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春江花月夜赏析》3500字] 春江花月夜赏析100字

作文一:《05春江花月夜赏析》3500字

春江花月夜

诗歌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 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pian1)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huan2)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读xiá,这种音压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里的斜读xié)

不知乘(cheng2)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中的空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

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妆镜台:梳妆台。   (16)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7)捣衣砧(zhēn ):捣

衣石、捶布石。   (18)相闻:互通音信。   (19)逐:跟从、跟随。   (20)月华:月光。

(21)文:同“纹”。   (22)闲潭:安静的水潭。   (23)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4)乘月:趁着月光。   (25)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解析】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yan3)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

整个诗篇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

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而“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题,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

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他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从而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巧妙配合,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文案整理/月下泛舟)

作文二:《《春江花月夜》赏析》500字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后主和宫中女学士及朝臣唱和为诗,《春江花月夜》是其中最艳丽的曲调,是一首充满了哲理的抒情诗。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写得景物清丽,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之美,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初步洗脱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其中虽有些消极感伤情绪,但基调还是好的。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千古名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作文三:《春江花月夜赏析》1900字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春江花月夜》是我在最喜欢的一首诗,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它是一首充满了哲理的抒情诗,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

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它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张若虚一生只作了两首诗,但仅仅是这一首诗,就让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见其地位之特殊。

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题名,但作者却在这首诗中,真正的将它字面的、具体的意义化入其中。诗的前十句,描写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具齐。而又以写月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条线索将散乱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花林里,月光泻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洁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转的江流,以致达到江天一色的情状。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梦幻的色彩中。

接下来六句,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淼的江天之间,望月感怀,引起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遐想。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作者的笔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饱含深情的发问,使全诗蒙上了哲学的色彩。江与月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谓永恒,人生代际的更迭,沧桑的变幻,也是无穷尽的,而个人的生命在这永恒和无限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暗含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使它成为对宇宙人生问题思考的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慨。于是,抒情的脚步走到了全诗的第二大部分,即对人

生际遇的感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衔接的十分自然,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很善于过渡,以致达到一种顺水而下的地步。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着力表现了游子、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楼”分明就是游子思妇的象征。“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诗写闺中思妇的。楼上的“月徘徊”,实际上是人在徘徊,深深的思念使她只能对镜自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月光的无处不在,实际上却是在描写恼人的相思牵牵绕绕挥之不去。在这里,月光仿佛成了思念的化身,这样,抽象的感情也化作了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这又是一处高妙所在。虽在同一轮明月之下,但却不能相见,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借着明月照见远方的人,于是,月亮再次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远,它们也无能为力了。足见其思念之深、之痛。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相爱的人总是心灵相通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来的相思,同样也在思念着家中的思妇。最后八句就是描写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因为思念,他昨夜在闲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终睡着,再梦里还见到了飘零的落花。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画面。想到春已过半,却还不能还家。看着春天都随着一江春水流尽了。这时月亮又出现了,但它也要落了。人生匆匆,韶(shao)华易逝,青春难再。而归家却遥遥无期,却还要忍受这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雾,碣(jie)石潇湘无限路。”写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

的遥远。碣石在北,潇湘在南,天各一方。只能同守着一轮明月。思念的伤痛仿佛路途一样的无限绵长。羁旅在外的人,有几个有幸能够乘月而归?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以至无以复加,以至他要“落月摇情满江树”了。

纵观全诗,作者将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月生始,月落止,写景始,写情结。在春、江、花、月、夜的阔远静谧中,诗人让我看到了它的另一种美:蓝色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在夜色中悠悠升起。不同的地点,牵挂彼此的人,高悬的明月就像面镜子照射着碧波荡漾的海面,在孤寂漫长的夜晚,照出了你,我和所有思念与被思念的人。此时此景此情,有谁不为之动容?有谁不为之深思?有谁不为之遐想?

作文四:《《春江花月夜》 赏析》2200字

《春江花月夜》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示例”,是一篇自学赏析示范文本,因其长篇,且不易理解,故作例文重点赏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发挥想象,体会与品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有了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学习及必修文本诗歌的积累,高二学生对意象、意境等已不再陌生,然而涉及想象与联想,兼以文辞深奥、诗篇偏长,故学生在学习中尤其在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把握、意图的理解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在讲解上应偏重对特殊意象的认识。我依据学情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地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二、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

1.诗歌写了几种意象?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答案预设: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2.(教师预设)学生自读诗歌,就意境和整体情感方面,谈谈对这首诗的见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且找出关键词句)。

三、交流探究

赏景:

1.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写景部分的意境,并体会特点及内蕴。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否可以将“生”改为“升”?

