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3500字] 历史上的名人趣事

作文一:《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3500字

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

历史上的名人总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逸闻趣事,这些往往能以小见大,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一书录介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名流的趣闻掌故。这些特殊人物的非凡人生,让读者在一窥历史真相的同时,又领略到无限乐趣。

国学大师

辜鸿铭:中国仅有的两个“好人”之一

生卒年:1856-1928籍贯:福建同安

主要经历:1867年,赴英留学;1912年,参加宗社党保皇;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19世纪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时,曾会晤辜鸿铭,名为请教孔孟学说,却语含讥诮:“先生留学欧美,精通西学,难道还不知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当今吗?”辜鸿铭微微一笑,道:“孔子的思想,就好比加减乘除,几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几千年后依然是三三得九。贵国如果没有孔子之教,焉能有今日?”不待对方发话,他又接着说,“不过,阁下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三三得九也有不正确之处。比如说,我们向洋人借款,三三得九却七折八扣变成了三三得七。还钱时,三三得九却连本带利还了十一!嘿,我真是落伍得很!”一席话说得伊藤博文哑口无言。

五四运动时,辜鸿铭虽然是保皇党,却要与蔡元培同进退。他说:“现在的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我不跟他同进退,中国的好人不就要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吗?”而他的解释是:“蔡先生点了翰林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而我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种人哪儿有第三个?”

章太炎:将粉笔当做香烟的“章疯子”

生卒年:1869-1936籍贯:浙江余杭

主要经历:1898年,任《昌言报》撰述,参加维新运动;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13年,参加讨袁,为袁世凯禁锢;1934年,创章氏国学讲习会。

章太炎满腹经纶,才识过人,但在生活上却不修边幅,颇为怪异。他留着两边分梳的头发。春天,常穿长袍外套一件式样特殊的坎肩;夏天,则穿半截长衫,袒胸赤臂。一年四季,不管寒暖,手里总握一把团扇。长年不更洗衣服,两袖积满污垢,油光发亮。讲课或演讲时,鼻涕流下来,就用袖角抹擦。章太炎烟瘾特大,即便正在讲学,也烟不离口,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香烟。有时写板书,竟将香烟当做粉笔;吸烟时,又将粉笔当做香烟。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章太炎清末亡命日本,有日本警察到他的住处查户口,章太炎填表为: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袁世凯复辟后,章太炎写信痛斥他。袁很想杀掉他,但又怕民众不满,便自我解嘲说:“章太炎是疯子,我何必跟他计较?”袁死后,章获释,云南名士赵藩送给他七绝诗一首:君是浙西章疯子,我乃滇南赵病翁。君岂真疯我岂病?补天浴日此心同。章太炎对此诗非常欣赏。

文坛翘楚

陈独秀:为争“父”字几动武

生卒年:1879-1942籍贯:安徽怀宁

主要经历: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21年,任中共中央局书记;1932-1937年,被捕入狱,囚禁于南京。

陈独秀被关进南京老虎桥监狱后,他潜心研究文字学。江苏南通有一位姓程的老先生,也是研究文字学的,因慕陈独秀之名,特地来监狱看他。两人一见如故,互道钦佩,交换著作、文稿。然后,两人推心置腹,侃侃而谈。

起初,双方都心平气和,各抒己见。突然,两人为了一个“父”字的解释,热烈争论起来,闹得面红耳赤,互斥浅薄。两人都高声大叫,拍桌对骂,几乎动武。陈独秀说:“‘父’字明明是画着一个人,以手执杖,指挥人家行事。”而那位程老先生说:“‘父’字明明是捧着一盆火,教人炊饭。”

陈独秀说你不通,程老先生也说你浅薄,两人谁也不服谁。同狱室的濮德志好不容易把他俩劝开了,并说:“学术讨论应该心平气和,不应发火。”又随口诌出几句打油诗:

