更明白这个道理,他在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经验时说:“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那个意思也没说透,怎么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而一些中学生写文章尤其是写读后感往往写“好几个意思”,没有一个集中的主题,是永远写不好文章的。

烛光亲情 立意深刻

://.ksbs.  2009-11-19 10:40:13  浏览人次:161

烛光亲情    立意深刻

——作文典型错误之“落入俗套,立意肤浅”升格示例

[作文材料]

以“   的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正确审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不要落入俗套。③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

这是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是基础,补题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补题把半命题变成自己称心的命题来写。补题要精细,选取小的切入点,让自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补题要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力求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2.体现出你所感知的世界之“爱”,即生活中有情趣、有意义和丰富性、多样性的爱,而不应该人云亦云,落入俗套,立意肤浅。

3.这个“世界”的生活中不应是陌生的,应为现实中的活生生的有真情实感的人和事。要选取恰当新鲜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可以是你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老师,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各色人等。

4.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巧借议论揭示主旨,使文章立意深刻,言尽而意不止,让人回味无穷。

[病文展示]

烛光里闪烁着无尽的爱

山东职高 王鸣笛

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买来了蛋糕,一家人围在一起过了一个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生日,红红的烛光闪烁着无尽的爱„„这一幕,好美好美,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一家人快乐的在一起。①近几年这样的场景在我家几乎没有出现过!可能是太激动了吧,偶抬头,我发现爸妈脸上不知何时增添了好多皱纹, 手上布满了老茧;爸爸的背仿佛一下子弯了许多,②仔细打量自己,我好像也长大许多!

③我们一家三口谈论起了我小时侯

的那些“快乐”、“懵懂”的趣事,④听着爸妈绘声绘色地叙述,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也好害怕.幸福的是我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让我倍感温暖!害怕的是他们会离开我,对!没错,总有一天,他们终会离开的,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不能逃避,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即使心里有几千个,几万个不愿。⑤

也许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要珍惜现在,回头想想,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如此之多,默默的支持着我。而我却什么也没为他们做,什么也没为他们想,不禁感觉到自己的不孝,心痛痛的!曾经有多少个夜晚,当我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时,妈妈因为家务,忙碌到半夜,曾经有多少个双休日,爸爸因为男人的责任(养家)而在外奔波,的确,我欠他们太多太多,仔细回想,自从来到世上的第一天,他们的生活似乎都围绕着我们旋转。⑥

从小就听老一辈的人说过“孩子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以前小,不懂,可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一点都没错!生日的那天是母亲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那一天,也许会给我带来生命,却也会夺走母亲的生命。爸爸说我是一个难产儿,母亲生我时,失血太多,差点为了我离开人世。⑦

当过生日的烛光映红慢慢成熟的脸庞时,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又长一岁了,千万别忘了,父母又老了一岁,⑧今晚我得到了很多,懂得了更多„„⑨

[失误批注]

①        第一段有一处语言不够连贯,衔接不紧凑,缺少家人不团聚的原因。  ②        对爸妈衰老前后叙述太笼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③        缺少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与上文联系不紧凑。

④        针对自己童年的趣事写得太简略,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⑤        第三段叙写一家人为我过生日的情景,和谐欢乐的氛围让我高兴,想到人生的离合悲欢,我又后怕,但是文章对离合之情的描述比较肤浅,立意不高。不如在第三段叙述之后加上古诗句既揭示了主旨,又使文章立意深刻。

⑥        第四段叙述父母为自己付出太多,可自己没有报答他们的深恩,内疚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文章挖掘不深,难以打动读者的心弦,适当加一些名言警句,发人深省。  ⑦第五段叙写母亲因我难产而遭罪,抒情味不够,需加一些细节描写,引发读者共鸣。  ⑧ “烛光中闪烁着无尽的爱”,“烛光”应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但文章对此描述不多。  ⑨结尾的升华应以上文为基点,缺少与开头相呼应的句子,文章结构松散,收束得不太有力。  [失误综述]

原文立意上已经超出一般习作者,作者没有仅仅局限于生日晚会,而是将“生日晚会”的所思所

想结合在一起,意欲使二者结合共同构建这“无尽的爱”。但是在立意上,存在一些问题:第三、四、五、六节叙写真实,议论不多,立意肤浅。如果能将这三段的叙述之后加上古诗句或名言或议论的句子,那么文章一定会立意深刻,引人深思。另外有些语句不通顺,有些段与段之间过渡衔接不自然,文章的结构有点松散。

[对症下药]

1.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意旨。立意高明与否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最终的优劣。然而,同

学们在写作中往往不重视立意,常常出现落入俗套,人云亦云,思想情感肤浅的现象。  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同学们喜欢套用现成的材料,或者是单纯叙述事件,就事论事。其实生活只是为我们提供写作的素材,还需要加工,提炼和升华它,使之立意深远。另一方面写作时还要学会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这样才能挖掘深,引人思考。

原文在立意上缺少议论深刻的语句。建议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掘深立意,以免落入俗套。

2.在材料的选取上,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这样的文章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材料选择一次生日晚宴,抓住了小小的烛光这小细节,虽没有太多的修饰,却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这个细节可谓生活的再现,更是真情的流露。只不过渲染的不够,只有通过细节的渲染,才能让其中蕴含的无尽的爱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3.巧妙运用过渡句使文章结构严谨,运用精确的语言表情达意,叙事应具体生动,激发阅读兴趣。

「佳作亮相」.

烛光里闪烁着无尽的爱

山东职高 王鸣笛

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买来了蛋糕,一家人围在一起过了一个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生日,红红的烛光闪烁着无尽的爱„„

这一幕,好美好美,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一家人快乐的在一起。①由于爸妈工作忙,近几年这样的场景在我家几乎没有出现过!可能是太激动了吧,偶抬头,我发现爸妈脸上不知何时增添了好多皱纹,手上布满了老茧;爸爸的背仿佛一下子弯了许多,②可是五、六年前不是这样呀!记得我过10岁生日时,他们的脸上还没有皱纹,妈妈的手细腻柔软,爸爸西装笔挺,好威严,我就像快乐的小鸟在他们周围蹦来跳去;如今的我早已高出爸妈许多,他们有时要仰脸对我说话!真是岁月不饶人呀!爸妈辛勤耕耘,我健康茁壮成长!

③当我想得正入神时,他们饶有兴趣地谈论起我小时侯的那些“快乐”、“懵懂”的趣事:④有一次带我去爬山,来到山脚下,年幼的我看见山便两手着地,拱起小屁股,嘴里嚷着:“爬山,爬

山”,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听着爸妈绘声绘色地叙述,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也好害怕。幸福的是我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让我倍感温暖!害怕的是他们会离开我,对!没错,总有一天,他们终会离开的,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不能逃避,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即使心里有几千个,几万个不愿。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从古至今,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⑤

也许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要珍惜现在,回头想想,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如此之多,默默的支持着我。而我却什么也没为他们做,什么也没为他们想,一天到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时学习还不尽人意,想到这,我不由得心痛痛的!曾经有多少个夜晚,当我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时,妈妈因为家务,忙碌到深夜;曾经有多少个双休日,爸爸因为男人的责任(养家)而在外奔波,的确,我欠他们太多太多.仔细回想,自从来到世上的第一天,他们的生活似乎都围绕着我旋转。“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细细咀嚼品味,我不由得泪眼朦胧,透过摇曳的烛光,我领悟到了无尽的父母之爱!⑥  从小就听老一辈的人说“孩子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以前小,不懂,可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一点都没错!生日是母亲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的日子,那一天,也许会给我带来生命,却也会夺走母亲的生命。爸爸说我是一个难产儿,母亲生我时,失血太多,差点为了我离开人世,

每每此时,我总会泪眼潸潸,对着烛光,默默地为母亲祈祷„„⑦

当生日的烛光映红我慢慢成熟的脸庞时,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又长一岁了,更不能忘了父母又老了一岁,⑧今晚的烛光格外亮,透过它,我得到了很多,懂得了更多„„⑨“快许下美好的祝愿,吹灭蜡烛,吃蛋糕呀”,妈妈冲着我喊。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赶紧擦干泪水,许下最最美好的祝愿„„

[佳作点评]

文章透过一次过生日的经历,透过烛光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和感悟,修改后的文章,不仅精细地叙写过生日的情景和细节,还旁征博引,妙引富含哲理的古诗文佳句,使文章不落俗套,立意深刻,无尽的爱被挖掘的更加深沉而绵长,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升格批注]

①在第一段加上家庭难以团聚原因的过渡句:“由于爸妈工作忙”,上下连贯,得体。  ②通过回忆以前过生日与现在作对比,烘托父母为自己操劳,日趋衰老的现实。  ③联系上文加上过渡句,上下一贯,结构谨严。

④对童年趣事举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表达出孩子的天真

,以及爸妈对孩子的爱。

⑤第三段后加上一些苏轼的名句,渲染出悲欢离合之情的深刻内涵,使文章立意深远。  ⑥第四段后加俗语和孟郊的古诗句,揭示了母爱的博大和深厚,使立意有深度。  ⑦第五段后加上几句细节描写,抒发出浓浓的感恩之情。

⑧对烛光进行描述,突出其线索作用。

⑨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烛光又渲染一番,在结构上与开头对烛光的描写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在内容上透过烛光再现亲情之伟大,爱之深远,绵长,自然点题,最后以许愿做结,言尽面意不止,令人回味无穷,完成了立意的深化和主题的升华。

[升格解密]

升格后的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文章立意的深入挖掘,升华了文章主旨,读来确让人叹服,紧扣题目中的“无尽的爱”,分别对人生离合之情,感恩之情深入透析,一步步把无尽的爱渲染到极至——的确是一篇不落俗套,立意深刻的美文。

作文立意专题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明确观点,了解立意标准和要求(了解)

2突破思维定势,训练多角思维(重点)

3文贵于新,于正确中求新颖(难点)

复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个别学生回答“全命题作文审题技法。

2过渡导入。

二.探究分析

1.上次作文评析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三位同学对“阳光”的含义理解不同,他们的作文之所以能够博得大家的认可,我认为他们的作文不仅仅是对“阳光”一词含义理解到位,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文立意很好。能通过生活着中的一件或几件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揭示一定的生活哲理。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指作文的立意。由此可见,作文的立意多么重要。那么,写作文该怎么立意才能使阅卷老师备受青睐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论一下。

板书课题:作文如何立意 方能赢得青睐

2.考点解说 立意要求与标准

(1)正确:符合要求,观点正确

(2)真实:说真话,诉真情。

(3)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

(4)新颖:有时代感,人有我求。

(5)高远:大事,大情,大理。

例如写父母们接送子女上学的,这就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个现象下面,就隐藏着带有本质性的东西,比如望子成龙啦,溺爱啦,无微不至关心下一代啦,甚至社会治安有问题等。如果你能抓住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来写,立意就有一定的深刻。

3.结合这一点,我们来做训练1:

发资料《下雪天,有这样一个故事》:请你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来揭示这篇文章的意(主题)

下雪天,有这样一个故事

冬天来了,

雪花如鹅毛般飘飞。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到很冷。

前天,市里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所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传单等等, 统统都要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开始全面清洁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市。

我看着满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帮清洁工忙碌着。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年 老的女清洁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 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

我想,她的手肯定是冰凉的,但她不怕冷,她的心里有火。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又走到另一张跟前。

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身子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奇拐辏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地摇了摇头;专心地看一会儿,缓缓地离开。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那上面写着:赵洁,女,14岁„„女儿,都是妈妈的不对,快回来吧!

