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900字]如何传承中国传统礼仪

作文一:《[优秀作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900字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作文二:《[优秀作文]传统礼仪的批判与传承》800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着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作文三:《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3200字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摘要:

“礼”和“仪”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仪”是外在的。“礼”要通过“仪”来体现,“仪”是来表达“礼”的。

我国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地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化中,我国的传统礼仪发展成了现在的现代礼仪。我们是应该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抛弃现代人浮躁的心理,保留祖先的传统美德,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还是继续学习西方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来改变现在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与思想,发展普遍的现代礼仪。到底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我想这是每一个过人都应该好好去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传承、抉择、发展。

一、传统礼仪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原文化代表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文化,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人民有非常好的文化修养,这就是礼仪文明。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显示,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演变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周公“制礼作乐”,对“礼”做出了创造性发展。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礼仪教育受到历代当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可以作为当代新礼仪建设的思想资料。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礼仪

从内容上说,现代礼仪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家庭生活类(一般日常生活、节日生活、家庭祭祀);社会交往类;职业工作类;政治生活类。具体而言,家庭生活礼仪应当包括一切与生老病死相关的礼仪,例如出生礼、成年礼,以及婚丧食节喜祭诸礼;社会交往礼仪应该包括往来迎送诸礼仪;职业工作礼仪包括求、辞职礼、与各类同事相处礼等;政治生活礼仪包括与开会、选举、谈判、外交、军队等相关的礼仪;另外还有一些杂礼。

现代礼仪说实话在我看来,说是在传统礼仪发展而来,更多的是借鉴西方礼仪的外国礼仪,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交际手段,缺失了很多我们传统礼仪的那种修身养性的独特意义。

中国现代的礼仪基于西方,可反射西方的主流地位与文化强势。

传统礼仪与传统文化一样,在清初就被严重破坏了。到上个世纪初西方文化大举传入中国,被清严重破坏的传统文化不敌西方文化,因此逐渐没落。我们通常说的现代礼仪都是遵循国际惯例的,也就是西方礼仪。与传统礼仪没多大关系了。

鸦片战争直至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礼教的批判,造成了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传统大一统价值观与西方个人自由观念的激烈冲突。全社会批判传统观念,忽视了其作为维系社会运转的规范作用。彻底否定礼教带来如今社会规范的缺失。

现实社会中礼仪严重缺失,原因很多,例如:礼仪本身会随时代而改变,礼仪对人产生束缚而引起反抗。

现在有些学校也在讲授一些礼仪课,但它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将来你去求职,如果不注意礼仪,就会被人家刷掉。所以,你只要学习了礼仪,求职时就可

以过关了。为了这样的目的来开礼仪课,貌似有理,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不对的。 现在大学里边上课,上课迟到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而且迟到之后毫无愧疚之色,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此外,上课时打手机,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连站都不愿站起来。殊不知,这样做既不尊重老师,也不尊重自己,是胸中没有 “敬”字的表现。

无论什么事情,你首先应该为对方着想才对,比如你在家里开电视机或者开生日聚会的时候,应该想到,我这么闹,会不会影响邻居休息?人家还能不能看书?在饭店里面吃饭,不管周围有人没人,我们都喜欢大声嚷嚷,这也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嚷嚷惯了,到了哪个国家都是一样,闹得人家饭店里的客人没法谈话。我们做事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三、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协调

人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常行为的一切都是以某种现实的利益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满足或实现自己的欲求,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范围内去行动,而不能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否则,不仅作为有机整体而存在的社会集体的利益没有存在的可能,而且每个人的自我利益也会失去最后的保障。所以,设置礼仪规范,并不仅仅是一种强加于个人的外在约束和限制,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保证每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要求。

些家长认为过时的礼仪应该废除,有些家长则认为传统礼仪有其传承的意义,值得发扬。有专家表示,传统与现代并不对立,传统的餐桌礼仪在现在的社会仍然适用,只是赋予传统礼仪新意义。此外,传统礼仪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中国现代礼仪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之处。例如对长辈的尊敬、礼仪小姐穿着旗袍等。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礼仪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附带着一种雅致的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 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

值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前,可以重点发挥其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改善社会调控方面的作用。

结论: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从重建礼仪的思路上说,由于文明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就因此变迁。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那些具体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礼仪的目的所在,最核心的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精神元素,现代礼仪应该包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应该涵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勇敢、谦逊、理性、稳重、慷慨、真情、和平非暴力„„礼应当是一切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接榫者。

参考文献:

《现代礼仪》  张玉平  东方出版社

《传统礼仪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蒋璟萍

作文四:《“品中华传统文化作文明礼仪之星”寒假活动总结》1100字

“品中华传统文化 作文明礼仪之星”寒假活动总结

“品中华传统文化 作文明礼仪之星”寒假活动总结

今年寒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品中华传统文化 作文明礼仪之星。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相关的仪式,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扬光大。