一曰执杖一曰火,二翁不该动肝火; 你不通来我不通,究竟谁人是浅薄。若非有我小濮在,遭殃不只是板桌;异日争论平心气,幸勿动怒敲脑壳。

程老先生听了这首打油诗,笑了;陈独秀则嬉骂道:“你这小鬼是浅薄,我要敲你的脑壳。”濮德志笑着说:“我岂止浅薄,对于你们这一行,我简直无知。”

萧楚女:大声演讲竟将裤腰带撑断

生卒年:1893-1927籍贯:湖北黄陂

主要经历:1925年,主编《中国青年》,参加五卅运动;1927年,在广州被捕,在狱中被杀害。  1922年,萧楚女去四川开展工作,担任《新蜀报》主笔,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很快一封封求爱信飞到了编辑部。萧楚女便在报上刊登了启事:“本报有楚女者,绝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一大汉也。”

1926年,萧楚女应邀来到黄埔军校演讲,来听课的人特别多,校方临时决定将会场改在大操场。由于当时没有扩音设备,萧楚女几乎是边喊边讲了。“再大点儿声!”后面的学生仍在大喊。萧楚女略停了片刻,吸口气,运足了劲,把声音提到最大限度„„突然,“嘣”的一声,他只觉腰间陡然一松,裤带崩断了,忙按住了裤子。台下的人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丝毫没有察觉到他的窘迫。萧楚女就这样一手叉腰,一手挥

臂,讲了整整90分钟。事后,他对朋友说:“此为平生第一窘事。”此后,他再也不用腰带,而改用保险系数更大的背带了。

学人轶事

蒋梦麟:北大的“功狗”

生卒年:1886-1964籍贯:浙江余姚

主要经历: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1923年起,历任北京大学代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1930-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30年12月,蒋梦麟辞去教育部长,正式出任北大校长,此后直到抗战胜利,15年间他始终是北大的行政负责人,是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在此期间,针对北大“大度包容,思想自由”这两种著名“精神特点”所产生的“纪律弛,群治弛”两个缺点,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这一新思路,使得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也有稳步上升,实为一大奇迹。  蒋梦麟自己说:“从民国十九年到民国二十六年的7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旋涡的北大,已经逐渐变为学术中心了。”

去台后,在某次北大周年纪念时,傅斯年在演讲中称,孟邻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而他自己学问比不上胡适,办事却比胡适高明。蒋梦麟听后笑言:“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李四光:名字缘于将错就错

生卒年:1889-1971籍贯:湖北黄冈

主要经历: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2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902年,他到武昌一所高等小学堂报考,在填写报名单时,他把年龄“十四”错写在姓名栏下了。怎么办呢?他抬起头来思索,无意间发现学堂大殿上挂着一块“光被四表”的横匾,觉得这匾写得不错,突发灵感,何不借用其意改名呢?于是,他将错就错,把“十”字改成“李”字,在四的后面添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果然,他顺利地考上了这所高等小学堂,后又被保送到英国官费留学,最后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仲揆”后来成了他的字。

1920年,李四光从英国学成回国,应蔡元培特聘,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在学校地质馆中夜以继日地工作,把精力都放在制作化石标本、冲洗化石照片、撰写学术论文上,很少休息。一个星期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地质馆认真搞科研,竟忘了天晚回家。正当他凝神思考时,偶一抬头,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旁,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这么晚了,快回家吧,

不然你妈妈该等急啦。”只听小姑娘埋怨道:“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着急哪!”李四光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女儿。

艺苑春秋

齐白石:按价照只画虾

生卒年:1864-1957籍贯:湖南湘潭

主要经历:1926年,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46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并应徐悲鸿聘,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53年,任全国美协主席。

