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字【《余光中》3000字】

作文一:《余光中》3000字

小谈余光中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摘要:余光中,一位生长在大陆,成名于宝岛台湾的著名作家,以一首浓浓的《乡愁》为我们所熟悉,所喜爱。的确,纵观余光中的诗歌,其中蕴含着各种丰富的情感。本文浅浅地分析了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三种情感,分别为故乡情结、爱情情怀,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和对人生的理性感悟情怀。

关键词:余光中   乡国情怀  浓浓亲情  理性感悟

余光中,一位生长在大陆,成名于宝岛台湾的著名作家,以一首浓浓的《乡愁》为我们所熟悉,所喜爱。的确,读余光中的诗歌,我们往往很深刻得感受到,他的诗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他的诗歌所蕴含的那种情感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十分复杂的。在此,我想要通过解读他的某些诗篇,来谈谈他的诗歌所蕴含的几种情感。

一. 故乡情结爱国情怀

作为一位血液中流淌着古文化汁液的浪漫诗人,余光中诗歌中乡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乡愁”。我觉得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是他精神和情感的象征。不过他的乡愁诗不仅仅止于对故乡、故人的思念的表达,更包含有对国家统一、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因而,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小儿女个人的哀伤情感,更有一种爱国的情怀,这是弥足珍贵的。我尤其喜欢他诗中出现的那些令人神往的目不暇接的古中国的意象,如长江、黄河、湘水、楚歌、屈原、

杜甫以及秦时月、汉时关和盛唐气象,这些古老民族辉煌的形象,似乎已经牢牢锲入了诗人的思想灵魂,成为他故乡情结、爱国情怀中的精神性资源。

余光中诗歌的乡国情怀首先浓缩在《乡愁》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作中。在广远的时空中,诗人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鲜明的意象,深挚委婉地表达了自我潜入骨髓、难以消释的离愁别绪,在具有历史长度的个人愁思中蕴含着具有深广思想内涵的那种民族情怀。从中,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一种长久离家,梦萦相思的愁绪:“小时候”,离家寄信,依仗邮票来沟通母子的思念;“长大后”,离家探亲,购得“船票”来抚慰夫妻的眷恋;“后来”有家难归,苦想“坟墓”来寄托对亡母的哀思;“而现在”,隔水相望,面对“海峡”来勾起归而未得的怅惘。就这样,诗人由似乎是个人的小事说起,一步步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的高度,海峡两岸,隔水相望,这是诗人的隐痛,这才是诗的制高点。

余光中诗歌的故乡情结、爱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骨髓,这种情怀在他的诗歌,或者说在他的思想乃至灵魂中成长。例如《春天,遂想起》这首诗。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很多很多,想到希望,想到新生,想到一年之季在于春,而余光中想到的是他记忆中的故乡江南。可见,故乡情结、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随时可以念起的,那么自然地一种感情。《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思念“江南”的诗,而故

乡情结、爱国情怀正是这首诗的灵魂。诗人自称“江南人”,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南京,母亲是江苏人,幼时经常游历杭州等地,更在于对挚爱祖国、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来说,“江南”是一个生命的符号,烙在心头永远无法淡忘。就像中国人自称“汉人”、“唐人”是由于永远无法忘怀汉唐的强盛和自信一样,余光中自称“江南人”正是因为难以割舍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江南”这个符号的生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人在孤岛的夜晚轻轻地叨念起这个词,滚滚涌入胸中的是文学赋予这一符号的所有美丽与温情。春天,诗人遂想起了儿时的江南,那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美景。满心的江南如漫天的烟花,照亮了孤岛游子远离祖国母亲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二. 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

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第二种情感是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在他的那些表现亲情的诗作中,既有对流落他乡的游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真实情怀的抒写,也有对孤苦伶仃、茕茕孑立的游子与妻子相亲相爱的叙说,还有对作为祖父的自我晚年与孙儿们在一起开心玩耍的描写,满含着对母亲的追忆,对妻子的依恋,对孙辈的挚爱。

在表现对母亲追忆,游子与母亲相依为命这类诗中,母亲的形象往往与祖国的形象重叠,乡情与恋母之情合二为

一。例如《招魂的短笛》和《登圆通寺》就都抒发了对母亲

挥之不去的追思忆念之情。《母与子》则以岛屿对大陆的依恋来喻指母子相依为命的真实情感,是献给母亲与祖国的双重恋歌。

由于独居孤岛,远离桑梓,形单影只,所以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感就显得弥足珍贵。在余光中的诗歌中,就又大量作品表现了夫妻间相依为命、忠贞相守的纯真情怀。例如《珍珠项链》就歌咏了与妻子三十年间相扶相守、坚如磐石的婚姻生活,充满了对妻子的赞美与谢忱。他以通篇比喻的形式,借贵重的项链来喻指、诉说幸福的婚姻生活的价值内涵、意义深藏。还有一首《悲来日》是对相守终生的夫妻未来阴阳两隔得预想与恐惧,写尽了夫妻间相依相守,心心相印的甜蜜。诗人以清雅的语言礼赞了纯真爱情对生命的提升。