实践体验表收上来之后,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孩子们的实践内容多种多样,有拜年、写春联、贴春联、收发压岁钱、给老人过寿、祭拜祖先、吃团圆饭、做陶艺、品茗知味.孝子奉茶、看灯展、打灯笼、逛庙会等。孩子们有的在实践感悟中写到:亲手贴上春联,感觉很有成就感。很喜欢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很温馨,给爸爸妈妈拜年,更能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苦。有一名给敬老院老人拜年的孩子写到: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学校以外的另一种生活。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还有的写到:通过今天给爷爷奶奶拜年,我了解了过年的一些习俗,知道了拜年的许多讲究,要怎么对长辈说祝福语,也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方面得到更多的知识,我以后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家长们在评语中也写到: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礼仪礼节。守岁、拜年、待客等都是炎黄子孙非常重视的习俗。通过过年期间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更好的袭承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文化精髓,做到知理、懂理、守理,体现孩子良好的素质和素养,也从两一方面反应了家庭教育和家风。王悦凯的家长写到:在彰显个性,突出自我的时代,礼仪缺失,规矩不再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总情况下,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尤为重要。跪拜、叩头这种大礼也只有在春节这种传统节日才能见到,也最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尊老爱幼的传统,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业非常大。但仅仅依靠这种传统节日来维持中华的传统礼仪,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每个人从每一天、每件事做起来,才能影响整个社会,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王浠宇的家长写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学茶、习茶、品茶、奉茶的过程中队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而我们也在进行着一次自我精神上的洗礼。在孩子们的身上,大人可能学到的更多。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是中华茶文化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完美结合。马哈敏之妈妈写到:通过带孩子给老人拜年,让孩子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平日里我们工作忙,对老人的关心、探望很少,所以假期里带着孩子们回家看看,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家家都有老,人人会变老,让孩子从小感受这一传统,做一个尊老、敬老的礼仪之星吧! 看着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体会着每份实践感悟,作为老师我的感受更加深刻。怎样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下去,怎样拓宽更加有效的途径?是我的责任,也是下一步要思考并实践的地方。

作文五:《传统祭奠礼仪》300字

传统祭奠礼仪-“一七”“三七”“五七”“七七”的意义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

作文六:《传统文化与礼仪》2100字

传统文化与礼仪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接触了传统文化,那还是一个医学院的学长介绍的,他说我们吉首大学有一个儒学会,主要是弘扬我们中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当时我也和其他没有接触过传统文化的同学一样,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很乏味,很古板的,不适用于步伐如此之快的现代化社会。然而,在我初次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我对传统文化,也对儒学会的认识就截然不同了。      儒学会是一个公益性的社团,弘扬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礼仪”与“仁道”。而对于主修市场营销学的我们来讲,礼仪更是我们必学必懂的一部分。虽然礼仪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把礼仪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 “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

面的礼仪规范。而对于商学院的我们来说,我们不仅要学习日常生活

中的一些礼仪,我们还要学习好商务礼仪,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还记得在儒学会的一次寒假培训中,有一次我们的指导老师庹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分享一天培训的收获,在他给那位同学递交话筒的时候,向那位同学深深的鞠了一躬。老师的那一举动也深深的出动了我,在后来几天的相处中我发现了原来老师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他尊重每一位与他相处的人,即使我们是他的学生也不例外,与此同时老师也得到了每一位与他相处的人的尊重。老师是学传统文化的,他一直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奋斗,他用他的行为向我们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内含。

在传统文化中,鞠躬礼是属于一大礼节。若是一个人对你行鞠躬礼,那表明他对你十分的敬重。鞠躬本来意为不抵抗,相见时把视线移开,郑重的把头低下,告诉对方我对你不怀有敌意,但后人逐渐将其演变成表示为对对方的敬意。而对于现代化的我们来讲,我们应该将鞠躬礼灵活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鞠躬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场合,比如领奖人上台领奖、演员谢幕、遇到尊贵客人等。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对我们的室友、同事、朋友等在偶遇时行一个鞠躬礼反而会拉远俩人之间的距离,使闲聊都变得很不自在了。但如果我们在与上级见面或者是去面试时,对对方行一个鞠躬礼可能会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古人曰:“见微而知著”。生活小事,不可不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所作所为往往能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品德与修养。

日常生活礼仪对人的要求和约束可谓入幽探微,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很多礼仪,并且要特别注重在家里的礼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和万事兴,在家中礼讲仪了,才能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常对家人说“谢谢”。家是最具私人性的场合,但这不会改变一般的人性需要,例如尊重的需要,对家人说谢谢就是尊重他们的表现。只有我们在家里表现出了对他人的尊重,我们才能够在其他场合也表现出对别人真正的尊重。

对于我们商学院的同学来讲,我们还要注重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从商务活动的场合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

谈及办公礼仪,我们要着重注意着装。 如果单位有统一着装,那么无论男女,上班时间应尽量穿着工作服。如果没有统一着装,在办公室上班宜选较为保守的服装,男士以西装为主,女士着装要美观大方,不要过于夺目和暴露,也不要浓妆艳抹,可化职业淡妆。至于宴会礼仪,作为宴请者,在开宴前,应该准备妥当,衣冠整洁,当客人相继到来后,应面带微笑,站立于门前迎接客人。对客人态度热诚恳切,不能冷落任何一位客人。如果客人相互间有初次见面的,主人需要逐一介绍,然后按预先排好的座位,依次引客入座。宴会进行过程中,主客双方应就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亲切交谈。谈话不要涉及一些彼此都避讳的话题。同时,对于有一定目的的宴会,也应该“只叙

友情,不谈工作” ,切不可把餐桌当做办公室,以免陷入僵局,使双方都不愉快。而迎宾礼仪的核心是要礼待宾客,给予来宾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礼遇,表达主人的好客之意,使对方产生宾至如归之感。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做事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抛掉那些所谓的潇洒、所谓的有个性,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礼仪灵活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蔡警霞

作文七:《日本的传统礼仪》7700字

前言

日本除了美食及科技闻名於世外,日本人温文和善、富有传统特色的礼仪更是享负盛名。由於历史及地理关系,日本的传统礼仪大多受到中国唐朝时的礼仪所影响。在jenesys 的日本交流之旅中,我们亲身体验到日本人的待客之道,其有善、有礼的态度带给我们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因此,我们希望藉着下文介绍日本的传统礼仪及衍生出来的传统活动(茶道及花道),宣扬日本人良好的民族风气。