据说,齐白石画虾图要若干代价,照只计算。一次,有人请他多画一只虾子,这只虾便走了样,毫无生气。那人有点儿奇怪,齐白石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子。”  齐白石不喜欢照相。30年代中期经人介绍,郑景康到他家中去为他拍照,照了12张像,还放大了一张三尺半的,白石老人送郑一幅虾图。周维善为白石老人画了一张像,老人送周一幅《东方朔偷桃》人物画。过了几天,老人在客厅中写了个牌子,说“双方不合算”,表示以后再有人照相、画像,概不应酬。

作文二:《名人故事:巴金的逸闻趣事_750字》800字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四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毕业分配时,很多人为子女能分到一个好单位,到处托人走后门,然而巴金却没有跟任何人打过招呼。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还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ﻩ  把自己的病写进小说ﻩ  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ﻩ  《家》给巴金带来家ﻩ  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ﻩ  没饭吃也要买书ﻩ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作文三:《蜘蛛的逸闻趣事》500字

第三天

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通过上网查询,看到了一个摄影师拍的蜘蛛,通过照片,我看到了蜘蛛将自己进行伪装,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如同观察蜘蛛时,蜘蛛突然在人们眼前消失一般,找不到任何蜘蛛的任何踪迹,人们似乎认为自己眼花了,跟丢了蜘蛛,其实不是,因为蜘蛛模拟成鸟粪,给了人们错觉;对于其他某些动物来说,鸟粪却是一大诱惑,因此有些颜色与鸟粪相近的蜘蛛伪装成鸟粪,来吸引猎物,自己送上门。为了完善自己的伪装,同时还发出一种臭味,这样更能体现出这是一坨鸟粪,吸引昆虫来进行捕食,这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捕捉自己想要的食物。蜘蛛不仅能伪装静物,还能以假乱真,模仿凶狠的红色编织蚁,它们经常将两只前腿抬起来,来模仿红色编织蚁的触角,利用这一点来攻击猎物,同时还能使人们察觉不出来它的真面目,以为是红色的凶猛的编织蚁,但真实面目却是凶猛、残暴而善

于伪装的一种蜘蛛。蜘蛛通常用这些奇妙的伪装,成功将引诱许多昆虫,还可以蒙混过人们,蜘蛛不愧为凶猛残暴的动物。这次我看到了蜘蛛的另一面,善于伪装!它这奇特的技能,不仅使其他的动物遭受诈骗,还能蒙混过人们的眼睛。模仿凶狠的动物,象征着它们,追求更加凶猛残暴,并且十分狡猾,狡诈多端、深不可测啊!

作文四:《大师的逸闻趣事》1000字

大师的逸闻趣事

去年是一个大师凋零的年份,任继愈、季羡林相继辞世,让人不胜惋惜。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我不是什么国学大师,不过简单的做学问而已。这当然是自谦的话。却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现在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这不禁让我想起民国时大师纵横的时代,陈寅恪、赵元任、胡适、吴大猷、刘文典等在学术上皆极具造诣,为一派之奠基人。而这些学术大师除留下卓越的学术贡献外,也留下了诸多逸闻趣事。在此试举几例回顾一下昔日大师的风采。

“老中小三只兔子“

在北大“卯字号“名人,除了”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北大有”老中小三只兔子“。

校长蔡元培生于丁卯年;陈独秀生于己卯年;胡适生于辛卯年。按中国十二属相的说法,三人均属兔,而且三只兔子各差一轮,有老中小之分。胡适又一次俏皮的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此言一出,众人无不称秒,此说遂广为传颂。

哄堂听胡说

胡适应邀到某所大学演讲。他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时,在黑板上分别写上“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意见时,全场大笑。原来写的是“胡说”

才思敏捷

黄侃才华横溢,文思敏捷过人,凡领教过的人都为之惊讶。一日,有人请他写一篇碑文,约好五六天来取。一直过了四天,他都未动笔,直到最后一天,来人取碑文,他才研磨铺纸,叫弟子打好格,提笔一挥,连上款带正文,刚好到最后一格,一字不差。