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学生认真续写结尾,老师巡视点拨。

师说:我发现同学们续写得都很认真,那么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成果:

归纳:看来大家都比较青睐结尾③,从中大家受到什么启发?对,与众不同的立意往往让我

们眼前一亮,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提倡的“这个世界需要个性,个性就是美,对于作文来说,个性也是立意的另一种深刻。

4.方法点拨:(1)多角思维 (2)融旨于景(物) (3)反用其意 (4一“渍瓯立骨

训练2:看材料:

一只虫子在墙上很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而这已不是第 一次了。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酋御往上爬了。 我们该如何立意?请一排同学展示思考结果:

生:(1)坚持就是胜利

(2)败而不馁

(3)做人要顽强、执着

师:这可算是第一构思,不能说不对。但如果想个性一些,该如何立意呢? 我们看材料中我们还忽略了什么呢?

生:(1)应该学会变通

(2)放弃也是一种美

师:前面

同学的立意也可以,但后两位同学的立意因为有个性可能会让我 们 高看一眼。同过这个训练,老师再次强调:让文章的立意因为个性 而具有深刻性。

三、归纳升华

1、通过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感言呢?

郑自青同学:知道了作文的立意贵在深刻及立意深刻的方法。

张鹃同学:今天推荐的例文不错,以后要多读点书,开阔眼界。

汪荷花作同学:本节课例文大都是记叙类的文章,但自己喜欢写景或状

师说:汪荷花同学很善于思考拓展,关于写景或状物的散文立意深刻,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请同学们自己上网自学。

2、师归纳:在流逝的日子中,每一位同学都在茁壮成长。老师希望你们不仅仅是身体的茁壮

成长,你们的心智也应在成长中变得深邃,睿智,用这些让你们的作文立意富有深刻富有个性,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

四: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父母和儿女在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作为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作为父母,常为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困惑,两代人之间这种无形的沟壑似乎永远存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能填平这条沟壑吗?请以“家庭“为话题,填写下面空白:

(1)这则材料讲的是( )问题。

(2)围绕这个问题应该写的思路是;------------------------------------------。

(3)本文可确立的意是:------------------------------------------------------------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深刻”?深刻就是“分析深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明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抓住关键,击中要害等。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远新颖呢?

首先,让个性说话。就是要在文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是立意独特新颖的前提。现在各种作文书浩如烟海,很多学生钟情于中考例文,一味模仿。这样做的结果却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有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才能令人感到扑面而来一股清新,才能令人刮目相看。比如“我渴望__”半命题作文,本来题材可写的很多,可是一位同学题为《我渴望有个后妈》的作文,真可谓“一鸣惊人”。小作者深知父亲生活的不易,希望有个后妈能够关心父亲,为父亲分忧。这篇作文充分表达了自己与父亲的深情,而小作者懂事、乖巧、善良的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令人感叹不已。

其次,挖掘内涵让文章更有深

意。要做到立意深刻新颖,还应读懂文题的含义,挖掘出其中的内涵,提炼出正确、深刻的观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停留在所有人都看得到的浅层的东西上。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其实质,挖掘出别人看不到的、想不到的东西。比如,有一篇题为《理想的生活》一文,小作者通过两次自己与父亲写“理想的生活”,引出老师两次的评价,最后小作者若有所悟,表达了“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一深刻的生活哲理。

有位作文评论家说过:考场作文如果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朋友们,快快到满分作文中去寻找“星星之火”吧,它们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中考作文点亮起耀眼华灯——

中考满分作文模仿秀

224500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1开篇导言

有位作文评论家说过:考场作文如果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朋友们,快快到满分作文中去寻找“星星之火”吧,它们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中考作文点亮起耀眼华灯——

1满分作文

二、立意深刻类

小引: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作文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看一篇作文是否深刻,对读者而言,主要看能否感动、能否启迪、能否熏陶、能否教化;对文章而言,主要看议论文说理是否透彻、论点是否深刻,记叙文是否生动形象、思想是否深刻。广泛的阅读积累、时时的体悟反思、善于打破常规的思考都会让我们的中考作文的立意深刻起来。

□温州考生

静静地叩开久掩不开的柴门,时间以一种安静的姿态在我身边恣意地流淌。我在城市的桎梏下仓皇出逃,寻找到这样一方净地让我伤古,惜古,时间让这些东西留下来,而我在这里静静地追悔,静静地感伤。

漫步在这条小巷之中,一排排灰黑色的砖墙错落,乌黑而泛黄的瓦片中有一种不温不火的温柔,墙根还有几簇新生之草。没有精心的雕琢,只有时间留下的沧桑。巷弄里的胡琴正在如《倾城之恋》中那样“咿咿呀呀”地响。那已脱落油漆的门后,竟是一簇簇繁茂的花草,那油亮的绿啊,你又在惜叹什么?是一种怀念吧。门后的老者拿着蒲扇安静地坐着,这安详,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觉得,时间流淌了几千年,而这些东西沉淀下来永不褪色,让你去留恋去珍惜它苍老的容颜,让你放下脚步,舍不得走完那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尽头,是闹市。

惜,是一种凝视。凝视我们古老的文化,依附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在城市的角落里守

着最原始的坚持。凝视我们的根,在现代人的不屑下,在这小巷中寻觅自己的归宿。凝视这些沧桑之物是如何打开我们心中尘封已久的情愫,在每个人心底掀起层层涟漪。惜,痛惜,惜别这些唤起文化、唤起灵魂的安静。

惜,是一种回归。信步走入小巷,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回归到这些熔铸

在族人血液里的文化,回归到“年华似水匆匆一瞥”的安宁。因为怀念,所以回归,惜,爱惜,爱惜这份难得的,远古的回忆与安详。

我的思绪戛然而止,只有胸前的玉让我感受这一切的余温。小巷的胡琴还是咿咿呀呀地响,却不经意间发现爬山虎在这一夏爬满了老墙。或许,古老的臆想与年轻的张力,渴望发展的心就是如此矛盾吧,就像这爬山虎和老墙相依相偎,轮回如涓涓流水永不停息。爬山虎长了又落,落了再长,而老墙依旧。

听说又要旧城改造了。而小巷中的一切像不可名状之香气,勾起我的惜古情结。惜,惜古,这正是一种热爱和回归啊!

满分凝眸穿透浮华的嚣嚣红尘,抵达古典文化的怀抱,小作者以丰富深广的积淀,敏锐的目光,犀利的洞察,开篇就拓入城市的桎梏的深刻层面,凝望古典的雅致,回归古典的安详,沐浴古典文明的润泽,洞穿现实和历史的层面,你不能不被作者立意的高远、深邃所征服。

制胜法宝思想深刻源于平时的感悟深刻、积累厚实。“融入自我”是避免平庸的好办法。“融入自我”指在行文过程中显露“自我”痕迹,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意志、个性倾向、价值判断、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方面多多少少带有个体差别性和独特性。在上文中,作者把惜古怀古的情结,寄托在古老的建筑上,寄托在城市的角落,那份感伤与留恋,那份痛惜与炽爱,在自我的妙笔生花之下,静静流淌着,动人心扉。

感谢苦难

□芜湖考生

秋天的果实感谢风吹雨打,才有了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才有了成熟的俊秀。是的,没有风雨光热,它不可以走向丰硕走向成熟。

风吹雨打是痛苦的,人们都尽可能逃避它。平坎,安逸是许多人所渴望的。但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没有经过灾难的是一堆垃圾。”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不懂得什么是坚强。一张从未出过海的风帆,一旦在海上遇到风暴,就注定不能控制方向。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就不懂得什么是忍受。只有懂得忍受的人才能最终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不懂得忍受的人很容易在困难面前放弃。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就不懂得进步。苦难是台阶,正是这一个个的苦难台阶,才可能登上成功的高台。

没有风吹

雨打,人们就是一潭死水,静止而没有前进的动力。瀑流正是经历沙砾阻石,忍受痛苦用自己的流动的身躯与之搏斗,最终到达峭崖,纵身一跃,一泻而下,气势磅礴。蝴蝶能够冲破茧的束缚,翩然起舞美丽身姿与花丛中,正是因为在努力挣脱茧的过程,使自己翅膀充了血,变得强健有力。而历史许多为人称颂的能人,也是因为他们能经历一番艰辛,最终实现自己理想,李时珍不经历千山万苦,跋山涉水,怎能铸成本草纲目。爱迪生不尝试世间千万种金属材料,怎能发现最适合作灯丝的钨。红军不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不经历艰苦岁月的磨练,怎能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功臣。

我们应感谢风吹雨打,就像果实感谢风霜雨雪一样。怀着勇敢的心去迎接苦难的洗礼,怀着感恩的心接受上帝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

满分凝眸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就是立意的功夫。这篇文章透过材料准确地把握了隐藏其中的核心意蕴:苦难、磨练对成长的意义。紧扣着这一意旨,小作者开头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发掘了苦难对成熟、成才的意义;文章主体部分每段反入正立,依次检阅苦难对人的坚强、韧性、进步、动力诸方面的作用,从个人到团体,从成才到立国,视野开阔,立意深刻,说理透辟,因而结尾总结德的“感谢”就特别富于激励性。

制胜法宝这篇满分文启示我们,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吃透题旨,确立主题要单一集中,立意观点正确、高远,从多个角度充分发掘立意的思想,才能使文章主题突出,格调高迈,超出同类作文。

其实并不是这样

□莱芜考生

我家楼前有棵梧桐,整日整夜与我对视着。

它真的好大,足有合抱之粗,挺直的躯干和树枝犹如“有志之士”不断向空中攀援;看那如盖的树冠,披肩掩面。宽大的树叶不停的翻转,像无数只眼睛偷偷斜视着你呢!

记得那时我刚上初中,我们家的小楼刚刚完工时爸爸栽下的。刚开始它只有一枝独立的干,看上去那么瘦弱。同它一起载下的还有几丛冬青和几株白杨。随着岁月的脚步,它不断的长大、变粗,从从容容地走过了春夏秋冬,经历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伴随着我渐渐长大。

春天,我期待着它发芽,夏天我欣赏着它的繁华,秋日里我品味着落叶飘零的意味,冬天我咀嚼它虬曲盘旋的枝干。闲暇时也帮父亲侍弄他那冬青环绕的花坛。

一次深秋的夜半,狂风忽然紧扣窗棂,我从酣梦中惊醒,了无睡意,担心着外面的梧桐树,浮想联翩,披衣下床,临窗而观,夜如墨染,只有远远的几颗寒星在天边眨着庸懒的睡眼。

风依旧肆虐着,最让我放心不

下的还是那棵梧桐,它独自承受着那一份突然来自天边的苍凉,它能挺得住吗?望着那只能依稀可见的黛青色轮廓,我内心不禁为它担忧起来。大风过处,耳朵中传来的是枝枝叶叶簇拥而起的呼号,我分明听到了梧桐枝叶分崩离析的声响,像及了一曲凄哀的歌谣,我心中一颤,默念着那寒风中的梧桐,希冀着黎明的到来。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风雨过后是晴天”我感叹着!温柔的阳光让我愉悦。光明总比黑暗好。

心中还惦记着那昨夜风中矗立的梧桐,推窗而观,那冬青却依然青翠,那白杨虽有枝叶飘零,却还见那泛黄的树叶摇曳!再看那梧桐,只剩下遒劲的枝干像一个个瘦骨嶙峋的甲骨文!那一夜的风啊竟然凋落了梧桐满树的生机!我悲哀。

“这梧桐长的真快!”扫树叶的父亲喃喃地说道。我这才发现,短短的几年它足有白杨的两倍之粗!而那同栽下的冬青虽年年青翠,可又何曾长高过?

