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从未缺席》1300字 爱从未缺席作文500字

作文一:《爱,从未缺席》1300字

爱,从未缺席

一支粉笔,一块长形黑板,三尺讲台,他的身影和整个教室拼接成了无暇的画卷。傍晚斜阳将他的影子映射在我们的课桌上,他伟岸的身影和为我们我们撑起世界的力量,近乎他所画的立体几何般严肃的脸上,却是哪样坚毅,不善言辞的他——班主任杨老师,却总能让人感受到,他的那份爱,从未缺席。

像他所写的数学公式那样,他做事总是那样严谨,他的课上,我们的思绪总是坚毅而肯定的思维与解题思路紧紧牵拉,40分钟的课堂,在他的演绎下,是那样短暂却深刻。他想要我们每个人都如同数学符号那样的规范与严谨。每天的时光,有他的陪伴充实而美好。

有时,我们不喜欢他的苛刻,怕失去自我,我们不喜欢将自己的时间排得像尺规画圆般规则。细细想来,是否真的该收起锐气,为高考拼出自己的辉煌。他倾尽心血,却总被质疑,然而,他,从未解释,他怎可如此放纵我们,让我们继续用时间,来体会他那样细微而不解释的爱,不言不语,而爱,从未缺席,

带着稚嫩的童音,周末的办公室里传出了“爸爸。爸爸”,不大的孩子,又该如何教他不去依赖一个在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当孩子抱住老师的腿的那一刻,心都碎了。他花费了太多时间在我们身上,坚守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原则,孩子,又怎样告诉你,爸爸的崇高与伟大,他的爱,总是用了时间为代价,他的爱,也似分秒,无声无息。原来,他的爱从未缺席。

他的影子在课桌上越拉越长,时间好短,短到或许下一秒钟已无

法再留恋上下一秒,越拉越长的身影,像用胶片放映着的影片,斑驳却美好,他与我们的身影也曾一起被日光越拉越长......

勤工俭学那段苦却令人此生难忘的日子,是他陪着吗一分一秒走过来的。我们会迎着晨光伴着你升的太阳,在他的守护下开工。他的脸部线条不在僵硬,对着太阳,有种柔和的光晕,多了些温警的笑脸。伴着夕阳,收工回去的路上,他总是走在队伍最后,为我们照亮前行路程,也会与我们谈起他的曾经,了解着我们的家庭,一言一语,说出的都是温情。

那晚,虽是中秋月圆之夜,却没有月亮,可没有孤单的会肆意在我们身边,因为有他的陪伴。还记得,他给我们送来月饼时,别班同学羡慕的眼神,区区一个节日又有何意义,有他在,每天的(2)班都能在幸福中肆意,每日早晨每人都有苹果心中是满满的甜蜜,全年级开列会时,他细心地看每一个人是否穿戴整齐,因为穿着拖鞋被他喊着再回去,因为头发未干而在他的教育中开始懂得要好好爱惜自己,有他在,幸福悄然降临......

“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日为照亮孩子,却默默奉献着的老师不正是那诗句中红烛在人间最好的映射吗?一个平凡的职业,却要肩负着国家与历史的责任,他们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是在平凡中撑起整个国家教育界,听说,他们是在为国家栽培桥梁,殊不知,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国家之脊梁。

不善言辞的他,只是默默付出,他不懂如何来表达他对我们的爱,而时间不正是我们慢慢成长的载体吗?我们会懂,他那份只付出不求

回报的无私。我们会明白,他那无声无息的爱常在,爱,从来缺席。

那只粉笔,写出了笔笔深情;那块黑板,承戴着份份渴望;那三尺讲台上站着的他,为我们撑起了整片天空,给我们力量。他的爱,无声无息,悄然降临;他的爱,默默无闻,守存心中;他的爱,相伴左右,从未缺席。