答案提示:“升”只是平常不过的自然景象,平淡无奇。

“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极富动态美,意境雄浑阔大,是诗中的传神之笔。

议理:

3.作者面对这么美好的景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学生交流:宇宙无穷无尽与人生短暂无常形成对比,对生命进行积极的思考。

教师总结: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将笔触转向男女的离愁别恨上。

抒情:

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哪些句子是写游子,哪些句子是写思妇。(学生明确层次)

由眼前飘然而过的一片白云起兴,用白云的“去悠悠”暗寓游子的离家远游,从而巧妙地引出月下的人物。总写游子思妇的离情,然后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离愁(学生交流赏析并评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结语:尽管诗中流露出青春苦短的伤感和怀人思远的淡淡哀愁,但哀而不伤,基调健康,笔调明朗,感情真切动人。

四、拓展提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提示:(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2)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寻找一个秋天的黄昏,或者夜晚,在安静的教室,关上门窗,静静地上一节有诗意的课堂,这是我最初的想法,也是落实在实践上的举动。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是意境,一种孤独的意境,思古,思今,念人,念我,一切都充满着幽冷,一切都充斥着冷寂,只要能理解“人生而孤独并常伴孤独”,能理解“人是孤独的”就够了。这是伤感的诗歌,是不发散的发散思考,得其三昧即可。因此,在设计这节课堂的时候,我持“充分备课,各取所需”的态度,把一切都分析出来,怎样理解,能理解多少,都在于学生自己,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上有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有主动思考的意识。

这是一节偏重内容而轻忽方法的课堂,学生可能在这一节课上理解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并明白它为何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但并不能掌握分析类似诗歌的方法。例如意象的寻找与分析,意境的组合及意义,情景的交融及其方式,――这也许还需要下一节课,但在我看来,这节课是值得的,最起码达到我最初的设定,让学生理解这首唐诗的精华并以此感悟这个世界。而在课后的学生反馈中,我也得到类似的提问:

(1)人既然生而孤独并最终孤独,我们何以要挣脱孤独?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何要“百年计”?

(3)若是细心体味,一切都是荒谬的,一切都是虚无的,“我思故我在”?

(4)我们是不是过于敏感?唐诗会不会使我们多愁善感、伤春悲秋?

类似的问题很多,虽然千奇百怪,但我还是觉得很欣慰,我觉得这一节课是成功的,至少学生学会了思考,或者说学会了思考,尽管,这种思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一直以来,我觉得诗歌不只是背背,在需要的时候用来装点门面,它是教我们思考的,是教我们做人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诗歌是我们说话做事的基础。

总之,这样的课堂不一定节节课都有,但偶尔上一两节还是可以的,必对学生有所裨益。

作文五:《《春江花月夜》赏析》2400字

【摘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其独到的艺术构思,优美的意境,清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深妙的哲理,登上了初唐诗歌艺术的顶峰。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咏叹、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月  时间  情感  哲思

谈及“春江花月夜”一种心旷神怡、遐想万千的憧憬之感油然而生,宛若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幅工笔精细、清丽淡雅、色彩柔和的山水画卷。被闻一多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的千古名作《春江花月夜》以其画意、诗情与哲理的相互融汇,带给我们无限的回味和思索,其间折射出的心气与才气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博大空灵的精神世界。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谈及《春江花月夜》时也曾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此诗像“虎跑泉泡的雨前龙井,望去连颜色也没有,但吃下去过了几个时辰,还有余香留在舌上”与我们耳熟能详的众多古典诗歌不同,《春江花月夜》像咏叹调,又像小夜曲,它拂过人们的心中,留在人们的心上。

作者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本身就表现出前代艺术家的一种艺术的独特眼光。诗人紧扣春、江、花、月、夜这些诗歌传统中极具丰富美学内涵的意象, 以“ 月” 为思情的生发中心, 在意象的相应相和中既展现了自然境界的恬美迷人, 又将情感、哲理融为一体。虽意旨朦胧,但情思可感,音调婉转,韵味无穷,充满朦胧幽约,隐约迷离之美,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完美诗境。

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不仅是月亮在天宇中的运行过程,也是诗人情感由激扬而转为低沉的变化过程。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从时间和情感结构起了全诗。

从时间上看,有大的季节性的“春”,由春潮奔涌,到结尾的“春半”和“江水流春去欲尽”,在时间上显出了逐步的推进;也有小的时间的变动,那就是以一个夜晚为线索,从月亮在东海上随潮水升起,到“江潭落月复西斜”和“斜月沉沉藏海雾”,月夜将尽,月将西沉,从思念随月亮升起而萌动,到“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期待与失望,写出的又是一个思念的夜晚,一个让人无限惆怅的夜晚。这样的时间结构,把全诗的众多意象整合在一个月夜之中,显出了诗人构思的巧妙与独具的匠心。

