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养老问题》5500字

作文一:《我国的养老问题》5500字

我国的养老问题分析

养老问题是我国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2亿,占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亚洲老年人的1/2。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2.21亿,占我国全人口的16%,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将达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4。我国将面临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一 ,农村养老问题分析

(一)我国农村养老存在问题:

1,家庭养老为主,农民对社会养老认识不足。受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与舆论基础,更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在1000名被调查了解的老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79.68%,子女供给占12.4%;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7.6%,感情抚慰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2.8% 。可见,在农村,家庭养老仍处于主体地位。与此相

对比,农民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认可。

2,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3,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快。虽然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6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都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然而,传统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下,逐步丧失了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约束力。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涌向城市,这一切必将使家庭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1,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文化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

2,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

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鉴于目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应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即农村应实行与城镇一样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当然,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还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城乡全面接轨。就全

国而言,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在城镇生活的老年人也遇到许多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社会工业化家庭结构和功能、人们的经济关系和价值等方面的变化,更多地老人愿意离开子女生活。然而,很多生活在敬老院或者老年公寓的老人并没有得到全方位的照顾。

二,城镇养老问题分析

(一)城镇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1,转制中的隐性问题。在养老金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或半基金积累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已经工作和退休的人员没有过去的积累,而他们又必须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那么他们应得的、实际又没有的”积累唁分就被称作养老金隐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相关联的债务是随通货膨胀和工资增长所增长的养老金,可称之为隐性附带债务。隐性债务是制度转变的内生效应,只要现收现付制向个人帐户积累制转变,隐性债务显性化就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2,个人帐户基金”空帐”运转问题。由于现在的退休者没有(或很少)个人帐户资金,又要按标准发放,社会统筹的资金远远不够支付退休群体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规定企业的统筹缴费率平均维持在20%,统筹资金不够支付时,可以向个人帐户透支。实际上,这是借用新收缴和积累的个人帐户的资金发退休金(现实行的仍然是现收现付制)。因为统筹资金和个人帐户资金是放在一起的,这为混用提供了方便。虽然个人帐户基金有一定的剩余和积累,但是

另一部分只是名义上的空帐。

3,养老金资金困难的问题。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中心是资金来源问题,在资金来源方面,引起政府部门不安的是新的资金收缴制度不能顺利执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企业拒缴、欠费问题严重。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各地不断出现拖欠养老保险费的问题。虽然各地不断加大清理回收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工作的力度,使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清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欠费现象有所好转,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具备缴费能力而拒缴社会保险费,其中包括已经上市的企业。(2)职工个人投保困难问题。职工个人承担养老保险投保的能力较低。据国家局公布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职工收入比较有限。目前我国居民在收入和分配方面出现了分化趋势,虽然企业职工的工资几次上调,但由于基础水平低,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经济基础仍比较脆弱。

4,关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不高,在企业转制、岗位转换过程中,某些国营和集体企业参保人员流失,中断缴费和保险关系;制度本身的遗漏,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的本地籍劳动力、外来劳动力,特别是建制镇以上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户及其雇工等并未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二)解决城镇养老问题的对策:

1,健全法律规章,实施“退休辅助计划”。尽管中国制定并颁布实施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其内容还有待完善。比如,单位和

社会组织缺少对即将步入老年的人的法律责任。许多人由于兢兢业业工作一辈子,闲暇时间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较少,矛盾也少;退休后不工作了,闲暇时间突然增加太多,感到无所事事,生活空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多了,矛盾也多了,退休后收入降低了,支出反而会因为健康等原因而增加,经济问题也出现等等。因此,大多数人对退休后的生活均有较多的不适应,从而导致生活幸福感低。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建立“退休辅助计划”,明确规定各单位或政府机构对临近退休人员的法律责任,开展辅助计划,这包括:第一,对临近退休的职工实施工作时间递减计划。如,退休前三年,第一年工作时间由每天8小时降为7小时,第二年降为6小时,第三年降为5小时。这样就使得职工对增加的业余时间有较好的适应。第二,开展理财知识培训,提升对养老金的使用效率。第三,开展老年健康知识培训,提升健康水平。第四,开展老年兴趣爱好培训,提升业余时间的有效支配能力,实现老有所乐。第五,开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培训,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提高对孙辈的教育水平,减少因此导致的与子女的矛盾。第六,开展老年人际沟通技巧培训,减少与其他老年人、与家人的矛盾与摩擦,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构建等。    2,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事业。将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社会福利机构扶持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以加强和扶持养老服务事业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的发展困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充分发挥社区职能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兴办养老机构,壮大养老服务事业,将居民居住群

的养老设施建成开放性、综合性、服务性的,兼顾日托、长期住宿、康复、护理等功能。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老年人社会救助保障机制。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和社会应努力提升老年人三大保障:第一,提升经济保障,使老年人的供养水平与时俱进。要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重视社会养老保障的体系建设,建立养老保障金的定期调整机制;加大贫困老人的救助力度,扎实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工作,此外,还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向贫困老人开展结对帮扶和慈善救助工作。第二,提升医疗保障,使老年人的医疗体系日臻完善,以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第三,提升合法权益保障。老年人的人格尊严是老年人权益的核心。老年人的人格尊严应该受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充分尊重。总之,要让老年人的生活处于“安全”、“平和”、“满足”的状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活着。

4,发展老年教育文化事业。建立老年大学能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老有所学问题。各乡镇、街道设立各类老年学校,建立老年活动室(点)。通过老年大学开展教育活动让老人转变观念,使他(她)们意识到在敬老院养老是正常的,不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儿。对老年人开展兴趣培养,使他(她)们“老有所乐”;各老年活动中心应做到每月有小型活动、季度有中型活动、年末有大型活动;组建各类老年社团组织,开展老年门球、篮球、登山、诗、书、画、歌、舞等科学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活动。