狂人刘文典。

刘文典是国学大家,尤其以研究《庄子》著称,他的《庄子补正》一书得到陈寅恪的极力称赞,此书一出,刘文典在全国学术界获得“庄子专家”的美誉。一贯恃才自傲的刘文典更以庄子研究专家自称。他每次上课讲《庄子》时,开头第一句就是说:“《庄子》嘛,我是不懂得喽,也没有人懂!”而在西南联大时,曾有人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说:“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

刘文典与沈从文的一段瓜葛,更可见其狂。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文典勃然大怒,说到:“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而在讨论沈从文从副教授提升为正教授时,大家都同意,他却语出惊人:“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是太上教授了?”有一天,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西南联大疏散人群。正当大家争先恐后跑着时,沈从文凑巧从刘文典身边擦肩而过。他大为不悦,就对身边的同事说:“沈从文是替谁跑警报啊!这么匆匆忙忙的,我刘某人是替庄子跑警报,他替谁跑?”沈从文虽然听见了,但尊他是前辈,没有说什么就跑开了。

作文五:《鲁迅的逸闻趣事》1000字

鲁迅的逸闻趣事

鲁迅要学生写文章骂自己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文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

金扁担

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平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着回答:一定用金扁担。

吃柿饼

有个农妇,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的专栏,并配合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应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拍一张鲁迅与许广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作家之名颇美,昔不自重,曾以为不妨滥芋其例。近来悄悄醒悟,已羞言之。头脑里并无思想,寓中亦无书斋,‘夫人及公子’更与文坛无涉,雅命三种,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伪作家小传”时,当罗列图书,摆起架子,扫地欢迎也。”

鲁迅理发

鲁迅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KG-1mm〗“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

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

作文六:《朱德的逸闻趣事》700字

时间:2011-08-04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622次

高与低

兰州的夏天,风和日丽、清爽宜人,既没有华北平原的似火骄阳,又没有大江南北的连绵阴雨。

1958年7月初,朱总来到了这座新兴城市,兴致勃勃地攀登兰州的五泉山,非要鸟瞰市容不可。前往干佛阁的半路上,一座横在山道上的牌坊出现在朱总一行的视野。抬头望去,只见牌坊正面横书七个大字:“高处何如低处好。”

朱德反复琢磨:“这七个字意味深长啊!”

“后面还有七个字呢!”有人在一旁介绍。

“我们快去看看写着什么?”朱总兴致盎然。穿过牌坊,背面七个大字映入眼帘:“下去还比上来难。”

朱总笑了。他对随行人员说:“这两句话是佛教的思想和语言,但是很富有哲理。本意是劝世人安贫守拙,不求上进、无所作为。其实高与低是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绝对化,要辩证地去看待。比如说,晚上行军,你说在高处好,还是在低处好?如果走在山顶上,人影映着天空,易暴露目标;如果走在山下,就容易遭到敌人的伏击。这样看来,高处不安全,低处也不保险。所以,夜里行军最好是不高不低,在半山腰里走。”

朱总对“高与低”的讲解,使同行者豁然开朗,引来了一片赞许声。

中医与西医

1955年7月的一天,朱总接受健康检查会诊之后,留医生吃午饭。席间,一位老中医说:“西医就是不科学,什么病都是一个方治法,不懂得辩证。”此言一出,大家面面相觑,气氛变得有些异常。

“老先生。”朱总坦诚直率地说:“我要批驳你的观点。你说西医不科学,它就不会在200多年里发展得这样快;同样的,如果说中医不科学,那就没得办法解释为啥它存在了2000多年。所以中医、西医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他们的道理。不能说我这个科学,你那个不科学。你们中医、西医要团结,要互相学习,将来中国医生在世界上就是本领最大的医生!”

