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2)》1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

作文一:《《孔子》观后感(2)》1100字

心平气和看孔子

——观电影《孔子》有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卷中记录着一位享誉中外的集大成者——孔子。孔子是一位解疑答惑的名师,是思想的先驱,他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先哲的智慧撒播到人间,他让古老的神州大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从孔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智慧的闪烁,思维的跳跃。 对电影《孔子》的评价可谓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人说电影情节安排与史实之间基本上亦步亦趋,对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的刻画十分感人,也有人说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有些自作聪明,纯属多余,甚至有人评价颜回为了多捞几卷文书,在冰水里冻死的的举动,不是感人而是愚蠢……我十分关注电影的网评,然而看了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后,却又想绕开电影本身去关注世人对孔子的评价。

对孔子的历史评价自古以来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对待古人我们应该把他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心平气和地对其加以评价。

北大教授李零在他的书中评价孔子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

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李教授此言一出,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批判,其理由是要用孔子自身的语言读孔子 我想,不管大家如何理解,应该都不会接受“孔子像丧家狗”这一说法。

孔子确实用“丧家狗”形容过自身的处境: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最多只是对自己当时狼狈情况的一种自嘲,哪里谈得上“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李零教授解释说其书中的“丧家狗”是指“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按照这个解释,不但孔子是丧家狗,中国的其他知识分子如孟子、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鲁迅,甚至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都可被列入“丧家狗”的行列。

李先生写《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目的或许

是想针对日渐升温的“孔子热”把圣人拉回现实中,让世人能够全面地评价孔子的功与过,然而,圣贤和丧家狗,反差之大,莫此为甚,纵然并非辱骂,也肯定有不恭敬的意味。

追溯历史的长河、寻觅先哲的足迹、探求社会的起源,以历史关照现实、以前辈督勉今人,这是一切文化创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功能。

面对浩瀚的历史我们不能集体失声,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平气和地评价过去的权利!

作文二:《《孔子》观后感》1100字

《孔子》观后感

李鸿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上就是儒学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人人互相关爱,友好相处,这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其一生奋斗的目标。然而,向这个目标迈进的过程是艰辛的,孔子在其中体会到了各种的艰辛,并在艰辛中领悟升华。正如《孔子》中所言,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孔子》这部电影为我们讲述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孔子为挽救的鲁国,试图实行以礼治国,却遭遇重重阻挠,被迫周游列国,最终仍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对儒学思想的忠诚,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仁爱,从开篇就下陪葬小奴,到剧中拆城墙的举措,再到剧尾与众人分食,无不体现他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是一种博爱,可孔子好德不好色,能够经得起诱惑。他一心坚持以礼治国,却不被君主理解,最终还因为误解,被迫出走鲁国,周游列国,饱受苦难,他却毫不改变自己的坚守。同时他还是个忠君爱国,关注百姓的官员,时刻为君主着想,做好万全的准备保证君主安全,同时又极力避免战争,防止为百姓带来灾难,曾不费一兵一卒为鲁国夺回失去的领土。可是战争总是无法避免的,面对战争后惨烈的场景,夫子徘徊在战场,我们仿佛能够看见孔子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众多人,使儒学思想广为流传。儒学宣传仁爱精神,主张仁者爱人,这毫无疑问是具有很重要意义的。可是,儒学并不是万全的学说,从《孔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学在治理国家还有些许欠缺,儒学单调的倡导以礼治国,这是一种理想主义,在面临战争等严峻情形时,仅仅以德服人似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其他措施,比如律法的协助。而且,儒学难免会使人获得一种刻板的思想,儒学倡导的忠君爱国思想如果极端发展就可能变成一种思想束缚,从而使人变得软弱不敢反抗。正如后世明清的八股取士。

《孔子》这部电影在播放的过程中,某些情节之间的衔接似乎非常生硬,让人感觉电影情节结构不够紧凑。而且某处电影画面突变,前后风格迥异,仿佛换了一部电影,使得观众难以跟上节奏。这些便体现出这部电影仍有不足之处。

儒学是中华名族的经典,我们不应全盘接受或否定,正确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儒学中的优点,改善儒学中的缺点,让仁爱思想深入人心,人人互相关爱,和谐共处,这与当今世界和平的主题也是紧密相关的。孔子用其一生践行儒学,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这也许是他被称作圣人的原因吧。希望儒学能在后代人的改进发扬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作文三:《孔子观后感600》7800字