我幡然醒悟:舍弃是一种智慧!梧桐你用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妙,服从自然而有抗挣自然,畏惧自然而又洞悉自然!梧桐你早早的落叶,其实不是妥协,不是退缩,而是早早地积蓄来年生长的力量!

看着满地的落叶,我仿佛听到了你潜滋暗长的声音!

满分凝眸作者从深秋中梧桐落叶的自然现象出发,托物言志。从一次突然而来的狂风对梧桐的影响入手,写出了梧桐懂得舍弃的道理。在行文中巧妙的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拿梧桐和冬青进行对比;用白杨进行衬托,有力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其实舍弃也是一种智慧。写景、议论、描写相结合,内容充实,笔法细腻。作者对自己的感受描写的非常细致,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像及了一曲凄哀的歌谣,我心中一颤,默念着那寒风中的梧桐,希冀着黎明的到来。”多么逼真的描写。这是明白事理前对梧桐的担心,后来,事实和父亲的话让我恍然大悟。这样经过前后的对比,突出了“其实”

制胜法宝这篇满分文启示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从一点出发,发掘人物背后的深刻时代、历史意义。

记住这一天

□上海考生

如果不是发生了某些事情,也许这一天也就和其他三百六十四天没什么区别,如流水般淡淡流去,慢慢消逝于记忆和历史。可是,历史选择了这一天。

记住这一天:30万同胞

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痛,更是全体炎黄子孙永远的痛。

1937年的这一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

周恩来总理说过:“可以原谅,但是不可以忘却。”

为30万同胞默

哀,为他们祈祷。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37年12月13日,每一个中国人被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记住这一天:1座城市

唐山大地震三十年,历史不会忘记。13秒,大地夺取了24万人的生命,那是特殊的一个年份,1976年。

当年唐山,天地不仁,生灵涂炭。悲歌彻地,血染尘寰,军民鱼水,相濡以沫,奋展人力要胜天。30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76年7月28日,每一个中国人把悲伤埋在心里!

记住这一天:2位英雄

10月17日的凌晨,两位英雄乘着一叶小舟,在遨游太空近五天后,划破沉睡的天空,在全球亿万双眼睛的凝视下,曳着彩光绽着花儿,安然降落在茫茫草原。英雄的凯旋,沸腾了神州,骄傲了海外游子。敦煌莫高窟的千年飞天梦想,如此真实在展现在我们面前。

试箭苍穹,问路九天,我们在探索,我们在路上!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2006年10月17日,每一个中国人把自豪写在脸上!

„„

后记:记住这一天,我们送别了迷茫,我们走向了自强;记住这一天,我们不再畏惧风雨,我们万众一心;记住这一天,我们昂首阔步,我们迈向新时代。

满分凝眸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关注现实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脉。这篇作文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积累。时代性题材前卫性,使文章天然呈现出“新颖”亮眼的特点;社会重大问题的摄入,显示了题材的重大性,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从选材看,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剪辑了“南京大屠杀”、“唐山大地震”、“神舟六号飞天英雄费俊龙与聂海胜”的事迹,这些足可载入史册的历史重大事件,备受世人关注,极易引起人共鸣让人深深认同要“记住这一天”;从立意看,小作者切入中国现代史上的三个暗含内在联系的热点话题,表现了对人民、对祖国的炽爱之情。文章主题的崇高美,令人悚

制胜法宝平常留心、积累当今时事、热点大事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胜之路。

怎得梅花扑鼻香

□江西考生

“若非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史册的记载下,总有几颗耀眼的银星闪烁的炫目光彩,昭示着自古英雄多磨难的气节。

遨游过浩瀚沧海,怀抱过巫山云雨,才明白真爱的烙印是执著坚忍受。在君主的不解下,在宫刑的折磨中,一代史官著成了世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问这部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作从何而来,是磨炼,是坚持。

一身正气冲宵汉,著成青

史照尘寰。

——司马迁

跋涉过沧沧大海,云翔过茫茫足迹,才明白壮志的名字是豪气肝云。饱览山川秀景,踏遍祖国河山,为报祖国,献出满腔热忱,最终敌不过身跳汩罗江的下场,江边为谁写悲歌,为谁咏悲情,还不是他——一位浪漫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位壮志凌云,豪气肝云的一代伟人,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离骚》。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原

身在官场,心忧天下,他登临过巍巍巅峰,探寻过幽幽深壑,明白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道理,慨叹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看,一位身穿素衣,在岳阳楼上登临远眺的词人,他,看到了“衔远山,吞长江”的大气磅礴;瞧到了“岸止汀兰,郁郁青青”的纤细灵动。忧愁发奋,在磨炼中成长,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勋章。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如果没有浪涛的无畏击打暗礁,又哪来韧如盘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没有无畏无惧,敢于攀登的人,迄今又会有谁能登上世界最高峰;如果没有荆棘的道路,人世的险恶,又哪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明珠,又怎得梅花扑鼻香。

只有经历千锤万凿的磨炼,才能煅造出奇迹的力量。历史记录着,人们总结着,你我创造着。

闻,不远处暗香浮动着。

满分凝眸这篇文章的炫亮点在于名人素材的密集运用。“磨炼出人才,磨炼成伟业”的观点立足在“稳健”,这一点一般同学都能做到,难点在于支撑观点的材料。本文小作者充分调动了海汇百川的大量阅读与扎实积累:一是丰富的名人素材。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屈原含冤沉江、书《离骚》明志;范仲淹登楼眺望、先忧而后乐,这些名人素材不仅使文章内容充实,而且令旨趣高迈宏旷;二是丰富的名人诗词素材。“若非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直接引用唐朝黄檗禅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等直接引用课文名篇,“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直接引用岳阳楼名联;“巫山云雨”“无韵之离骚”“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千锤万凿的磨炼”等间接引用或化用名人诗文,给文章增添了绚丽斑斓的文采,开掘出话题的人文厚度。

制胜法宝只有名人、诗词素材炉火纯青地“烂熟”于心,才能使作文语言出神入化,凝练隽永。

作文五:《祝尚书:论宋元文章学的“认题”与“立意”》13200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翰林学士丁度等奉诏修订《礼部韵略》并详定《附韵条制》,立“不考式”,其中有“不识题”一项[1]。所谓“不考”,“但一事不考,余皆不考”[2]。简言之,就是一旦举子违犯了“不考式”中的某一项规定,其余皆被这“一票”否决,不再进人考试程序了。做文章如果不能准确识题,“立意”自然不可能佳;若干脆“不识题”,“立意”就不用说了。其实不仅是考试,只要把笔作文,认题、立意就是第一要务:弄清题目要求写什么,即所谓“认题”;根据对题目的理解而确定写什么,即所谓“立意”;而“意”一旦确立,它就是全文的灵魂、纲领和统帅,陆机《文赋》所谓“意司契而为匠”是也;杜牧更进一步指出:“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采章句为兵卫。”[3]作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认题”、“立意”这两个环节,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文不对题,要么内容差谬。

宋、元之际是我国古代文章学由成立到蓬勃发展的时期[4],而“认题”、“立意”学说,则是这时期文章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文章学家们的主要收获之一。直接推动这种研究的,是科举考试的需要:学者们要“教”举子如何避免因“不识题”而触发“不考式”的雷区,于是对文章(古文、时文)的认题、立意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剖析,企图找到其中的规律和普遍适用的法则;而这些规律、法则一旦被发现,它就不仅只适用于科举考试,而成为文章写作的指南,直到今天,它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仍未完全过时。对此,学界极少论及,本文拟加探讨。严格地说,认题、立意是两个略有先后、各有侧重但又紧密关联的思维过程,认题的目的是立意,而立意又是认题的结果,故我们在这里将它们组合论述。

一“认题”与认题法

认题又叫识题、相题[5],就是今天常说的“审题”。古人作文(包括作诗),最初多是无题的,后代发展为拟题作文、命题作文。各种考试照例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题目出于他人,故弄清题意便十分重要,这就是“认题”;但长期以来,如何认题似乎主要凭经验,极少见有相关的理论阐释,就是在发育较早的诗学研究中也是如此,如唐人论诗重“体”、“格”,即便涉及题目,似乎也没有兴趣去理会认题之法,如五代人徐衍《风骚要式》有“兴题门”,只是说哪些景况可以拟何题、立何意,如“登高望远,此良时也。野步野眺,贤人观国之光也”之类[6],更无论文章(散文)的认题了。

宋代首次对文章认题方法作出精确解说的是陈傅良(1173—1203)。他在《止斋论诀》中写道:

凡作论之要,莫先于体认题意。故见题目,必详观其出处上下文,及细玩其题中有要紧字,方可立意。盖看上下文,则识其本原,而立意不差;知其要切字,则方可就上面着功夫。此最作论之关键也。

陈氏认为,认题、立意是个线性思惟过程,只有先认准题,才有可能立好意。认准题的要领主要有两点:一是详观题目“出处上下文”,一是玩味题中的“要紧字”。因为只有弄清楚题目出处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才能了然题目的“本原”,不致因一知半解而望文生义,而导致瞄错了立意的方向;又只有咀嚼透题目中的“要紧字”,才能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把握住题目的关键和要害。当然,陈傅良说的是场屋论体文,其题目主要从史、子书中出,故有所谓“出处上下文”;但分析题目的内涵与外延,找准意蕴生发的基点,然后确定全文的主意,这不仅是体认科场时文题目的唯一途径,也适用于各种文体的认题。

对于如何找到解读题目的“密码”,准确地“体认题意”,元代文章学家陈绎曾所著《文荃·识题法》和《文说》提供了具体的方法[7]。按:陈绎曾,字伯敷,自号汶阳老客,生于宋、元之际,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侨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历官国子助教、翰林院编修,尝预修《辽史》。《元史》卷一九○《陈旅传》有附传。他在两书中提出的识题法,概而论之,有三个方面。

(一)认“虚实”。在《文筌·识题法》中,陈氏提出首先要认“虚实”,也就是要弄清是“虚题”还是“实题”:

右,古文一主于实,实题实做,叙事则实叙,议论则实议是也。时文一主于虚,虚题虚做,实题亦虚做,只此是古文、时文分处也。

陈绎曾的意思是说,古文题是“实题”,无论叙事还是议论,都要与客观事实、社会现实对接,而科场时文则是“虚题”,所反映的犹如虚拟世界,人们可以按程式凭空“虚做”。他之所以提出虚题、实题问题,是因为元代科举考试中汉人、南人考经义、古赋、诏、诰、章表及策[8],而经义、诏、诰、策等照例用古文,所以陈氏把认题之虚、实放在重要位置。