朱总的一番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那位老中医听得连连点头,深受启发和教育

作文七:《朱德的逸闻趣事(2)》800字

时间:2011-08-04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622次

坦然面对囚禁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势力重新抬头,新老军阀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同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领袖顾正红的游行示威队伍竟遭英国军警的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帝国主义的暴行很快传到了柏林。此时,正在德国留学的朱德,立即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支援活动。

为了督促中国驻德大使馆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中国留学生包围了中国驻德大使馆。

“你只要还是中国人,还有中国人的良心,请在通电上签字。”愤怒的人们涌进使馆,搜出了躲藏在衣柜里的大使。万般无奈的大使只好在拟好的抗议通电文稿上签了字。

事后,被激怒了的大使“秋后算账”,他向德国政府提供了“闹事”的中国留学生名单,朱德的名字赫然首列。

同年6月下旬,中国留学生朱德、孙炳文、房师亮、章伯钧、缪焕星、刘鼎被捕,被囚于柏林一座监狱。在狭小的牢房里,昏暗的灯光映照着一张破板床、一个铁凳、一只铁马桶,再没有多余的空间。接连3天,面对奇耻大辱,一些中国学生焦躁、睡不着、吃不下。青年朱德却坦然,他安睡、吃饭、做操依然如故,直至德国政府下令“驱逐”中国留学生离境。

“一沐三握发”

1959年8月18日午后,庐山。

“总司令,董(必武)老夫人何莲芝上午曾来看望康大姐(朱总夫人),大姐不在,何大姐曾问到总司令,我告诉她:你在楼上办公。她就回去了。”卫士向朱总报告。

“你这个同志啊,怎么能够这样子待客呢?”朱总听了报告,遗憾地感慨道:“周公离现在已经几千年了,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又是宰相,很谦虚。周公曾经在洗一次头的时候,三次握着头发接见来访的人;有时在吃一顿饭时三次吐掉嘴里的食物,立即接见来访的人,这叫做‘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古人都讲谦虚,不搞官僚主义,你不让客人见我,就给打发走了,这样做,多不好啊!”卫士理屈词穷,在座的人亦深受教育。

作文八:《巴金的逸闻趣事》800字

巴金的逸闻趣事

作者: 诚信006

于 2013-04-19 15:08 发表

(转自新华社区)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四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毕业分配时,很多人为子女能分到一个好单位,到处托人走后门,然而巴金却没有跟任何人打过招呼。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还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

把自己的病写进小说

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家》给巴金带来家

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没饭吃也要买书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作文九:《美国产房里的逸闻趣事》1000字

在美国,产妇生孩子家属可以陪产由来己久,不仅丈夫可以陪产,其他亲朋好友也都可以进去陪。美国又是个祟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什么稀奇古怪的人和想法都有,在产房里也就有许多标新立异的事发生。

有个男子在孩子马上就要生出来的那一刻,三下五除二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在他看来孩子是什么都没穿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也应该赤裸裸地迎接孩子,和孩子坦诚相见。医生护士当时忙于接生,一时也不知如何应对。当护士把光溜溜的孩子递到光溜溜的父亲手中时,即使再怎么见多识广也还是会有几分怪异的感觉。

那所医院后来特意贴出规定:不允许陪产人员在产房里脱光衣服,以免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情绪。

还有一位准爸爸将家里的祖传宝剑带到了产房,准备用它来切断儿子的脐带。据说这么做可以增长孩子的英雄气概,此子将来必前途无量。

可医生坚决阻止了他的做法,因为无法保证祖传宝剑能够像产房里的剪刀一样被彻底消毒过,一旦由此引起新生儿感染,再多的英雄气概也救不了孩子的命。

有个产妇邀请了她所有的亲戚朋友来观摩她的生产,在产房里开“生孩子Party”。临产时,产房里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护士想出去拿个东西都得绕来绕去才能走到门口,后来为了不影响接生,不得不将所有的人请到接待室,只留下直系亲属三人手端香槟观阵。