孔子人生时教观后感

观孔子时教,明人生真理。                                                                     孔子作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教创始人,在中国的历代都留下非常宏远的影响。中国有

焚书坑儒,但却无法将儒家的文化阻断的秦朝的史诗中。                                                   在讲到的孔子对做人的看法时,孔子谈到很多种人,有奸佞之人,有道听途说之人,也

有患得患失的比夫。这些都是孔子憎恶的人,孔子有孔子憎恶的缺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

认为不对的地方,有的人认为在领导面前显露自己本事而不加掩饰便是极其不对的行为。但

是也有人会想,这样才能对的起自己的才华。然而,同样的行为却有不同的结果,这也要看

自己的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做到不惑。这也为我们的人生路敲响警钟。在自己的求职与交往

过程中,我们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是会让对方憎恶的,这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游鱼得水。                     孔子提到做人不惑,要有不惑的智慧,所谓不惑的智慧就是能够知道自己的需要也能猜

透对方的性格和需要。在我们的求职生涯中,要做一名智慧的抉择者就要时刻明白自己和领

导人的需求,摸透了领导人心里所想,踏踏实实而不必过于显摆自己才是求职最重要的。                       孔子虽然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2500多年了,但身虽死而魂永存,孔子的思想至今都在令

我们受益,也是这个浮躁时代中可以化解诸多烦扰和纠纷的一剂良药,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

一部指南针!篇二: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

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

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

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

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

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

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

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

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

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

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

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

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

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

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

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

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

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

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

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

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

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

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

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

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

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

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

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

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

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

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

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

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篇三: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纷繁的世事,活着就是一次尽心的坚守;凋敝的礼制,存在就为殚精竭虑的扭转。你在

那个时代,用你自己的理想为国家规划了美好的未来,为百姓的生计做着自己最好的推测,

你也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烙印下,你挣脱时代强加

在你身上的枷锁,以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渴望或是简单的幻想着能够改变社会,改变人心。不

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用自己的心为我们演绎了一份倔强的坚持,你是百花中最亮眼的一

株,风雨中屹立,阳光下随和,安安静静蛰伏着却努力着。                                                 两个多小时,和教室里的同学一起,安静的看完,尽管在此之前已经看过,可每次在看

的时候都会给人带来一份新的感动。《孔子》不只是电影那么简单,不是简简单单的故事和人

物。它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一个伟岸的形象。连同身后的三千弟子,纵然在身体上柔

柔弱弱,在思想上却胜似千军万马,统领了那个礼制崩溃,社会混乱的时代。                                 电影中的孔子,开始在中年以后50来岁的左右。在这个的时候,由于鲁国政权统治的需

要,孔子,在鲁定公的时候备受赏识。孔子由一介布衣,做了中督宰,再到大司寇。孔子的

仕途在这一段时间里无比顺畅,可见在孔子的内心中是寄希望于这种官制治民的思想的,以

至于在后来的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一直是积极入世。记得,在电影中,一个祭祀的小奴逃跑

以后被季恒子的家丁追杀,在孔子的弟子子路的救护下才得以暂时保全那个小奴的生命。孔

子同情这个小奴而且反对这种活人祭祀的做法。还记得孔子在朝堂上巧妙的为小奴进行了辩

护,请求国君赦免小奴并废除活人陪葬的恶俗。在这个情节中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善良。“仁”

字思想在孔子的脑海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这个情节中,孔子让我们看到,“仁者爱人,

以礼杀人,则非礼也”的大仁的思想。同样在这个情节中有一段是公山狃劝孔子和孔子合伙

密谋的时候,孔子对于此人不齿的回答,”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一个武夫面前,孔子较文

弱的身体给出了倔强不屈的回答,在这一刻,孔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内心有坚定信仰的人的

勇气和有正义感的凛然。

在后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与齐国会盟的时候,孔子借季的兵车不果,与齐国国君

和大夫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在这个场景中,孔子让我们看到他卓越的外加能力,治理国家

的能力,以及在紧要关头临危不乱的能力,展示了自己的伟大思想与谋略。                                   在随后的场景中,孔子由于受到排挤,看到在鲁国推行自己的礼制的道路已很难走通了,

变毅然的离开了,抛开妻儿,弟子,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之邦。一个人先行的离开了,但在路

