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开斋节》300字]

作文一:《回族的开斋节》300字

回族的开斋节盼星星, 盼月亮, 终于盼来了我们回族最盛大的节日——开斋节。 早上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就热闹起来了。首先开始打扫卫生, 将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干二净,接着还要收拾自己呢!那就是洗大净 ——我们回族人特殊的洗藻方式。 八点左右,穿戴一新的回族男人们便一齐向清真寺走去,女人们 则留在家里炸油香、馓子、花花等。我也赶去凑热闹,清真寺大厅外 已经人山人海,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问好,好不热闹。我正 在东张西望寻找我的伙伴们时,阿訇宣布会礼开始了。于是所有的人 都脱下鞋子,有秩序地进入大厅,跪在随身带来的毡毯上,一起向圣 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会礼结束后,我们便在阿訇的带领下集 体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这一切结束后,人们便开始恭贺节日,串 亲访友。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民族大餐。 开斋节,我忘不了的节日,我盼望着,急切地盼望着下一个开斋 节的到来。

作文二:《回族的开斋节》400字

回族的开斋节

今天,是伊兰教 1435 开斋节。早上 8 点,爸爸就早早 地叫我起来,我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去耿马清真寺参加“会 礼” 。 到了清真寺,我见到了很多来穆斯林同胞,他们不约而 同地来到清真寺,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老人、有青年、 有妇女、有小孩,还有来自缅甸的外籍人。 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 丹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 公元 610 年莱麦丹月, 先知在沉思时突然接安拉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 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穆罕默德把此月定为斋月,以示纪 念。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月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 渴滋味,以示他们不要穷奢极欲,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周 济穷人。 历经 1400 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 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穆斯林沐浴净身,来到清真寺 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还要穿上盛装,走访亲友,互相 祝福。 作为一个回族女孩,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作文三:《回族的斋月和开斋节 ( 下 )》1900字

导读

斋月和开斋节的来历

回族的斋月和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法计算的,也叫伊斯兰教历。“希吉来”,系阿拉伯语,意为“迁徙”,指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后来穆斯林为纪念这件事,定“希吉来”为伊斯兰教历纪元。纪元从公元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即穆罕默德入麦地那的第二天开始。开始的日子为元年元旦。

盖德尔夜

Guy Del Ye

到了斋月二十七,回族群众很重视“盖德尔夜”,也有的叫“坐夜”。“盖德尔”是阿拉伯语,即“前定”和“高贵”之意。回族群众认为,在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兰经》通过哲伯勒依来天使下降给穆罕默德。在这一夜做一件好事,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做的事。因此,在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开斋饭,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让大伙儿吃。有的还请一些人到家里吃开斋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设宴待客。吃完饭,可以到清真寺赞圣、诵经,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头,边吃边聊天,整夜不眠,通宵达旦。有些地区在这一夜还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互赠礼品,庆贺“盖德尔夜”。

▲ 沙特阿拉伯的 “盖德尔夜”

封斋结束

The end of Ramadan

在斋月结束,还未举行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费土尔”钱,即交纳课税。钱或交到清真寺上,或施舍给真正的贫穷穆斯林。每口人一般交现金三至五角,多者不限,没钱的可以不交。如果不交现金,也可以用小麦等粮食作物顶替,按照当地粮食价格折合现金。

回族群众认为,封了一个月斋,不交“费土尔”钱,好像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认为是白封了一个月斋。因此,回族群众一般都愿意履行这种义务。

▲ 回族群众

开斋节

Lesser Bairam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土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就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小尔德”,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称它是“过年”。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群众过春节,藏族人民过藏年。在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个个都要洗大小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

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族穆斯林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他们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会礼中,你放眼望去,真是一片银河!白帽帽白得耀人眼哩。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致“色俩目”,以示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游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穆斯林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馃馃、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 炸馓子

新疆地区的回民对肉孜节非常重视,他们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在节日前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会礼后,除扫墓、诵经外,全家吃“粉汤”。最后成群结伴,互拜节日。

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在过去也是如此。一九四八年《西北通讯》第二卷第八期云:宁夏回族穆斯林斋月期满家家户户炸馓子,捞油香,各式各样的炸馃,无不俱全。赤贫者,只捞油香而已!