作为父亲与祖父,余光中也写了许多表现他温情深藏、舐犊情深的诗作。例如《面纱如雾》一诗固然有白云苍狗、白驹过隙的人生慨叹,但更多的是情意缠绵、藕断丝连的父女情深,他抒写女儿成婚之际,诗人的迟疑不舍,体现了父爱的慈爱温蔼。《抱孙》描写了初降人世的外孙的纯真之美,流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为孙女祈祷》则将对“七日之婴”的孙女的挚爱转化为真诚的祝福。

这就是余光中诗歌中浓浓的亲情传统,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浓浓的亲情,有了亲人们的爱与理解,他的诗歌创作才充满了情。

三. 对人生的理性感悟情怀

在阅读余光中诗歌过程中,我发现他晚年的一些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理性的感悟。或许是人到晚年,更有了一种参透人生,单薄睿智的情感。余光中早年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又兼学贯东西,敏于思考,因此在对过往人生与自然万物的参省时,他多有灵颖玄远的感悟。

例如《三生石》四首就充满了回望幸福婚姻生活时对纯真爱情的领悟。余光中在《找到那棵树》里就认为:婚姻是彼此互靠的一棵树,树根就是那弥久的爱情;在《红烛》中则认为,爱情就是照耀漫漫人生的“红烛”,是艰难人生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爝火。《宜兴茶壶——谢柯灵先生》表达了置身于苍茫人海,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后对纯真友情的领悟。《六把雨伞》分别表达了对遗忘、音乐、记忆、亲情、友情、爱情的理性领悟。《夸父》则对传统思维定势中充分肯定的“夸父追日”的执着精神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借用神话故事阐发了积极用世、灵活变通、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的领悟。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老师课上给我们分析的一首《白玉苦瓜》。这首诗是余光中经过不断尝试、追求而走向成熟后的一篇代表性作品。诗篇撷取了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白玉苦瓜”这一特定的意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积聚在心中的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挚爱

祖国的情愫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深深地融入所咏叹的历史文物中,并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我觉得这首诗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它传达了作者对民族光辉而充满灾难的历史的理性审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从这只“苦瓜”在时光之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的形象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艺术永恒的理念的闪现。我们从这只“苦瓜”“曾经是瓜而苦”到“成果而甘”的艰难历程里又完全可以领悟到“毛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都必须经历“日磨月磋”的启迪。这就是余光中这一睿智的老人用他那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的。

这就是我读余光中诗歌读出来的三种情感,也许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还不止这些,在这我只是作了粗鄙的分析。此外,我感到余光中诗歌蕴含的情感都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有关。余光中的名言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足可以看出他在内心情感和个体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内核的依恃与固守。

作文二:《余光中》2600字

余光中(1928- ),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

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璨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但其曾经在1960,1970年代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但这并不为大陆读者熟知。

【年代】:现当代

【作者】:余光中

【作品】:乡愁

【内容】: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一.一.二十一

评价: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余光中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作文三:《余光中》3900字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1980.4.26)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 1 -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喧嚣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铛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声痴痴的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规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1980.4.27) 念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现在你已经绝对自由了 从前你被囚了六十二年 你追求的仙境也不在药炉 也不在遁身难久的酒壶 那妙异的天地

开阖只随你入神的毫尖 所有人面鸟心的孩童 远足一攀到最高峰

- 2 -

就觉得更远的那片锦云 是你仿佛在向他招手 现在你已经完全自由 列圣列现在孔庙的两旁 肃静的香火里暗暗的羡慕 有一个隐者自称楚狂 不饮已醉,一醉更狂妄 不到夜郎已经够自大幸而贬你未曾到夜郎 愕然回头儒巾三千顶看你一人无端地纵笑仰天长笑,临江大笑

出门对长安的方向远笑,低头 对杯底的月光微笑 而在这一切的笑声里 我听到纵盛唐正当是天宝 世人对你的窃笑,冷笑 在背后起落似海潮 唯你的狂笑压倒了一切 连自己捶胸的恸哭 你是楚狂,不是楚大夫 现在你已经绝对自由了 儒冠三千不敢再笑你 自有更新的楚狂犯了庙规 令方巾愕然都回头 (1980.5.8) 梦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呼为剑气 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夸父逐日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 3 -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汨罗江神 汨罗江神,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 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 只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 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 百舸争渡,追踪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

- 4 -

旗号纷纷,追你的不仅是 三湘的子弟,九洲的选手, 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 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 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诗人, 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 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 淡水河边吊屈原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拥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汩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做尘土, 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