上,让人感动的是他遇见了颜回,他的众多弟子。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孔子在这个时候也

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零星的迷茫。他知道自己坚定的东西,但对于是否能够实现,在哪实

现开始有了一定的疑问,当颜回告诉他错在了把自己的全部理想全部寄托在了鲁君的身上,

在后来的在外漂泊的时光中,孔子实际上夜正是在寻找这种可以孕育其思想的沃土。                           后来的时候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也很让人感动。在过冰河的时候,冰裂导致了书简落

水,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颜回的眼中,书简比自己的命重要,

可以想下,正是有颜回这样的人,才会有流传下来的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当我看到孔子抱着

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

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

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

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

所愿,但已得为仁。

在晚年的时候孔子总得以回到自己的国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孔子还是不计前嫌的回来

了,为了自己的父母之邦。当孔子走下马车,步履蹒跚的向着自己的国家走去的时候,夕阳

晒在这个在外饱受风霜的老人的脸颊上,看到的是心酸,也是感动。夫子跪下了,口中默念

着,我回来了,我得父母之邦。                                                                         在《孔子》电影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内心坚定,光明磊落的大

夫,同样,他也为我们以后的几千年的学子提出了仁的要求,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坚定自己

的追求,很喜欢汪国真的一首诗,既然选择了远方,变只顾风雨兼程。                                       /////注:有些语句有问题,自己改,字的问题,自己改哦。篇四:《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影片的领衔主演周润发,在《孔子》的首映礼上敛起一贯的微笑,严肃地说道:“我之所

以敢接下这部电影,就是因为我够有种!”                                                                ......                                                                                           的确,演圣人,如履薄冰:演得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演砸了,洪水猛兽般的谩骂和诟病。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撇开各种史实问题的是非,至少华语影坛上对孔子的诠释近乎淋漓尽致

的,庶几无人能出这位影帝之右。于是,便有了舞台上孔子第77代嫡孙女被用轮椅推出来送

给周润发“永远的孔子”这幅毛笔字。                                                                   任何一部作品,人们总是由着自身的喜好在自己建立起的知识框架和审美跳板上褒扬贬

低,批判的思想屈指可数。简单的好看与否已经摆不上台面来讨论。单凭一个好或坏字来给

一部作品板上钉钉,未免极端了些。                                                                     就拿《孔子》来说,贬低派咬着各种瑕疵不松口, 尤其是在史实细节方面。以在《百家

讲坛》上评水浒而一炮打响的鲍鹏山为首,从影片的身上撕下演员的演技、导演的拍摄手法、

特技合成的效果等,将史实纰漏这副血肉模糊的腐尸疮骨吊起来放在聚光灯下,并配以放大

镜呈现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应该如此而非彼然。例如,银幕上孔鲤的“鲤”

被打成“锂”;孔子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而非称呼他们的字;颜回、南子的死本没有历

史记载,却被指出不合史实......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我是这部影片的拥护者,连蚊子的笔调都是倾斜的。是的,

很遗憾,我似乎并不位列与上文所述的“批判家”的行列,是非曲直,在时代的笼罩下,没

有定数。                                                                                             言归正传。                                                                                       褒扬派则很自信地将影帝的名冠和主演精湛的演技高高挂起。这世上的影迷中,不少人

看电影看的是演员,剧情只是风铃上串起一根根乐管的丝线,这也是《建国大业》、《建党伟

业》、《辛亥革命》以及近年来名导云集名演员拍摄商业大片的不可或缺的原因。中国电影市

场这十年来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渐渐火热起来。然而,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水落石

出:评鉴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似乎只与其票房成绩相挂钩。从众心理引发的所谓的大片的浪

潮热堪称“长江后浪推前浪”。怀揣着与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相脱节的文化素养,花几十块钱

填埋一下消费空虚和一百分钟左右的视觉快感,这种“快餐电影”的存在不知是世界电影圈

的悲哀还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影视作品的墓志铭。《海洋天堂》,一部意义非常的电影,

李连杰可以为之做到对片酬分文不取,精神素养空洞的广大“消费者”(而非“影迷”)却顶

不起票房,即便有美女桂纶镁和影帝文章的加盟也无济于事......                                           ......                                                                                           大海呜咽着冲刷岸礁,晶莹的泪花灼伤了海星。                                                       把目光收回到《孔子》上.在首尾呼应的拍摄亮点的点缀下,本片采用倒叙的手法描述了