(二)抱题。《文筌·识题法》的第二个方面是“抱题”。所谓“抱题”,即抱定题目,咬住题目不放,准确地分析、研究题目的结构与含义,然后才有正确的立意。《文荃》所述抱题法共十项:开题、合题、超题、引题、张题、蹙题、影题、摘题、缒题、撇题。《文说》部分内容与《文筌》相近,也有抱题法十项,它们是:开题、合题、括题、影题、反题、救题、引题、蹙题、衍题、招题。以上两书所述抱题法,其中五项完全相同,即开题、合题、影题、引题、蹙题。有三项名目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或相近,还各有两项完全不同。这里先论相同的五项(《文说》内容较详,故征引时以该书为主)。

其一:开题。《文说》曰:

以题中合说事逐一分析,开写于篇中各间架内,次其先后所宜,逐一说尽,或以意化之,或以情申之,或以实事纪之,或以故事彰之,或以景物叙之。一篇之内,变幻虽多,句句切题也。此作文入门之法,非其至者也。

则此种题目的认题法是“逐一分析”,它各层次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开列式的,所以叫“开题”。只要认出是“开题”,那么作法便是“逐一说尽”、“句句切题”。陈氏认为此种方法只是“入门之法”,算不得高超。

其二:合题。《文说》曰:

亦以题中合说事逐一开写,却将意融会作一片,一口气道尽。然忌直率,却于间架中要意思曲折,此高于开题也。

《文筌》则谓“收敛题中景、意、事、情合为一片,而融化其精英用之”。这种题的处理方法,是先分写再收而合之,融作一片,所以叫“合题”,与“开题”的“逐一说尽”、“句句切题”不尽相同。

其三:影题。《文说》曰:

并不说正题事,或以故事,或以他事,或立议论,挨傍题目而不着迹,题中合说事皆影见之。此变态最多。

其四:引题。《文说》曰:

别发远意,使人不知所从来,忽然引入题去,却又亲切痛快。此要笔力似影题,而实异也。影题从题中来,此自题外来。

在不从正题写起这点上,“影题”、“引题”是近似的,但两者又不相同:前者是“挨傍题目”,所写内容由题目影带而出(《文荃》谓“别把它物影见本题”),故文章是“从题中来”;而后者则是先离题(《文鉴》谓“先说别事”),然后“引入题去”,所以说是“自题外来”。从技术含量、艺术品位论,影题、引题显然比开题、合题要高,盖只有文章熟手、高手方可操觚。

其五:蹙题。《文说》曰:

题繁,乃蹙其文使甚简,而不漏题中一事。

这与下面将论及的“张题”(或“衍题”)正好相反。所谓“蹙题”,是题目可写的太多,只好压缩内容,化繁为简,但又不能因简而疏漏。

下面再论《文荃》、《文说》两书中名目异而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三项,以及名目、意思完全不同的各两项。前三项是:

1.摘题—括题。《文荃》释“摘题”:“摘取题中紧切要精者,而用其景、意、事、情之一端。”而《文说》释“括题”:“只取题中紧要一节作主意,余事轻轻包括见之。此最径捷也。”都是说摘取题中最紧要的一点(“一端”、“一节”)做文章,其他的只是轻轻带过,则两者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2.超题—招题。《文荃》释“超题”:“超出题中景、意、事、情之外,而别取一片清虚玄妙之气用之。”《文说》释“招题”:“将题目熟涵泳之,使胸中融化消释,尽将题中合说粗话扫去,就其中取出精华微妙之意作成文章,超出题外,而不离题中,此作文之极功也。”虽有繁简之别,但在“超出题外”这点上,两说是相同的,因疑“招”是“超”之误(文中有“超出题外”语,而与“招”字无关)[9]。

3.张题—衍题。《文荃》释“张题”:“小题张而大之。”《文说》释“衍题”:“题虚无可说,乃衍其意使甚多,而无一事题外来。”“衍题”虽是“衍其意”,但又“无一事题外来”,与将“小题张而大之”意近,只是“小题”与“题虚”不同。

剩下《文荃》中的“缒题”、“撇题”两项,《文说》的“反题”、“救题”两项,各不相同。《文荃》释“缒题”:“别立说话,却不离题,直至结尾,方见本题。”又释“撇题”:“先说本题,撇入别事。”则以“本题”为基点,两者正好相反。《文说》释“反题”:“题目或悖义理,则反意说之。”又释“救题”:“题目虽悖义理,而以强辞夺正理解救之。”这是遇到题目悖“义理”时的两种“解救”方法。《论学绳尺·论诀》引福唐李先生(名未详)《论家指要》中的“论题目有病处”一则,意思与此相同,其曰:“题目有病处,切须回护。如子谓武未尽善,周公未尽仁,知不善回护,便小了圣人。又汉唐君臣,互有得失,先包容抑扬予夺,或始扬而终抑,夺而终予,贵得其当也。”总之,反映封建教条的“义理”必须维护,先圣先贤的形象与权威不能有丝毫损伤,这些是要作者自觉遵循的政治原则。

陈绎曾虽将所谓“抱题法”分得很细,实皆就题认题,据题立意。在这里,抱定题目至关重要,它是科举时文认题的诀窍,虽有流弊(详后),但作任何文章都不能走题,这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又是正确的、普遍适用的。

(三)断题。《文荃·识题法》的第三个方面是“断题”,包括“推鞠”、“磨勘”、“拟断”、“处置”、“详审”五项内容,最后归纳其方法是“以题目作考功问罪之人,一一磨勘分明,方可运意下笔”——就是说,作者应当像是一位考功、断案(问罪)的官员,考、问的对象是题目。由作者反查自己认题的思路,看是否全都琢磨(“磨勘”)清楚了,确认后再运意下笔,方不致出差错。

1.推鞠。这又有七项,《文筌·识题法》曰:

来踪:题中景、意、事、情各各来由;去迹:题中景、意、事、情各各去处;本宗:直下本原;旁枝:牵连枝节;证佐:闻见可征;隐匿:隐匿情节,一一点破;形似:伪造形似,实非本真,尤需详察。

如果说得简单、概括些,那就是要自我检查题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线索,包括景、意、事、情,内涵(本宗)与外延(旁枝),隐藏的或似是而非的,是否都有了着落?这些都必须像审理案件一样,件件核实,故叫“推鞠”。

2.磨勘。据《文筌·识题法》,这主要指检查“罅漏”,使文章的逻辑严密,做到滴水不漏——“景、意、事、情直须磨勘盛得水住,稍有渗漏便是病。”

3.拟断。凡六项,《文荃·识题法》曰:

原情:原以人情,而以恕度之;据理:据其天理,而以正折之;按例:史、子比则;奉敕:本朝典故;唯令:圣贤格言;依律:经书正例。

这是“推鞠”、“磨勘”之后的初步断案,所以叫“拟断”。“情”、“理”、“例”是历史的道德评判,而“敕”、“令”、“律”则是当下的政治评判。在“拟断”中,除科举考试的特殊要求外,固然还涂上了浓厚的封建意识形态色彩,但任何文章都无不打上时代的、政治的烙印,因此无可厚非。

4.处置。《文荃·识题法》曰:

断决:明功正罪;赦宥:赦过者罪。

“拟断”之后,需要“处置”,就是说按题目要求反查后,看哪些到位了,还有哪些不足,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然后再进入“详审”。

5.详审。《文筌·识题法》曰:

人名:人名称呼归一,虽变不差;地名:地名各须明白,认归宿处;岁月:岁月先后须要来历分明;宫室:宫室制度及迁改,不可混杂;器仗:器仗制度及陈设,不可虚妄;服色:服色制度及变易,须要缘故;辞令:辞令谦倨,须要等级;容貌:容貌变常,各各威仪。

这是“过细”阶段,各项都得一一落实。有的看似“小事”(比如人名称呼、地名变化等),如若出错,影响非轻,作者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综上所述,陈绎曾的“认题法”虽显得繁琐,但很具体,适于操作。其要在抱定题目,一切从题目出发,理论之长在此,短亦在此(“短”详后)。这里有一点可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上述《识题法》,陈氏是在《文荃》的《古文谱》中阐说的,就是说他的认题是“古文”认题,“法”也是为古文而设,而在此前所有的古文家那里,这些“法”都是闻所未闻的。这无异于指出了一个学习古文的新门径,尤其是初学者,可以用新的眼光去理性地审视前代古文家作品认题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当然,陈氏之所以研究古文认题,目的是欲用古文文法指导时文写作,不用说他对科举时文的整套程式烂熟于胸,故其着眼点其实在古文、时文之间,与传统的古文仍有距离。

二 “立意”与立意法

所谓“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陈骙《文则》曰:“辞以意为主,故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也。”他所说的“辞”指文句。不过一语如此,一文更是如此。“意”的好坏高下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故立好“意”始终是文章写作的首要任务。

唐人对诗歌创作的立意作过探讨,如旧题王昌龄《诗格》卷上《论文意》曰:“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10]这里所谓的“文章”指诗歌,“立意”则是指捕捉诗歌的意境,故又称“境思”。其他如释皎然《诗式》卷五《立意总评》等,也是指诗思。文章学意义上的立意,唐人似乎还很少触及,也是到南宋作家陈傅良才首次作了精到的论述,其《止斋论诀·立意》曰:

凡论以立意为先,造语次之。如立意高妙,而遣辞不工,未害为佳论;苟立意未善,而文如浑金璞玉,亦为无补矣。故前辈作论,每先于体认题意者,盖欲其立意之当也。立意既当,造语复工,则万选万中矣。

立意亦不拘于一律,要使易于遣文。今之名公为论,如题目在议论处出,则多以议论立意;在建明处出,则多以建明立意;在问答处出,则多以问答立意。凡论包一议论、建明、问答意,则遣文易矣。

“论以立意为先”——科场“论体文”如此,任何文章,即便没有“万选万中”的利害关系,若欲求其有价值,也必须如此。不仅作文第一要讲立意,就是读书也是先看立意,故吕祖谦在《古文关键》卷首的《总看文章法》中说:“第一看大概主张。”真德秀也说:“读书须先看古人立意,所发明者何事,不可只于言上求之。”[11]