还有个产妇出身音乐世家,产前安排好到时自己不打麻醉针,由母亲弹吉他、妹妹唱歌,还有最爱的小狗来帮自己放松。可真到了要生的时候,无论母亲和妹妹表演的什么曲子都变成了噪音,她本人音乐家的优雅风度荡然无存:披头散发,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小狗吓得上蹿下跳……事先的美好安排变成了一场闹剧。

还有一个产妇的父亲给她寄来了一包家乡的泥土,要让外孙子生在祖宗的土地上。她真的把这包泥土带进了产房,放在自己的肚子下面。后来医生决定给她做剖腹产手术,她又坚持把这包土带进了手术室,医生只好把那包东西用消毒的袋子套起来,等孩子出来后,放到上面意思了一下才算了结了产妇的心愿。

这些事看着可乐,一笑也就过去了。让我记住并感动的是一位女医生在产房里对一位初为人父的男人讲的话。当时孩子刚生下来,助产士递给爸爸一把剪刀让他剪断孩子的脐带。这个爸爸还没有从生产的震惊中缓过劲来,不敢也不想去碰婴儿身上的东西。

那个女医生说:“是他妈妈把他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现在你把他们母子剪开来,使他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对吗?”

你说哪个当父亲的听了这话不眼含热泪激动万分地立即抄起剪刀。

作文十:《美国产房里的逸闻趣事》1000字

在美国,产妇生孩子家属可以陪产由来已久,不仅丈夫可以陪产,其他亲朋好友也都可以进去陪。美国又是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什么稀奇古怪的人和想法都有,在产房里也就有许多标新立异的事发生。   有个男子在孩子马上就要生出来的那一刻,三下五除二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在他看来孩子是什么都没穿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也应该赤裸裸地迎接孩子,和孩子坦诚相见。医生护士当时忙于接生,一时也不知如何应对。当护士把光溜溜的孩子递到光溜溜的父亲手中时,即使再怎么见多识广也还是会有几分怪异的感觉。   那所医院后来特意贴出规定:不允许陪产人员在产房里脱光衣服,以免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情绪。   还有一位准爸爸将家里的祖传宝剑带到了产房,准备用它来切断儿子的脐带。据说这么做可以增长孩子的英雄气概,此子将来必前途无量。   可医生坚决阻止了他的做法,因为无法保证祖传宝剑能够像产房里的剪刀一样被彻底消毒过,一旦由此引起新生儿感染,再多的英雄气概也救不了孩子的命。   有个产妇邀请了她所有的亲戚朋友来观摩她的生产,在产房里开“生孩子Party”。临产时,产房里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护士想出去拿个东西都得绕来绕去才能走到门口,后来为了不影响接生,不得不将所有的人请到接待室,只留下直系亲属三人手端香槟观阵。   还有个产妇出身音乐世家,产前安排好到时自己不打麻醉针,由母亲弹吉他、妹妹唱歌,还有最爱的小狗来帮自己放松。可真到了要生的时候,无论母亲和妹妹表演的什么曲子都变成了噪音,她本人音乐家的优雅风度荡然无存,披头散发,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小狗吓得上蹿下跳……事先的美好安排变成了一场闹剧。   还有一个产妇的父亲给她寄来了一包家乡的泥土,要让外孙子生在祖宗的土地上。她真的把这包泥土带进了产房,放在自己的肚子下面。后来医生决定给她做剖腹产手术,她又坚持把这包土带进了手术室,医生只好把那包东西用消毒的袋子套起来,等孩子出来后,放到上面意思了一下才算了结了产妇的心愿。   这些事看着可乐,一笑也就过去了。让我记住并感动的是一位女医生在产房里对一位初为人父的男人讲的话。当时孩子刚生下来,助产士递给爸爸一把剪刀让他剪断孩子的脐带,这个爸爸还没有从生产的震惊中缓过劲来,不敢也不想去碰婴儿身上的东西。   那个女医生说:“是他妈妈把他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现在你把他们母子剪开来,使他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