从情感上看,作者的情思随着月亮、景物渐渐变化,由激扬变为低沉。诗的一开始就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随着月亮升到半空,作者发出“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叹,情绪已经变为淡淡的伤感,感叹时空无限、生命有限。接着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随流水”自然地由景到人,巧妙引出男女相似的离愁别恨之情。在“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巧妙地借爱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自己的思念。全诗用“不知乘月几人归,月落摇情满江树”一句做结笔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深情也是《春江花月夜》一诗的魅力之所在。他笔下的月是情爱的意象,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是对人类精神的不懈追求。

“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诗人不是单纯地写出了月夜之美,自然之美,他

突出表现了“月”与“人”的关系,月与人在情感上的对应与和谐。他一方面赞叹了作为自然物“月”的博大之美,永恒的美;另一方面又与象征着人间团圆的月亮相对应,也表现出了对人间至情的赞美与渴求。诗人以思念为中心,以夫妻、情侣、家庭伦理为表现的重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他向浩瀚的自然提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深沉疑问与探究,同时也不看轻人间的至爱真情,那“扁舟子”的悠悠的思念和楼上佳人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也一样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人乃至普通人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表现出了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春江花月夜》不仅在卷首描绘自然景色时,以整段的诗句来展现艺术美的意境,营造艺术美的氛围,从而掀开了整个诗章的动人的序幕;而且以“月”作为全诗的主脉而统摄各种不同的群象。不论是明媚的初月、皎洁的高月,还是迷离的斜月、缠绵的落月,都是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状写月的光辉、驾驭月的移动。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以及珠帘上的流照、砧石上落月里的余辉等等,组成了不同的优美的意象群,这样全方位地来精描月光无不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意。除此之外《春江花月夜》在多方面细腻地描绘了多彩的夜色的同时,也引出了对天际与自然、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等的哲学思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以江月起笔,以江月落笔,在仰观孤月、俯察江海的诗化巨大时空中使宇宙意识和人间真爱展示出美好的境界,在感悟人生有限和追寻人生归宿无限的心灵叩问中冥思永恒的千古之谜。

《春江花月夜》带着淡淡的愁,浓浓的情,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清丽而幽远的纯美的世界。整首诗仿佛一首月光小夜曲,含蓄,隽永,柔媚似水,幽雅婉转。全诗随着诗人内心感情的摇曳回荡,韵律相应地扬抑回旋,回味无穷、思索不尽„„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闻一多. 《唐诗杂论》. 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三七中国韵文理由所表现的情感》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5]王洪,田军.《 唐诗百科大辞典》.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作文六:《春江花月夜赏析》1900字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1]

作品名称《春江花月夜》创作年代唐代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者张若虚

作品原文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滟滟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望相似9。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10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1,青枫浦上12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13?何处相思明月楼14?

可怜楼上月徘徊15,应照离人16妆镜台17。

玉户18帘中卷不去,捣衣砧19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20,愿逐21月华22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3。

昨夜闲潭24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25。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26潇湘27无限路28。

不知乘月29几人归,落月摇情30满江树。[2-3]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春江待月明佟春凤(2张)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望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只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4]

作品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5]

作文七:《《春江花月夜》赏析》2900字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发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写的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都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关键词:春  江  花  月  夜

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为线索展开。

诗篇起笔使用景语勾勒出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间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抒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上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潜沉的鱼龙,都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协兼容,构成了完美的境界。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月”字出现十五次,“夜”字出现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渲染春江浩阔,反复吟唱春月皎洁,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处于长江下游,因为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连平,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辉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月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明月”,以设问的形式透漏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所绕花林,月色仿佛给予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察觉,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

一。“江水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宇宙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谛。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及思妇感情波涛澎湃到极点的升华,相思儿女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中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思想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苦已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

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状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逢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想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啊。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天地的月光边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这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几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境界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作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美,对《春江话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36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愁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富于哲理,如“江畔行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理性感叹。

同时,《春江花月夜》的思想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和“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

这首诗构思精巧,笔触清丽,情深意浓。春、江、花、月、夜是人间所向往的良辰美景,诗中围绕着这五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概念,并紧扣“江”、“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又将笔触的主峰落在“月”之上,以月结束,首尾呼应。“月”在诗中又是情景相融之物,这样的月,只有在沉浸于离别相思之苦而通宵不眠的游子思妇眼中才会出现;这样的月,充满了对人间离愁别恨的同情,深深印上了离人的情思。诗中将山水花月、游子思妇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意,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展现出静谧幽深、神奇而略带惆怅的艺术境界。读来抑扬顿挫,清音袅袅、韵味悠长

