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译文及注释》300字]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作文一:《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译文及注释》300字

作者:佚名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296人评价) 8.0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org

分享

返回▲

作文二:《春夜洛城闻笛,送元二使安西,折杨柳诗意及注释》1100字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1) 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2) 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3) 玉:指玉石。

(4)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5)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6) 闻:听;听见。

(7) 柳:暗指“留”。

(8) 故园:指故乡,家乡。

诗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注释

(1)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 使:出使。

(3)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 朝雨:早晨下的雨。

(6) 浥(yì):湿。

(7) 客舍:旅店。

(8)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意

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折杨柳

注释

①一枝:指杨柳枝。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②怜:爱怜。

③折杨柳:乐府曲名。

诗意 纤纤的杨柳条我将你折下来,拿你去送予人远方知心的人。一支杨柳条有什么稀奇的啊?珍贵的是因为它代表着故园的春天。美丽的春天很快就会过去, 娇嫩的杨柳条很快就会枯黄。但更愁苦的是客寄边疆征戍的人,边城的尘土梁白你的双鬓。

有关“柳”的知识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唐.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宋.陆游.《钗头凤》)

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文三:《送元二使安西4》17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舍,君”,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2、借助注释,插图以及生活经验了解诗歌大意。

3、抓住关键词,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和送别的画面,揣摩诗歌遣词造句的匠心,体会送别之情。

4、背诵这首送别诗,积累表达送别之情的名句。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流程】

一、解诗题入课。

Ppt: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齐读诗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送别诗 )

小结: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送别诗,齐读诗题。

王维送谁?去哪里?(生交流,借助注释,纠正“元二”与“使”的意思)

再读题目(引导学生诵)

二、读诗句。

1、这首诗很简单,自己先练习下。(请生朗读,评价,在读中正音。)

2、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推荐一个同学读。(有必要就范读。) 齐读,“有点古诗的味道了。”

三、抓景物想象画面。

1、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如答不上来,就请生结合插图和诗句中的景物来想象画面。)

相机ppt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齐读。

生在交流过程中追问,并及时朗诵,相机请生板书。(注释)

“前两句就在大家的朗读中呈现出了一幅画。”板书:诗中有画

2、王维把柳写进了送别诗里,这些诗人呢?

(出示PPT)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堤上柳》)

讲解“折柳相送”

小结:原来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这柳饱含离别之情。这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板书:画中有情)带着这份情,读。     创设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这柳枝在春雨的滋润下多清新啊!柔软的柳枝随微风飘荡,荡出去,又摆回来,好似离别时的友人,走几步又回头。此刻,通过想象这个画面(板书:想画面)你体会到什么?(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朗读。(男生)

3、清新的杨柳,眼中的景,寄寓的是诗人心中不舍的情。齐读这两句诗,体会感情。(女生)

四、创设情境品诗情

1在这样一幅画中,朋友又是怎样告别呢?(出示第二句,齐读。)

喝了多少酒,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更尽,板书:抓关键字) (ppt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这长长的一夜里,两个朋友也许是聊一段往事,干一杯。也许是唱一首歌,生:干一杯。(师动作提示琴棋书画)也许是  下一盘棋,干一杯;也许是   弹一首曲子   ,干一杯;也许是       。(生补充)就这样一杯又一杯,一杯再一杯,这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一杯酒)

2、出示地图:“元二要从渭城出发,到3000多公里以外的安西,王维专程从长安赶来送行。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想再见就难了。想象一下,在这细雨霏霏的清晨,王维端起酒会对元二说什么?”(请两个同学)

师小结:这浓浓离别意,都化成了一杯杯酒。(读)这哪里还是酒啊,满满的全是情呀!(读)

4、据史料记载,元二离开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次送别竟成了永别。后来有人将这首诗谱曲传唱,正是现在萦绕在我们耳畔的《阳关三叠》。让我们和着音乐,吟诵出这离别情。( 配乐朗诵)根据板书背出来,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  (配乐背诵)

五、积累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成为送别之千古绝唱。当战士们远赴边关,我们总会豪迈地吟上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亲人远走他乡,我们也会深情地吟上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同窗好友分别之际,我们还是会微笑着吟上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PPT,抄写。同桌互评

六、课堂小结。

如果说赠汪伦是以歌相送,那这首诗就是以酒相送。不管所以用什么相送,都是为了表达诗人浓浓的情意。以后我们还会接触更多的送别诗,希望大家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在诗中去想象画面,在画面中领悟感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诗中有画       朝雨  轻尘  客舍   柳树          想画面             画中有情            更尽一杯酒                 抓关键词

作文四:《送元二使安西2》9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  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  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作文五:《送元二使安西唐》600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注释(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5)浥:(yì):湿润,沾湿。

(6)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8)君:指元二。(9)更:再。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旧友。(12)更尽:再喝完。

译文:

作者送元二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全诗如下:

《别董大》

【唐】 高适

第一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首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作文六:《送元二使安西402》23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 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 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 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 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在三年级一起学习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谁会背?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吧!