5,健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政府加大投入,按照养老发展趋势需要,健全社区养老机构,实现养老机构全覆盖。增强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特别是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关心照顾空巢家庭的措施和办法,鼓励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并建立健全街道或社区联系人制度,让联系人(志愿者)与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联系,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社区卫生部门应该拟定措施,定期上门为老人体检,对长期年老病人上门问诊、送药上门。

6,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中高职院校设立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进一步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事业发展需要。此外,还应将这类人才纳入公益事业队伍序列之中,从制度机制上留住这批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养老护理员规定为一个技术工种,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要加大养老机构和社区从事养老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切实增强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7,关心老龄人口,重视老龄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百善“孝”为先。“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老龄化社会需要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观念。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氛围,共唱和谐社会主旋律,老人们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作文二:《养老问题的总结》3000字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挑战。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不断增长的老年人数量、机构养老的缺陷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 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因此, 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 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 这将是未来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通过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分析, 提出在目前的境况下社区养老的价值及其优势。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城市社区养老  家庭养老  社区服务

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应该结合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使社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这种援助之手直接进入家庭,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老年人能够在家里,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使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其他成员,能够摆脱沉重的负担,也要让老年人充分分享到社会发展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社会福利水平不高,社会养老机构尚不能完全填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方式由于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括的社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

(一)居家养老的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年空巢家庭,或是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人单身家庭; 二是与子女合住型的居家养老,即传统的多代同堂家庭。

(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

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 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又分为上门照料和“日托”照料,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上门照料服务的内容

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应涵盖具有有效需求的健康老人、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和长期卧床不起老人。

1、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社区应当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的途径和舞台。

2、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不同规格的社区老年学校,各式各样的社区老年文体活动,以及社区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活动。

3、社会支援: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在社区里开办的各种为老年人所需要、所欢迎的项目和连锁服务。

二、居家养老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

(一)资金问题

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社会养老的很多环节都需要资金,由于社区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活动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难以筹措。因此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如: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政府要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用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和保障,使投资渠道畅通,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样。

(二)服务人员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内容局限于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素质有待提高。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据了解目前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

三、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

街道和社区责成人员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社区服务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安装有远程中央控制和服务的电子呼叫系统。没有条件的地方,街道或社区应组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可以是健康的离退休老人、学龄孩子或其他社区内的志愿者。联系人与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联系,有问题则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即使安装了电子呼叫系统的地方,也最好建立联系人制度。如果街道或社区需要送饭的老人比较多,可以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食堂或饭馆给老人营养配餐送餐。

(二)建设老人活动站

养老院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人的老年生活只能在社区进行。近年来,社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小区设置了简单健身场所和老年活动之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社区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三)设立“志愿者服务队伍”

社区服务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所花费的劳动,凡具有本区常住户籍的16周岁以上社区居民可申请加入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老人无偿提供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抚慰及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出台( 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章程》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这种以互助服务为基础、以低收人老人为对象的社区服务新方式无疑是一种适合国情、适合国人尊老敬老传统的社区养老重要补充形式。

(四)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

设立老年婚姻介绍所。在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孤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老年人再婚其实就是自我养老意识的一种体现。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强,可以大幅减轻儿女的压力,间接节约社会资源。

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或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

外语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

总之,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意义重大,符合我国" 未富先老" 的社会特点,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

作文三:《农民的养老问题》5000字

农民的养老问题

【摘要】我国十多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已陷入困境,其存在的基础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从长远看,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效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推动农业发展,彻底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通过部分地方的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起来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原有的以计划经济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制度转型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一、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上四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养老体系。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二)土地养老模式

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

(三)社会保险模式

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即为“农村社会保险”开了先河。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中,提

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于1994年在一些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开始试点。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

(四)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含乡镇)养老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做法,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社区养老的实施范围比较窄,往往受制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以《方案》为基础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难题和困境。

(一)存在问题

《方案》确定的养老保险模式虽然在增加透明度、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促进农民储蓄意识、改变农民的家庭观念和生育意愿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实质上“完全积累、自我平衡”式的商业储蓄保险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1、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以民政部制定的《方案》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稍作修改后制定的。其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对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挪用等行为,未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农保基金积累总额198.58亿元,其中收回本息有困难的基金12.7亿元,占基金总额的0.68%。可见,目前农村社保基金管理中的违规行为还相当严重。正是这种不稳定的制度和屡见不鲜的违规行为让农民感到后怕,积极性不高,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困难重重。

2、国家重视不够,养老保险滞后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国家对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甚重视,投入很少。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保险费的筹集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辅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农民的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交纳,国家并无责任。这表明社会保障仍基本是或主要是城镇职工的。

3、自给来源不足,吸引力小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集体补助不到位或数额太少,或只在部分地方或部分人身上得到体现;国家政策扶持,仅限于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扶持政策;地方财政,除经办机构费用(一些地方此项费用财政也不负担),也没有其他扶持政策。在缺乏强制性的情况下,仅靠以上政策,其吸引力太小,难以发挥吸引作用。

4、基金增长速度慢,入不敷出

基金增长速度跟不上养老金发放的增长速度,出现负增长。农保基金增值方式主要是存入银行、购买国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债券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都很高,因而给农民承诺的保险给付率也高达12%,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债券和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 致使基金增值缓慢。加上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农保基金入不敷出,出现负增长。

5、违规存放农保基金,造成巨额损失

一些地方将农保基金违规存入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的因经营不善亏损破产,致使存入的农保基金无法取出造成损失,形成支付危机,参保的农民上访事件亦时有发生,并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退保,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原因分析

作为新生事物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仔细探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方面:一是传统观念依旧,现代保险意识尚未形成。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民首选的养老途径,这属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东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表现。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处于起步阶段,广大农民实现自我保障的意识淡漠,现代保险意识尚未真正形成。二是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些地方的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为社会养老保险提供补助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集体经济发育不良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也势必缓慢,即使有余钱,农民也将其绝大部分用于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购买,对于参与养老保险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三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破坏基金的完整性。保险基金处于属地分散的管理状态,分割管理的小规模基金难以进行多样化投资,很难达到让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基金管理还受到地方行政干预,挪用、盗用现象屡见不鲜,破坏了基金的完整性。四是改革措施不配套,束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中国农村仍有几千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都没有解决,又如何解决得了养老问题呢?