伊犁州霍城县 霍城县江苏中学高二(2)班 指导老师:宁晓玲 尹佩佩

作文二:《中学生作文:那时,从未缺席的爱》900字

中学生作文:那时,从未缺席的爱

中学生作文:那时,从未缺席的爱

“啪”大灯几乎与台灯一同亮起,母亲总说那对眼睛好,但我在潜意识中是反抗的,我觉得那就像被裸露在人们的目光中那么不自在,但我知道这与唠叨相比还是值得的。

微微叹息一声就坐在椅子上了,并不急于拿出课本温书,而是拿出那本再熟悉不过甚至比我的生日还要亲切的本子,平铺开来,并不写自己的心事,仿佛打开他看着空白的页码就很安心,我承认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生,但是我却不急于把心事寄托在一个单薄的本子上,我宁愿把她放在心中。任其保留或删去。母亲倒是从不苛求我每月必须上交日记,她想看无所谓,我就不信每天只在上面写一个字的我会有什么秘密,抑或她能知道什么。自嘲一声,便打开了,很显然被动过了。

真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时的心情,又惊奇,有一边睁大眼睛寻找蛛丝马迹,但唯独没有愤怒,我平静如水的接受了抑或被接受,因为那仅仅只是翻开,若果我错手打开了带有旧时代风格有些泛黄的扉页,我怔住了,里面有母亲依旧娟秀规整的字迹,我没有耐心的看完它,心想无非是规劝而已。我漫无目的的浏览着,直到最后一句,“美丽的夜晚,转过身有更好的风景,一切都会好。

这回我没有反抗,一反常态乖巧地走在落地窗前,仰望天空,是黑,没有星星,但有月亮在,他不会说话只是柔,敲开了尘封已久,以为不会再落入人间的心。落地窗的栏杆依旧冰凉,我紧紧地靠着它,不会感到萧瑟,手里紧紧地抓着那本日记,我舍不得扔掉它,我知道我的内心依旧强,每日还是喜欢用一个字来表达的心情,只不过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想保护的人,那个人是母亲,我知道我还是公主,只不过我拥有的不是英俊的王子而是依旧温暖的皇后。

猛地站起,头部一阵晕眩,几乎已经站不起来了,但我还是向有光的地方摸索,像个盲人一样渴望阳光,短短几米的距离像一辈子那么长,怀里有我和母亲温度的日记,我走到她面前,看着她因沉浸在剧情中而微微发红的泪眼,依然很自然地说“少看点,你眼睛不要了可以给我。”说罢,急匆匆回到卧室,母亲再晚了半拍后还是笑了,像个孩子。

缓缓坐下,眼前玫瑰花瓣一样的灯,已不再是荧光的银白色,我知道是我的错觉,但我宁愿沉浸在童话世界里,摊开本缓缓落下第一颗眼泪,我知道他比任何都珍贵。

作文三:《你的爱从未缺席》3200字

【送话器中传出的呼呼风声】

父亲因车祸被送往医院的时候,亚舟正在第三次骑行去西藏的途中。许是在信号不好的区域,亚宁拨了很多次才终于打通了亚舟的电话。

电话那端,亚宁可以清晰听见送话器中传出的呼呼风声,亚舟开口,好像因为气喘而不时停顿:“亚、亚宁,你、你照顾好爸爸……”

亚宁的心,忽然就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当亚舟说“都靠你了”时,不知道他是否说完,亚宁就默默挂了电话。

这么多年,亚宁从来没有认真地跟亚舟生过气,虽然作为哥哥,亚舟实在是不太顾家。他天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年少的时候就喜欢东奔西跑,所有的假期几乎都在外面,先是参加夏令营,大了之后,便和同学组织骑行或者搭车去旅行……因为阳光的暴晒,亚舟从年少时候起,就有了一身被阳光晒成棕色的肌肤。这样的亚舟学习成绩自然不是太好,18岁那年,勉强考入了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学校管理松散,亚舟从此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骑行爱好者。对亚舟来说,远方有一种难以抵抗的魔力,引得他一次次前往。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大学毕业后,亚舟和有同样爱好的同学盘下了位于粉巷的一家酒吧,然后雇了人打理,自己则继续旅行,乐此不疲。