2、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新的送别诗,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题目。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你知道是谁送元二吗?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

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句诗的大意,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时给予点评,引导理解: 朝雨、浥轻尘、柳色新。

(3)朗读:(课件呈现画面)指名读,师随机点评,如:空气一定很清新;柳树真绿啊;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柳树更绿了;真是风光如画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闭上眼睛再读这两句诗,把这幅画读到你的心里去。

6.这幅画中还有人呢,是谁啊?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诗中怎么写的?指名读三、四句。

(1)朗读,交流:(再次渗透学法)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理解:君、故人。

(2)结合“故人”拓展诗句(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读一读,诗句中的故人都是——指老朋友。

(3)想象,理解情谊:

此时此刻,离别在即,王维是怎么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是怎样劝我的?元二啊,请你再喝完杯中的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师:你把自己当做王维了,劝得情深意重。)

三、抓诗眼,领悟深情

1.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从哪里知道(体会:更尽——更:再,尽:完。)可见是劝了一杯又一杯啊。为什么劝了又劝呢?猜想一下。(生说,师随机点评)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舍呢?再次出示地图,标明两地距离,师适当补充:安西距离渭城„„公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配图)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生说:还有担忧;还有祝愿)

离别在即,王维不舍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杯中的酒,酒有喝尽的时候,可不尽的又是什么?(生说)是王维对元二的深深不舍以及切切担忧,因此他饱含深情地对元二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好一幅离别劝酒图啊。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诗的大概意思说清楚了呢?指名学生说: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他们在客栈里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酒,还是不舍分离。

4.人生自古伤离别,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款款深情吧!齐背。

四、多积累,体会真情

1.师:诗人在分别之际写下的诗,我们叫它送别诗。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别董大》。

2.指名读,了解:谁送谁?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对朋友之间的情谊?读后两句。和《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比一比,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3.深情朗读《别董大》,尝试背诵。

4.课后作业:把另外能体现人间真情的古诗誊抄在课作本上。

教学反思:这一次的试教,我认为很失败,首先自身准备的不够充分,在设计上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认真分析过,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造成了冷场和断片,其次,在设计的问题上过深,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古诗方面还是不是很强,想要学生理解透彻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且我在引导时语言太生硬,又一次给学生造成了困扰,再次,我自己说的过多,还没等学生想象出来,自己就着急说出来,教师要学会等待,慢慢的去等才能看到美好的花开,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让学生找找有哪些景物,并用铅笔圈一圈,学生从古诗中找到了朝雨、柳树、旅馆„„这个设计是想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学生似乎对这种对比凸显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很理解。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以及分别时王维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学生由于在前面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写的时候也写的很平淡,教师的引导真是很重要,我要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

作文七:《98送元二使安西》400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和元二是一对形影不离的老朋友。

一天,元二请王维到他家去吃饭。元二对王维说:“老兄啊!我明天就要去安西做官了。“王维笑着说:“元二,老朋友呀,你这次又想开玩笑,骗我了?我才没有这么笨呢!”元二一本正经地说:“这一次是真的。”王维听了,说:“啊!你真要走!好吧,明天我送你一程。”

第二天,王维来到了去阳关的必经之路渭城。他走到了一家酒店,定好房间和菜。然后,来到窗边,外面下着蒙蒙细雨,隐隐约约可以见到几棵柳树,树枝在空中舞动。雨停了,柳叶变得更绿了,小草挺直了腰,鲜花的花瓣落到地上,像给在地铺上了一层粉红的地毯。可是,王维的心情却是如此糟糕。忽然,马跑的声音从远到近,原来是元二来了。王维急忙出去迎接,拉着元二的手跑进房间,饮着一杯杯酒。一会儿,马夫在窗外叫着:“元二,我们要赶路了。”元二说:“好的。”元二正要往门外走去时,王维拉住了他的手,依依不舍地说:“朋友,请你再饮一杯酒吧!祝福你一路平安吧!”这时,两人都流下了眼泪。

天空又下起了雨,王维看着元二走出门外,马车的影子渐渐消失在了雨中,他情不自禁地吟起:“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心里却想着元二的身影。

作文八:《送元二使安西》3000字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

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

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

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

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

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作文九:《送元二使安西》5800字

戴建荣《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2016-01-25 19:33:55)

一、导入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 ”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

二、读诗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师:完了是吗?(生点点头)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如果你只读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就读书。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请坐。(一生举手)你要补充吗?你来说。

生2:王维,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济县人„„

师:停,什么叫补充,明白吗?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

生2:王维„„

师:很好。(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师: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师:去干嘛?