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突出了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坚守自身道义地执著与不易,通过

展现被尊称“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反映了孔子常人般的平凡,拉近因历史带来的距离感,

传授观众以孔子的亲切以唤醒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厚重感,同时,帮助孔子的形象

覆盖天下。                                                                                           孔子,蒲公英一般的男子。篇五:《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

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

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

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

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

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

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

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

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

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

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

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

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

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

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

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

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

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

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

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

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

的运动了。所以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

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

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作文四:《孔子观后感》1600字

孔子观后感

物教1401  陈珂   140804202

影片的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权威,诸侯割据,社会动乱,礼崩乐坏,而孔子就出生于这个时代。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是衰老的孔子手执竹简,叹道,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交给未来了。年轻的孔子就职于被三桓控制的鲁国。孔丘在中都推行的周礼反响很好,并且得到了鲁国国君的支持,甚至被任命为大司寇。与此同时,季氏三桓之首季孙斯在主持其父的葬礼,而一个应该陪葬的奴隶漆思弓逃走了,中箭之后被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并且拒绝了费邑司马公山狃要求带走或者一起反鲁的邀请。孔子则借冬祭时雄雉啄尾羽,而众大夫请求不用此鸡祭祀,请求季孙斯饶恕漆思弓,并废除陪葬制。因为孔子在鲁国的政绩很好,齐国有了危机感,要求与鲁国在夹谷会盟,孔子察觉到了齐国的动机,想借费邑的军马,然而虽然与季孙斯的比箭赢了,但是公山狃因为前嫌不肯出兵。而会盟之时,又不费一兵一卒,收复汶上三城。虽无兵马但用智谋用牛车制造出马车的假象,吓退齐国。与此同时,公山狃准备投奔卫国,昏庸的太子想要收留被夫人南子否决。南子建议卫国国君写国书聘请孔子来教学,鲁国国君任用孔子为代理国相。孔子提出堕三都的建议,但是被弟子泄露给了季氏。而公山狃也率兵攻向宫中,意图反叛自立为王。孔子将公山狃一众引至武子台,一举击败。而齐国出兵边界,鲁国国君因为害怕他与鋮邑里应外合,不得不终止堕三都的计划。而孔子因为不仅祭祀时没有分发肉给他,还被季氏送了一块代表离别的玉珏,终于离开鲁国。拒绝了卫国请他强壮军事的请求。并见了惺惺相惜神交已久的南子。而后齐国攻打鲁国,鲁国请求孔子一行回国,冉求大败齐国。子路与漆思弓去卫国,为救卫国少主战死。路上颜回救书而死。孔子最后也终于回了鲁国。

此片我感触颇深的是孔子对于教育的执着,明明鲁国赶走了他,但是当鲁国邀请他回国时,他还是说,我不要官职,只要让我好好教书就好。还记得语文老师讲过,齐鲁之地无论贵贱,性情极其刚烈,重情重义,昔日项羽败于刘邦,被杀,刘邦前往项羽的封地,大概就是鲁国,鲁国百姓坚决不降,直到刘邦将项羽的人头挂给他们看,“鲁父兄乃降”。与老子的避世不同,孔子怀揣着一颗仁者之心,出世以教化众人,以期得到天下大同的目标。如果将老子比喻为月亮,清冷孤傲,不似人间,那么孔子大概就是太阳,温暖而普照。

片中颜回之死是因为救落水的书简,这是电影的艺术手法,因为历史上并无记录说颜回是这样死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家语》也说他“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而因为史书记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以看出大概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身体虚弱,又与孔子跋涉各国,最终致死。 而子路之死倒符合史实,当时卫国原太子流亡十二年回来,攻入当时已是卫出公,也是他儿子的宫内,食卫奉的子路听闻急忙向城内赶,城门将要关闭,一个叫子羔的人告诉子路,形势已定,出公都已逃跑了,你可以回去,不要进城白白送死。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太子派下的两人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可见其忠主。

而子见南子的故事,在“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基础上花了很多镜头,加入了很多商业元素,大概是为