余光中诗歌

急鼓!可爱的三闾大夫! 滩滩的龙舟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秭归祭屈原 莽莽草木,滔滔仲夏 日在毕宿,人在三峡 大江东去,烈士淘不尽遗恨 又是剑挂菖蒲,香飘角黍 鼓声将起,龙舟待发 翼然欲飞,两舷的排桨 只等令旗一挥,就破波泼浪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他手捻兰花,翩然两袂 乱发长髯,任江风拂吹 眼神因不胜远望而受伤 迢迢望断郢都的方向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他沉吟叹息在汨罗江头

- 5 -

国破城毁,望不见郢州 遑论上游更远的秭州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怀王不返,秦兵不退 帝遣巫阳下界来招魂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徘徊 江湖满地,下游更阻于沧海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逍遥  让苏轼去牧羊,昭君去和番 魂兮归来,上天或下地 都非你耿耿之所甘 你的归宿是三楚才心安 心挂在故国隐隐的雉堞 你是鲑鱼,逆泳才有生机 孤注一跃才会有了断 如你,我也曾少壮便去国

《乡愁》虽短,其愁不短于《离骚》 你阻于江湖满地,我阻于海峡中分 你顺流而下,如江水不回头 我又何幸,少壮出三峡,还金陵 浮槎渡海,临老竟回头

余光中诗歌

回头竟有岸,溯你的泪痕斑斑 下汨罗,过洞庭,历江陵 逆荆州与宜昌而上,来祭秭归 从汨罗江畔你披发投水 到秭归家门你赤体投胎 从国士吞恨到啼婴发声 把一生的悲愤倒收起来 来你的庙前行礼祭拜 蒲剑抖擞,犹似你的气节 角黍峥嵘,岂非你的傲骨 两千三百多年前,你奋身一纵 成清流,上游一直到下游 江水浩浩因你而清浏 非沧浪之水濯你,是你 明矾如砥,镇净沧浪 听,鼓声捣耳,千楫如梳     你早已修炼成不朽,江神 不再是落魄的三闾大夫 问所有的樵夫,渔父, 所有的尖粽,所有的艾草 所有的选手,所有的龙舟 这已是无人不信的民俗

问所有的水族,所有的荇藻 所有的芙蓉与兰桨桂棹 乱曰

秭归秭归,魂兮来归 端阳佳节,雄黄满怀 历史的遗恨,用诗来补偿 烈士的劫火,用水来安慰 淡水河边吊屈原1951年)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 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

- 6 -

余光中诗歌

急鼓!

可爱的三闾大夫! 滩滩的龙舟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水仙操——吊屈原 (写于1973年)

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洁癖 一种高贵的绝症 把名字投在风中的 衣带便飘在风中

美从烈士的胎里带来  犹佩青青的叶长似剑  竞渡

鼓声和喝彩声中 夭矫矫竞泳着四十条彩龙 追逐一个壮烈的昨天 防波堤上的龙子龙孙 如果齐转过头去 也许就眺见惊波的外海 另一种竞渡正在进行

对着对着传说中的悲剧

逆风的呼声和哭声,谁听见? 而只要风向不变

龙船总不会划出海去,难民船 也不会贸然闯进港来 且尽兴欣赏今天的竞赛 漂给屈原

(写于1980年)

二十四桨正翻飞,鳞甲在鼓浪 彩绘的龙头看令旗飘扬 急鼓的节奏从龙尾 隔了两千个端阳

从远古的悲剧里隐隐传来 龙子龙孙列队在堤上

- 7 -

(写于1989年)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

余光中诗歌

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 冤缠荇藻怎洗涤得清? 千年的水鬼惟你成江神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 你流浪的诗族诗裔 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凭我一哭——岂能为屈原招魂? (写于1993年)

不是岁月,是整条江河 你顶撞高潮,推得太猛了 把整条汨罗的来势汹汹 竟举过你高傲的额顶 举过你高傲的额顶 在忧愤纵横的额纹上

- 8 -

裹一条水殇的白头巾 把一个凄漓的情意结 年去年来结成了五月 不甘的英灵啊,今年的五月 该去怎样的逆流滔滔 怎样呼啸的漩涡里寻找 寻找你呢?当三峡危倾

作文四:《余光中_450字》400字

初识余光中,则是他感人肺腑的《乡愁》,知是一个诗人,一个饱满浓浓情意的游子,渴望越过那湾浅浅的海湾。在识余光中,是那意味深长的《听听那冷雨》,冷雨顺着夏门街的幽幽巷子,一直淋漓到我的内心。  也正是那一季又一季的冷雨,敲打着那巷底绵绵思绪。他的心底苔藓有多厚?我不知,但厦门街的雨巷他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那狭长的巷子延伸,似乎不是从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可前尘隔海,只剩有再听听那冷雨,我想,不尽的冷雨淋透了一个游子的赤子之心。他是江南人,从金陵年少到川娃,再渡海,印证了那个年代的风波。  辗转五十年,半个世纪,才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地方,可年幼的记忆却迷失于现代,朦胧中却见沧桑巨变,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者,不知要经历多少岁月的滑落,多少流水的印刻。那天,他怀着虔诚的心,一步又一步,一阶又一阶,登上中山陵,他感慨不已,他也只能感叹。“到乡翻似烂柯人”,更何况多少年来,萦绕在心头的记忆,虽然近在眼前,却似隔着前,却似隔着千水万水。想起他的诗,《与水草拔河》,他哪是在水草拔河,那分明是自己。