这样的亚舟,一年到头很少有时间待在家里。

起初父母也试图改变亚舟的爱好,却一直未能做到,后来也只能由他了,父亲自我安慰说,由他吧,总好过其他不良嗜好。

亚宁起初并不在意这些,只觉得哥哥的爱好与众不同。和亚舟相比,亚宁倒是极其安稳的性子,从小就比较“宅”,不爱热闹,更喜欢待在家里看看书、帮母亲做做家务,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做几样菜……在同年龄的女孩子中,亚宁的这种性子也少见。母亲曾戏谑,明明是一对双胞胎,性格却是天壤之别。

【两兄妹最亲昵的时刻】

没错,亚宁和亚舟是一对双胞胎兄妹,亚舟是哥哥,早出生几十分钟。

和很多双胞胎不同,亚宁和亚舟不同的并不只是性格,还有长相。亚舟黝黑、高大,五官粗犷,亚宁却娇小、白皙,眉目纤细。

因为性格的不同,同龄的兄妹俩,自小倒也很少闹矛盾,从来不会争东西、抢地盘,因为亚宁喜欢的那些,比如布娃娃、音乐盒什么的亚舟全然无兴趣,而亚舟喜欢的遥控车、望远镜之类,亚宁更是不屑一顾。甚至上小学后,因为成绩的差异,两人并没有分在同一个班里。只是作为哥哥,亚舟倒是晓得每天放学后,等到亚宁手牵手一起走。

或者因为这个缘故,亚宁在班里少有男生敢欺负。而亚宁则喜欢吃饭时,看亚舟狼吞虎咽,常常会让她忍不住笑出声。亚舟就会冲妹妹扮鬼脸。

这是两兄妹最亲昵的时刻了。

日子便是这般乏善可陈。

大一些之后,兄妹俩相处的时间慢慢少了,亚舟考的学校离家远,只能住校,亚宁考入离家一站路的重点高中,走读。大一些的亚宁性子越发沉静、内敛,越发恋家。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亚宁也选择留在西安读大学,学的金融专业,毕业后便去了一家银行的信贷部,离家不远,依然可以住在家里,陪着父母。

彼时生活安稳,所以亚宁的恋家和亚舟的没心没肺之间,都是合理存在,并没有什么矛盾,直到这一次。

【她是真的怨他了】

父亲的诊断结果让亚宁心疼和难过不已,那辆肇事的车子开得太快,导致了严重后果,医生说,此后,父亲都要坐在轮椅上。

强忍着没有当场号啕大哭,但亚宁感觉到拿着病历的手一直在抖。然后,当母亲焦急地询问状况时,再也忍不住,亚宁抱住母亲,眼泪唰唰地下来了。

那一刻,在心疼和难过之余,亚宁忽然有一点点恨亚舟,恨他在这样的时候,在家里出了这样重大事故之际,他竟然缺席。甚至没有承诺即刻赶回,只是抱歉而已。

这让亚宁觉得,亚舟的没心没肺,在亲情的真相里,分明是一种冷漠。

入院当天,父亲便做了手术,手术很顺利,醒来后的父亲也努力坚强地面对现实,反倒安慰亚宁别伤心。

这让亚宁更加难过,父亲是在晨练的路上被超速的出租车撞伤的,当过兵的父亲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晨练,喜欢跑跑跳跳,可是以后……亚宁不想面对这个现实,又不能在父亲面前表现出难过。很想身边有个人可以商量一下,哪怕只是倾诉也好。