1服饰礼仪

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之中对打扮十分严谨,无论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很注重自己的衣着。在商务交往、政务活动以及对外场合中男子和大多数中青年妇女多穿西服,男子穿西服通常都系领带。在民间活动时,他们有时会穿国服——和服。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为一种带有相当长的袖套的t 字型长袍,袍底垂及脚踝。和服的穿着方式是右衽(左至右包,左襟在上。死者的和服为左衽)再加上一条布制腰带(帯)从後束紧。穿着和服时通常要配上一对称为足袋的分趾布袜,以及一对日式木屐(下駄)或草履。妇女穿和服时,还必须腰系彩带,腰後加上一个小软托,并且手中打伞。根据年龄、婚姻状况以及身份地位的差别,和服的色彩、图案、款式、面料乃至穿着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准确区分。

日本妇女喜欢描眉,她们普遍爱画略有弯度的细眉,认为这种最具现代女性的气质。

在与日本人打交道时,衣着上必须注意四点:

1、日本人认为衣着不整齐便意味着没有教养,或是不尊重交往对象。所以,在与日本人会面时,一般不宜穿着过分随便,特别是不要光脚或穿背心;

2、到日本人家里做客时,进入「玄关」後要先脱下大衣、风衣和鞋子,同时鞋子要朝外摆放整齐;

3、拜访日本人时,切勿未经主人许可,而自行脱去外衣;

4、参加庆典或仪式时,不论天气多麽热,都要穿套装或套裙。

2和服的礼仪

站立或走路的方法

良好的站姿可说是举止优雅的基本。缩下巴、收小腹挺直身体来站正,走路时注意不要弄乱下摆,上下楼梯时要谨慎的让身体稍微向前倾但须注意不要让人看到太多後小腿。

坐下的方法

跪坐时须注意不要让外襟产生皱折,上半身轻轻的收一点下巴放松肩膀,保持坐姿的端正,坐椅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腰带碰到椅背慢慢的坐下,伸直身体手轻轻的放在膝盖上,如

果穿的是长袖和服就要注意不要让袖子接触到地面,可以将袖子放在膝盖上,而脚为了不要让下摆岔开需并拢,还有须注意不要让前摆拉得太高。

3餐桌礼仪

长者宾客先进

一夥人来到餐厅,应该哪一位先行,哪一位先入席?通常是年纪最大的。倘是黄花闺女的中年女性,会否觉得是崩口人忌崩口碗?若有宾客的话,就由宾客先行,与年纪无关。一旦主人邀请你先行,你不单要开心顺从,还要轻轻鞠躬,表示感谢。以「多谢」为始为终礼多人不怪,礼少反而令人觉得你奇怪。在真正用膳之前,说些客气话,就算不太实际,倒不会惹人反感。起筷之前,可以说「itadaki-masu」,表示多谢款待,虽然厨师听不到你的感谢,账单也是各自付的,但不紧要;吃过饭後,就说「gochisou-sama」,表示很好吃、很多谢,真的好不好吃,不太重要。看过日剧的朋友,都发觉所有的男女演员,一旦把食物放入口,就会睁大双眼或眯起双眼,神采飞扬地说「oishii」,这真是习以为常的餐桌礼仪,食物味道如何,是另一回事,那一句「oishii」,正是饭局主持人和厨师期望听到的。

4筷子使用守则

· 拿筷子的尾端,而不是在中间或前三分之一段当你不用筷子时或者吃完饭的时候,将它并拢并前端朝向左手边放在自己前面不要用筷子插进食物,特别是插进米饭里。只有在葬礼时,才会把筷子插进饭里并放在死者的灵前不要直接用自己的筷子递食物到另一个人的筷子前。只有在丧礼捡火化後的骨灰时,才用这种人传人的方法捡

· 不要用筷子戳食物

· 不要用筷子去指东西或人

· 不要把筷子在空中晃来晃去或是把玩它

· 不要用筷子去移动盘子或碗

· 要把一片食物分成两部分时,要把两只筷子反方向移动,要努力控制施加在筷子上的力道。这需要多多练习如果你已经用过筷子了,要再从大盘中拿食物到自己的盘子中时,要用筷子反面那端去拿

5「殊殊」声的赞美

无论是饮汤或食汤面,一边吃一边发出「殊殊」声,不单被广泛接受,还被视为一种对厨师的赞美,这方面与西方礼仪简直是南辕北辙。

寿司一件一口

吃寿司可以用筷子或徒手。一般而言,握寿司是要求食客一口吃掉,一旦把寿司分成数口才吃掉,会完完全全破坏寿司的美丽外形,变成一摊稀巴烂。

吃得一粒不漏

把碟上或碗内的食品一粒不漏地吃掉,被视为对饭局主人的尊重,亦是对厨师的赞扬。若是饭局主人是一位对你很重要的人,就算你饱得要命,倒要坚持到最後一粒饭。因此,请及早留意饭局的性质,必要时带着空肚子登场。

6吃完就回到原位

吃完饭後,尽量把眼前的杯碟碗筷回复上台时的原貌,例如把碟碗放回原本位置,并盖上原有的碗盖,火锅上原有的碗盖、火锅盖,把筷子放回原位等。

桌边守则

在公共场合中擤鼻涕,且特别是在餐桌上,是非常没有礼貌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饭前或饭局中谈及关於厕所和令人丧尽食慾的话题是很让人讨厌的

· 跟某些东亚国家不同,打嗝是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吃饭守则

· 吃饭和喝汤时饭碗不可以放在桌上,要用手拿起饭碗进食

· 吃饭时不可以把嘴唇放在碗边,应该用筷子把饭挟起才放进口中,不过吃泡饭时例外

· 不可用左手拿起放在右边的碗碟,应用右手拿起後才用左手拿

7车站与车厢内的礼仪

扶手电梯:

走上日本各个车站的扶手电梯,你会看到乘客们自律地靠左面的站着(在关东地区和其他地区一般都站在左方,但是在关西地区刚好相反。)。这独特的礼貌文化是方便赶急的乘客能在电梯右面前进,体现了日本人为他人着想,富有公德心的风气。