而养老本身又不只是一个吃穿问题,还牵涉到医疗、服务等问题。由此可见,其他制度改革的不配套也束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手脚。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及出路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得到快速提高。在这个进程中,农村养老将呈现出新的格局:新型的家庭养老将居于主体地位,社会养老保险将得到新的强化,从而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一起共同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屏障。我们要从现有体制本身去寻找问题根源,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加快法制建设,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

市场经济本身是法治经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而不仅仅是社会政策的形式。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尽快制定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对资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以法制的形式将农民的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方面,应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吸收到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中,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老年基本保险制度的建设。再次,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扶持力度

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式实现的。而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强调个人应承担义务是对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推卸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当考虑如何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鉴于目前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根据当地维持村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设计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保险标准,可以适当把支付养老保险金的年龄推迟到65岁。2002年我国农村65岁

以上的老年人约为5400万,按每人每年补贴300元计算,共需资金162亿元,仅占财政收入的0.86%(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为18914亿元),由政府财政负担这一支出应该没有问题。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0%用于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即136亿元),中央政府应该有能力履行这一职责。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财政来负担,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险所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型”,才能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三)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这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尽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农村的家庭趋于小型化,家庭养老受到一定的威胁;从长远的观点看,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养老方式必然将由家庭向社会过渡。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原因,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政府可以从制度建设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例如给予税收政策的优惠和适当的收入补贴。

农民的土地保障基本上属于非正规保障,发展农民的社会保障,必须把增强土地的保障能力与发展土地外保障结合起来,积极实现保障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家庭保障转变为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并举。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就应有效盘活土地资产,实现土地增值,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再造。

(四)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基金统筹管理层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的血汗钱,养命钱,既要确保安全,又要确保合理增值。基金是资金的一种,基金的安全和增值既是资金的一般规律要求,又是确保社会保险良性循环的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刺激参保者的参保意识,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统筹层次,集中管理运营基金,改变现有县级统筹,县级管理的模式,以市或省为统筹管理单位,国家、省或市级建立基金运营中心,国家制定基金运营管理办法,运营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并对统筹单位负责。

当然,应该看到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作文四:《养老问题的访谈》2100字

针对60岁以上(包括60岁)老人的访谈提纲

1. 请问你的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原来的职业状况分别是什么?

2. 请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成员以及子女工作居住情况?

3. 你的孩子是否经常回家看望你,大约过多长时间一次?

4. 请问你家的经济状况?

5. 你主要生活来源是什么?是否有养老保险?

6. 你是否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是什么?

7. 如果一个人在家遇到紧急情况,你会怎么办?

8. 你对目前生活状况满不满意?对哪些方面不满意?

9. 你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满意吗?最希望的养老方式是什么?

针对60岁以下中年人的访谈提纲

1. 请问你的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以及目前的职业状况分别是什么?

2. 请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成员,家中有几位老人?

3. 家中老人的居住状况是什么?

4. 是否经常回老人住处看望老人?大约多久看望一次?(如果与老人居住在一起,跳过这个问题)

5. 你怎么看待有些养老院虐待老人的问题?你是否支持送老人去养老院?

6. 你是否给家中老人每月生活来源?

7. 你对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赞成(或者不赞成)?

8. 你对目前中国养老体系是否满意?那些方面不满意?

9. 请你提出对中国养老体系的建议

针对60岁以上(包括60岁)老人的访谈记录

访谈时间:2013年6月10日

访谈地点:被访者家中(肥西县上派镇)

访谈对象:许女士

1. 请问你的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原来的职业状况分别是什么?

答:今年正好是我本命年,刚刚好60岁。早就结婚了。目前和我的丈夫和小儿子住在一起。以前干过销售员,当过工人。

2. 请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成员以及子女工作居住情况?

答:我跟我丈夫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老大是女儿。

我大丫头好像是2005年出去工作的,在一家国企工作。她在08年结的婚,跟他丈夫和儿子住在合肥。有时候让我带孙子。

我家小儿子明年大学才毕业,就跟我们夫妻两个住一块。

3. 你的孩子是否经常回家看望你,大约过多长时间一次?

因为上派离合肥挺近的,我家大丫头几乎每个星期都带大孙子回来看我们,要不我就去看看他们,反正坐公交车也快。

4. 请问你家的经济状况?

还不错吧。反正不愁吃不愁喝,有时候还跟一群同样年龄的人出去旅游。

5. 你主要生活来源是什么?是否有养老保险?

主要来源是养老保险吧。有时候女儿和女婿会给点钱。

6. 你是否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是什么?

几乎不参加,没事就和小区的人聊聊天,或者往大丫头那儿跑。

7. 如果一个人在家遇到紧急情况,你会怎么办?

就找邻居呗,远亲不如近邻啊。真不行就找丫头和其他亲戚。

8. 你对目前生活状况满不满意?对哪些方面不满意?

一般吧。没有什么特别不满意和特别满意的地方。

如果讲不满意的话,就是小区附近的活动太少了,没事除了聊天,就没其他事可干的了。小区里面最好建设运动设备什么的,让我们好锻炼,不用跑到好远的公园里面去。

9. 你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满意吗?最希望的养老方式是什么?