但是亚舟,直到父亲手术做完的第三天早上才出现。并没有同亚宁寒暄,亚舟冲到父亲病床前,叫了声“爸”,眼圈就红了。

父亲并没有责备亚舟,母亲亦不语,像是已习惯了亚舟在这个家中的缺席,这种缺席,的确已不是第一次――曾经,兵荒马乱的拆迁搬家时,亚舟缺席;父母20年结婚纪念,亚舟缺席;亚宁的毕业典礼,亚舟缺席;母亲做阑尾炎手术,亚舟缺席;祖父去世的葬礼,亚舟也缺席……那些时候,他都在路上,或者无法赶回,或者不想赶回,故意和不故意地,缺席了一家人本该一起的时刻。所以这一次,即使是这样的事故,父母亦没有抱怨他半句。

故此,亚宁觉得作为妹妹,自己也没有理由多说什么,于是只简单跟亚舟陈述了事情的经过。亚舟抱歉:“都是我不好。”

亚宁缓缓舒一口气,他是不好,但是,她已不想说。只是看着亚舟,亚宁觉得有些疏远和陌生――不是因为长期不见,而是在感情上,远了。

她是真的怨他了。

【他在意她的感觉】

之后,父亲的康复期,亚舟没有外出,每天早早晚晚在医院守着。半个月后,父亲出院回家休养,亚舟跑出去买了功能最好的轮椅,耐心地教父亲如何使用,每天推着父亲去公园或超市,并且破天荒地在一天中午将行李搬回了家里――多少有点儿将功赎罪的感觉。

这反倒让亚宁不太习惯,而亚宁更想知道的是,这一次,亚舟会停留多久?她不信亚舟会因为父亲,彻底放弃自己多年的爱好――那是亚舟的人生梦想。      但出乎亚宁的意料,两个月后,亚舟还没有半点儿风吹草动,反倒是母亲有些沉不住气了,一天吃饭的时候,问亚舟:“不出去了?”

亚舟讪笑。

父亲也劝:“我没事了,你忙你的。”

亚舟依旧讪笑,过了片刻道:“我走了,亚宁还不恨死我?”说着,忽然抬头冲亚宁吐吐舌头,扮了个鬼脸。

就是那么一下子,亚宁的心松软下来。原来亚舟是知道的,知道她的抱怨和她的小恨意。原来,他在意她的感觉。

然后那天晚上,亚宁看到了一篇小短文,是一个微信好友发来的,写的正是两个月前的某一天,在即将到达西藏的途中,在荒无人烟的山脉间,他的同伴“在路上”接到电话,父亲遭遇车祸。为了尽快赶回去,“在路上”丢了车子,不停歇地跑到二十多公里外的路上拦到了一辆货车。没承想行至午夜,货车出了故障,抛锚在荒野中的公路上。“在路上”没有停留,在寒气袭人的高原的深夜,步行了4个小时,终于遇到第二辆货车,又辗转了两次,才赶到西宁市,买到一张无座的票,站了近10个小时终于回到了西安。

后面,“在路上”跟了一个帖子:因为享受在路上的人生,所以我们不停上路,为此常常疏忽亲人,错过和亲人相守的时光。可是无论是不是在一起,他们都在我们心里装着,每一次,我的心,都带着他们一起上路。又:当看到父亲的手术单上妹妹的签名时,我无比惭愧,那个名字,本该是我。谢谢妹妹替我担当,谢谢这么多年,他们那么爱我,纵容我一次次为了梦想而远离他们。庆幸此生,和你们做了亲人。

“在路上”,正是哥哥亚舟的微信名称。

亚宁的视线,就这么慢慢模糊起来,她想起那天亚舟出现在病房的情形:头发凌乱、衣衫满是尘土、眼睛布满血丝、神情憔悴而慌张;想起微信中提到为了赶回来,亚舟所经历的奔波和劳苦;想起亚舟说的“无论是不是在一起,家人都在我们心里装着”……亚宁的心,开始被一种柔暖的感觉慢慢包裹,她在这一刻知道了,远方是亚舟的梦想,而家人,却是亚舟的珍宝。每个人想要的生活不同,对亲情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就像父母,他们对亚舟的不抱怨并非无奈,而是因爱而宠。亚宁喜欢的,则是和家人守在一起。而哥哥亚舟,却习惯了把家人放在心里,和他一起上路。

其实在亲情的一次次聚首中,亚舟的爱,从未缺席。

拂去眼泪,亚宁轻轻在后面跟了一句话:是的,我们一直在一起。

编辑 / 杨世莹

(E-mail?押shiying10@sina.)