生:去打仗

生:去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

师:很好。奉了谁的命令?

生:(齐答)皇上。

师:这叫作

生:奉使出塞

师:能不能不去?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皇上命令他去的。不去要砍头的。

师:噢,告诉你不单单一个人(作砍头状),而且要

生2:诛九族。

师:你的学识很渊博,肯定平时很爱看书,是吗?

生2:是的。

师:只要多读书,就有学问。出使,奉命出使。课题当中也有这样一个字,(指着板书)谁找到了? 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师:在这儿它解释为

生:在这儿它解释为奉使。(台下学生小声议论)哦,出差。

师:出差去了!(师笑)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另一生举手)你来。

生:应该是出使。

师: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二使。(听课老师们大笑,学生马上低下头。)

师:(微笑着走近学生)你想看什么?(生笑而不答)想看注释,是吗?(生笑着点点头)那就拿起来呀,学习哪能这样犹豫呀!

生1:(拿起书本认真读起来)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笑着说)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我们这个班级里面有没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吗?(生纷纷举手)

生:我有个哥哥。

师:那你姓什么?

生:姓姚。

师:噢,那你叫

师生齐说:姚二。(大笑)

师:明白了?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齐说)清楚了。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指着课题)读一读。(生读)谁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生1正确读题)

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生2正确读题)

师: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还有谁来读?(生3有情有味地读) 师:真棒,给他点掌声。(掌声响起)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课题)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学生小声议论)

师:对,马上去看注释。

生:安西是„„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好的。谁去过新疆?(一女生举手)乘着什么去的?

生:飞机

师:飞机飞了多久

生:忘记了。

师: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忘记?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

师:来,谁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生纷纷举手)为了读得更好,为了表现得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理解了以后再来朗读你会读得更出色。(生小声朗读)好了,谁来读?(学生纷纷举手)

师:(指一生)哟,我发现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总是你第一个举手,知道吗,这样下去你离诗人不远了。(指另一生)来,你来读,眼镜博士。

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

师:别忙着拍手,会思考的人那才是个智者,就是聪明人,听了他的朗读有意见发表吗?

生2:我要说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对,提意见前先表扬他,你会交到更多朋友,说下去。

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读得都很轻。

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谁来说?

生3:我认为他读得很有韵味。让他改进的是不要读得太紧张。

师对生1:我请你把第二句再重新读一读。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喔,后鼻音读得那么准。

生4:应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他错在哪里?

生4:应该把那个舍读成舍(sh)

师:为什么要读舍(sh)?

生5:舍不得。

师:对呀,你舍不得谁呀?

生5:舍不得朋友。

师:说得很好。

师:谁再来读?(指一生)好,你来。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让我来读一读啊?(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情地读完整首诗,响起一片掌声。)

师:别忙着鼓掌,学会思考。(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

生1:你读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停顿。

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下一句。

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缓缓地读。还有谁要说?

生2:我觉得你读书的时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维,有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种感觉。

师:我陶醉了,是吗?

生2:是的。

师: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吗?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诗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了,你就真正的诗人。明白了吗?(生兴奋地坐下)

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明白了吗?(生点头)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齐声回答:想!

师:怎么读?两个字两价目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氵邑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师板书:平仄)

师:什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称它为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生:城

师:还不够长,再来。生:城

师:看到过城墙吗?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吗?生:看到过。

师:那是怎样的绵延起伏啊!(指一生)你来读。生:城

师:再拖一点点就入味了。生:城

师:再来一点。(师做手势)看着我。生:城

师: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指着另一个生)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头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该生缓缓地读了一遍)

师:对。渭城(生反复练读,感受平仄)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一竖)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板书:短)

师:朝雨。雨字一读马上收。(生练读)

师: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个,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入声归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首诗里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预备读。 (学生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投影出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闭上眼睛听。

(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还必须地朗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当你这样静静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师: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送元二。

生2: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师: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还看到王维送元二的时候天正在下雨。

生4: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师:(指着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师生一起作深呼吸状)怎么样?

生4:这种感觉很好。(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师:你还在呼吸呢!

生5: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生5:(陶醉地朗读)谓城„„柳色新。(又请一位学生读,也读得很有韵味。)

师:平仄不够明显。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读。

生:(缓缓地)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师:多美啊!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台下学生纷纷举手)

师:想一起读了是吗?预备,读。(学生朗读两句诗)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图)谓城这里的柳色

生1:很美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

生:2、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

生3:很舒服。

生4: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

生5:是知音。

生6: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却马上要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到安西去了。(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生3:一年不能回来。要好几年才能回来。甚至是十几年。

师:那么不定期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3:元二,也许当你回来之后,我已经认不出你了。

师: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来呢?变老了是吗?同学们,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学生万分惊讶,略有所思。)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读一读。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指着一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是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

