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市乘势而上开启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重要窗口”模范生使命担当,按照“六争攻坚、进位争先”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深入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13511”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要素供给,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

主要预期目标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着力推进9个方面、38项工作:

一、突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粮食生猪等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切实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更好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紧压实“米袋子”责任制,落实党政同责,共同抓好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75万亩以上,总产量13.98亿斤以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完善落实耕地保护机制,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启动补建项目8.62万亩,严格制止耕地抛荒,促进抛荒耕地复耕。稳定粮食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双季稻,推广稻鱼(稻虾)综合种养、粮经轮作等优质高产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种粮效益。

(二)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六化”引领,突出抓好新建养殖场建设投产和现有养殖场改造扩容,加快恢复生猪产能,力争完成生猪存栏83万头任务。强化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压实属地管理、防疫主体和部门监管责任,落实落细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监管,保障肉品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

(三)优化蔬菜水果品种结构。以优质高效、特色精品为导向,优化蔬菜生产布局,丰富产品种类,扩大特色品牌影响力,抓好本地居民消费常见品种、不耐储运叶菜品种种植,确保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13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220万吨左右。巩固提升**葡萄、**杨梅、**水蜜桃、**柑橘、**白枇杷等区域优势水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精品果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四)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实施渔场修复振兴行动,大力推进海洋捕捞转型升级,发展远洋渔业。实施“蓝色渔仓”建设工程,优化水产养殖区域布局,推进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大黄鱼和中华鳖等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推进海水网箱养殖设施改造升级,提升水产品产出能力。全市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00万吨。

(五)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启动实施现代种业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完善种业扶持政策,深化联合攻关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种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支持市种子公司、微萌种业等种业企业股改上市。加强种质资源库(保存库)和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建设,加大优势种业推广力度,打造**种业品牌。

二、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线,突出抓好农村疫情防控、“两进两回”行动、“肥药两制”改革和农业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一)全力抓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组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专班,实体化集中办公。抓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农村网格化管理,落实人员“五包一”责任制。指导加强农村地区物资储备,保障农村疫情防控需要。切实落实农村防控、村民防护、环境卫生三个方面“十项须知”。

(二)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完善“两进两回”政策体系和工作平台,全力畅通人才、乡贤、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建设一批乡村创业创新平台,为各类主体提供科技示范、技术集成、创业孵化、平台服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大农业农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培养造就一支以青年、乡贤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农村经营队伍。

(三)深化拓展“肥药两制”改革。以深化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施用改革为引领,加强农业投入品数字化精准管控,推广应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绿色经营模式,实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循环化。创建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4个、化肥农药定额制施用示范区各10个、培育试点主体400个、示范农资店40家,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11条。开展水产、畜牧养殖用药减量试点,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2个、示范场36家。

(四)切实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渔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落实渔业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切实抓好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6月底前完成提前淘汰报废变型拖拉机工作。完善农家乐休闲农业制度规范及应急预案,落实安全管理措施。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一证一码”规模主体全覆盖,市级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三、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构建农业集聚发展平台。制定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成立“4566”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专班。分级分类推进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集成政策、项目、资金、力量,着力打造乡村优势产业集群。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主体入园投资兴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谋划在主产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深化产加销一体化建设,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拉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施农产品加工环节减损增效行动,支持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1%。

(三)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优化休闲农业布局。组织开展农旅融合示范点评选,举办农家特色小吃大赛,编制农家乐休闲农业宣传册,打造休闲农业旅游风景线,全市农家乐和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90亿元。

(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完善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工程,整县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培育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示范性家庭农场4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

(五)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做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支持特色优势农产品申报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办好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加强农业品牌营销,组织400余家企业参加境内外农业展会,计划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展示中心2个、特色优势农产品集中展示点10个。

四、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全域化统筹打造,组织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工程,扎实推进农房改建、村庄有机更新、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美丽宜居乡村新格局。

(一)高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保持农村环境常态化的干净、整洁、有序,着力破解城乡结合部环境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健全分级分类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系统,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运维管理,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村20个、巩固提升村500个以上,新增市示范镇15个、示范村50个。推进农村公厕服务提升,全面推行“所长制”,创建省级星级农村公厕200座以上。加快推进美丽乡村设施标识建设。

(二)深化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突出整体提升、功能优化、集聚发展,因地制宜,精准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推进山水林田路房系统提升,打造山区平原水乡滨海各具特色美丽乡村风线。新增省级达标村600个、特色精品村30个,创建省级标杆县1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风景线6条,建成小集镇式中心村10个。

(三)彰显乡村人文特色。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推广文化润村、艺术赋能振兴乡村等做法,激活乡村传统元素,提升乡愁乡韵。鼓励从美丽庭院建设等家庭型小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涉农项目等方面入手,提升村民品味。组织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活动。