作文五:《余光中》10800字

余光中7分 开放分类:中国现代文学家南京大学在聘兼职教授

目录

1 简介

2 作品风格

3 人物评价

4 作品集

5 诗作赏析

6 感情生活

展开全部

1 简介

2 作品风格

3 人物评价

4 作品集

4.1 诗集

4.2 散文集

4.3 评论集

4.4 翻译作品

5 诗作赏析

5.1 《乡愁》

5.2 《白玉苦瓜》

5.3 《等你,在雨中》

6 感情生活

6.1 初识

6.2 相爱

6.3 婚姻生活

7 年表记事

收起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余光中(1928-),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 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 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 长。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 余种。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传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青年时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

1945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

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 系。

1950年五月到台湾,9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两年后毕业。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10月, 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1956年与范我存女士结婚,后育有四个女儿。年间先后任编译官 及大学教职。

1958年到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毕业后回台任教。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曾两度赴美任多间大学客 席讲师。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 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9月离开香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十月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8 年起余氏担任梁实秋文学奖翻译评审一职,对之策划、推动所耗心血非常多。

1991年十月于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 会,并接受该会颁赠的荣誉会士衔。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作品风格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 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在台湾早期的诗 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 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 ,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

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 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 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余光中-人物评价     余光中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 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 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此外,中央电视台《读书时 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也曾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 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 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 海外出版。

余光中-作品集     余光中手稿

诗集

《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 乐》 《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1949—1981)、《隔水观音》、《春来 半岛》、《紫荆赋》、《梦与地理》、 《安石榴》、《双人床》、《五行无阻》、《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

散文集

《左手的缪思》、《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散文选》、《青青边愁》、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水呼渡》、《日不落家》。

评论集

《掌上雨》、《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梵谷》、《井然有序》、《蓝墨水的下游》。

翻译作品

《梵谷传》、《老人和大海》、《英诗译注》、《美国诗选》、《 New Chinese Poetry》(《中国新诗选》)、《英美 现代诗选》、《 Acres of Barbed Wire》(《满田的铁丝雨》)、《录事巴托比》、《土耳其现代诗选》、《不可儿戏》、《温夫 的扇子》、《The Night Watchman》(《守夜人》)、《理想丈夫》。

余光中-诗作赏析

《乡愁》

《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名作之一。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表示 ,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 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 句。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慰。” 。 余光中手稿《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 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寻根诗篇。诗人在故宫博物馆看见一件古代文物,白玉雕琢成的苦瓜,于是触发灵感,展开了想象。

第一节极写苦瓜的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它千年的酣睡,它从从容容、自自在在地成熟,都显示出它不再涩苦,而这样美丽饱 满的苦瓜,是由古中国的乳汁一口一口喂养、培植而成的。“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之句,用得很妙,将无生命之死物,写成了 有生命之活物。这样的诗句既是苦瓜饱满圆润,在观者眼睛里产生的一种幻境似的滑溜溜的光泽,也是拟人

化手法将物体活化的手段。“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之句,把物体写得十分净洁鲜活,虽是千年古物,不但一尘不染,而且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一个“翘”字,将生命的活力贯注其中,使诗和物都有了鲜嫩和强劲的生命感。诗的第二段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诗人用隐蔽的 手段将苦瓜拟人化为一个婴儿,而祖国的沃土是母亲。母亲敞开胸脯,婴儿向母亲的胸脯上匍匐,他用蒂用根饱饱地吸吮着母亲的 乳汁恩液。虽然经过许多苦难,经过战火的烧烤,经过铁蹄的践踏,经过履带的重压,但是,它奇迹般成长,而且没有留下伤痕, 这里显然不是单单地写白玉苦瓜,而是在写由祖国母亲的乳汁哺育长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诗人的功力在于写苦瓜意不在苦瓜,写象征物,但又不脱离物的本体,似真似假,似假似真,于是艺术的强大魅力油然而生。诗的结尾处又回复艺术本身。雕塑家的巧手经过千刀万凿,给白玉苦瓜以艺术的灵魂,“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方面肯定艺术创造的永恒价值,每次欣赏这样的成果都将给人以甜蜜,另一方面寓意祖国母亲,养育了这样的儿女,恩重如山,永留青史。

《乡愁》《白玉苦瓜》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 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是涩苦