较满意。等老到一定程度,就搬去和孩子们住在一块。

针对60岁以下中年人的访谈提纲

访谈时间:2013年6月10日

访谈地点:肥西县上派镇某小区

访谈对象:李先生

1请问你的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以及目前的职业状况分别是什么? 我47岁了。20多年前就结婚了,目前和我妻子和女儿住在小区里面。一直是名药剂师,在一家卫生院工作20多年了。

2. 请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成员,家中有几位老人?

除了我妻子和孩子以外,我老家我父母亲都走了,家里面我最小,上面还有五个哥哥姐姐。有部分哥哥姐姐留在老家那儿。还有部分像我就出去了。 家中就有一位老人,是我岳母。

3. 家中老人的居住状况是什么?

老人住在老住宅区的大院子里面,里面大部分都是和她一样大的老年人。

4. 是否经常回老人住处看望老人?大约多久看望一次?(如果与老人居住在一起,跳过这个问题)

因为工作地方离她住的地方比较远,在下面的小镇上。我们主要是节假日回去,像端午、中秋、清明啊。每年春节也回去跟老人一起过年。不过女儿上大学以后,我们偶尔周末也回去看看。

5. 你怎么看待有些养老院虐待老人的问题?你会不会将老人送去养老院?

养老院的行为明显不对。你说谁家没有老人了,养老院这样做以后谁还会放心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去呢。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要对老人多一点的耐心,多一点的关心,他们的任务就是照顾好老人。我是不会送我家老人去养老院的。

6. 你是否给家中老人每月生活来源?

每次回去都多多少少给点现金,买点补品还有什么吃的方面。我妻子那边兄弟姐妹也多,每个人都不时回去看看。

7. 你对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赞成(或者不赞成)?

不赞成。现在老人太溺爱孙子一辈的了。让老人带孩子会让孩子养成惰性等不良习惯,这是很不好的。另外,老人也没有义务帮孩子带孙子。

8. 你对目前中国养老体系是否满意?那些方面不满意?

不是很满意。目前我国养老体系有很多缺陷。像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区域不公平、养老保险还存在问题,还是国家在这方面出的资金不够。特别是养老保险,与国外差别太大了。

9. 请你提出对中国养老体系的建议

国家首先要重视这方面,国家财政多加支持。

作文五:《农村养老的问题》5300字

乡村养老保障法律分析一、农村养老的问题

(一)农村老龄人口的现状

2010年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召开主题为“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化化老年危机为老年红利”的专题研讨会。会上指出,2015年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一直要到2039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难点和重点。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农村人口约7128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3.4%。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1.714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

(二)目前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弊端

目前我国的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储蓄养老三种形式。家庭养老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对年迈的父母进行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籍。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的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即保证他们的吃、穿、住、烧、葬(教)等为内容。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指老年人口依靠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2]绝大部分农民工有了一定收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老家修房子,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的养老。而根据在通山县调查数据分析,目前家庭养老的占58%,集体养老的占19%,储蓄养老的占23%,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占首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传统养老已出现危机。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城镇为36.5%。按2009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3]与全国相比,2009年末,通山县农村居民纯收入为314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569,其经济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年水平,经济水平制约着传统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湖北省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来源中,自我劳动收入所占比例达到5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传统的养老方式中,湖北省农村老年人自我供养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而在调查中发现,在湖北省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县,农村老年人依靠自我劳动供养的比例更高。有关长阳县的调查发现,该县73.4%的农村老人靠自己的收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69.2%的老年人生病时由配偶支付医药费,48.6%的老年人生病时也是由配偶照顾,即便一部分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也并不是由子女提供经济供养的。[4]咸宁市通山县的基本情况与长阳县差不多,老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有自己支出。在当地调查时我们发现将近40%左右的老年人靠自己来获取生活费,并有64.6%的老人认为目前养老保障的最大障碍是收入水平。我们在通山县通羊镇井湾村调研时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自己之所以还在参加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费用,并不是儿女不孝顺,而是儿女们自己生活都有困难难以支撑家里的各种费用。农村地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不完善。在传统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面临困境的同时,湖北省农村地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却并没有建立和发展起来,而正由于农村地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不发达,能接纳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和设施也是非常有限。虽然湖北省为了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2004年——2007年湖北省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办法》、《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公办民营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在发展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用地、税收、用工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5]但是我们发现农村社会福利、政府补助和一系列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福利和救助制度,主要由集体经济承担,而农村经济又相对薄弱,在通山县的调查也是如此,截止2010年通山县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个,社会服务中心1个,各类收养性福利院共14个拥有床位1458个,这些远远满足当前的需求。

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

农村医疗保险,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济制度”。农村医疗保险的目标是解决农民看病贵与看病难以及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而这也即为政策目标效益的内涵所在。目前271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约占94.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6]目前通山县总人口为45.7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39.5万,参保率为86.43%。农村医疗保险是政府向农村提供的一项全民性的公共产品,政策意愿是希望所有农民都能积极参与,然而由于采取自愿性参保及比例分摊医保基金等原则,部分农民显示出观望态度。[7]在通山县调查时我们发现由于采取自愿性参保及比例分摊医保基金等原则,近10%左右的农民不愿参加医保,也有部分农民觉得麻烦而没有参保。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低水平起步才能适应更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实现制度覆盖的广泛性。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16714万,占总人口的12.5%。[8]根据相关的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民家庭规模下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9]目前咸宁市通山县有9028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近74%人希望国家出台新的政策来减轻传统养老的压力。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借鉴了目前城镇职工统账结合的模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介绍,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分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这意味着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的养老金。不过胡晓义强调了即将启动的新型农村保险仍处试点阶段,“新农保政策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说从明天开始大家就可以领钱了。”根据规划,将于2020年前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我们在通山县调查时发现,超过90%左右的调查者对新型农村要老保险予以肯定,并希望该政策能够早点在通山县实行。