生:再喝一杯。

(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转身问另一位学生)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里还有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作举杯状:来吧。生举起了酒怀。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尽„„)

师: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不够。

(师举起酒杯:再来一杯。和生干怀。生深情地读:劝君更尽„„)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众生举起酒杯,师:预备,起。众生深情共读。

三、唱诗

师:同学们,诗人读啊读,读已不能足以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来唱吧。这首诗的乐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师: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能行了吗?(学生尝试)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这会看着我的手势非常重要。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按照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这两种混在一起儿就叫作(板书:吟)

生: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诗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师吟诗,学生跟吟,台下响起掌声)

师: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师生齐吟。台下掌声响起。)

师:好的,听课的老师响起了掌声,那就说明他们也在羡慕你们,因为你们掌握了这种方法。

五、舞诗(略)

六、拓展(略)

作文十:《送元二使安西》20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鹰潭师范附小  王文芳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王维的好友元二肩负使命远赴西北边疆,诗人一路送至渭城,饮酒话别。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但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和关切。 那深远的韵味独树一帜,那诚挚、深厚的情谊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朝”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

“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了解“柳”在古时送别中的意义,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诗人王维的相关资料,收集其他送别诗

2、《阳关三叠》古筝曲

3、殷秀梅唱的《阳关三叠》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之中,有一片闪烁的繁星——送别诗。我们学习

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了李白目送朋友渐行渐远,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今天,我们又将摘取一颗明亮的星星,学习另一首送别诗。

二、初触诗文

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到第101页,再观察黑板上的诗句,看看

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写生字:  少了哪两个字?请哪位同学将这两个字写进诗句,其他

学生在书中练习写。

3、理解生字意义:谁能告诉老师,“浥”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

就请大家对照课后注释轻声读一读诗。(引导学生联系课后注解学古诗)

4、理解“柳”在古代送别时的作用。

三、了解作者并解题

1、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你了解哪些

关于王维的资料?

2、 王维在诗中送谁?元二要去哪里?去干什么?能不能不去?(理解

“使”的意义)

3、读题:谁来读一读诗题?个别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4、了解安西,感受遥远: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感受这份遥远再读题。

四、初步读诗,了解节奏

1、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2、学生点评

3、指名再读第一、二句诗,分清“朝”“舍”的读音

4、老师范读全诗,

5、学生点评、谈体会

6、老师略讲“平声长仄声短”的读诗方法,了解古诗节奏

7、再次点名反复练读,齐读

8、 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用心,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闭上眼

睛,细细聆听。(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细听,以达先声夺人之效果)

五、细读诗句,深入欣赏

(一) 想象理解一二句诗意

1、当你静静聆听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渭城怎样的景色?(从柳色、雨后空气、旅舍环境等方面指导理解)

2、指导朗读:你能将渭城的美景读出来吗?(反复指名读,齐读)

3、小结:渭城这里的柳色——(很青翠)渭城的空气——(很新鲜)

渭城的旅舍很——(很舒适)渭城中朋友间的友谊——(很深厚) 过渡语: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两位心心相通的朋友却马上要分手了,

就连旅舍旁的柳枝都无法挽留。元二呀,你要去哪里呀?

(二)深情感悟三四句诗意

体会离别之苦:

1、同学们,当时的阳关以西,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荒凉,这一路,六千多里呀,如果以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元二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此时此刻,你想叮嘱元二几句吗?

2、教师引读:当他们举起酒杯时,

面对漫漫长路,我们该怎样读这两句诗?

想到荒漠戈壁,一路艰辛,我们又该怎样读?

想到往西一去,经年累月,难以再见,我们又会如何读?

3、老师顺势引出:同学们,王维送元二时,已是垂暮之年,几年后,王维便带着对朋友的无限思念去世了。经年一别成永别,让我们带着这份遗憾齐读这首诗吧!

4、师生配乐共同深情朗读全诗

体验离别之情:

1、教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2(在读中理解“更尽”)

3、这里何止是一杯酒啊,这酒里分明还有别的滋味,你们品出来了吗?指几位学生说品出了什么滋味。

4、如此难分难舍,一杯酒够不够?不够就再来一杯,(作举杯状)师生共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指导学生训练)

5、一杯又一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让我们举起酒杯,齐读全诗,再一次送送元二吧。

唱听离别之意:

1、 读已不够表达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情,让我们听听后人为他们唱出的心

声吧。(播放《阳关三叠》的歌曲)

2、你听到了怎样的心声?让我们再读起《送元二使安西》吧。

六、课外拓展

1、你收集到了哪些送别诗?把你们欣赏的句子读出来共同分享吧。

2、在生活中,你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七、结语:

这些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愿同学们成为辛勤的采珠人,多多阅

读,领略中国灿烂的诗歌文化。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色新。/春天的美景

劝君/更尽/一杯酒,/难舍的深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