了满足观众的胃口。两人是否惺惺相惜也无从知晓。

片中大量使用了孔子的语录,虽然“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与“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放在一起略别扭,“兹事体大”与“这可是剂猛药”放在一起也不是很妥当。但是满篇放在实际场景中论语片段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论语。例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言必信,行必果”,“兵以正,今以奇胜”,“朽木不可雕也”,“志士仁人,宁杀生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人”,“上善若水”等 。

回来又看了一遍,除了对孔子的生平更加了解之外,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未来的老师,应该以教育为己任,不论贫富贵贱,因材施教。

作文五:《《孔子》观后感》1000字

《孔子》观后感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所以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电影片尾,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是啊,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记录他言行思想的《论语》也只能任人解读了„„

作文六:《孔子观后感》1600字

孔子——一个被命运拖着走的人

影片的开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背靠着墙,盘坐在地上,若有所思。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一句感慨: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这是《孔子》这部影片对于孔子老年时内心的揣测:一个满怀理想抱负的圣人,即使经历了从黑发到白发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当初坚定的理想是不会被动摇的。我却心生疑惑:孔子何以如此地坚定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又为何在诸国都无法得以实现?

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争霸,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而鲁国则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各国如果不去消灭他国,就只能面对被他国消灭的命运。因此各国渐渐从安逸中觉醒,企图扩充各自的领地。既然要征战,那么军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一只好的军队,需要的是分明的纪律和赏罚制度。同时,征战期间,为了避免内忧外患的局面,需要维持国内相对的安定。而刑法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最具震慑力的。因此法家的依法治国的主张最受推崇。而孔子却主张以仁爱治国。百姓能够知仁的内涵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自然是比被迫守法律来得高级、稳定。但是使百姓在思想里知仁,在行为上守礼,必然要教之。而教育对人思想的转变是漫长的,在各国剑拔弩张、虎视眈眈的局面下,变得不可取。

除去当时的历史因素,孔子本身的理想观点也是太过于理想、不具有说服力。恢复周礼,以仁爱治国是孔子的理想。恢复周礼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礼乐崩坏的局面,以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推崇周礼,但对于周礼的内容,不加甄别地一一遵守。比如在电影里,孔子在朝见鲁君的时候,在殿外依旧行周礼叩首,略显得迂腐。而对于以仁爱治国的仁的含义,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但仁教确实可行吗?没有弊端吗?所谓克己复礼,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达到周礼的要求。虽然外在的行为可以被制定出来的条条框框所衡量,但人的内心,千万人的内心是深不可见、难以揣测的。以仁爱治国,是在赌人性本善,它将主动权交在百姓与官员的手中。以仁爱治国对于百姓而言,因为不会有损百姓的利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百姓,因此较为可行。而官员多数是有自我思想的知识分子,腐败者、野心勃勃者不在少数,会意识到克己复礼对自身利益的损失。他们若是从内心领孔子的情,或许会顺从孔子的观点,在行动中改变;他们若是从内心不认可,尽管在行为上敷衍着,却还是在暗地里我行我素。一旦事情败露,若按孔子的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狡猾者只需在表面上表现出忏悔感恩、在行为中更加得收敛约束以逃过一劫,而后依旧故态复萌。孔子是在以他的圣心在比他人之杂心,他又如何能了解千万人的内心是否真心地求仁尊仁呢?况且孔子的思想宣传是教条式的,流传的形式也只是对话形式的论语。在论语中,谈及什么是仁,怎么才能做到仁,为什么要求仁等等的回答都是寥寥几句。缺乏具体的阐述,因此并不让人信服。

孔子礼乐仁和的梦想终究因为历史的因素、自身的因素无法得以实现,而他本人其实也意识到路漫漫无尽头,却依旧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许到后来,坚持礼乐仁和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也许,他只是希望他的主张可以穿过历史的长河,在后人心中有哪怕几声的回响。孔子若是生在现代,该给他颁一个终生成就奖。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的末尾写了一句话: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孔子就是那类不愿意的人,一个被命运拖着走的人。他的理想与历史发展的洪流相背,而他执意“知其不可而为之”,以个人之力去挽历史发展的狂澜。这显然是以卵击石。我始终觉得孔圣人的圣不在于他教条式的仁爱学说,而在于他的那一份坚持。当所有人开始质疑,当所有人给予冷漠的态度,当所有人规劝你放弃时,你需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来说服自己不要放弃。在一个乱世,识趣的人抓住乱世的机遇博一番,失望的人归隐田园不问世事,可孔子却那样地痴迷于坚定于自己的理想。孔子及其弟子就像那一时代的异类,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却攀附不到一根河草,不情愿地被历史的洪流冲击着,只给世人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而这一背影已足以让后世歌颂。