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基于法律的思考

(一)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我们的民族一直是一个有尊老传统的民族,大力弘扬这一传统美德有利于传统养老方式的继续与巩固。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我国只有1%的老年人愿意去养老机构,在咸宁市通山县调查过程中,采访的老年人中也只有近2%左右的人愿意进养老院。将近60%老年人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另外38%左右愿意和老伴住一起或独居,而且很多子女都认为如果父母去养老机构,这就有了抛弃父母的嫌疑。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道德缺失的子女也不在少数,所以弘扬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在加强传统观念宣传的同时,也加强传统养老的法制建设,让传统养老的方式有法可依。2009年通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141元,同比增长10.1%。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奠定了经济基础,使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具备了启动的条件,为集体养老打下了良好

的经济基础,在通山采访调查中发现,又将近65%的人认为影响老村养老质量以及参见农村养老保险的最大障碍就是家庭收入水平,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村养老承受力的物质基础。落实有关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政策。目前国家规定农民60岁以后将享国家普惠式养老金,这就是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过去的养老保险都是农民自我储蓄模式的自己交费而新农保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时三个筹资渠道。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补贴是直接补到农民的身上。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师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所以落实国家有关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政策是让广大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重要途径。

(二)国外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立法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律就是秩序,有了好的法律才会有好的秩序。”只有关农村养老保障法律的出台,方能更好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1883年德国创建社会保险制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1951年,德国就颁布了《农民养老保障法》,迈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步。1957年,德国开始实施农民老年援助法,即对将农场交给继承人之后的年老农场主进行现金补贴,通过对老年农民扶助的方式,把农民正式列入了国家社会保障体系。1995年1月1日生效的农业社会改革法将农民老年援助更名为农民老年保障,对农民养老保险金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将农民老年保障归入社会保险领域。[10]1959年,日本颁布《国民年金法》采取国家、行业、个人共同分担的办法,强制20岁至60岁的日本人都参加国民年金体系。1963年,日本政府推出了倡导保障老人整体生活利益的《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1982年又出台了全面推广老人保健设施的《老人保健法》,使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的方向。正是这三项法律,支撑起日本老年人福利保障体系。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此为名称的法律,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形成。它是世界上最早对社会保障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法律,其内容涉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2002年1月1日,俄罗斯在全国通过立法实行养老制度改革,从以前的养老社会统筹,过渡到社会统筹和养老保险相结合。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与完善

2010年10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支架性法律,《社会保险法(草案)》第四次提交审议并表决通过。《社会保险法》完善了有关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规定、明确了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强调了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它的出台也为其他社会保障相关法律的出台,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农村养老的重要保障,农村养老问题,必须积极探索,有法可依。关注和解决近亿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和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方面,国家仅仅是给予政策扶持,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更需要财政支持,但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农村的养老保障无异于空头支票。只有通过立法弥补农村养老保障财政给付法律规制的缺失,明确农村养老保障资金渠道的畅通性。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已制定社会养老保障的相关法律,这些可以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提供一定的借鉴。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城乡二元制体系出发,制定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日本自二战以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先立法、后实施,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我们国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先立法后实施,让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法可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立法的特殊性,城乡二元制结构也为统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带来一定困难。鉴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的特殊情况如养老保险就不能与城镇养老保险立法相一致,农村社会保险宜采用单独立法。

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内容是与社会保障的体系内容紧密相联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实施经验,选择适合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定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用法律的形式尽

快将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固定下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超前制定社会保障法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稳定和谐的法制环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立法明确社会保障制度各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让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社会养老保障的相关立法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重要保证。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养老保险立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立法体系。用法律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社会地位;用法律明确养老保险和农村医保的性质、标准和监督规则;用法律规范参保者的权利、义务和管理者的职责等,通过相关立法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

作文六:《养老问题》5400字

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老年人养老问题调查

实 践 人

所属学院      会计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大二

班    级    12级本科会计一班

山西xx学院

2014年7月29日

老年人养老问题调查

实践概要: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老年人的养老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们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启动了居家养老的探索改革,随后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不同社区间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因收入来源、医疗费用、区域等因素还存在着差异。以此为契机,我们经管院社调大队对当地的养老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和提升的空间。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最终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和解决对策。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并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难题,如何养老、何处养老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进程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持续延长,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趋加深。例如太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当中,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9553万人,占总人口的7.8%,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了2.56个百分点,增速惊人。人口老龄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已经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关注人口老龄化现象,建立健全的养老机制。在近几次的两会上日益频繁提出,并得到广泛的响应和热烈的讨论。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人们迫切的希望。呼吁全社会来关爱老人,从而使社会形成一股养老爱老之风。

为此,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深入到太原市了解中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看法以了解当前的养老现状和问题,特别是了解市民对不同养老模式的独特见解以及不同养老模式对他们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为我市的养老模式的完善和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我市养老社会保障的不断向前发展。本次调查以分区域抽样方式进行,抽取各广场的中老年市民做了相关调查。同时在问卷调查过程当中做好访谈记录。

二、中老年人对养老的深层理解及现有模式的影响

(一)现有养老模式

在回答是否愿意在家养老还是愿意去养老院时,90.82%的人愿意选择在家养老,仅有9.18%的被访者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数据表明在选择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时,中老年人还是愿意呆在自己的家里养老。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此种现象存在的原因:①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具有支出少、收益大自由度高,整体花费低,隐私受保护的优势。老年人在家里度晚年,可以充分利用住房、家具、耐用消费品和生活设施等原有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饮食起居,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②居家养老既可以解决子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又能使老人感受家庭和社区的熟悉氛围,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这对传承我国的孝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老年人对养老的认识

所谓养老,即老有所养,既需人力赡养又需资金上的保障支持。它自起源到现如今形成了大致四种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这些模式随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内涵。太原市现如今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但大多数受访者对此毫无概念。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服务一般是三无”老人。谈到生活照料,首先想到的就是后辈对老人的赡养。正好目前老人的居住环境可以反映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图(一)发现,大约50%的被访者没有跟自己的儿女后辈居住在一起,由此可见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无法得到后辈的赡养,自己照顾自己或者由老伴来照料成为唯一的照料形式。但面对此种状况,他们并没有积极主动了解养老所提供的方便所在,而是自己承受自己养老带来的巨大压力。由分析可见,大多数的中老年人对养老理解不足,更深层次反映了多数中老年人对自己养老权利的忽视。