那么如何立意呢?陈傅良提出“不拘于一律,要使易于遣文”,即分辨题目是议论、建明还是问答,然后各随其宜立意,以容易发挥和行文为准。“意”是思想,思想本身具有无限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既不可“拘于一律”,更没有化凡为圣的秘方或随拈即用的现成答案,所以谈立意法极为困难,陈傅良也只是指出论体文或议论、或建明(指措置国事公务)、或问答,三者必居其一,才便于“遣文”,但究竟如何立意,显然他说得还不够具体。宋末学者王应麟在《词学指南》卷四中提出“就题立意”:“凡作文字,先要知格律,次要立意,次要语赡。所谓格律,但熟考《(宏辞)总类》可也。所谓立意,如学记泛说尚文,是无意也,就题立意,方为亲切。柳子厚《柳州学记》说仲尼之道与王化远弥,此两句便见岭外立学,不可移于中州学校也。”他用词科考试的实例,说明立意要从题目出发,意与题应高度一致;但又不能“泛说”,“泛说”等于“无意”。因此,他所谓“就题立意”,实际上是要作者从题目上找到切入点,比如所举《柳州学记》中“说仲尼之道与王化远弥”,作者由此切入,不仅抓住了“岭外立学”的特点,十分切题,而且还有了大加发挥的“话题”。可以说,王应麟的“就题立意”论是进入“立意”这个迷宫的一把钥匙。在上节中,我们知道认题的主要方法是“抱题”,而认题的目的正是立意,“题”始终处于关键的位置。要之,由“抱题”到“就题”,由“题”到“意”,是个完全合乎逻辑的思维过程。

进一步发展了“就题立意”论的是陈绎曾。他在《文说·立意法》中具体提出了系统的立意之法:

景:凡天文、地理、物象皆景也,景以气为主。

意:凡议论、思致曲折皆意也,意以理为主。

事:凡实事、故事皆事也,事生于景则真。

情:凡喜怒哀乐爱恶之真趣皆情也,意出于情则切。

凡文体虽众,其意之所从来,必田于此四者而出,故立意之法必依此四者而求之,各随题之所宜,以一为主,而统三者于中。凡文无景则枯,无意则粗,无事则虚,无情则诬,故立意之法必兼四者。

按照陈绎曾的说法,文章“立意”之“意”,源于人们对外界景物的感受和体认,对理论、思致的接受与酝酿,对古往今来各种事件的了解与认识,以及作者个人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和爱恶,故归纳为“景”、“意”、“事”、“情”四项。这四项本身并不是“意”或“立意”,而只是“意”的发生域。陈氏的意思是,既然欲立之“意”出此四者,那么立意的路径必然从四者中求,立意的方法也必须兼及这四个方面。陈氏避开“立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另辟蹊径,虽然未必能概括“意”和“立意”之全,但也不失为一个宏观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四项中,陈氏显然以“景”、“情”为主,二者是最基本的,而“事生于景”,“意出于情”,“事”、“意”是由“景”、“情”所派生。这反映了元人文论重“情”的特点。

那么在具体酝酿文章主题时,如何处理四者的关系呢?陈氏更进一步指出:“各随题之所宜,以一为主,而统三者于中。”就是说,最根本的要看题目的需要,只能以一项为主,而统摄其他三项。比如,若欲以“景”为主立意,那就应当从天文、地理、物象等方面去考虑文意,这类文章要写得大气磅礴,故曰“以气为主”,而旁涉或融贯“事”、“意”、“情”三者于其中。为主的那一项,在文章学中叫“主意”,上节已引陈绎曾在《文说》中释“括题”时指出:“只取题中紧要一节作主意,余事轻轻包括见之。”也就是所谓“以一为主,而统三者于中”的意思。所统摄的几项,或叫“余意”,在宋代经义程式中处于“原题”、“大讲”之后,又叫“从讲”。元倪士毅《作义要诀》引宋元之际学者弘斋曹氏(泾)的话说:

所谓余意,乃是本题主意外,尚有未尽之意,则于此发之。须是新意又不背主意,仍于主意有情乃可。这个有数样:本意所轻者,于此却微与提起;本题头绪多者,此处与贯而一之;本意作两并不相关者,此处与发明之;本意有自本至效者,此又翻转来言之。若只是本题意,又来说作一片,全无些斡运,则徒劳耳。

所谓“本题头绪多者,此处与贯而一之”,也就是“以一为主,而统三者于中”的意思。

科举时文由于有严格的程式,主意必须寓于“破题”之中,故陈傅良《论诀》曰:“破题为论之首,一篇之意皆涵蓄于此,尤当立意详明,句法严整,有浑厚气象。”而当“主意一定,中间要常提缀起,不可放过”[12]。“主意”又称“主脑”,清刘熙载曰:“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破题、起讲,扼定主脑;承题、八比,则所以分摅乎此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13]他说的虽是八股文,道理则是共同的。古文家在创作古文时照样要有主意,只是它没有固定程式,位置设置要灵活得多,甚至可以有“终篇不见主意,有结句见主意者。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韩退之《守戒》‘在得人’之类是也”[14]。总之,就题立意,选好切入点,各随所宜,

虽然有不涉“意”之是非、高下的缺陷(此点详后),但就纯技术层面而言,实在是相当通达的理论。

三 从宋元评点本看认题与立意

宋、元学者在文章学著作中所论认题与立意,略如以上两节所述;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古文、时文评点本中,用范文点评的形式具体阐说了认题与立意。这些评说虽是在运用层面,但如果我们反观逆推,照样能看出他们隐藏着的理论层面的认题、立意思想,而不应被忽略。

自南宋孝宗朝评点之风兴,现存宋、元人所作评点本不少,又可分为古文评点、时文评点两大类。限于篇幅,这里拟只举古文评点本《叠山先生批点文章轨范》、时文评点本《蛟峰批点止斋论祖》,每种也只能略举数例,以窥作者、评点者认题、立意的理论与方法,发凡起例而已,更细致、深入的研究尚有待进行。

(一)《叠山先生批点文章轨范》

古文评点,是宋人倡导时文“以古文为法”催生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并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评点本科举用书[15]。一般认为古文评点始于吕祖谦《古文关键》,其《总看文章法》“第一看大概主张”,实际上就是看作家的立意。在该书卷上韩愈《获麟解》篇末,他评曰:“字少意多,文字立节,所以甚佳。其抑扬开合,只主‘祥’字反复作五段。”麟是一种祥兽,故作者抓住“祥”字做文章。又评《师说》:“此篇最是结得段段有力。中间三段自有三意说起,然大概意思相承,都不失本意。”这是前引《文荃·识题法》中所谓“合题”的写法。要之,这些都包含了认题和立意的法门,该书中还可举出许多例子。

完全用时文眼光读古文、评古文的,当数谢枋得(1226一1289)的《叠山先生批点文章轨范》,王守仁《序》称他“独为举业者设”。该书七卷,前两卷为“放胆文”,后五卷为“小合文”[16],集录汉、晋、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今存元刊本,又有明嘉靖本、万历本等多种,朝鲜、日本亦有古刻本。有些篇题下有评语,少数又有篇后评,而随文批注,以揭示文法。特别是卷三以后的“小心文”,谢氏多言及包括立意在内的文法。如卷三苏洵《高祖论》末评曰:

此篇以高帝命(陈)平、(周)勃即军中斩樊哙一事,立一篇议论。“斩樊哙”如一篇题目,命周勃为太尉一事,如论之原题。高帝不去吕后者,正为惠帝计,斩樊哙可以去吕氏之党,制吕氏之变,论之主意。

“高祖论”无疑题目太大,只能用前引陈绎曾《文说》所谓“题繁,乃整其文使甚简”的“蹙题”法,故作者选取了斩樊哙一事立论,“斩樊哙”俨然成了写作时事实上的题目,而斩樊哙的意义,便成了全文的“主意”。苏洵虽没有如何认题、如何立意的理论主张,但认题、立意的道理和方法无疑已蕴含于文中,经谢氏一点,读者自可了然于胸。

又如同上卷苏轼《秦始皇扶苏论》,文末评曰:

此论主意为两说:(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其祸不在于蒙毅之去左右,而在于始皇之用赵高。后世人主用宦官者,当以为戒。一说李斯、赵高敢于杀扶苏、蒙恬而不忧二人之复请者,其祸不在于斯、高之乱,而在于商鞍之变法,始皇之好杀。后世人主之果于杀者,当以为戒。前一段说始皇罪在用赵高,附入汉宣任恭显事;后一段说始皇之果于杀,其祸反及其子孙,附入汉武杀庆太子事。此文法尤妙。

这就是所谓“开题”“前一段”、“后一段”两说“逐一分析,开写于篇中各间架内”。

(二)《蛟峰批点止斋论祖》

《蛟峰批点止斋论祖》,陈傅良著,方逢辰(1221—1291)批点。今存明成化六年(1470)严州刊本分“甲之体”、“乙之体”、“丙之体”、“丁之体”四卷,凡论体文三十九篇[17]。卷首有《止斋论诀》,其中论及认题和立意,前文已征引。每篇篇首有方逢辰的评语或批语,文中有评有点。评语、批语中指出作者陈傅良如何认题、如何立意之处,可谓比比皆是。如“甲之体”中的《为治顾力行何如》,方氏批云:

此篇以无征不信作主张,盖就出处、考时节立说。……此篇却就“何如”两字上生意,谓帝初即位,便召申公问治乱,是时帝心之趋舍未决,好恶都无证。无证之言,人主不信,故公只说“为治”,只看人主所着力行者何如,盖有所待而后言也。此却说得“何如”字精神。

这是一篇史论,事见《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申公传)),其题材属于“故事”。就认题论,作者的处理方法合乎《文荃·识题法》的所谓“摘题”(或《文说》之“括题”),即摘取题中紧切要精的“何如”两字作主意,余事轻轻包括见之。就立意论,在“景、意、事、情”四项中属“意”,即以说理为主的议论题。此录其“冒子”(包括破题、承题、小讲、入题),可使我们完整地看出作者如何认题、如何立意:

士有一旦卒然遇其君者,未见其趋舍之方,则亦不可以徒告之。何者?未见其趋舍之方,徒信而许之固不可,徒疑而禁之又不可。盖吾诚有见焉则语之有故,而入之有由,斯可以切中其心,而深动乎其听;语之无故,而入之无由,彼将以为卒然之泛言,而无益于理乱者矣。是故君子宁缓言之,姑勉其所自为,而徐为之计。申公之始见武帝也,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公之意,盖有待而后言也。呜呼,可谓老成长虑者矣!