在节日里。除了邻居朋友相互拜节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回族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如果拜节迟了,会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 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

▲ 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穆斯林的开斋节夜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穆斯林聚居的一些地方,除节日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如辽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喜欢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摔跤、掰手腕、拧指头、打扑克;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一些活动。(回族吧)

作文四:《故乡回族的开斋节》1600字

忆故乡回族的开斋节

我的故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的开斋节,被回族群众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这一天,全国将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要祝贺自己的节日。按照回族的习俗,每年,我都要在家乡参加这一年一度的隆重庆典。

先天晚上一夜雷雨,清晨放晴,云开日出。深秋的阳光和煦的照耀着冬犁过后的田野,显得格外明亮和开阔。这是银川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镇。

早上六点,清真寺望月楼上的四个喇叭同时响起。独特韵味的穆斯林音乐欢快地在大街小巷荡漾。离老远就看到清真寺那碧绿色圆顶上高耸的星月杆,在初升的朝阳下精光四射。这独具阿拉伯风格的建筑,隐现在薄雾和绿树之中,使古老的村镇更增添了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

清真寺大门口两旁,插满了五彩缤纷的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在热烈欢迎我的归来。门柱上的古兰经对联和跨街横挂的条幅,相互映照,衬托出一片喜庆。人们喜气洋洋的从四面八方向寺里走来,男的头上戴着一色的白帽,大家见面后亲切的拉着手,互道着穆斯林的祝安词:“安塞俩目,迩来库目”。那意思是,“愿真主赐福给你”。热情的问候和真挚的祝福洋溢在寺里寺外。

寺院里摆放着两排桌子,挤满了交纳“天课”的穆民群众。“天课”也叫开斋捐,按照教法的规定,应是每个穆斯林必须承担的义务,

但现在已演变成一种不加干涉的自觉行为,数额多少也完全自愿。我走过缴纳了我的心意顺便去看了一下礼单,有交数千元的,有交数百元的,也有交10元的,多少不等。那是教门的一种“乜提心”。我注意到,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也纷纷派来了代表,并递交了贺礼。

有一位60多岁的老年穆斯林,交了天课后又喜笑颜开的额外交了100元。我听到他解释说,是为刚生了的孙女而举的“乜提”。我懂得他那

寺里的“水房”门口,有人在等着沐浴。按规定,参加聚礼的穆民那是必须要先洗“大净”,也就是洗净全身,然后换上洁净的衣服才可参加典礼。

10点钟左右,寺院里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地坐满了前来参加聚礼的群众,清真寺管委会负责人宣布庆典开始。首先由阿訇诵读了“古兰经”首章并作了开斋节致辞,然后是参加庆典的上级领导讲话,最后是管委会负责人向大家作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发言内容都是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建寺爱寺等等。

将近中午的时候,典礼结束,全体穆民步入礼拜大殿开始进行开斋节聚礼。

通体洁白的大殿里铺设着绿色的地毯,给人一种清纯肃穆的感觉。身着白色长衫,头缠米黄色围巾的教长,排在最前边。数百人整齐划一的列成横队,面向西方圣地麦加的方向进行礼拜,祈祷。然后,教长手持圣仗登上宣讲台,再次诵读“古兰经”篇章。人们表情凝重,满脸虔诚。庄严的经文声在大殿里回荡,似乎带着人们的心灵飞向了

那神秘的天国。

下午开始“走坟”,这是开斋节的重要活动。一家男人集体来到埋葬亲人的坟地,在阿訇诵起的经文声中,大家默然垂立,向亡故的亲人寄托着哀思。在阿訇的带领下,大家伸出双手,放在脸前,进行着一种叫作接“嘟哇”的仪式。据说这样就可以和另一个世界进行沟通,亡人的在天之灵就会知道你的到来。每个人都是表情肃然,就连几岁的娃娃也很认真,因为大人告诉过他们,没见过面的姥姥,或者老爷就歇息在这三尺黄土下边。