作文四:《从未缺席的阳光》400字

从未缺席的阳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化为陈迹...

2008-06-0222:48

阅读(?)(0)编辑删除

今天刚刚拿到购的一本书,>,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近期的一份申报,对这本书做了介绍,介绍是怎样打动我的早已忘了,于是标题就这样出来了....

这本书作者是奥斯卡.王尔德,其实是一封写给他情人的长信,他的情人是一个叫波西的男人,伟大的王尔德同志因为"有伤风化"罪入狱五年,在这五年里那个男人抛弃了他,他从未去见过他,于是王尔德在监狱里给他的情人写了一封散文一样的信,信里有质问有不舍,有对人性的纠结,我只看了开头的部分,他固执的坚持他们之间是友情不是爱情,却为了对方做控制不了自己的事,在我看到的部分更让我觉得他是个哲学家,他对虚荣的人性的思考,他对道德的底线的坚守...他总是说作为艺术家什么什么的,固执的像个孩子一样认为自己是对的,一会却又在矛盾中纠结...

余光中是这么说的:顾盼自得,不可磨灭....到:

阅读(?)(0)编辑删除

该被锁定

下一篇:打铁趁热,分手趁冷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内容:

表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作文五:《国家的爱,从未缺席》1300字

今年两会,“回国潮”成为热门词汇之一,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也有记者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问,关心在这股留学归国大“潮”中,教育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确实,对很多留学人员,特别是自费留学人员来说,从踏出国门的那一刻,也许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将很少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熟悉的脸孔,吃到熟悉的饭菜,祖国似乎离你越来越远。然而在你最需要她的时候,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她其实一直守护在你身�。

去年,在几场不幸的天灾人祸中,中国的“霸气小护照”上演了一场场完美的实力秀,让外国的小伙伴羡慕不已。比如在以色列海法大火中,欧美国家的同学还在彷徨无措地寻找出路的时候,中国的留学生已经安全地坐在临时安置点的餐桌边晒早餐了。

其实,大到这种天灾人祸,小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故和案件,冲在最前面的,永远是国家驻各国使领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尽最大可能地守护着海外学子的利益和安全。当然,这样的不幸事件越少发生越好,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危难时刻,我们才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对海外学子的爱,从未因物理的距离而中断。

不过,生活毕竟不是戏剧,比起这些大灾小难,更多的还是柴米油盐。在海外日常琐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似乎感受不到祖国的存在。

其实,在我们踏出国门之前,可能会参加国家为留学人员准备的行前培训;踏上异乡的那一刻,也许会收到来自使领馆的温暖问候和殷殷叮嘱;学业上遇到不公正对待,会有使领馆给我们撑腰;优秀的你如果手头拮据,国家准备了奖学金缓解你的困境;组织活动一解乡愁并向外国人展示故乡的种种美时,会得到使领馆从物质援助到精神鼓励的各种支持;临近毕业找工作,可以参加有关部门为你准备的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也有各种人才政策等待着有才华的你;想创业,“春晖杯”创业大赛等各类平台等你来。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国家对海外学子的关怀,贯穿了留学之路的每一个阶段。

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宝生部长谈到教育部为留学人员回国提供的服务和支持中有一条是:“为在海外留学人员提供比较全面、综合、周到、方便的留学服务。”这绝非空谈,国家在这方面的作为和努力有目共睹。这也是为什么每当国家领导人到世界各地出访,都会有一队队自发形成秩序井然的欢迎人群,他们脸上真挚的笑和溢于言表的自豪,无不源自内心对国家的爱,因为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好。