(四)推动美丽乡村全域提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打造山区平原水乡滨海等各具魅力的美丽乡村组团,统筹片区内资源要素,发挥龙头精品村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治、项目共建。衔接大花园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打造滨海风情、多彩四明、拥江揽湖、江南水乡四大组团区域。

(五)大力推进村庄经营。发挥美丽乡村的功能,加快完善美丽环境与美丽经济转换通道,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产村融合、资源激活等村庄经营模式。坚持“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服务多维化”导向,大力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大力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以历史文化村落、景区村庄、农家乐集聚村等为重点,增加乡村夜经济产品供给。

五、加快数字“三农”建设

主动对接省市数字平台,加快推进数字乡村系统集成应用,拓展数字乡村创新应用场景,引领**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一)推进数字乡村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编制数字乡村数据资源目录,制定数字乡村数据采集、交换标准,初步构建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完成42个涉农业务系统存量数据打通汇聚,打造农业农村资源全域时空信息“一张图”。加快推进核心业务数字化,数字赋能提升“肥药两制”、渔船精密智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低收入农户帮扶等业务系统。

(二)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0个,示范带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100个。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程工程,做大做强“网上农博”,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

(三)推进乡村服务数字化建设。推广应用“*(甬)农码”,打造乡村数字化移动端统一服务窗口,力争“*(甬)农码”赋码量达8万次以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公共厕所等领域美丽乡村智慧治理示范建设。依托省平台推进“跟着节气游乡村”等场景应用,加快全市农家乐(民宿)数字化转型升。

六、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紧紧围绕“两个高于”的目标,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形成提升乡村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稳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精准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多元增收格局。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入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壮大乡村新时代工匠、电商直播、经营管理等人才。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生态,健全众筹、股份合作等创业机制,支持农村能人带动普通农民合作创业。

(二)构建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机制。深化组团式帮扶机制,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全覆盖,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一书记等作用。加强产业精准扶持,确保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巩固拓展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并建立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推广村庄经营、飞地抱团、强村公司等做法,建立完善集体经济项目库,加强村“三资”管理,盘活村级集体存量资源,增加村集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促进山区海岛等区域协调发展。针对山区、海岛发展面临的环保硬约束等突出问题,协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山区、海岛生态治理保护、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品质提升,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七、加快农村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创新城乡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实现土地、人才和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深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质押贷款。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和改革,支持**县开展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努力在宅基地登记管理、上市交易、抵押贷款、权益风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农村建房“一件事”办理。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股权权能,探索完善成员资格界定、股权继承和有偿退出等机制。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交易体系,细化股权抵质押办法,重点推进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推进农村综合集成改革。支持**县先行开展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按照项目集成、要素集成、政策集成的改革要求,加强涉农领域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积极推荐条件成熟的区县(市)争取列入省级试点范围,推动面上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集成性。

(四)推动监管方式变革创新。深化涉农领域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优化农业农村发展营商环境。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权责明确、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积极创建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窗口),加快推进执法监管数字化转型。

八、推进乡村“四治”融合

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社会服务和民主参与,增强农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强化党建引领,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拓展选才的视野,从乡贤、致富能手、退役军人中选拔优秀村干部人才。开展新当选的村书记、村干部轮训,切实提高新班子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村级后备人才储备及年轻干部培养。

(二)深化乡村治理。深入实施乡村治理三年行动,建立健全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村级治理架构。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深化拓展“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内涵外延,推广“五小工作法”“诚信指数”等经验做法,抓好2个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建设,新增省级善治(示范)村280个以上。

(三)探索乡村智治模式。选择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村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统筹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和物联网、视联网等数据信息,实现村区数据化、智能化管理服务,推进乡村整体智治。

(四)推进清廉村居建设。聚焦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领域,完善村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持续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严查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切实抓好帮扶促进领域作风建设,防止基层“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九、加强“三农”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三农”干部的思想意识、治理能力、思路办法和作风状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一懂两爱”的“三农”铁军队伍。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运用历史思维、立足全局高度、着眼斗争需要、守牢安全底线,从讲政治的高度看“三农”抓“三农”。坚持真抓、真管、真练、真干,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三农”各项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二)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持续抓好市委巡察反馈意见和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突出惠农政策落实、选人用人、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项目招标、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排查廉政风险,制定完善防范措施,推动主体责任落实落细。

(三)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担当有为、务实创新、敬业奉献、团结奋进”的农业农村精神,深入一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四)加强农业农村本质建设。制定实施农业农村本质建设年行动方案,系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质能力、本质基础、本质制度、本质机制建设,分专项、分领域形成基础数据库。系统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编制乡村振兴年度任务清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统计制度,开展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统计核算工作。加强“三农”智库建设,强化前瞻性研究。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使命担当,昂首奋斗、砥砺奋进,以争先进位的激情、主动攻坚的姿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为“十四五”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