开斋节的那几天,我在家受到了亲戚们的盛情款待。无论在哪家作客,摆满菜肴的饭桌上都离不了一种叫作“油香”的食品。那实际是一种油炸的圆形面食,这里有一个悠久的传说。说是先圣穆罕默德打了胜仗,但他不接受富人家的邀请,而是去了一家贫困的家庭。那个贫困人家只有拿出唯一的“油香”来招待先圣。先圣吃得很高兴,还用右手扯开来分给孩子们。于是“油香”就流传至今,而且吃油香一定要掰开吃以表达一种对主人家的尊敬!

我和许多赶回家来参加开斋节的同乡们一样,不仅是在履行一种宗教信仰的权利和义务,还包含有一种深厚的情结。因为故乡的黄土地里长眠着先我们而去的亲人,他们在期盼着开斋节这一天的到来,他们知道我在这一天一定会回去看望他们的。因为我在梦中总是听到那种亲情的召唤:你是故乡的儿子,你是一名回族穆斯林!

2010年11月28日

作文五:《回族开斋节》8600字

回族       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

傣族       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黎族       春节、三月三

纳西族     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古尔邦节  开斋节  圣纪节

藏族       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  望果节

侗族       祭牛节  花炮节

维吾尔族   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盘王节、达努节

怒族       仙女节  祭谷神    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

苗族       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

白族       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

畲族       三月三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

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

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日常饮食习俗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饦饦馍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丝、醋溜西葫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散居在各地农村、山区、牧区的回族,其饮食习俗多受居住地的影响。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以土豆、荞麦、莜麦、糜子、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回民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带的回民,主食与藏民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区农村的回族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阿拉伯穆斯林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宁夏回族还把穆斯林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又说“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谓“佳美的食物”,马坚先生解释说,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羊肉成份

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日常饮品

回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饮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饮料,又是设席待客最珍贵的饮料。茶是回族人民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您到西北东北或西南,也无论是城市乡镇或农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热情的主人都会首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酽茶。回族很讲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备有成套的各式各样的茶具。过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壶,一般都是银和铜制做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现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壶、盖碗或带盖瓷杯,煮茶多用锡铁壶,夏天讲究用紫砂壶。

盖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相传至今,颇受回族人民喜爱。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每到炎热的夏季,盖碗茶便成为回族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

回族人还把盖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了客人时,热情的主人都会给您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您下茶。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

喝盖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一则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二则是促使冰糖融解。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节日食俗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一、回族的开斋节

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

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族,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二、回族的古尔邦节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并问他的儿子:“儿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儿子仪斯玛仪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世人要学习的。是全人类学习的楷模 。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

三、回族的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欢欢喜

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作文六:《回族开斋节》700字

回族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土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肉孜节” “肉孜”是波斯语,意思就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称它是“过年”,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群众过春节,藏族人民过藏年。在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回族的开斋节(希吉来历九月),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答。因此,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面定,见月牙儿就入斋,通常以两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见为准,然后本坊的阿訇宣布人斋。在人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师傅,要到邦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洗手、濑口,做饭封斋。回族将开斋节视为最大的节日,因此将开斋节称为“大尔迪”。但维吾尔族认为古尔邦节(宰牲节)是最大的节日,所以在新疆政府规定:古尔邦节穆斯林放假三天,非穆斯林放假一天;开斋节穆斯林放假一天,非穆斯林照常上班。在这天,回族群众各家各户都要缴纳(每人2.4斤麦子或面粉或折合现金)开斋捐。其目的是“净化人的心灵,接济贫困”,培养人的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避免穆斯林中的贫苦人在节日沿街行乞,与贫苦人共享节日之欢乐。庄严肃穆的开斋节会礼结束后,众穆斯林集体向阿訇(教长)道安,全体穆斯林互致(色俩目)平安词,以表示节日的宿愿:祈求平安、吉祥、富贵、和谐!