作文七:《孔子观后感》2200字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电影就像一阕悠远的古筝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鲁国强大,怀有一腔报国热血;他机智勇敢,在夹谷会盟中不战而胜;他关怀弟子,有一颗善良之心……,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便率领众弟子背井离乡,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征途漫漫,道路坎坷,荆棘丛生。乱世之中,困难重重。

起初,孔子应邀来到卫国,卫灵公答应给他六万粟的俸禄。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却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并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正在一片小树林里休憩闲谈。这时突然涌来一群宋国百姓,他们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斧子,个个气势汹汹,一言未发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疯狂砍树。孔子与弟子们惊皇失措,但他们知道宋人是在驱赶他们,于是只好慌忙离开。

他们继续前行,途中,孔子的弟子向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问路。其中一个农民认出了正正襟危坐在车上看书的孔子,便大声讥笑他枉为“圣人”。孔子面不改色,但也只好忿忿离去。     在郑国,北风呼啸,大雪漫漫,天寒地冻之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被困在了山上的茅庐里。在这荒无人烟的地带,他们饥寒交迫地苦苦煎熬了好几日。

就这样,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艰难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他们传播“仁”的君子之道,四处游说诸侯实行仁政,赢得民心。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跋山涉水时的足迹,留下了他们侃侃而谈时的声音。可孔子终究是生不逢时,尽管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那么久,但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完全不容其主张。

到了晚年,孔子在十四年的风尘苦旅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但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自己的理想仍不言放弃。他归而不隐,广受弟子,仍不屑于教育弟子众人“仁”的君子之道,力求让每个人都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但最后,孔子还是在失意中逝世了。

尽管孔子的人生处处不如意,但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的。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

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旗帜。生活因理想而波澜壮阔,生活因实现理想的恒心而精彩美丽。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不易的。“彩虹,要经过雷电的激战才出现。理想,要经过困难的考验才能实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阻挠,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经过挫折的磨砺。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悬岩,我们都要去穿过,去履践;无论会经历多少黑夜,走过多少彷徨,我们都不能害怕,不能仓惶。我们要始终怀着心中

的理想,想信花儿总会开放。在千锤百炼之后,在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之后,我们才会迎来黎明破晓时的曙光,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胜利的掌声!

作文八:《孔子观后感》2000字

孔子

孔子已经上映很久了,不过我没有看过,大概是因为国产电影今年来的“累累战果”让我对此丧失了信心。但是我还是在思修课上静静的看完了这两个小时。

“这是一个伟大的孔子,也是一个失败的的伟大的孔子。”导演胡玫如是说。与其他诸如此类的电影与书籍不同,这部电影给观众的是一个平凡的学者,而不是一名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圣人。孔子会笑,会哭,有权势的巅峰,也有人生的低谷。这部电影中有着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因为他给我们塑造了孔子的另一种形象。

这是一个失败的孔子。在鲁国,孔子满心抱负,认为可以用自己的努力,用礼乐教化百姓,从而创造一个天下大同的世界。鲁君是赏识孔子的,所以他才可以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代国相的地位。片中表现孔子的另一方面就是堕三都,在我看来,孔子的目标不是推倒高高的城墙,而是粉碎羁押在民众身上思想的枷锁。思想自由了,生活才能自由。然而孔子又是不幸的,他太过于信任不能将国家权力掌握在手中的鲁君,所以才会被季恒子赶出鲁国。孔子问颜回,我错在了那里,颜回说,你错就错在将全部的理想放在了鲁君的身上。其实在描述孔子在鲁国的生活这一段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齐鲁会盟时孔子站在高台上引弓射箭,然后对齐君怒目而视的场景,真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啊!