日磨月磋琢出 深孕的清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 断向外膨胀

充实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茫茫九 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

一任摊开那无穷无尽

硕大似记忆母 亲,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 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踏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辗过

一丝伤痕也不 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 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 换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

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 恒引渡,成果而甘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在回归传统时他并不抛弃 “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 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 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 ,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 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幻觉本应 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了,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笔锋陡转,却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 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 诗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 无限相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 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 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 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附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象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 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余光中-感情生活     与家人合影

初识

1956年,余光中与范我存在台北举行婚礼。这年余光中28岁,范我存25岁。他们的母亲是堂姐妹,因此他们是远房表亲。

抗日战争胜利,17岁的余光中跟随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妈家中巧遇范我存。当时范我存14岁,眼前这位表哥“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她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于是不免多瞄了他几眼。

年轻时期的范我存,她皮肤白皙、五官清丽,虽柔弱多病,外表楚楚可怜,可是却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深受舅舅们疼爱,众多表兄姐也把她当作亲妹妹一样爱护。

余光中对范我存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也关心,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余光中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自己翻译拜伦的作品。范我存收到刊物,虽然不太懂诗歌,但仍被余光中的文采所折服。

相爱

1949年初,范我存随一个远房亲戚来到台湾。她因为有肺病不能入学,所以学历并不高。1950年6月,余光中随家人从香港来台湾。不久,余光中再次见到范我存,他后来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瘦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

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点书呆气。但余光中与范我存不顾各自家长的反对,从知己发展成情侣。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华横溢,内涵丰富,稳定,可靠,富同情心。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小有名气,范我存对他爱慕有加。年轻的余光中,在那段炙热的爱情时期,曾用一柄小刀,在厦门街自家院子里的枫树干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爱,M是咪咪。

而余光中也在范我存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尤其是凡高的作

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开始认识的。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范我存欣赏。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在江南和四川的童年和少年,逃难的艰苦。他们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一直到今天,他们之间仍用四川话交谈。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有时候会骑脚踏车到淡水河边、永和的竹林中去。

1955年,余光中开始翻译《凡高传》。他在白纸的正面写译文,反面写情书,然后寄给范我存,由她誊写后再寄回给他。前后11个月,全文30多万字全由范我存陆续誊写在有格稿纸上,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华晚报》发表。

“她了解我,对文学艺术富有敏感和品位,这是最吸引我的特质。”余光中回忆当年恋爱的心情,满是温柔。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范我存结婚。在中山堂摆了15桌喜宴,宾客包括梁实秋、夏济安、蓝星诗社的诗友及余光中的同学。

婚姻生活

范我存婚前的娇柔羞赧,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身体素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渐渐强壮起来。从1958年到1965年,7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唯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余光中幸福地把她称为“小袋鼠的妈妈”,说“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对于丈夫的文学活动,范我存始终坚持参与。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余宅,文人荟萃。范我存为了维护余光中创作,竭力营造一个宽阔的艺术空间,凡能做之事,均一手包办。在女儿幼珊的印象中,余光中从来没去过他们学校,可能连一个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而他们也一直认为这很正常。“他全部的精神和时间都放在文学上,生活的琐碎细节根本无法进入他的世界。”

范我存把全部心力都奉献给了家庭,直到孩子大了,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她喜欢赏玉买玉,慢慢成了行家。到高雄后,渐渐有人找她讲玉,她便在城里的别屋开班授课。范我存乃下功夫不断读书自修古玉及历史知识,她的口才本来就好,讲起课来,引人入胜。后来“高雄市立美术馆”成立,范我存自动申请当义工,担任美术馆导览,颇受欢迎。

范我存这样评价余光中:“结婚后,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赖我,虽然他不是常会说甜言蜜语体贴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动来表示对我和孩子的爱。”

余光中这样评价范我存:“她的优点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们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业、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们不但有共同的兴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么会不稳固呢?”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这就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

余光中-年表记事     19岁就读金陵大学1950年5月底去台。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台大毕业。

1956年,东吴大学兼课。9月,与范我存结婚。

1958年6月,长女珊珊生。7月,丧母 。

1959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回台任师大英语系讲师。6月,次女幼珊生。

1961年,与国语派作家在《文星 》展开文白之争。赴菲律宾讲学。在东吴、东海、淡江兼课。5月,三女佩珊生。

1963年12月,范我存产了一子,夭折。

1964年,赴美讲学一年,先后授课于伊利诺、密西根、宝夕法尼亚、纽约四州。 1965年,任西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 授一年零3个月,四女季珊生。

1966年,返台。升任师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课。

1969年,赴科罗拉多州任教育 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两年。

1971年,由美返国。升师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课。主持寺钟学院留华中心 及中视“世界之窗”节目。推广摇滚乐。

1972年暑假,应邀访澳洲两个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之邀,赴港演讲。转达任政大 西语系主任。