作文七:《回族的斋月和开斋节传说》3700字

回族的斋月和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法计算的,也叫伊斯兰教历。“希吉来”,系阿拉伯语,意为“迁徙”,指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后来穆斯林为纪念这件事,定“希吉来”为伊斯兰教历纪元。纪元从公元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即穆罕默德人麦地那的第二天开始。开始的日子为元年元旦。

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十二个月,单月三十天,双月二十九天,平年三百五十四天,闰年三百五十五天,三十年中共有十一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十一天,平均每三十二点六年比公历多出一年。

伊斯兰教历分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现在回族穆斯林多以太阴年计算。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赖买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回族穆斯林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四十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胡达(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穆斯林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

又传说,穆罕默德经常与敌作战,每日黎明前,稍进饮食,就出去打仗,直到日落西山,红霞散尽,才回家就餐。为此穆斯林每年封斋一个月来纪念他。

其实,斋戒也是伊斯兰教规定的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古兰经》黄牛章一百八十三节中述及:“信道的人们啁!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

由于这些传说和规定,形成了回族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的习惯。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由新月的出现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族穆斯林一个个从屋子里出来,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爬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或渠坝上,两眼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到月牙儿就人斋。

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訇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人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天气,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现在,绝大多数回族群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但是,由于回族穆斯林所属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回族穆斯林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入斋的时间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的回族穆斯林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人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即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一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人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十周岁以上的回族穆斯林,要求都要封斋,也叫祀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在月经和产期都不封斋。

在人斋的当晚三点左右,各清真寺(点)的寺师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楼(宣礼塔)上,敲钟或打梆子。有的寺师傅不辞劳苦,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催醒入睡的人赶忙起来,洗手,洗脸,嗽口,做封斋饭。

这一个月,回族穆斯林得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用羊油、羊肉和面粉炒的一种食物,俗称肉面子或茶面子)、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饮食。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破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不许在斋戒期间,大量过分地漱口,呛鼻子,更不许口噙水果糖之类的食物。平时抽烟的人在斋月里也要坚决戒掉。做饭的人或搞饮食业买卖的人,可以品尝,但不能咽到肚子里。若有人为了滋补、壮阳、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或在斋戒期间行房事、遗精(梦遗除外)等都算破斋,这一天斋也就无效了。

据说,这样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即洗手、净下身、洗小胳膊、洗脸、漱口、呛鼻子、抹头、洗脚。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钟声或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点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尔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族穆斯林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椰枣,所以回族穆斯林现在养成了这种习惯。

斋月的每天晚上,都有许多回族穆斯林端着自己家里的油炸馓子、油香或烙饼(回族称这种饼子为烙油香)、稀饭、瓜果等,送到清真寺里,让开斋的每人吃到一份儿。吃不完的可以带回家中,这一月,斋戒的人可以品尝到“百家饭”。不封斋的小孩,每天傍晚,也都一群群地拥向清真寺,得油香,凑热闹,分享开斋后的欢乐。

只要开斋后,你到回族穆斯林家中,就发现家家户户都大吃大喝,欢欢笑笑,一定会羡慕他们吃得那样香,笑得那样甜!亲友邻居有时还互相邀请,来家做客,犹如久别重逢的朋友,显得那样热情。即使对要饭的和过路的陌生人,主人也会端出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让你放开肚皮吃饱。这主要是他们在封斋中,体验到了饥饿的痛苦,所以才这样对待客人和要饭的穷人。

以上这些,只是回族穆斯林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不只是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欲。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动。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伤人,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到斋月二十七,回族群众很重视“盖德尔夜”,也有的叫“坐夜”。“盖德尔”是阿拉伯语,即“前定”和“高贵”之意。回族群众认为,在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兰经》通过哲伯勒依来天使下降给穆罕默德。在这一夜做一件好事,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做的事。因此,在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开斋饭,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让大伙儿吃。有的还请一些人到家里吃开斋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设宴待客,吃完饭,可以到清真寺赞圣、诵经,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头,边吃边聊天,整夜不眠,通宵达旦。有些地区在这一夜还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互赠礼品,庆贺“盖德尔夜”。