头三句为破题,“何者”以下三句为承题,“盖”以下至“无益于理乱者矣”是小讲,“是故”以下为入题。作者就题立意,设定出这样一个说理的思路:在未弄清皇帝的趋舍之前,不可匆忙上言,而要等看清他所行到底如何,然后有言,——这就决定了“何如”是全文“生意”的基础。

又如本篇下面的另一文《使功不如使过》,在认题、立意上也颇可为法。篇首方氏评曰:“有功者用之,而有过者弃之,此人情也。今却言使功不如使过,须要说出功如何不如过。此篇只把‘功’、‘过’二字反复说,结处微点破,意便晓然。”其破题、承题数句曰:“天下之事,恃其所长者必败,而耻其所不能者常获。故夫意得志满者不可屡逞,而摧败困踣者是乃明主之所不弃者也。”要之,抓住题中的紧要字立意做文章,是论体文常用的方法。陈氏还认为以“意”成篇的议论文一定要“思致曲折”,“以理为主”,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尤其是所谓“思致”,往往成为创新的节点。上篇论“何如”,此篇论“功”、“过”,都能超越常理,各尽“思致曲折”之妙,故文章读来精彩有味。要之,若说立意既高且当,上举两篇都不愧是可圈可点的范本。

四 认题、立意的文章学意义

陈绎曾《文说》在述“立意法”之后引“先尚书”云[18]:

文章犹若理词状也,一本事,二原情,三据理,四按例,五断决。本事者,认题也;原情者,明来意也;据理者,守正也;按例者,用事也;断决者,结题也。五者备矣,词贵简而明白。

这是把作文视如审理诉讼案的“系统工程”,本事、原情如同认题,据理如同立意,在整个系统中据于首位、次位,极为重要。“认题”尚在写作活动的准备阶段,它是为“立意”服务的。故就思维顺序言,立意在认题之次,但实际上立意处于中心位置。立意犹如重新为自己出题目,因为立意之后的写作,是围绕着所立之“意”进行的,或者说题目已经集中反映到“意”上,故清人刘熙载曰:“昔人论文,谓未作破题,文章由我;既作破题,我由文章。余谓题出于书者,可以斡旋;题出于我者,惟抱定而已。破题者,我所出之题也。”[19]破题意味着立意,所以说破题也就等于是“我所出之题”。

“意”是诗文的灵魂。如果说唐人已相当重视对诗歌立意法的探讨的话,那么宋代(特别是南宋以后)对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与研究已趋成熟。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东坡教人作文字”条记载:

葛延之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人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肆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此事又见《竹庄诗话》卷一引《苍梧杂志》。陈绎曾《文式》第十《总论文》引“程氏曰”(程氏其人不详)完全赞同东坡之说,只是将“意”换成“主意”,而将它比作“将军”:

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合,如行军之法,必由将军号令。句则其裨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所以东坡答江阴葛延之万里徒步至儋耳求作文秘诀,曰“意而已”。作文之事料散在经史子集,惟意足以摄之,正此之谓。

“意”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炼意”就必然占据文章写作的中心位置。古人认为立意要“奇”,《文心雕龙·隐秀》曰:“夫立意之士,为欲造奇,每驰心于玄默之表。”宋人又提出“高奇”,北宋无名氏《王氏谈录·作文立意》曰:“班固《典引》序唐尧君臣之德,迭享天下,云‘股胧既周,后授汉刘’。公言:古人作文立意高奇如此,后学者可不务哉!”(四库本原校:一云“文当务立意高奇,不蹈陈故”。)南宋谢采伯又谓立意要“古”,其《密斋笔记》卷三称其与客论文,以为“古人文纯是骨”,客问“如何是骨”,他回答“立意是也。字古不如语古,语古不如意古”云云。前引《止斋论诀》提出立意要“高妙”,要“当”,比“奇”、“古”之类更具普适性和指导性。特别是所谓“当”,大言之要合乎自然、社会规律,小言之也要切于事理、情理,这是文章的命根,若设意立论失当、不当,文章也就顿减其价,甚至完全失败。

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古代学者、作家对文章认题、立意认识的演化进程,不难发现南宋前多失之于抽象和粗放,而缺乏精深的思辨和理论提炼。陈傅良是文章学史上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学者,他从研究科举文体的程式出发,在宋、元文章学包括认题、立意的理论建设中,居首功而无愧。以研究的具体、翔实和系统性论,陈绎曾《文荃》、《文说》两书也功不可没。其《文说》小序称“陈文靖公问为文之法,绎曾以闻于先人者对”。《四库提要》谓“乃因延祐复行科举为程试之式而作”。因此,陈绎曾包括“认题法”、“立意法”在内的文章学理论,虽有他个人的见解,但更主要的则是从他“先人”处得到的,是宋季科举文字作法的理论总结,而又指导着元代文士的举业。认题中的抱题、断题法,乃围绕题目作多角度的审视,如所谓“开题”、“合题”等十项,以及由景、意、事、情为内容构成的立意法,提出了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思路和方法,其适用范围超出了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将认题、立意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对发展和丰富文章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宋、元文章学的认题、立意理论也有不足。除前面提到的过于繁琐外,主要有下面两点。一是认题固然须从题目出发,但宋、元文章学家囿于时文程式,普遍存在过于重题的倾向。这充分反映在前述陈绎曾的十项抱题法中。太过“抱题”,作者就只能在题目上绕圈子做文章,寸步不敢走作。科举时文本来就是以题目为中心,若再按“抱题”的思路发展下去,那必然就是明、清八股文起、承、转、合以诠释题目的那一套,甚至题目与文章构成谜面与谜底的关系[20]。以此之故,不仅让时文的品格降至最低,古文也受其影响,很难走向繁荣。第二点不足,是立意太拘题目。文章要立意好,除从题目所提供的景、意、事、情去寻找好的切入点外,更重要的因素是作家本人思想文化素养的高低,若没有远见卓识,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就题立意”只能流于“就题论题”,思想像是折翅之鸟,甚至变为扭曲事物真相的哈哈镜,那是永远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就此点说,立意的功夫其实在题外,胸襟、眼光也许比“就题”更重要。不能说宋、元文章学家轻视作家修养,相反,他们对此相当重视,曾提出养气、养心、养力等一系列主张,对此笔者曾有论述[21];但太重内修而脱离社会实际,恐怕很难“养”出创造和书写历史的大气概、大手笔来,而当他们在建构认题、立意理论时,甚至连内修功夫也置之脑后,而一味把眼睛紧盯着题目,不能不说是失误和遗憾。明白了这些,我们才会对宋元文章学的认题与立意理论有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注释:

[1]《条制》见北宋刊本《礼部韵略》附。该书今唯日本真福寺有藏本,笔者所见为日本学者的网络本。现存南宋绍兴本《礼部韵略》附《条式》,与景祐本大同小异。

[2]见《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条式》(《四部丛刊续编》本)引《绍兴重修御试贡举式》“试卷犯不考”条。

[3]《答庄充书》,《樊川文集》卷一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4]关于文章学的成立与发展问题,参见王水照《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拙文《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如李涂《文章精义》第九十一则称“文字贵相题广狭”云云。

[6]见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页。

[7]《文筌》,《续修四库全书》本;《文说》,影印《四库全书》本。

[8]详《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

[9]现存《文说》没有更好的版本可供校勘。若“招”字确系“超”字之误,则两书所述“抱题法”,完全相同的共六项,而非上文所说的五项。

[10]《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本,第162页。

[11]《西山读书记》卷二五。

[12]《论学绳尺·论诀》引福唐李先生《论家指要·论主意》。

[13]《艺概》卷六《经义概》。

[14]李涂《文章精义》第七十四则。

[15]关于宋人的“以古文为法”,请参拙文《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6]据谢枋得批语,知其所谓“放胆文”即“粗枝大叶”之文、锋芒毕露之文,而“小心文”主要指“严谨简洁”之文。

[1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存目”中著录《止斋论祖》五卷,凡九十二篇,今未见著录。

[18]《文式》引作“濂溪先生云”,末注“一作陈尚书云”。究竟是何人语,已不可考。

[19]《艺概》卷六《经义概》。

[20]启功先生论八股文的破题、题目有如谜面和谜底,破题“即是谜面,所破的题目各字即是谜底”(见启功《说八股》,启功等著《说八股》,中华书局2006年版)。事实上宋代各体时文已有此倾向。

[21]见拙文《宋元文章学的作家修养论》,《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作文六:《申论指导:用“朴实的眼光”寻找文章立意》1300字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申论文章就是一只公考路上的拦路虎。这其中最难的也就是文章立意的把握。申论写作网认为,找准文章立意是写好申论文章的关键。

申论文章按照立意的准确与否,可以大致分成四个档次,分别是,“跑题”“偏题”“准确”“精彩”。对于刚接触国考申论文章写作的同学,力求立意准确是当务之急。而对于已经练习过写作的同学,则要追求文章立意的精彩。

那么如何快速的把握好申论文章的立意呢?过去我们学过很多方法,比如题干关系法、关键词法、梳理材料逻辑法、以及倒推法等等。但随着国考申论的微妙变化,文章的立意变得已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有时,我们只需要用“朴实的眼光”就能找准文章的立意。

接下来,申论写作网以国考2015年副省级真题为例,给大家展示这种方法。

【题目】给定资料6中划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申论写作网解析】

传统上国考申论文章的立意等于题干主题+材料主题,但2015年副省级议论文写作就有所变化。如果用的“梳理材料逻辑法”,那么会发现材料的1~4则与文章主题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能是通过材料5和材料6,能发现一些端倪。

其实2015年副省级真题的核心主题是“科技与人文”,但作文的主题则是“科技的生命化”或者“科技的人性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科技的生命化”是一个偏正结构,强调一个单一元素,而“科技与人文”是强调两个元素。题干已经明确强调要“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则意味着文章主题就从这句话而来——“科技生命化和人性化”。具体地,“科技”是核心词,“生命化”和“人性化”是论述角度。

“参考给定资料”,也不难发现,在材料5和材料6已经明确升华到这一主题上。先来分别看看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科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时间和物质基础,即根本力量;

材料二:科技有助于突破社会结构,促进社会转型;

材料三和材料四:国家高新技术展,国家高铁、通讯、装备等技术突破;

材料五:未来科技必须走人性化之路,追求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材料六:科技与人类是共生的。

具体来看材料五: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危害→如不加以控制→将变成与人对立的异生力量→走人性化之路,追求平衡。

具体来看材料六:技术与人存在矛盾关系,需要挖掘技术的本质→技术本质是具备生命特征,与人共性发展→则要赋予新技术情感,使之成为能理解的文化→则处理好人与科技的关系,赋予科技人性,才能为人所用。

通过回溯材料,发现最后其实仍然强调的是题干中引用的那两句话“‘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这就给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往往这种话题性申论议论文,核心主题(立意),就是题干中的那句话。不用刻意去花时间寻找。当然前提是要对文章写作练出惯性,才能习惯之。

【总结】国考申论文章立意把握,在命题之初就没打算把大家考糊涂,而是越考越清晰。直接通过理解题干引用的句子或词语,结合社会实际和给定材料展开写作即可。如何理解题干引用的句子或词语,实则要回归材料,因为申论作答的一个大原则就是“材料为王”,但文章写作方向已在题干中点明。

作文七:《【申论指导】要学会寻找文章的最佳“立意”!》800字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申论考试中的作文题往往是考生最为头疼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下手,在了解了一些理论后又往往会矫枉过正,死死地“盯住”理论不放,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大大影响了最终的分数。事实上,考生在此过程中忽略的是文章的立意,要知道,立意才是通篇文章的灵魂,只有在立意符合命题人意图的基础上充实“血肉”,才能使文章更有个性,得分相应也会更高。小图为考生分析文章立意的两点要求。

一、立意要集中并且正确

申论文章只能有一个总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一定会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话题去进行探讨。比如买房子这件事,你觉得买个80平左右的就够了,能够满足一家人的居住需求,可你的朋友可能会认为要100平以上才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利用。这个时候你们是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在探讨,就是“买房子”。要是你在说“买房子”该如何如何,而你的朋友却在说“买车子”云云,你们之间恐怕就没什么可聊的了。

申论命题也是如此,阅卷人依据评分标准,一旦发现你的立意与命题意图不符,得分自然就低。因此,我们在进行文章写作时,核心话题只能有一个,而且要紧贴材料,挖掘命题人意图,这样才能符合标准。

二、立意要深刻

给定材料好比是大地,立意是埋在地下的黄金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对于给定材料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看得越透彻,立意也就越准确,文章拿高分的关键也就在此。

考生不能就材料中的案例去论案例,就材料里的对策去论对策,这样显得没有高度、深度,更浅显地来说,“没水平”。命题人给出材料是供分析的,考生必须要分析案例的本质,材料的关系,才能确定命题人背后的意图。例如2013年国考副省级真题,材料中多处出现了我们现在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保护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且在开头和结尾都体现出一个重要的信息: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民族精神,这样综合来看其实命题人想说的就是: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因为其传承着民族精神。

山西公务员备考专题来袭!