1973年,应香港诗风社之邀赴港演说。赴汉城出席第二届亚洲文艺研讨会,并宣讲论文。 1974年,应聘转任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两年。

1978年,出席瑞典国际笔会第43届大会,并游丹麦及西德。

1980年9月起,休假一年,回台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81年9月,出席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国际笔会大会。12月,出席中文大 学“40年代文学研讨会”,初晤柯巫与辛笛,并宣讲论文“试为辛笛看手相”。

1982年发表文“巴黎看书记”及一组评析游记 之论文棗“山水游记的艺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论民初的游记”。赴吉隆坡与新加坡演讲 。“传说”获金鼎奖歌词奖。担任《中国时报》文学奖评审。

1983年,诗集《隔水观音》出版。中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在 台出版。赴委内瑞拉出 席第四十六届国际笔会大会。

1984年,中译《土耳其现代诗选》在台出版。赴东京出席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不可儿戏 》由香港话剧团演出,杨世彭导演,连满13场。获取第7届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并以“小木屐”再获取金鼎奖歌词奖。

1985年 ,出席新加坡“国际华文文艺营”,担任新加坡“金狮文学奖”评审。先后赴马尼拉及旧金山主持文学讲座。《不可儿戏》在港重演十四场满座,继在广州公演三 场。暑假偕妻遍游英、法、西班牙一个半月。9月10日,离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

1986年6月 ,偕妻赴德国汉堡出席国际笔会,并畅游西德。

1987年5月,赴瑞士出席国际笔会大会。8月,三女佩珊与侯光华在台中举行婚 礼。 1988年6月,赴港,在中文图书展览会演讲。重九日,60大寿,在5家报纸发表6首诗,为自己庆祝生日。

1989年1月, 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艺术学院讲座。9月,赴加拿大参加国际笔会大会,并

应“加京中华文化协会”之邀在渥太华演讲。

1990年7月,在纽约主持长女珊珊与栗为正之婚礼,再往荷兰参观梵谷逝世百年纪念大展,并在巴黎近郊奥维梵谷之墓。

1991年2月,参加中山大学访问团访问南非各大学。4月,应邀赴港参加“山水清音·环保诗文朗诵会”。

1992年2月,父亲 余超英逝世。4月,赴西班牙塞隆纳出席国际笔会大会。9月,应北京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并访故宫,登长城。 10月,参加珠海市“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龚氏访问学人”。

1993年1月,福州《港台 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2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3月,赴纽约新生的外孙粟飞黄。4月, 会晤大陆歌手王洛宾,并由王洛宾 将“乡愁”一诗谱曲。5月,赴港参加“两岸及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6月,《二十 世纪世界文学大全》(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Continuum,New York)第五卷纳入一整页余氏 评传,由钟玲执笔。7月,主持“梁实 秋翻评奖”评审(自1988年迄1998年,11届主持此奖,从未间断)。8月,参加《联合报》短篇小说奖及《中国时报》散文奖评 审。接待湖南评论家李元洛来台 。9月,与高天恩赴西班牙圣地牙哥,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1994年1月,应菲律宾中正学院之邀赴马尼拉讲学一周,并在菲律宾 大学演讲。6月,参加藓州大学“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7月,在台北举行之“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专题演讲“ 作者、学者、译者”。8月,在台北举行的第15届“世界诗人大会”上专题演讲(Is the Muse Dead?)。9月,中山大学聘任为“中山讲座教授”。

1995年4月,受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名衔,此为阔别母校46年后首度返校。8月,孙女栗姝 婷生。10月,赴布拉格出席国际笔公大会。11月10日,台大50周年校庆,文学院邀讲来出校友演讲,主讲“我与缪思的不解缘”。

1996年11月,应四川大 学之邀前往成都演讲,并首次会晤流沙河。

1997年1月,香港举办“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应邀发表论文“紫荆与红梅如何 接枝?”,为香港作家讲命。2月,应马来西亚沙巴留台同学会之邀前往演讲。6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研究所钱学武以《余光中诗 主题研究》为硕士论文题目,取得学位。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7月,赴英国爱丁堡出席国际笔会大会,全家三代齐聚,畅游英国。 余氏伉俪继游比利时、卢森堡。8月,长春主办书展,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诗歌选集》及《余光中散文选集》共七岫 。应邀前往长春、潘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8月30日,在吉林大学演讲“诗与散文”,并获颁校客座教授 名衔。9月1日,在东北大学演讲“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发展”,并获颁该校客座教授名衔。10月4日,获取中国诗歌艺术学会致赠“诗 歌艺术贡献奖”。文建会出版《智慧的新传—大师篇》,纳入余氏评传。12月2日,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尔岸翻译教学研讨会“,应 邀发表主题演说。 1998年1月5日,应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壁枣余光中”影集。3月14日,香港RTHK电视台为香港文学节活动拍 摄诗作“珍珠项链”影片。4月29日,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研讨会在高雄中山大学举办,广州王晋民教授发表“论余光中的诗”。 6月5日,获颁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6月28日,吉隆坡马来西恶亚留台校友总会举办文华节,应邀前往发表专题演讲“国际化与 本土化”。7月1日,参加香港文学节,发表论文“一枝紫荆伸向新世纪”。