在斋月结束,还未举行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费土尔”钱,即交纳课税。钱或交到清真寺上,或施舍给真正的贫穷穆斯林。每口人一般交现金三至五角,多者不限,没钱的可以不交。如果不交现金,也可以用小麦等粮食作物顶替,按照当地粮食  价格折合现金。

回族群众认为,封了一个月斋,不交“费土尔”钱,好像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认为是白封了一个月斋。因此,回族群众一般都愿意履行这种义务。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土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就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小尔德”,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称它是“过年”,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群众过春节,藏族人民过藏年。在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千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族穆斯林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他们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

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致“色俩目”,以示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游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穆斯林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锞锞、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民对肉孜节非常重视,他们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在节日前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会礼后,除扫墓、诵经外,全家吃“粉汤”。最后成群结伴,互拜节日。

在节日里,除了邻居朋友相互拜节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回族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如果拜节迟了,会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作文八:《8、回族节日1开斋节》1200字

8、回族节日(一)

——开斋节

回族传统节日具有交流学习、贸易等文化特点。回族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在会礼前后,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少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亲朋好友的往来,一些平日有过误会、矛盾的,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问候,并表示道歉。近些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兄弟还通过节日互相交流经济信息等。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代·菲吐尔”的意译。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每年分十二个月,单月为三十天,双月为二十九 天,每年较公历少十一天,三年相差一月余。因此,按公历计算,伊斯兰教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可以不用守斋(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不用守斋。

在斋月里,按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穆斯林要做到静性寡欲,白天戒绝饮食,即使是不守斋的,也要尽力节制自己的食 欲,决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吃喝。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月有时二十九天,有时三十天。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完成了“真主”规定的 “使命”,于伊斯兰教教历的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

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目前,世界各国穆斯林都要在开斋节这一天举行礼拜和其他庆祝活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开斋节的这一天,都要沐浴更衣,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

开斋节一般要过三天,因而节前外出的回民都要提前赶回家中,把院内院外打扫干净,家家备足富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以备过节和给亲友拜节。

开斋节的主要活动是盛大隆重的宗教性会礼,节日那天拂晓都要早早起床,成年穆斯林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幼都要梳洗干净并换上新轩的民族服装和鞋帽,有些地方还要张灯结彩挂上欢庆开斋节的横幅。太阳升起之后,从四面八方高诵赞词汇集到清真寺或寺外较大的庭院广场,先互致祝贺,散乜贴或交纳开斋节捐,听教职人员招手后站好班举意:我虔诚为真主面向克尔白方向,跟随伊玛目,随着咏诵[大赞词]礼两拜“开斋节拜”,礼法为跟随伊玛目一齐抬手念[大赞词];然后右手握手腕,念[色那]、[求护词]、[太思米],再随伊玛目三抬手诵三遍[大赞词],诵毕右手握左手腕置于脐下静听诵读经文,念毕跟随伊玛目边诵[大赞词]边弯腰鞠躬。起立后自己念[太思米],静听伊玛目诵经,念完随伊玛目三抬手诵三遍[大赞词],然后鞠躬,两拜礼完静坐听伊玛目高诵[呼土白]后礼成。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游祖坟、念[锁儿](又译为[苏勒],《古兰经》选段),追悼亡人。然后走亲串友相互拜节祝贺,回族青年还喜欢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婚礼,有些回民聚居的地区还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增添喜庆欢乐气氛。

开斋节 阿语称为“尔代.菲土尔”,因而有些地区的回民称为“小尔代”(称古尔邦节为“大尔代”),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回族的三大民族节日,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民族节日,

作文九:《回族节庆:开斋节(图)》1500字

2013-09-29 22:21:05 作者:阳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