当然,陈宝生部长并没有把话说满,“比较”两字,说明国家的留学服务工作仍有改进的空间。如今,留学形势日新月异,留学人员队伍迅猛发展,留学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

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和机构一直秉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手续办理繁琐不便?那就简化程序,推行电子化办公。沟通交流方式老旧死板,不接地气?那就尝试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学习最新的网络语言,也许用来生涩,但绝对诚意十足。行前培训只有国家公派生受益?那就用各种手段扩大自费留学人员参与的机会。

不久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宣布自2017年3月31日起不再收取资助保证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国家对自身吸引力的信心和对留学人员的信任。就像陈宝生部长所谈那样:会形成回国潮,一点也不奇怪。

有这样一个时刻惦念着你,又能为你提供各种可能的祖国,有什么理由不为她尽一份心力呢?

作文六:《知识分子从未缺席过》1700字

我敬佩柳士同先生,凡柳先生文章必读。《杂文月刊》原创版2014年第一期的《知识分子的“缺席”》(以下简称“《知》文”)读了好几遍,我与柳先生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不同,因此结论也就与《知》文不同,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知》文界定的知识分子是“特指有着强烈个人信仰和独立思想的人”,“具备了哲学层面的思考能力和坚定的人文信仰”的人,“杰出人才”,“科学大师”,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的人,等等。这种“高大上”的知识分子,不仅中国时有“缺席”,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时有“缺席”。《知》文说民国时期“出席”过,那也寥寥。此类知识分子是坐在知识分子群体塔尖上的极少数人,仅凭塔尖上的少数人,没有厚重的塔基和塔座,是扛不起历史赋予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重任的。《知》文对知识分子的限制性前置如此之苛刻,涵盖面如此之窄,难怪把古今知识分子都给弄“缺席”了。   我理解《知》文对于所说的知识分子“缺席”的焦虑。我也有同样焦虑。但不能因为焦虑,就连带把古代知识分子给“弄没了”,不能说“中国古代是没有‘知识分子’的”。   我国古代不仅有知识分子,他们在各方面还都很有建树。鲁班、墨子、李冰父子、蔡伦、毕升、张衡、郭守敬、祖冲之、沈括、欧冶子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工程学、数学、天文学、水利科学。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吴有仁等,建立了惠及当今的中医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李贽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商鞅,据说师从鬼谷子,选修的是属于社会科学的“刑名之学”,是有专业知识的“士”。没有他的变法,中国历史恐怕得改写。司马迁开了中国史书纪传体的先河。屈原、贾谊、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冯梦龙、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吴敬梓、纪昀、侯方域、蒲松龄、王夫之、高鹗、吕留良、纳兰性德、钱谦益等,都是有文学建树的人,其中许多人,今人尚无出其右者。孙武、吴起、孙膑、姜尚、曹操、诸葛亮、戚继光、胡宗宪等,建立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老子、庄子、公孙龙等,建立了中国古代哲学。其他领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上述知识分子,多数是兼才。是他们,写就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照亮了今人常挂嘴边的“上下五千年”的星空;同时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四大发明不是早已载入世界文明史了吗?   古代知识分子读经没错。况且,那时的经典至今还是经典。“学而优则仕”,没错,只有当官才有治国平天下的机会,才能使他们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得到践行的机会。况且,古代的“士”并不都愿意当官,楚威王听说庄周贤,就派使者带着很多钱去请他,还许以相位。庄子却笑着回绝了:“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亟去,无污我。吾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在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今,知识分子群体的庞大和学科之庞杂都是空前的。无数教师、作家、学者、医生、会计师、编辑、记者、文艺工作者等,都应该算是知识分子。否则,无法解释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登月、深潜、高产杂交水稻等成果的取得,无法解释纸媒和网络批评之声能够艰苦卓绝地坚持,无法解释中国的良心还在跳动。   知识分子像其他群体一样也会出现分化。有些知识分子骨头变软了,跪倒在权贵的裤脚下了,拜金了,出卖人格了,堕落了,当汉奸了,那是知识分子中的败类。我认为知识是中性的,仅就知识分子这个词而言,也是中性的,因其行,才分为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和败类知识分子。这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就算政治性不强,没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更不是“大师”,还可能有些过错,也难得在“公共领域”露面,但只要还在用其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作贡献,就算贡献相对小,不为舆论道,也不能将其排除到知识分子之外。   不让知识分子“出席”是很可怕的,这很可能令占知识分子群体90%以上的普通知识分子妄自菲薄,使得那些在各自岗位上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分子,懵懵懂懂地认为自己真的不是知识分子。把广大普通知识分子排除在知识分子之外,最大的害处在于妨碍知识分子阶层的确立、团结、发展和壮大,不利于用整体的力量去争取并维护自己合法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当然也不利于“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形成和坚持,还可能中了某些害怕甚至仇视知识和知识分子、至今还在做着愚民梦的权贵的下怀。