(三)居家养老的影响

1、积极影响。众所周知,合理完善的养老机制能够使广大的中老年人受益。太原市目前的居家养老模式历经多年的发展已发挥出了它的最大作用,使中老年人由无保障到较健全的保障措施发

展。因此我们对于政府惠民的、积极的、有效合理的养老保障举措应当予以大力支持,以宽容开放的心态来理解养老。调查访谈发现,占比90.82%的人觉得居家养老为自己的养老提供了便利。同时居家养老模式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3、消极影响。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如何保证成了一大难题,空巢老人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邻居、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很容易耽误救治。在花销方面,居家养老整体成本较低,但也因人而异:如果老人健康状况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或者子女有精力和时间照顾,那护理成本就较低甚至完全省下了,如果平日生活需要有人照顾,护理成本很可能累积成天文数字。

老人缺少与子女在一起的精神归属感,而导致此现状产生的原因就是子女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与老人交流。老年人正是各种疾病的多发的群体,而现如今治病难的现状仍旧没有改变,结果只能拿仅有的养老金去支付巨额的的医疗费用。

三、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留守老人居多,缺乏亲人关怀

调查表明,大约50%的人属于留守老人,这些留守老人中独居者占比10.63%,仅跟老伴居住在一起的占比39.61%。而在问及到为什么没跟子女等后辈居住在一起时,占比25.6%的人不想给自己添麻烦;占比15.94%的人认为老年人应该独立生活,不能太依赖后辈;占比27.54%的人认为不与子女居住更加自由;仅有5.8%的老人不愿与自己的

子女居住;占比65.22%的人说她们的子女等后辈都在外打工。由此可见,仅留守老人成为居家养老中的角色,而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子女后辈却无法发挥自己应尽的职责。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下受到严重的挑战。

(二)老人的生活费来源较单一且严重不足

退休金、子女赡养费用、在职工资、社会救助、存款这些都是有限的收入,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相信已经所剩无几,但在面对疾病的来临,资金又是一大难题。退休金金额也因不同行政区、不同单位、不同企业而存在着差距。

(三)居家养老服务不健全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目前太原市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的往往比较单一,由此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数据显示,31.2%的人认为养老是自己家里的事,

社区服务对自己的养老作用不大;20.29%的人认为社区的服务压根对自己的养老没有任何的帮助,甚有2.42%人认为社区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养老计划;仅有19.81%人认为社区能够提供完善的服务。由此可见,不同人对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有不同的评价,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不同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有限。社区要对应的提供健全的服务设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规模、素质有待扩大、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外,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社会服务机构未能及时参与到居家养老模式当中。在居家养老模式中,仅仅依靠社区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措施是较困难的。社区的力量毕竟有限,这时是否可以以社区的名义来积极引进社会的闲置资金来弥补社区力量的不足,相信这样既可以使得养老模式向健全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双赢。

(四)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力度不足

当养老不涉及个人眼前发展时,人们通常看不到养老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利益,公众对养老这一行业重视不够,从事养老服务者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和认可,从而导致人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社会养老需求大,但社会(市场)供给量远远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少子化、老龄化、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子女抚养老人能力不稳定,或者无暇照护老人,这就需要政府有预防此类风险的应对措施,为养老提供社会政策支持,提供市场服务项目。

(五)有关养老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当前国家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且地方性法规不完善、不健全致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例如有些子女道德素质低下,不尽赡养义务,打骂甚至虐待老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老年人为保护自己的子女常忍气吞声,职能部门或社区有关机构也习惯用劝告的方法来解决家庭问题,一般不上升到法律的程序,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足。养老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政府间事务,涉及财政、社会保险、就业、产业、福利、教育、卫生、价格、环保和其他多方面的政府职能。居家养老也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以牧羊湖社区为例,它属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它聚合了社区的组织发展、清洁和其他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之间的协调性合作安排,而现如今政府之间这种协调性明显略显不足。

四、基于新型养老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家庭建设

1、空巢老人要克服精神上的孤独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天

2、子女要继承弘扬“孝”文化,顺应时代发展丰富孝文化内涵

(二)健全社区养老的一系列相关配套服务 1.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4种形式。  2.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如,地方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

3.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另外,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4.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国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则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

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5.丰富居家养老内涵  以弘扬“新时期孝文化”为切入点,衍射到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中,不单注重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更加注重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居家养老内涵的延伸。

社区可以积极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社区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孝文化”。

五、结语

总之,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早已成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在众多的养老模式中,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很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我认为,国家现如今的居家养老现状虽遭遇困境并不意味这种养老模式本身不合时宜,也不表示这种模式已经穷途末路;相反,各地的探索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适合国家未来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可行途径。因为新型居家养老模式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毕竟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只要深入研究,加强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一定能在我市解决养老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在黄石市政府及相

关部门、全社会、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国家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养老保障机制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xx

12级本科会计一班

2014年7月29日

作文七:《养老问题》4200字

淮 阴 工 学 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              社会学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          城市/农村养老问题与对策思考

学生姓名:                     杜杰                                  班级学号:                   社工1121                               指导教师:                王正中、闵兢                             设计时间:         2013年1月7日  至 1月11日

一. 我国养老问题现状及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和农村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各种机构的规模及完善程度上比不上城市,所以引发的养老问题的现状也不尽相同,下面就分类对城市和农村的养老问题进行探讨。