猛戳“阅读原文”了解吧!

作文八:《文章贵在立意》2300字

立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文)。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是指文章的立意,即作者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立意的统帅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在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统帅,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立意要正确  立意的正确是从两个角度来说明的:一是思想内容正确,能客观公正、准确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客观);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做到“切题”(主观)。当前的社会是一个追求时尚和个性的社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大多想“标新立异”,无论是高考还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都有立意“剑走偏锋”的现象,表现为观点片面、不准确,和命题意图相悖。具体表现在有些学生只注重形式,连自己也不知道表达什么主题;个别学生借考试之机表达对学校、家长、老师、社会的不满,批判现行高考制度;有的学生调侃他人,侮辱阅卷老师。诸如此类的立意,让人一看就大跌眼镜,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作文的意图是展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及其对真善美的追求的,若学生思想意识有问题,即使写作功底再扎实,其主题也必然是错误的。正如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一再强调的:“作文只要踏入禁区就不及格。”可见,同学们平时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注重立意训练,坚决避免庸俗错误的立意出现。  二、立意要做到新颖、深刻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就是强调立意要新颖,即郑板桥认为文章的主题要像“二月花”一样新颖夺目,不落窠臼。立意新颖是说文章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就是说要写别人没见过的事,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强调文章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透过生活的现象,“以小见大”,揭示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平常注意思想修养和关心时事政治,思想有高度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自然立意不一般了。平时仔细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特别是那些以前没发生过的事,并经常做观察笔记,随手记下来,这样在作文时才有新鲜的材料和新颖立意。立意贵在创新,新颖别致的立意是吸引人的关键。  立意深刻指的就是确立的中心思想认识能够揭示事情或问题的本质、实质。这是对立意的较高的要求。立意深刻,写出的文章才具有说服力,才经得起读者反复阅读、欣赏,才能感染、教育人。它不仅是高考发展等级中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体现。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意思的掌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这里的“开掘要深”,就是强调洞隐烛幽,深入开掘,力求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属性。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文章立意新颖深刻呢?同学们平时既要多加强肯定立意训练,又要加强否定立意训练;既要用联系的眼光去立意,更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去立意;既要横向拓展,更要纵向挖掘;既顺向立意,又逆向立意。  三、立意要独特  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同学们在平时立意时,要努力开启思维,精心思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立意训练,这样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形成独特立意。  如写“在雨的世界里”,写作角度非常灵活自由。按照一般思维,学生可以把目光聚焦到雨上,写“下雨了,丝丝缕缕,飘飘洒洒……”但如果仅停留在描雨的画面上,没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审美思辨,那样文章会显得浅薄和乏味,让读者产生一种审美疲劳,但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积极向上,崇尚自然、领悟自然的感悟,则文章会灵动深刻,富有感染力。因此,若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应积极打破思维定势,有意阔宽思维空间,变一元立意为多元立意,变直观思维为立体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像这个题目,就应该紧紧把握“在雨的世界里”的内涵,使自己思路开阔,文思泉涌。例如,可以把自然中的“在雨的世界里”现象和人生、社会中的“在雨的世界里”契合,深度挖掘二者的共性和相似点;可以结合大自然天人合一、宜人细雨、绿草如茵的和谐美来写,呼唤人类要尊重客观规律,凡事不可刻意强求;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从古今中外那些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中悟出人在挫折困难面前要学会坚强,勇敢面对挫折的道理,可以结合陶渊明、苏轼等熟悉的文学形象,从他们为人处世的豁达与超然中悟出一种轻松、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可以写特大洪水灾害突然而至时,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爱心帮扶,在水的世界里,“水”不但没有形成水灾,反而在“爱的世界”里变得更坚强和美丽。当然,考生也可独辟蹊径,反弹琵琶,以逆向思维写洪灾来了,很难见草色青青、天人合一的反常现象,以此引起世人对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行为的反思与警醒……  总之,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客观事物的深刻内涵及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  四、立意要集中  王愿坚说:“在许多革命前辈的斗争生活中,有的片断可以完整、充分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可是在有的片断里,人物精神的美却只是一闪即过;这一闪虽然短,但却光辉得耀眼,令人心惊目眩,蕴蓄着无限激情和使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在立意时,要精心选择一个角度,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片言只语落笔,洞隐烛幽,深入发掘,大题小做,力争做到“一滴水看世界,一瓣花说人情”,这样才能展示学生不平凡的洞察挖掘力,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因此,平时要高度重视立意训练,力求意高文胜。

作文九:《写一篇中心明确、立意有深度的入格文章.》6000字

写一篇中心明确、立意有深度的入格文章

——与高三学生谈谈作文基础和要求(其一)

高考优秀作文一般都具备多方面综合的素质:主旨明确而深刻,内容丰富而生动,表达富有文采,结构完整清楚而有特色,多角度追求创新的意识。

而事实上,初入高三阶段的同学,往往相当一部分是需要重新确切的明白何谓作文的“入格”“合度”,然后努力通过训练使作文真正“入格”“合度”的。(这样说,乃是基于前几年年以来泛滥开来的各种“高考满分、优秀作文”名目下的或真或假的“考场范文”给社会、尤其给考生们造成的强势诱导、影响之后,学生作文跟风赶潮而至于迷失了基本规范和基本价值取向的这一比较严重的现实。其具体表现则非专文列说不足以充分明详,故此略不赘。) 面对高三学生希望提升作文能力水平的急切,以及实际作文中显示出来的对作文基本要求的模糊,甚至某种程度的迷惑混乱,我想,有必要从重新明确基本要求从而努力使作文入格合度这个角度,对中学作文训练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疏理。

中学作文的第一条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立意有一定深度。

叙事类文章,以对人、事的叙说、刻画来寄寓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思考认识和感悟,因此,叙述和描写要围绕文章立意展开,力求精炼准确,含蓄深刻。

其实,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是需要我们有超越常人的阅历、独到精辟的思考或者天才的构思,只是需要我们对人对事的审视能够适当的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换言之,也就是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考透彻。

议论类文章重在议论人事现象,发表见解,展示理性与思辨,除了表达方式这种形式上的不同而外,实质性的要求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不妨以议论文章如何做到“主旨明确而深刻”的分析为例,来讲讲这个问题。

1.深入分析,透彻说理

拿议论文来说。议论文一般分为“提问题——析原因——得结论”,或者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学生往往对“析原因”或“为什么”部分没有充分到位的论述,从而导致说理的苍白!可以用解数学题来作比,解数学题时有条件、有结论,还有解题过程。同学们写作文时,只是把条件与结论生硬地拉在一起,而对于其中的解题过程却一笔带过,这是造成说理不深刻的根本原因

举个简单而又有普遍性的例子:

写“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一题,有不少学生提到三毛的例子,但在论述中却轻描淡写地说“荷西死后,正是由于三毛放大了痛苦,才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这样论述,读者当然不会有强烈的感受,也不会信服你的观点,应该对三毛是如何放大痛苦,这种放大痛苦造成了什么危害等作具体分析。

比如,可以这样展开比较深入的分析:荷西死后,三毛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这本无可厚非,但三毛的错误在于,她一味地沉溺于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她不能直面现实,不能从现实世界寻找新的感情寄托,而只是陷入那不会重生的往昔回忆里,而愈是如此,她愈觉得现实冷漠,往昔美好,而这样又会使她更痛苦!三毛的自杀不但不令人赞叹,反而恰恰表明:在痛苦面前,她是一个不懂化解的愚者!

这样分析就容易产生说服力与震撼力。

2.举一反三,见解深刻

我们能理解的东西和能表达的东西总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写作构思时,如果有意识地循着以下几条路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把多一些的东西用上,把自己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出来。

(1)把一个话题或道理放到个人、集体、民族、人类及古今中外的多层次中去思考。

如:以“坚韧的精神”为话题作文,可以思考“坚韧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对企业发展、对民族振兴、对人类自下而上分别具备怎样的意义;对这个问题过去是怎么认识的,今天又该如何认识;“中国是怎样对待的,外国又是怎样对待的„„这样去思考,见解就会深刻,论证也会有说服力。

(2)对现象要有意识地追问“为什么”。

如以“规则”为话题作文,大部分考生论证“规则”重要,谈没有规则一切会乱:十字路口会堵、商场会乱、考场会成“抄”场„„分析到此为止,难免流于浮泛。但深入的思考,应该是善于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它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规则的约束,社会会乱”笔锋直指人类的本性,在此基础上论证规则的重要,分析会鞭辟入理,立意也就能新鲜而深刻。

(3)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认识问题。

如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的两面性,用主流与支流的观点评价人物、事件,都可以使我们的思考和论证更加科学、更加客观。思考的渠道打开了,水平就可以发挥出来,作文的内容就会走向深刻。

此外,还应以下方面加以注意:①要追求弃旧出新。舍弃那些尽人皆知的充塞了冠冕堂皇的套话、空话的大道理,发人之所未发,力求开掘出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独有的见解、深刻的体会。②要用事实说话,摆事实讲道理,特别是一些理性的思考,辩证的思考;③从本质上挖掘提炼观点与认识,同时重视思路清晰的训练,分析论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此及彼,推而深广之。

【有文为例】                    一、

不要急   苏童

多年以前,在我们那条街上曾经发生这样一起令人稀嘘的车祸,死于车祸  的是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据说是婴儿的尿布在那个阴雨天都用完了。而前一  天洗的尿布都在工厂的锅炉房烘烤着,这件事使两个年轻的父母心急火燎的。婴儿的母亲让父亲去工厂取那些尿布来救急,那男子的自行车骑得飞快,结果被一辆卡车撞了。据事故现场的目击者说,他的自行车确实骑得太快了,他赶路太急了。

这个不幸事件使我想起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太急哦。”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牌桌上。我打牌一直没有什么风度,输多了就很急躁。我的那位朋友正相反,输得越多人越轻松,而且妙语连珠,从不着急,是真正那种好牌风的人。有一次他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我说:“不要太急哦!”他的声音使热闹的骂声沸腾的牌桌忽然安静下来,然后我们听见那位朋友说:“最近流行这句话,这句话真好。”

这确实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流行话语。不知怎么,我又想起另一位好脾气的朋友,有一次他的孩子发高烧,他的妻子急得手忙脚乱,着脚抱起孩子就往医院冲,而那位朋友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齐才尾随妻子而去于后他妻子指责他,他说,再怎么急也不至于光着脚出门呀。他妻子便一时无言以对。

我想,人的性情通达至此,生活便是另一种坦荡的境界了。那两位朋友对十危机的处理方法出于天生的性情,其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不肯受制于危机的打击,他们用理性控制着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危机便仅仅成为正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不要太急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金玉良言,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急躁不是美德,却几乎是我们共有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每一次急躁都是有其自然而然的理由,正如你的小宝贝没有了尿布,而“尿不湿”这种新产品还没有面世,正如你的孩子高烧四十度,病因却不详,这时候你有理由着急。但我们却总是容易忘记这个常识,急有什么用?