车箱内:

日本人为了营造宁静而舒适的休息环境,在车厢上是禁止高声谈话及使用手提电话。虽然车厢里没有任何标示提醒乘客安静,但当走进车厢时,大家都会自觉地

8调低声调;有来电时,都会小声谈话,避免造成周围乘客的不快,并简短结束对话,等下车之後再重新拨打给对方。

另外,在每卡车厢中,会有数行「专用席」(设立给长者、孕妇及伤残人士的优先座),当乘

客看到这些有需要人士时,都会主动让位,可见日本人十分重视对别人的尊重与照顾。

9敬语 (けいご)

日本是个礼仪之邦,除了在日常生活和特殊场面时有不同的礼仪要注意之外,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有礼仪要注意。当要对其他人表达敬意的时候,日本人一般便会使用敬语。敬语有多个级别之分,用来表示说话者、说话对象、话中人物之间的社会阶级、亲疏等关系。

出席使用日语的许多社交场合必须使用敬语,以表达适当的身分关系和礼貌。日语的敬语系统发达,部份概念与朝鲜语极为相似,也有和汉语类同之处。需要使用敬语的场合:

1)说话人的年龄或社会地位处於下方,要对上面的人表示敬意时使用敬语.

2)初次见面时,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不亲密时、要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时用敬语.

3)内、外关系

这些也是在使用敬语时必须考虑的。日语敬语一般可分为丁宁语、尊敬语和谦逊语。有时也可以再另分为郑重语和美化语两类敬语。说话人会根据谈话内容以及对象,而使用相关的辞汇或是动词变形。

丁宁语ていねいご

尊敬说话对象

代表说话人礼貌的敬语,代表尊重说话对象。最大特徵是词尾会使用「です」(desu)和「ます」(-m asu)。一般和陌生人交流、电视节目主持人会使用丁宁语,母语不是日语的初学者也多会先学丁宁语。

例子:

不用丁宁语使用丁宁语

私は学生だ。

私は学生です。

我是学生。

10尊敬语そんけいご

尊敬话题里主体的人。用於受尊敬人的动作、物品、名称。

代表尊敬话题里施行行为的人。话题提及社会阶级较高的人,例如长辈、师长、上司、客户等,便会使用尊敬语。提及说话人自身的时候,不用尊敬语。

对动作主体表示尊敬有四个方法:

1. 用特殊尊敬语动词,和一般用语完全不一样。例如动词「する」(suru,做),尊敬语动词则为「なさる」(nasaru)。动词「话す」(hanasu,说),尊敬语动词则为「おっしゃる」(ossharu)。

2. 使用「お„„になる」句型。一般没有相应尊敬语的动词,也可以换成「ます形」(连用形),前加「お」(o-)、後加「になる」(ni naru),使之成为尊敬语。例如読む(yom u, 读),尊敬语可以用「お読みになる」(o-yom i ni naru)。

3. 使用「お„„です」句型。将一般动词换成「ます形」(连用形),前加「お」(o-)、後加「です」(desu),也成为尊敬语。例如読む(yom u, 读),尊敬语可以用「お読みです」(o-yom i desu)。

4. 动词被动形也可以当尊敬语使用。「読みましたか。」尊敬语亦可说成「読まれましたか。」

谦逊语けんそんご

又称谦让语,说话人通过谦虚地讲述、甚至是贬低话题中行为主体的动作,用来对接受行为的人表示尊敬。行为主体是说话人自身的时候,也可以用谦让语。

谦逊语可以用特殊词汇来表示,例如自有一套动词。一般例如动词「する」(suru, 做),谦让语动词则为「いたす」(itasu)。一般动词「话す」(hanasu,说话),谦让语动词则为「申す」(m ōsu)。

例子:

一般用语使用谦逊语

私は友达を手伝う。

我帮朋友。

私は先生をお手伝いする。

我帮老师。

11郑重语 (丁重语ていちょうご)

通过贬低话题里行爲主体的动作,尊敬说话对象。

说话人描述自己行为的时候就可以使用郑重语,以谦逊的语气表达对听者的敬意。郑重语可能自有一套动词。大部分用谦让语的词汇。可是应该一起用丁宁语「ます」。

例如动词「做」,一般为「する」,郑重语则为「いたす(いたします)」。「叫」一般为「言う」,郑重语则为「申す(申します)」。有郑重语专门的词汇例如「有」,一般为「いる」,谦逊语动词则为「おる(おります)」。

例子:

(本公司的)电车要来了。

à 一般:电车が来る。

d ensha ga kuru

à 丁宁语:电车が来ます。

d ensha ga kim asu.

à 郑重语+丁宁语:电车が参ります。

d ensha ga m airimasu

美化语文雅地敍述事物的特殊的词汇。

在日本人眼中,如在一些场合使用不适合的日语,是十分失礼的事情。而错误地使用敬语,更可能会被人视为修养不足。比如日本皇族或上流社会的人一定会使用敬语来表示自己的高贵身份及高修养。所以当我们与日本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象和当时场合而使用适当的日语,避免失仪。

12茶道

茶道(c a h d o ),其实是一种茶叙的仪式,日本自古以来,称之为「茶之汤」(c h a n o y u ),而喝茶的叙会则称为「茶会」(c h a k a i)。

茶道是由遣派往中国的日本僧侣,在中国的唐朝把佛教和茶一起带回日本的。公元八零五年,传教大师自唐归日,带茶种播於比叡山麓,翌年着名的弘法大师亦扔携回茶种由行脚僧遍传金国;其後由於平安时代末期,在源平氏相争之乱世下,吃茶一度息微,直至公元一一九一年襌僧荣西把茶树从中国移植至九州,令茶会再度兴起;而宇治至今仍为日本产茶中心。其後荣西着「吃茶养生记」一书,把茶推许为寿灵丹。