虽然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数量快速增加,老龄化形式更加严峻。农村养老问题也成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农村养老问题堪忧,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一些子女视老人为负担,对待养老问题多是冷淡看待。作为子女,赡养老人既是法定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并非所有的子女都能够认真的履行和弘扬。查阅有关资料。得到一项统计数据,子女孝敬老人或者基本履行赡养义务的约占40%,在赡养上有整整吵吵有分歧,有矛盾或赡养有困难的约占42%,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还遗弃老人等其他情况的约占18%。而且根据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新闻报道来看,这几年老人赡养纠纷有增多的趋势,这种纠纷往往是物质纠纷居多。

二是精神负担和物质负担的加重。一些老年人在与子女生活的过程中,经常会担心儿女说自己“吃闲饭”,“不做事”,有时还会受到子女的冷遇,这使一些老年人在性情上容易被孤僻,甚至产生忧郁的

状况。而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家中劳动力不足。许多老年人不得不承担家庭中的部分劳动,例如,带孩子,种田等。这些都给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了一定负担。   三是经济无来源,独居老人的生活难以自理。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不同,城镇老人在年满60岁后就退休养老,有退休工资或养老保险。农村老人劳累一生,积蓄不多,养老保险欠缺,而且很多是年迈多病。经济上的来源主要是子女,加之有些子女家庭相对困难,老人的生活就更加难以支撑。

四是儿女赡养老人的保障不够,涉老侵权问题严重。在农村,虽然老人可能多儿多女,但老人生活难保障,儿女经常遭老人赡养费上相互推诿,老人的生活费成了儿女间相互矛盾的由头。不仅老人在生活上被儿女当做累赘,而且许多子女还涉及侵权行为。最常见的就是侵犯老人财产的不适行为。

产生这些问题的可以说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如下:

一是经济确实有困难。农村家庭经济现状是导致农村老人养老问题较突出的重要原因,老人得不到较好赡养成为无着落老人,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家庭。由于赡养人自身家庭负担较重,生活很困难,因此无能力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少家庭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即一对夫妻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小孩。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下,通过家庭成员互助来赡养老人已存在许多困难。同时,一些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对下

一代的教育问题,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全部都倾注在下一代的身上,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现象,这对老人的心理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巢家庭。留守老人中的高龄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无人照顾。

四是一些子女的法律意识不强,道德观念下降。一部分青年根本就不懂得赡养老人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传统的孝道思想、敬老爱老美德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淡漠。个别子女只是一味索取,而不思回报。还有的个别老人年轻时不注意教育子女,娇宠溺爱,成年后,则好吃懒做,经常向老人索取钱财,使父母饱受委屈,更甭提对老人的赡养。从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家庭在赡养上自然不可推卸,而多子女家庭中,子女间论彼此,推诿扯皮,让老人吃“转转饭”、“吃受气饭”的竟占30%之多。

五是农村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在健全养老保险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缺乏配套措施。

关于城镇的养老问题,较之农村又有自身的特点。城镇养老主要有三种类型: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

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 是指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目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是又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同时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但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原因如下:

(一) 时代的发展变化导致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感到力不从心。

(二) 计划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独生子女趋势,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三) 空巢家庭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加,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达到19.6%。

2、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模式。

(一) 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

(二) 养老院等机构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和扩大的家庭,老人可以在这里享受生活照顾、饮食调理、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服务。 机构养老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原因如下:

(一) 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 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中国特殊文化传统造就的老年人“家舍难离”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

(二) 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

(三) 在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不足的情况下,还表现出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特点。

(四) 缺乏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从业人员待遇低。

3 、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也就是“社区服务加住家养老”, 就是在社区内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服务。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

(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1.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

2. 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

3. 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

平难以令人满意。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二.城镇和农村养老的社会影响

对于城镇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也体现着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民对政府的信赖程度。

养老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有它自身的破坏性,它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此,我国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解决,如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社区设施的配置等。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养老问题的集群性特点也在现实生活中明显的暴露出来,

农村的家庭养老问题的不当解决,会产生很多的家庭矛盾,破坏家庭和谐,影响人际的交往。

三.解决城镇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1、提高国民素质,要把“孝”的教育放在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将孝心教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大力倡导对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赡养孝心,在精神生活上的赡养孝心,在生活照料上的耐心,两代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平等沟通的新型代际关系,尊老爱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国民“养亲必敬”,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 建立新型社区养老院,完善社区服务职能。养老院不再是子女因无暇照顾老人而安置老人的地方,而是将家庭养老扩大和延伸。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心理沟通,感情交流的平台。建立游艺室、组织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等,创造良好的养老和服务环境,是老年人身心愉快的生活。

3 、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所有为雇主的公民。通过建设国家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保障信息共享,建立可持续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政府对重大养老问题提前有所掌控。

4、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道德和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在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就应用法律的手段惩治违法者,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保障。家庭美德建设以及制度的实施也只有在法律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规范作用。

5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当今社会老年人高龄化日益突出,老年人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只有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看病就医不会成为老年人以及家

庭的负担,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及医疗保险带来的实惠,健康安享晚年。

作文八:《国家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问题的探讨》2600字

国家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问题的探讨

据报道,湖南祁东县一名七旬老人来到北京当众抢劫,就是为了入狱养老,享受监狱的“福利”。这虽然只是一个极端事件,但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的养老问题。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按照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这一国际上划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已步人老龄化社会,能不能做到“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国家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该怎样有机结合,切实推进中国养老事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靠国家养老,是否万无一失?