急躁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通病,像我的那两位朋友在我眼里便不可多得。我一直反对社会上一浪一浪的时髦理语,但是对这句简单寻常的话却推祟备至——不要太急了。记住这句

话,我的那些升官受挫的朋友心情也许会明朗一些,我的那些发财梦破灭的朋友或许不再怨天尤人,我的那些牢骚满腔的朋友或许对这个世界能够培养出一份耐心。不要太急了,说的是嘛,我们急了这么多年,生活中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还是没有,急出什么名堂来了?一着急说不定就像那个不幸的父亲,为了尿布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我不提倡市侩哲学,但我一直认为为了生命献出生命是值得的,为了尿布献出生命却是很可惜的。

『例文指要』

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说的是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极小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挖掘出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哲理。这是一种难得的思维品质。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看来很一般因而也为许多同学有意无意的忽略而不用的材料,如果我们作文时能把那些看来很一般的材料用好了,那我们的取材或立意就不会像平时许多同学所抱怨的那么困难了,而且以小见大,虽浅实深,朴实而不单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面选的这篇文章,就其从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说起进而阐发出一种哲理这一特点而论,是一个很好的并且是可以效仿的范例。

从一次车祸说起,作者没有单纯地同情死者或追究事故责任,而是就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更为深刻地思考,并联想到同类型的另一件事情,提出“不要太急了”的观点。这里“不要太急了”并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反对急躁,主张镇静,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哲理。作者在讲道理时始终围绕着那件不幸事件,题旨所在,集中,鲜明。

二、

琢磨足球        学生习作

纵观当今世界足球,强队比比皆是:巴西,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足球,迎头赶上的也不在少数。但回头看看中国的足球,除女队具备了在世界上争夺金银的实力外,男队依然还在亚洲圈子里举步维艰。虽说国人已找了不少原因:球员、教练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大赛经验等。找了许久,始终找不到点子上。看来还是先琢磨琢磨国内外强队之所以强的原因吧。

巴西人,有着南美人的野性,踢球向来是无拘无束,所以他们的个人技术总能在足球场上完美地发挥;德国人,有着日耳曼人独有的严谨,踢球时全队犹如一部计算精密的机器,所以在任何紧要关头,他们都是那样地有条不紊;荷兰,曾是个举世闻名的海盗国度,进攻时主张倾巢出动,所以在球场上他们踢法总是显得蛮不讲理……再看看我们的女同胞,在球场上总能在关键时刻咬得住,因为她们有着中国劳动妇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难看出,这些强队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踢的是民族的足球。

足球的技术可以学,训练的方式可以学,教练的指挥方法也可以学,但足球的风格——即它的民族精神,是轻易学不会的。浪漫的法国人踢德国足球,总显得放不开手脚;“模仿专家”日本人模仿巴西足球,甚至请来一两个巴西人,最终他们的球还是玩不转。他们若是看过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懂得全盘西化的弊端了。

我们中国足球再也不能搞什么“洋务运动”了。我们一方面在技术和执教方法上要坚持“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我们必须发挥民族的力量,为中国的足球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风格。到那时,世界足球流派中,必会有一个中国风格的足球,与巴西风格、德国风格的足球平起平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足球惟一的出路在于发挥民族的力量,磨练出中国足球的民族精神。

“琢磨”到这里,忽然觉得:何止足球,文学、艺术乃至一切文化,抑或是科学技术该如何发展,难道不都可以有所启发?

『例文指要』

喜欢写关于足球的作文的人太多了,尤其是我们的一部分似乎作文有困难而对足球有浓厚兴趣的男同学,经常是提起笔来有没有关系都硬往足球上扯,他们往往也对中国足球队的

总体上低水平的现状有一定的思考和议论,但写来大多限于对具体的比赛场面的絮絮叨叨而毫无个性亦了无新意的描述,或纠缠于具体的人、事、现象且人云亦云,总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看看这一篇。

不难,也不算怎么深,不过是比较认真的比较有条理的把自己的思考说清楚。尤其难得的是,这位作者从那样普通且往往被人们人云亦云的说得都有些滥套了的事情中,还感悟出了一层几乎可以称得上深刻(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的道理:足球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要踢出自己的民族风格。

不仅是足球,作者甚至在篇末还联想推进一层:“何止足球,文学、艺术乃至一切文化,抑或是科学技术该如何发展,难道不都可以有所启发?”这是尤其应该肯定的一点,没有惰性,没有马上结尾就万事大吉的松弛懈怠。于是使文章的思路得以拓宽,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构思、立意上显出了一点超越庸常的新意;作者思维的个性也因此在文中得以彰显。

而这些,都是很容易就可以学习借鉴的!

三、

生  命     学生习作

当雁群列阵嘎嘎地南飞,当暗霜围猎茂密的绿色,整个山林,整个田野,整个季节便悄悄地秋了。

披—身清冷的寒霜,踯躅在秋的原野,期待那一轮魂系天涯的满月。

所有的昨天都被谱进岁月。冷冷的秋,驶过黑白分明的月夜,让我懂得了沧桑,懂得了思念和憧憬。月满当空,月光如水,肆意地倾泻使我相信:秋的殷实,来自冬的贮蓄春的萌动夏的葱茏。

我独自一人坐在屋里,望着窗外那轮魂系天涯的满月,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眼前的世界战栗了。在我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月圆人合”四个字来。

“胡恒,下来吃月饼了!”隐约间一个声音传了进来。

“不了,姨妈!我——我不想吃月饼。”我的声音在颤抖,还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终于,在我第二次抬头看天上的明月时,我哭了,泪水像开闸的洪水一样,狂泻下来。顿时,咸的酸的一下从心底涌了出来,我在心里呼喊着:“妈妈,爸爸,这样的中秋节我想和你们一起度过!”

在这宁静的夜里,我感到的是凄凉、惨淡与孤独。在这样的夜里,在这样的心情下,我真的不敢相信我曾有过一个爱我的爸爸,一个关心我的妈妈,曾有过一个温馨的家。我的心在颤抖,不争气的泪水无助的涌出双眸。回想起一家人一起谈笑风生,一起游山玩水,甚至一起历经艰辛,心里难免会有些酸涩。当我要在父母间做选择时,我多想告诉他们我两个都要,但见他们生活得如此的不开心,我终于选择了妈妈。就这样,他们感情的波浪将一个无知的孩子埋没了。我也曾恨过他们,但不知为什么,每当有人问我喜欢妈妈还是喜欢爸爸时,我都会含着那一点点的酸涩毫不犹豫的说:“两个都喜欢!”

无私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生活自私了。我努力的想在心中勾画出一幅温馨的全家福,而无情的现实将我心中的这幅画面分成了三份,就像有首歌的歌词一样:“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没有父母皀中秋夜,就像没有圣诞老人的平安夜一样凄凉。然而,在这样的夜里,我却领悟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人不能在顺境里认识人生,必须在痛苦中,在寂寞里认识这繁华的世界,哪是真的,哪里是假的?由此而锻炼出一种明净清醒的生活的心境,才能深刻地体验人生。棚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我想,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好坏还要看自己。如果每个人都有坚强的

毅力,即使长期置身于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环境,也能“出淤泥而不染”,“拒腐蚀永不沾”。

生命是宝贵的,谁珍惜生命,谁的生命年华就会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人生并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间如流水一般转瞬即逝,生命也随之慢慢逝去。我们现在能做的,唯有勇敢面对人生,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在这崎岖的山路里勇往直前。我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命就在自己手中。

『例文指要』

单亲家庭生活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普遍而突出,学生选择这一材料入文,一般都是以亲身体验来陈说、表现父母婚变给自己带来的创痛等等;文字真实,但往往平铺直叙,甚至无所谓轻重主次而自顾絮絮不止。本文则在思考的深入、突破上显出了难得的亮色——也是写作者精神世界里的令人欣慰的亮色:中秋月夜,睹物思情,触动了作者的情怀。情思由此而起却不止于此,而是从中悟出了真谛:生命就在自己手中。这当然就是平而又不平的、于质朴中蕴蓄了华美的好文字!

作文十:《高考语文作文辅导:写景文章的高远立意》1100字

有些作文题看着比较空灵,适合写景抒情,如《那一片绿色》,如《季节》。我们同学看到这样的作文题,都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要写“一片绿色”,便想到童年时在农村所见的田野之景,想到出外旅游时见到的高岗山坡之景,想到城市逼仄的空间里一片草地之景。这些同学很会联想,也很会描写,他能把乡村田野之景从春写到夏,从麦苗写到稻秧,从庄稼写到树木,洋洋洒洒,一下子就写满了八百字。但有些同学的文章只有景,没有“意”,这个“意”就是立意,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思想”。这个“意”在我们同学的文章中或者干脆没有,或者体现得非常一般(如只表达了对自然“那一片绿色”的喜爱),没有“树”起来,没有给人“高远”的联想和一定的启示。  如何使写景文章有比较高远的立意。很简单地说:有“写自然”要与“写人生”有一点有机的联系。或者说,写自然要写出一点人生感悟。  其一,“写自然”要与“写人生”有一点有机的联系。  这里我们说“有一点”“有机的联系”,这个“有一点”“有机”非常重要。写景文章,重头戏自然在写景物。我们写景,要铺开来写,要传神地写,要有层次地写,把景物写得“美”,写得“有气势”,写得“传神”,文章才能吸引人,才能让人身临其境。但我们在写的时候,要贯串一个“意”,要有一个“神”。这个“意”要蕴含在文中,有时只要“点一下”即可。我们不能把这个“意”当作重点铺开来写,那文章就不是写景文章了,成议论文了。  明确了“意”,写的时候就“心中有数”了。《那一片绿色》,如果写农村田野之绿,是不是可贯串“自然的生机离不开农人的辛勤劳作”之意。写春天田野麦苗之美,心中要有“农民播种”之意,写夏天麦浪翻滚,心中要有“农民耕耘灌溉”之意。这个“意”的点明只要一两句话,或者放在文章中间,或者放在文章末尾。这样就把写自然和写人生"有机结合"起来了。  同样是写《那一片绿色》,有的同学写“城市的那块地”,写退休的老人在那里散步,写孩子星期天在那儿活动,写傍晚时下了班的人们在那里伫立,就是不是可以点出这样一个“意”:一块绿地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欢欣,反衬出城市生活的喧嚣繁杂,呼吁人们更多地走向自然。  其二,写自然要写出一点人生感悟。我们观察自然,要悟出点什么来。人是常常会从自然中得到某种安慰得到某种启示的。写《季节》这篇文章,你可以写一个季节,也可以写四季。如果写四季,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有重点写两三个季节。如果写一个季节,要把这个季节的特点和自然风物写深透。写"季节"是重点,但还是离不了“感悟”。如有的同学感受到“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悟到了“有美好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成果”的道理,立意就比较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