至室町时代,大将军足利义政爱好喝茶,便委派能阿弥为将军府制定殿中的茶仪式,从此茶叙的正式礼仪开始成立。但将这种茶之汤的形式礼法再进一步提昇至精神层面,却由其弟子

村田珠光所创,他倡导的「茶襌一味」,将茶事一变成为通过茶会仪式至自律、礼让谦恭的心境、为茶道开创先河。以往茶室的入口会按客人身份的贵贱而分开,千休修订了不分贵贱全部都要从卑贱的入口进入,令每个人在进行茶道时都以平等谦卑的心态来进行。茶室的摆设及茶花的配置均以朴实为主,摒弃豪华的作风。千利休的弟子遍及各阶层,亦因此把茶道广泛地普及至社会各阶层。

13千利休偍倡「和敬清寂」亦成茶道的本义,而这四个字所包涵的茶道:

「和」是指人与大自然的调和。

「敬」是指由主客之间互相尊敬开始以至对任何事物都抱有谦敬之心。

「清」是指心无杂念,要令自己心意纯朴清静,无人世俗念,达至襌的意境。

「寂」更是由上述意境达至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无始无终的那种安祥宁静的感觉。

茶道的程序

1) 待客人依次入座後,亭主先後分三次将水指,茶碗、茶筅、茶杓、柄杓、盖置等用具从准备室拿出来放於点前席前。

2) 向客人作礼後,按一定的方式摺叠袱纱,象徵式抹拭茶器及茶杓,以示净化。

3) 左手持柄杓、右手打开釜盖,杓热水注於碗内,将茶筅放入搅动、象徵式清洗茶筅及将茶碗弄暖,随後将废水倒去,用茶巾拭乾茶碗,向客人作礼示意开始沏茶。此时助手向客人奉上茶果子。

4) 用茶杓从枣内取出抹茶(一杓半)再注入热水。(柄杓最水後,只注入三份二,余下三乒一放回釜内。)

5) 用茶筅将抹茶与热水搅拌混和然後奉客;奉客时要将茶碗正面向着客人。 (

6) 客人品茶後,将茶碗归还,亭主取回茶碗後再注入沸水清洗,再为次客沏茶。

7) 待客人依次用茶完毕後,按序清洗茶碗抹乾,再摺叠袱纱抹拭茶杓皈枣,然後从建水杓将冷水添加於釜内,再将茶具放回原位,茶会到此告一段落。

8) 亭主携用具退下,最後向众客作礼离开。但亦有茶会在收拾用具退出之前,会让客人监赏茶杓和枣,监赏完毕後才收拾用具。

客人通常分主客和次客,入茶室後亦按主次入席,主客亦称为正客坐於最接近主人家之席。客人进入茶室时通常先要监赏茶室内的挂轴字画及茶室插花。客人随之按主次入席。当亭主开始沏茶时,客人取出怀纸,顺序各取食一件茶果子。当亭主奉茶时亦先奉正客,客人取茶

後,以左手托碗底,右手扶碗边通常要将茶碗转动两次,将茶碗的正面花纹转回向着亭主以示礼貌。普通以三口半喝完碗内的茶,并抹拭一下喝茶的碗口,监赏一下茶碗後交还茶碗。用茶完毕後,亦由正客向主人提出监赏茶道具。主人携用具退场後,客人才顺序离开,茶会才告正式结束。

15花道艺术

花道简介

日本的花道,世界闻名,是一种很迷人的艺术。在日本,处处可以见到这种艺术杰作。几乎到处都有一盆盆,一瓶瓶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插花。 “花道”,也叫做“华道”,“插花”,就是把剪下的树枝或花草经过艺术加工,放入容器中,使之更绚丽的一种技术。日本人民自古以来就热爱大自然。他们甚至对一朵花,也要研究它的来龙去脉,观察它的形状姿态,喜爱它的千娇百媚。这种深刻重视植物,甚至和植物心心相应的日本人特有精神,是发展花道艺术的最主要原因。花道起源於中国古代的佛教活动。唐宋时代,中国有向佛祖“供奉鲜花”的习俗,後来这习俗和佛教一起传入日本。古代花瓶中端端正正地插着三枝代表佛法、僧的

花就是"三尊式"。这就是原始的花道,这种供花後来逐渐脱离宗教,成了室内的摆设,并发展成为"立花"。在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中记载有当时供花的记述,花枝要向着天空摆放,以表示诚与信。在日本,花道不是单纯的插花,它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被推崇为日本妇女的必修课。日本有许多花道学校和培训班,每年有几百万女性学习插花技术,插花爱好者更是多达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见花道已是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花道艺术的三大要素花道艺术的构成,有三大要素:色彩,形态,质感。

色彩

色彩是由明亮,色调,饱和度组成。颜色在花道中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感情,红色热情,橙色喜欢,黄色愉快,绿色温和,蓝色敦厚,紫色忧郁。各色相配,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形态形态是决定插花好坏的关键条件,具有位置性,方向性和运动性。具备了这三“性”,就具备了平衡,也就产生了美感。决定平衡的主要因素是重感和方向。花材经过艺术加工的变形而产生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产生力感,如果失去了力,也就失去了作品的生命。

16质感

质感主要是指花材的气质,花材的气质犹如一个人的精神,没有气质的花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出一件美丽的插花艺术品的。

花道分类

花材

花材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木本花和枝,一类是草本花或枝。花材是自然生长的,经过剪裁和艺术加工,要充分发挥其自然美,而且不能破坏这种自然美。