三十年前政府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二十年前改为“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十年前改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现在又掀起推迟养老计划的浪潮,试问,我们该信谁?在中国,普通公民缴纳养老金的费用占工资的28%,28%的缴费率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由于养老金缴费过高,企业和职工的支付能力受到压制,因而不利于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的发展。这种制度设计下,老百姓有理由对政府养老金抱有高期待值。那我们的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运行的怎么样呢?     “中国特色”的制度困境 :

世界范围内,政府强制征收的养老保险的筹资与给付模式有两种: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中国的制度是二者的结合体。简单地说,企业以职工工资的20%为标准缴费,进入财政专户,用于当期养老金发放,也就是由正在工作的人,缴费供养自己已经退休的父母。个人缴纳的8%进入个人账户,账户由政府运营,退休后按月发还给个人。

这一养老保险制度是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从理论上讲,现收现付制的好处在于安全性强,且具备再分配功能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基金积累制的好处在于更强调个人责任,且可能实现资产增值。但实际运行中,弊端体现得更为明显。现收现付制方面,现在大概是每3个参保职工供养1个退休职工,但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缴费人越来越少,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制度就难以为继。基金积累制方面,由于现阶段缺乏有效的养老金运营模式,加上物价高涨,因而个人账户的缩水几乎时时发生。特定的历史背景又加重了制度负担,制度实施初始,由于国企下岗职工数量众多却并无缴费,再加上养老保险征收难,为了保证养老金正常发放,个人账户资金被大量挪用。总的来说,今天缴费的人,在为历史埋单,而当他们年老时,日渐减少的年轻人却不一定有能力供养他们。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

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养老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资金来源单一、数额有限造成了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收养人数少、社会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公益性服务行业,其特性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其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    机构养老均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对在养老人的照顾并不完善,在养经济负担也较沉重。 这令大多数老人难以接受;护理条件较差,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与饮食服务,而只有部分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更为严重的是,为减轻负担,一些养老院不准自理能力差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严重违背了设置养老机构来帮助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初衷。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也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受到严重冲击。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世纪城市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 既要抚养和教育子女, 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预计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在这种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之下,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照料、精神慰藉功能逐渐弱化。虽说“百善孝为先”,但面对老人所需要的长时间与

专业的护理,子女也会觉得分身乏术,产生“照料疲劳”的感觉。且面对着越加激烈的竞争,一些青年夫妇更重视子女的照顾和教育, 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多花在子女身上, 而对老年父母的照顾却有所忽视。所以,以子女供养为主的家庭养老也逐渐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针对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我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在中国,普通公民缴纳养老金的费用占工资的28%,而公务员无须缴纳。但退休后,公务员退休金却是普通职工3倍,实际上他们的高退休金是由普通职工等纳税人埋单,这对于工资低于公务员的普通人来说,就是“劫贫济富”。所以,我认为公务员也要和普通公民一样缴纳同等的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要以保障贫困人群为重点目标,而非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锦上添花。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每年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也有利于弥补和缩小养老金的缺口。

第二、各级政府应该在加强对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捐赠税等相应税种管理的基础上,开辟新税源,调节收入分配比例,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比重。

第三、建立完善的养老金监管机制。由于监管不力,养老保险基金“看管者”可能非法牟利。2006年,上海原社保局长祝均一违规拆解32亿元社保基金。近日深圳社保局被网络举报称挪用社保基金开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宾馆、发廊、停车场,随后,

深圳社保局又自曝其14年间共动用17.65亿社保基金投资145个项目,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新闻屡见报端,引起公众对“养命钱”安全的担忧。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金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四、国家财政和国企要妥善解决国企改后的养老问题,避免将其转嫁给社会。

第五、不断改善社会养老的现状,做到政府和社会双管齐下,不断健全社会养老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人员。

第六、培养人们的义工意识。由于我国机构养老投入不足、市场服务发育不完善,一些空巢老人受高龄失能和独居的困扰,生活不能自理,精神空虚,就医就药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动员广大群众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关心帮助老人,是破解养老难题的有益补充和有效途径。

作文九:《作文:书的“养老院”》600字

我家的书柜叫“养老院”,那里面住的可不是人,是书!别以为书的“养老院”里肯定都是些破书,烂书——这些书可漂亮了,一点都不像旧书。不过,它们中间都已有“百岁老人”了!想知道我是怎样为它们“保养”的吗?仔细看,我要传授秘方了!

其实,秘方非常简单。既不用“热水泡”也不要“吃”什么营养品,最重要的是小主人的态度!如果你总是想着书,并且下课时总是压一下书角……。这样,你的书就会“强壮”许多。

不过,上面只是一些“青年书”的“保养”方法。想用这些来对付这群“百岁老人”,那你的书绝对会不成书样的。因此,我还要教你怎样“保养”“老人”书。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首先,一定要买书皮给它包上,防止墨水……撒到上面。而且,看书时一定要轻拿轻放。翻页时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折出痕迹。并且,一定要经常翻一翻这些书,以免灰尘落在书里。这些上了“年纪”的书,最怕梅雨季节了,每年到这时,总有几本“百岁老人”会发霉。大晴天就显得更加奢侈。一大早就把这些书搬到阳台上,一本一本的摆放整齐,一天下来,我得翻上好几遍,让每一寸书都晒的透彻。通常都是累的腰酸背痛的。然后,就是要像“青年”书一样,要长时间的“护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这些“百岁老人”们排座位。因为,在你想看它们的时候总会很难找到,在你找它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其它书。如果,你把它们分类排好,一眼望去,便可以找到它,也不会伤害到别的书。

现在你知道怎样保护书了吗?好了,不说了,我又得给那群“百岁老人”“保养”了。

作文十:《老人养老问题紧迫:养老成社会的阵痛》1100字

[养老网 养老政策]尊老养老的主要内容就不应当满足于让老年人吃饱穿暖,还要为他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和出行环境。

包括湖北游轮倾覆事件在内,最近接连发生三起老年人群体性死亡的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背后有必然,让人不得不关注老龄社会的到来与相应的准备不足。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养老,这种义务与责任,远远不止于某个家庭,整个社会都应为此付出力量和爱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更显得紧迫。日前,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柯桥区养老机构不断增多,但是老人入住仍需预约排队……

老人养老问题紧迫:养老成社会的阵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