收藏 分享到:          顶[2] 编辑词条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hudong.。

附图 上传图片

参考资料: 《新天地》 2007年第期 《余光中经典而幸福的中国式婚姻》2 被引用:余光中已被如下媒体引用 我来补充 媒体:

标题:

URL:

作者:

日期:

保存取消 开放分类:我来补充 中国现代文学家 南京大学在聘兼职教授 厦门大学校友 各国人物 当代诗人 福建人 著名作家 诗人 开放分类:  [删除]  [删除]  [删除]  [删除]

[删除]  [删除]  [删除]  [删除] 同义词:同义词:讨论区

你想说什么?

你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基本信息

浏览次数:8621

创 建 者: 刀剑笑 助理主编

协作人数:15(历史版本)

最新协作: 莫小夏 兵临城下6 語祭 wealthxiaoxi 新文艺

人物基本信息

中文名: 余光中

籍贯: 中国福建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28年

所处时代: 现代

职业: 文学 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 金陵大学,台湾大学,厦门大学

宗教信仰: 基督教

成就: 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

名言: 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人难免会动情,如果控制得宜,也是一种智慧。

爱和美不一样:爱发生于实际生活,美却要靠恰好的距离。水中倒影总比岸上的实景令人着迷

代表作品: 《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乡愁》

还有未完善内容,

人物关系范我存配偶余光中编辑

地图相关词条蓉子 《乡愁》 郁达夫 席慕容 乡愁四韵 文学 戴望舒 巴金 蒙古 中国诗歌

流派

相关任务任务名 发起人  中国台湾作家 张文武

全国驾校查询

添加信息模块  title

作文六:《余光中》800字

格律诗时期

(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现代化的酝酿时期

(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留美时期

(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虚无时期

(1960-1961)

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新古典主义时期

(1961-1963)

以《武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近代中国时期

(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民谣风格时期

(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历史探索时期

(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炼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

(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作文七:《余光中》300字

1.碧潭 2.乡愁 3.天问 4.火浴 5.石器时代 6.或者所谓春天 7.星之葬 8.风铃 9.秦俑 10.纱帐 11.寄给画家 12.第叁季 13.等你, 在雨中 14.圆通寺 15.蜀人赠扇记 16.鼎湖的神话

17.梦与地理 18.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 19.戏李白 20.欢呼哈雷 21.当我死时 22.五陵少年

23.连环 24.向日葵 25.银叶板痕 26.海棠纹身 27.问烛 28.对灯 29.中元月 30.扬子江船夫曲 31.算命瞎子 32.下次的约会 33.永远,我等 34.狗尾草 35.乡愁四韵 36.招魂的短笛

37.黄昏 38.夜色如网 39.寻李白 40.春天,遂想起 41.月光光 42.蛛网 43.布谷 44.所谓永恒

作文八:《余光中》600字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5月到达台湾入台大外文系,毕业后进入军界。退役后进修硕士学位,并从事编辑与教学工作。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1967)。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1]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午10月15口——1841午7月27日)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

作文九:《余光中》3100字

母难日(三则)

之一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知道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晓得

我说了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呀

有着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的

我都记的

之二

快乐的世界啊

当初我们见面

你迎我以微笑

而我答你以大哭

惊天,动地

悲哀的世界啊

最后我们分手

我送你以大哭

而你答我以无言

关天,闭地

矛盾的世界啊

不论初见或永别

我总是对你大哭

哭世界始于你一笑

而幸福终于你闭目

之三 

每年到母难日

总握着电话筒

很想拨一个电话

给久别的母亲

只为了再听一次

一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

但是她住的地方

不知是什么号码

何况她已经睡了

不能接我的电话

“这里是长途台  究竟你要  接哪一个国家?”  我该怎么回答呢?  天国,是什么字头?  地府,有多少区号?  那不耐的接线生  卡挞把线路切断  留给我手里一截  算是电线呢还是若断若连的脐带  就算真的接通了  又能够说些什么  “这世界从你走后  变得已不能指认  唯一不变的只有

对你永久的感恩”

十年看山

十年看山,不是看香港的青山

是这些青山的背后

那片无穷无尽的后土

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  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  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  看山十年,恨这些青山挡在门前  把那片朝北的梦土遮住  只为了小时候,一点顽固的回忆  看山十年,竟然青山都不曾入眼  却让紫荆花开了,唉,又谢了  十年过去,这门外的群峰  在诀别的前夕,猛一抬头  忽然轻轻都涌到了眼里,猛一回头  早已青青绵亘在心里  每当有人问起了行期  青青山色便梗塞在喉际  他日在对海,只怕这一片苍青  更将历历入我梦来  ---凌波的八仙,覆地的大帽  镇关的狮子,昂首的飞鹅