花型

悠久传统的花道随着时代的推移,产生了种种样式。这种样式一般叫"花型"。现在为日本人民继承下来的有"立花"、"生花"、"盛花.投入"及"自由花"等。

立花

立花是将花立起来的意思,它要在瓶中表现山岭及平原上多彩的花草树木。如前所述,它来源於神佛前的供花,所以立花的特点是雄伟、华丽而端庄。它是以一枝直立的枝子为中心,在它下方周围的固定位置上配上各种花枝而组成的一大瓶花。立花构造比较复杂。一般多用数种甚至十数种花材构成,但近来也可看到用不同颜色的一种花材构成的立花。

生花

立花的名手之一的大树院以信,由不满足於逐渐形式化了的立花,创出了将花简单地投入瓶中的样式,称为"生花"。生花的特点有二:一是花器的水面象徵着大地或池沼的水面,为了表示植物的生长所以在花器的水面以上七、八公分的部分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枝子。它彷佛是从地上长出一棵植物的样子。其次是主要的三个枝子要构成三角形。此外由於预想阳光从右或左上方射下。所以从观赏者

17的角度看,似乎可以看到植物的侧面,即能看到花的向阳及背阴的两面。整个花形的形成用三种花材。特殊的情况也有用多种花材的。

盛花、投入

"盛花"是花形像是用盘子盛着许多花而得名。"投入"是将花枝投入细高的瓶中(花枝靠在瓶口而直立)的意思。明治维新後,大量的色彩绚丽的洋花输入日本,花道界不满足於旧有的生花形式,开始用洋花寻求新的样式,从盆景中受到启发,利用洋花。在盘子形状的花器---"水盘"中,插出式样新颖的" 盛花"来。"盛花"和"投入"除了前者是用盘状的广口花器,而" 投入"用形状细高的花器外,手法上没有什麽区别,最初都由三个主要的枝子构成。

盛花投入自由花

随着时代的进展,已经徒有其名,实际上盛花和投入已经不能截然分开,在一个花器中有的花立着,有的花站着,有的花象盛花,所以产生了自由花的名字。自由花没有立花和生花在花材等方面的种种制约。各流派只要合乎本派的基本型,可以自由地大胆创新,它的特点除了色彩本位与自然本位外也很注意造型,是这三者结合起来的的有现代化感觉的花形。在形态上它可以是直态,也可以是斜态

或垂态。吊在檐前或天花板上的"吊花"或挂在壁上或柱上的"挂花"都属於自由花。自由花不仅花器多样化,花材上也引进了人工的物质。如在花中配上金银的纸或金属物,有时还人工地令某种花材脱色。

18花道精神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於中国唐朝的佛堂供花,花道各流派其特色和规模虽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贯穿於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 “静、雅、美、真、和”的意境。插花并不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等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一种幽雅、返朴归真的氛围。另外插花的优劣还取决於插花的形态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精神,例如蔷薇花象徵美丽与纯洁,百合花代表圣洁与纯真,梅花象徵高洁与坚毅等。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最爱的是樱花,因为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作文八:《中国传统礼仪》5700字

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席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 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 10~20 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手肘不得靠边缘或将手放在座椅背上。。 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

注意事项: ①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将客人安排在接近上菜的位置。

②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

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 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

手艺高超、 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③如果是较大的宴会,一般都设主席,客人不可贸然入座,入座是应注意桌

上座位卡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

④ 入席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应遵从其安排。

进餐时的礼仪

1、上菜 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 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 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用餐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用来擦手的。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 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

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 因而感到尴尬。

吃饭、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喝汤应用汤勺慢慢喝,不可就着碗喝,若汤过热,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时用汤匙小口小口引用;

至于吃饭,要端起饭碗贴着唇,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端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吃饭时不要埋头苦吃,适当的注意周围是必要的。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 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如果用餐时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则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离客人或长辈较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或者以联络感情为主,还是单纯的吃饭。

如果是为了谈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联络感情,那就要注意气氛的调节,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饭,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品尝菜肴上即可。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注意事项: ① 餐厅员工给客人提供服务时,一般要以第一主人作为中心,从宴席的左

面位置上菜,撤盘时从宴席的右侧位置。 第一道热菜应放在第一主人

和主宾的前面, 没有吃完的菜则移向副主人一边,后面菜可遵循同样

的原则。上菜或撤盘时,都不应当在第一主人或主宾的身边操作,以免

影响主客之间的就餐和交谈。

② 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的传统礼貌习惯,即在给客人

送上鸡、鸭、鱼一类的菜时,不要将鸡头、鸭尾、鱼脊对着主宾。而应

当将鸡头与鸭头朝右边放置。上整鱼时,由于鱼腹的刺较少,肉味鲜美

腴嫩,所以应将鱼腹而 不是鱼脊对着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

③ 要将食物送入口中,不可伸舌去迎食物。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

④ 注意交谈,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且不可只顾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

或谈些荒诞离奇的事而引人不悦。

⑤ 用过的餐具,吃剩的菜,牙签等应放在碟中,切勿放在桌上。

⑥ 宗教的饮食禁忌, 切不可疏忽大意, 如回族不吃猪肉, 若宾客中有回

族人, 那么主人在点菜是就应回避有关菜肴。同时,处于健康或地方饮

食偏好的原因, 宾客对菜肴有所禁忌的,主人也应当有所顾及。

⑦ 在使用筷子时切勿一边交谈,一边挥舞筷子;筷子插在饭碗中被认为是

不吉利的,切不可为;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

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⑧有时,有人吃饭习惯咀嚼东西特别是使劲咀嚼东西的时候发出清晰的声音

来,这种做法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的时候应该

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

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

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⑨最好不要再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就要用纸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⑩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

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12,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13,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三、离席

席间一般不可中途退席。当你要中途离开时,不需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人, 只需悄悄地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后便可离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离退席时,一定要向主人说明、致歉后方可离席,但切勿 与其长聊,因其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应你而对其他人失礼。