接下来就是孔子的流亡生涯。很让我感动的是孔子的弟子们驾车追上孔子,一众人在漫天风沙中徐徐前进,长长的车队并没有让我有流亡的无力感,而是让我感觉到这是一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士仁人。一个老师,可以有那么多为了追随他的脚步而离妻别子,背井离乡的学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在卫国时导演加入了一些暧昧的色彩。子见南子。南子在话语中处处充满了对孔子的挑逗,孔子尴尬的表情让我忍俊不堪。但是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心头却很是沉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多么讽刺啊,世人误我、厌我、骂我,而知己者,却只是一个当时社会地位卑下的女人。这是孔子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孔子厄于陈蔡,这里有个师徒共食一碗马肉汤的场面,虽然说这是导演为搏取观众感动而加入的狗血桥段,但是看到师徒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想到了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有着高远志向的人即使在困窘中也可以自得其乐,也许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吧。

孔子有弟子三千,能者七十有二。在我看来最为出色的弟子就是颜回。也确是如此,孔子看待颜回比看待自己的儿子还要重要。颜回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是可以将孔子的道传下去的人。在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看来,传道远重于传代吧。正因为颜回懂孔子的道,所以才会一次次深入冰冷的河水中收取简书,直到消失在河水中。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颜回爱孔子的大道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其实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思考一下,对于文人来说,文化的传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颜回死后,对于这个事实已经非常明白的孔子为什么抱住他的尸体四个时辰还不放开,这是对于自己最爱的弟子死亡的痛苦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迷茫。还有在流亡过程中,子路也死了。他是在履行对于卫君的承诺时死的。“君子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在子路倒下时,还不忘孔子的教诲戴好帽子。“执政者,外

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这才是一个君子的品行啊。我不由的想到后世一个也是为里理想而受尽苦难得人说的一句话: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子路的死让我感到沉甸甸的。

电影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

孔子号称“述而不作”,但是《诗》《书》《礼》《乐》中饱含了他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春秋》一书,孟子赞曰:“乱臣贼子惧”。一言以示之。自己的道自己的理想能在逝去之前得到实现,对于孔子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吧。“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就去改变自己的内心。”孔子做到了,他用自己饱满的内心给了世人答案。

整部影片细腻的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孔子,失败的孔子,伟大的孔子。说他平凡,是因为他也有和常人一样的小瑕疵,小爱好,爱喝酒好武术,对于别人的认可过于看重;说他失败,是因为“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从哪方面看都无比失败;说他伟大,是因为尽管失败,饱经风霜苦难、尝尽世间冷暖中周游列国十四年,也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奠定了领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

看完之后,我在想,这部电影是不是应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在如今很现实的现实中,我们在面临梦想与生存的冲突时,到底该如何抉择?我还不够成熟,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选择,所以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我想,这应该引起每个观影者的思考。

《孔子》不是一部很完美的电影,但是可以带给我们触动的,可以为我们塑造一个不一样的圣人的,可以带给我们思考的,那些不足的地方都可以被忽略,只余下只属于自己不同的收获,不是吗?

作文九:《《孔子》观后感》700字

《孔子》观后感

在周润发主演的《孔子》中,处处都体现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如孔子与弟子们一同饮酒时,是将酒杯一个传给一个的;还有孔子在君主面前行礼作揖时,动作幅度很大,十分规范;孔子被受官时,认真遵循周礼拜了三拜„„而且片中还还原了子见南子的情景,在这个场景当中也深刻体现了孔子的重礼的思想,当南子提到诗经中的句子时,孔子认为诗经所表达的是思无邪。《论语》有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正是《诗经》里的篇章说明孔子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都有其可贵的价值。当然,这一片段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临离开之前,送了南子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在孔子离开南国的同时,南子被刺杀了,她临死之前露出笑容,估计是想到了孔子送她的这句——早上领会了人生道理晚上就可以死了。这也表现了孔子对仁礼道德的看重。而这从一定角度上反映出儒家思想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而在基督教的首先是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完善不是为了他人,而是最终回归到天国那里,也就是说人的意义体现在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最终要在上帝那里得到自己的证明,这是超世俗化的。虽然基督教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排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之后,但基督教也着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核心建立基本信仰。 在电影中,孔子为了中国的和平,虽为一介书生,但一路奔波,我感受到的却是如巨浪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伟大的时代,处在时代的潮流之中,屹立不倒,而是引领潮流。孔子四处奔波,贯彻任的理念,而这正与基督教中的信望爱相似。“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正与“克己复礼为仁”相似。

作文十:《《孔子》观后感》900字

致敬先贤

——《孔子》观后感

四年级六班 李嘉宇

《孔子》讲述了孔子与齐国、鲁国以及卫国之间的故事,它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

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

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

看完影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指导老师:陆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