作文八:《春江花月夜赏析》2200字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春天静谧的夜晚,明月在东山升起,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徐徐和风下轻摆摇曳的迷人景色。乐曲通过委婉古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通过各段速度的对比加强音乐的张力和感染力,时而朴质幽静,时而欢快热烈。全曲就像一幅柔和清新、工笔精细、古朴淡雅的山水长卷,形象地描绘出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和幽远意境,引人入胜。 《春江花月夜》是初、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诗人一生仅留诗两首,单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其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该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优美的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严谨精巧,自然天成。《春江花月夜》句式上大量采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宛转谐美。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一唱三叹,韵味十足。全诗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含蕴隽永,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诗人高超独特的艺术创造手法。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造方面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远方游子在春江花月的夜色里面对着良辰美景,不禁生发出对宇宙无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抒发了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之情。由“月光”这条贯穿性的线索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索和思妇、游子紧密联系起来,将诗情、画意和哲理巧妙融合,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全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飘渺的月色里,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美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篇以《春江花月夜》为题,令人心驰神往。诗的开头先以大笔挥洒,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接着轻轻挥洒一笔,从细处点染月色迷茫、浸染春江花林的奇妙效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使得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诗人在感受这月色中烟波浩淼、透明纯净的春江美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由月色笼罩的纯净世界,引发出对似水年华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神思飞跃,由时空的无限,洞悉着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表现出一种更深沉寥廓的宇宙意识,同时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问。诗人似乎在无须回答的天真提问中得到了满足,然而毕竟年华似水,一去难复返,由此也不禁感慨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此句从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悼惜慨叹中翻出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绵延久长的历史却如宇宙永恒存在。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种“哀而不伤”的开朗感情基调正是初、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十分自然地将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所以从“白云

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转而叙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净的诗境中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托物寓意,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漂泊不定;“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二句互文见义,离愁别恨不只发生在一家,由此诗人提出了这样的设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上承“何处”句,诗人从咏月着眼,把“月”拟人化,“徘徊”、“卷”和“拂”字字传神,以孤月的徘徊不定、月色的拂卷不去来烘托思妇半夜徘徊、难以驱谴的惆怅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最后八句以落花流水、残月满江烘托游子眷恋春光、思念家乡的深情。“沉沉”二字渲染了游子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而又以月光统摄群像,描绘了江水、波光、沙滩、夜空、芳甸、花林、飞霜、白云、青枫、扁舟、妆楼、镜台、海雾、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等一系列景象,画面秀美,意趣盎然,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令人回味无穷。

《春江花月夜》这首七言古诗别具特色,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之中,诗情与画意相结合,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清明空灵而又韵味无穷的奇妙诗境。因此,当之无愧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故前人也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感叹。

作文九:《《春江花月夜》赏析》2300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 白云一片去悠悠”两句运用比兴手法 ,暗示诗人见江畔浮云不定而自伤飘荡,引出思家之情 。“谁家”二句也深含比兴意味,诗人见江上漂零的游子 , 想到楼上望月的思妇 , 更感到浓郁的相思之情。这两句互文见义 ,游子与思妇都是泛指,只为了把情感渲染得更浓厚更动人 。在这美好的月夜该有多少人

“ 竞夕起相思” 啊 ,而“与室家是也” ,作者正是无数相思者的一个 。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卷”和“拂”,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

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由景生情,进而产生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这种思考从古至今,超越了时间的束缚;从自己想到他人;从眼前之景想到天涯各方的游子,超越了空间的束缚,思维邈远悠长、层层深入,让人读后依然细细品尝、回味。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作文十:《《春江花月夜》赏析》3200字

《春江花月夜》赏析

在唐代——这个诗歌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不乏有很多模山范水富有生活气息的山水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相思诗,但能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有着“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之称的唯有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

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春江花月夜》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尽情赞叹了大自然的良辰美景,并以月光为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把对游子、思妇的相思情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使所有的物象、情态、意象连为一体,从而汇成一种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起首四句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涌升,景象壮观。诗人在这里不用“升”字,而用“生”,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渐升高,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

联想到客人面对潮水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亘古变化的是逝去的生命,老去的年华;亘古不变的是相似的江畔之月,普照大地的如银月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替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它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

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它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联想到思妇的期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一片悠悠飘去,皎洁的月光下,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借月光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天上孤寂的明月,楼上思愁的怨妇,二者相得益彰。西斜的明月在楼台闺阁中徘徊着,不愿离去,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泄在了妇人的梳妆台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又折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同望一轮明月,却无缘相见。鸿雁不能传书信,鱼龙不能传

尺素,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突显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李泽厚说过:“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意识意境。”《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而张若虚之后,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