正始宴会一般在水果拼盘上桌后即可结束。此时,一般先由主人示意宾客, 请其做好离席准备,这是宾客可离席的信号。

告辞时应礼貌地向主人道谢,再与其他人告辞。

最后离席时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注意事项:① 有些人中途离席时会一一学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一起走, 这种做法会使原本热闹的场面冷却,甚至于提前散场,这种行为是不被谅解的, 因此要避免。

四、餐桌上的茶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夺得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历来有“客来敬 茶”的民俗,但凡来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中餐中如果没有茶就称不上正式了。

在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为已到的宾客奉上茶。以茶待客时要注意客人对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询问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虑到自己储备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意见时,最好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以免出现尴尬情况。

上茶时由奉茶之人可看出宾客的尊贵程度, 因此主人应把握好尺度。上茶时, 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妄为。第一杯茶不宜斟地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况。在茶被喝掉 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 却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

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符合自己的要求与否。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过高的要求。喝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

注意事项: ① 茶具要清洁

② 尽量不要用一只手上茶,且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搭在茶杯杯口,更不

能浸入水中。

③ 从客人的左侧为其上茶,放置茶杯在客人右手附近,尽量不要打扰到客

④ 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可在谈话告一段落之后,喝茶润喉,否则

会显得不专心,甚至打断交流。

五、餐桌上的酒文化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在中国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饮食文 “无酒不成席” ,酒不仅是一种物质存 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酒论英雄” 在,也是一种酒神精神——“至人”境界的象征。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摆脱束缚,宣泄其创造力提供了重要途径,酒为中国古代文

人所追求。 在中国, 酒已经融入到了传统的礼仪、风俗、文化之中,酒是催化剂,是润滑剂,酒也是一种社交。在酒桌上,我们往往能看到敬酒、劝酒的现象,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活动,也是一门学问。中国人 的酒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场所, 也是一个观察和考验人的重要窗口。 从喝酒、 敬酒、劝酒、拒酒、醉酒等酒桌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立场以及作风人品。

敬酒应由主人先敬主宾,而后陪客敬主宾,再来是主宾回敬,最后才是陪客互敬。敬酒前应了解对方的习惯,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免出现尴尬的现象。

注意事项:① 作为主人要掌握好宴会的热度,且适当的调节宾客之间的尴尬,如遇到不能饮酒之人,主人应劝服敬酒的人用饮料或茶水代酒。

②作为宾客,切勿席间喧宾夺主。

③不能喝酒的人,应礼貌地说明,切忌把杯子倒置,应轻轻按着杯

④端酒杯的手势也要注意,可右手执杯,左手垫杯底,碰杯时自己的杯口应低于对方酒杯的二分之一,以示谦卑。如若自己的地位高于敬酒的人,则酒杯不宜过低。

⑤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一定要先敬尊长者,以示尊重。 如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时,敬酒最好按顺序,切忌厚此薄彼。

⑥ 桌面上不谈生意,酒后大家心知肚明,不必特意提出来。

六、服装礼仪

俗语说,“看场合穿衣服”,穿着打扮一定要看场合,一成不变永远一套衣服 往往是不对的。赴宴选择服饰的基本原则是时间(T) 、地点(P)和场合(O) 三大原则,即“TPO”原则。 时间原则是指穿戴时应考虑早晚、四季、时代的特征,要注意冷暖保温,并与时代同步。地点原则是指服装要与所去的地方相符合。场合原则即指服装要符合场合的氛围。

注意事项:① 如有戴帽子的宾客,在进入会场后理应脱帽,并放在合适的位置。

② 在参加宴会活动时,都不应佩戴墨镜,若有特殊情况,应向主人或宾客

解释并致歉。

七、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1、餐桌上气氛的不同:中国人就餐,讲求的是热闹,在餐桌上谈天说地,敬酒劝酒,完全抛却了平日里的安静表面;而西方人的餐桌上式及其安静的,不同于平时的热情,而沉默地切割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2、座次的不同:在中国,以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则右为尊,左为次。

3、餐具的不同:中国人饮食的餐具一般包括筷子、碟子、汤匙、碗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而酒杯则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专用座子上或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则最好放在专用座子上。在西方的餐桌上,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玻璃杯等,其餐具的摆放较中餐要复杂,垫盘居中, 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酌情摆放。 西餐中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 从左到右, 依次摆烈性酒杯、 葡萄酒杯、 香槟酒杯、啤酒杯。

4、上菜顺序的不同:中餐上菜顺序为:先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及水果。西餐的上菜顺序通常是:先上面包黄油,其次是冷菜,而后汤斗海鲜,再是主菜,然后是甜点,最后是咖啡及水果。

5、停菜方式不同: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置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后方可离去。在西方,用餐结束后可将叉子的下

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 平行放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于餐盘内,这样可避免掉落,也便于服务生收拾。

6、饮食观念的不同:饮食的第一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为满足生理需求,但是第二目的呢?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中餐最求“味” 的享受,在食物的制作上尤其讲究,制作方式五花八门,以达到味觉的享受,但营养的流逝是巨大的。而西餐的第二目的则是健康与营养,其制作方式也就较为单一。

八、结语

餐桌礼仪可以使餐宴过程有序和谐,避免一些尴尬局面,使人进退得宜,也可以使宾主之间相谈甚欢,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的目的。对餐桌礼仪的借鉴、应用,一方面可以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适应,另一方面 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做好必要准备。近年来受海外市场的影响,餐桌礼仪还被许多人视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礼仪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时展示修养、才华的好机会,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以及事业的成功。 以上所述餐桌礼仪都较为正式,在正式的餐宴上需注意。但在一般家宴,或亲友聚会中因气氛比较轻松自在,太过讲究客气反而显得生疏、刻板,而使亲友尴尬。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这种场合就可以抛却餐桌礼仪,有些必要的礼仪会更显得你得体大方,也使亲友有被尊重、重视的感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礼 仪得体大方,但又不拘泥于此,掌握好尺度。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目的,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者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要注意把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流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作文九:《传统礼仪与规范》2600字