讲缩成一堆多妩媚的盆景

再一回头,十年的缘分  都化了盆中的寸水寸山  顿悟那才是失去的梦土  十年一觉的酣甜,有青山守护  门前这一列,唉,无言的青山

把嚣嚣的市声挡在外面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秭归祭屈原

莽莽草木,滔滔仲夏

日在毕宿,人在三峡  大江东去,烈士淘不尽遗恨  又是剑挂菖蒲,香飘角黍  鼓声将起,龙舟待发  翼然欲飞,两舷的排桨  只等令旗一挥,就破波泼浪  去迎接远谪的孤臣还乡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江湖遍地,究竟他在何方  屈平其名,铮铮傲骨却不平  永不屈服是正则的脊椎  他佩的是长剑之陆离  戴的是高冠之崔嵬  他手捻兰花,翩然两袂  乱发长髯,任江风拂吹  眼神因不胜远望而受伤  迢迢望断郢都的方向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他沉吟叹息在汨罗江头  国破城毁,望不见郢州  遑论上游更远的归州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怀王不返,秦兵不退  帝遣巫阳下界来招魂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徘徊  江湖满地,下游更阻于沧海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流连

南溟浩渺,天低鹘没

让韩愈和苏轼去放贬  魂兮归来,西方不可以迁延  流沙千里,丝路漫漫  昆仑嵯峨,冰封崦嵫的鸟道  绝域让张骞和玄奘去探险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逍遥  戈壁无边,沙尘卷暴  让苏武去牧羊,昭君去和番  魂兮归来,上天或下地  都非你耿耿之所甘  你的归宿是三楚才心安  心挂在故国隐隐的雉堞  你是鲑鱼,逆泳才有生机  孤注一跃才会有了断  如你,我也曾少壮便去国  《乡愁》虽短,其愁不短于《离骚》  你阻于江湖满地,我阻于海峡中分  你顺流而下,如江水不回头  我又何幸,少壮出三峡,还金陵  浮槎渡海,临老竟回头  回头竟有岸,溯你的泪痕斑斑  下汨罗,过洞庭,历江陵  逆荆州与宜昌而上,来祭秭归  从汨罗江畔你披发投水  到秭归家门你赤体投胎  从国士吞恨到啼婴发声  把一生的悲愤倒收起来  来你的庙前行礼祭拜  蒲剑抖擞,犹似你的气节  角黍峥嵘,岂非你的傲骨  两千三百多年前,你奋身一纵  成清流,上游一直到下游  江水浩浩因你而清浏  非沧浪之水濯你,是你  明矾如砥,镇净了沧浪  听,鼓声捣耳,千楫如梳  像是争先要将你抢救

你却永远在我们前头

不懈的背影高冠巍巍  为我们引路,引渡,  告诉我们,切莫随众人共浊合污  你才是天问的先知,年年踏波为我们带路,指路  你早已修练成不朽,江神不再是落魄的三闾大夫  问所有的樵夫,渔父,  所有的尖粽,所有的艾草  所有的选手,所有的龙舟  这已是无人不信的民俗  问所有的水族,所有的荇藻  所有的芙蓉与兰桨桂棹  乱曰  秭归秭归,魂兮来归  端阳佳节,雄黄满杯  历史的遗恨,用诗来补偿

烈士的劫火,用水来安慰

可以想见晚年

太阳下山,汗已吹冷

五千年深的古屋里  就亮起一盏灯  就传来一声呼叫  比小时更安慰、动人  远远,喊我回家去

如果“五千年的古屋”指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那盏灯又指什么呢?谁在古屋里呼叫呢?喊我回家就是喊我回文化传统吗?这些问题固然不易解答,就连“太阳下山”、“汗已吹冷”也富象征意义。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

白发盖着黄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用“最母亲”形容中国,是余光中的创造。把中国最具母亲的性质、诗人和中国的关系如同母子、爱中国如同爱母亲等繁复意义浓缩成一个当作形容词用的名词:母亲。

《江湖上》同样体现了民歌结构的某些特点:

一双鞋,能踢几每街?

一双脚,能换几次鞋?

一口气,咽得下几座城?  一辈子,闯几次红灯?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一双眼,能燃烧到几岁?  一张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头发,能抵抗几把梳子?  一颗心,能年轻几回?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为什么,信总在云上飞?  为什么,车票在手里?  为什么,噩梦在枕头下?  为什么,抱你的是大衣?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  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作文十:《余光中》4200字

余光中:我43岁时写《乡愁》 仅花了20分钟 2014年02月11日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