【传统礼仪与规范】

《弟子规》片段解读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泛爱众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 ,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众的事业。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 ,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一)

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他内在修养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

古人说:“冠者,礼之始也。”在正式场合,不仅要“冠正”,而且服饰要做到“三紧”,就是帽带、腰带、鞋带三者都要扎紧,这样,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反之,就显得懒散,漫不经心。衣冠不整,通常被认为是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有对他人不敬的行为;容貌要端庄,好象总是在思考问题;言谈时语调要平缓、稳重。这就是君子的容貌。

古时有这样的规定,“凡视,上于面则放,下于带则忧,倾则奸”。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看出内心对他人是否敬重。

(二)

与人交往要有自尊,不要有谄媚之色,不要随随便便地取悦他人,也不要随随便便地说大话。要懂得行胜于言的道理,不要总是喋喋不休而不见诸行动。

一个智者,时刻不忘修身和履行自己的诺言,所以古人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的核心就是一个“尊”字和一个“敬”字。对于长者、幼者、尊者、贱者、强者、弱者,礼都有一定的节度。

对于年纪比自己小的人,或者贫困的人,不做出轻视、欺凌的举止。对于地位尊贵或者有权力的人,也不表现出过分亲近的神态。

脚步稳重、缓慢,双手的位置得体,目光端正,口不乱动,声音平静,不随意咳嗽,头颈挺直,呼吸轻柔,站立的样子像山一样,神色庄敬,不散漫——这是一种多么雍

容不凡的气度呀!

容貌之间,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所以,古人认为,礼文于细微曲折中,最能涵养本原。

(三)

向别人赠送礼物,或者从长者手中接受礼物、证书等,都必须双手捧持,捧持的高度要大致于心相平,以表示郑重。

赠送物品给对方,应该用双手递交,而不能抛给对方,也不可以差遣在场的第三者转送。如果接受的礼物体积较大,无法捧持,那么,提拎礼物的高度要大致与腰带平齐,不能放在地上拖拉。

在正式场合,执持重要的器物,要以左手为上。这类器物即使再轻,也要像捧持极重的东西一样,小心翼翼,以示敬重。

古人说,衣着是内心世界的展现,穿戴要与内心的品行相称。君子的服装不求华美,但求整洁,因此,古代有教养的青少年都不穿华贵的衣服。

(四)

孝敬父母

热爱自己的父母是人类最自然的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两千多年来,曾子许多论述孝道的话,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他说,对父母的孝有三个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父母蒙羞;最低层次是仅仅在生活上照顾父母。

对父母的孝敬,对国家、事业、朋友的尽责尽心是一致的。凡是为父母争光的行为,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相反,任何足以使父母蒙羞的行为,都是对父母的不敬。

做子女的有事外出,要把去向告诉父母。回到家中,要先去见父母,这是为了不让父母牵挂。

(五)

做客待客

古人十分重视燕食之礼,认为这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无论是去做客,还是在自家待客,主宾双方都有完备的礼仪规范,做到对主人之尊,对客人之敬。尊而敬之正是中华传统礼仪的灵魂。

到别人家做客,到达的时间应该比约定的时间稍稍提前,但不要到得太早,那样会扰乱主人的时间安全。如果迟到,让主人焦急等候,那就是严重的失礼了。

向长辈敬酒要起身,先行拜礼或者致祝辞,碰杯之后,要微微侧转身体,表示不敢与长辈分庭抗礼,然后再饮。只要长者杯中的酒未饮完,少者不能抢先饮尽。席间,长者有所赐予,年少者应该离开席位,微微侧转身体行辞谢礼。

吃尊者赏赐的水果,果核不要随地乱丢,以示对尊者赏赐物的珍重。

主客第一次相见,即使有年龄、尊卑的差别,一定是主人先向客人行礼,感谢他屈尊前来。如果不是第一次相见,就要看双方谁为尊,客尊则主人先行礼,主尊则客人先行礼。

(六)

社会公德

有修养的人懂得尊敬他人,尤其

是尊重老人,驾车见到老人必定行礼致敬,车子进入国中,慢行不驰,生怕惊扰他人。回到自家的里巷,要向父老乡亲致意。在现代交通文明中,开车不要横冲直撞,到了人多的地方要慢行,不鸣笛,遵循的正是尊重他人的道理。

我们现在提倡在公共场所的扶梯上靠右站立,也是为了不妨碍他人。与他人并排而坐时,不要将双肘撑向两边,那样会使旁边的人无法安坐,而且会给人留下旁若无人的印象。

人与人相处,都要首先考虑别人的方便,而不能只顾自己的舒适。

谣言意在诋毁别人,聪明的人善于独立作出判断,不信谣,不传谣,不搬弄是非,所以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

(七)

律己修身

古人有这样的比喻:“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人类懂得礼仪,所以能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不再与禽兽为伍。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是老师的儿子,老师对你一定会有特殊的传授吧?”孔鲤回答说:“父亲对我的教育,其实与大家一样。如果一定要说对我有单独的传授,那只有两次。”

“有一天,他老人家独自在庭中,我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出有文采的话。’于是我开始学《诗》。”

“不久,他又站在庭院中,我又从他身边古,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又开始学《礼》。”

道德和理想是抽象的,无法触摸,而礼仪则是把道德和理想具体到人的言行上,把道德和理想变成现实的工具。

孔子教导他的弟子,要努力修身,做一名人格完美的君子。修身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习和实践礼。礼对于人来说,好比脊梁一样重要,就像是树木,有了粗壮的树干,才有茂盛的枝叶。

作文十:《汉族传统礼仪》1900字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

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