作文七:《成长路上,父爱从未缺席》1300字

看着电视上的《爸爸去哪儿》,宇尘一下子就回忆起跟爸爸一起旅行的快乐,连忙给妹妹雨露发了一条信息:成长路上,我们的爸爸从未缺席。

兄妹俩是一对龙凤胎,都是高中生。哥哥宇尘跟着爷爷奶奶在江苏读书,妹妹雨露跟着外公外婆在福建读书。兄妹俩虽然身居两地,但感情很好,每天晚上都会发几条短信。两个孩子都很阳光,成绩在班上也都名列前茅。

两个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离不开父亲那跨越海洋的关爱。兄妹俩刚5岁时,爸爸黄日新获得了一个去日本留学的机会。一边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留学机会,一边是刚上幼儿园的一双儿女,在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黄日新选择了出国留学。他想只要有心,即使远在他乡一样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他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们:他们有一个爱学习、肯上进的父亲!

刚到日本的那段时间,黄日新一边学习,一边打零工;学习之余他就到图书馆翻阅育儿书籍,写信告诉妻子教育孩子的注意事宜。从妻子寄来的照片上,他看到了兄妹俩一天天长大。周末通电话,每当听着两个孩子在电话那头抢着话筒“爸爸、爸爸”地叫,他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在这个世界上,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声音对他来说永远都是最动听的乐曲。只要手头宽裕些,他就会去玩具超市选购些玩具,待熟人回国时捎回来。他买的儿童专用厨具、动漫人物等,孩子们至今珍藏着。

两年后,兄妹俩即将上小学时,黄日新所在学院招收本科留学生,黄日新知道妻子一直对读书充满渴望。和双方父母商量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让所有亲戚朋友都觉得“无情”的决定:妻子也出国读书。

虽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双方父母很支持他们。夫妻俩也觉得自己的人生观一定能够影响到孩子!

一次,黄日新无意间读到英国诗人乔治・格贝尔的话“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这深深震撼了他。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他要多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黄日新读完博士开始工作,一边供妻子读书,一边供两个孩子上学,手头还略有节余。在孩子读二年级时,他让母亲把兄妹俩带到日本过暑假。除了带孩子们游览富士山感受异国风情外,他更多的是把孩子们往科技馆、图书馆领,他希望能够利用假期弥补自己对孩子教育上的欠缺。

几天的相处,黄日新感觉到儿子宇尘静不下来,女儿雨露却不够大方。带孩子参加留学朋友们的聚会,哥哥宇尘跟这个闹,逗那个玩,皮得过了头;妹妹雨露却一直一个人玩,从不主动与人交流。他发现了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但却无法在短短一个暑假让孩子性格产生变化,一个词汇从脑中闪过:远程教育!

暑假一结束,他就汇款让父亲和岳父分别买了一台电脑。每个周末,他们一家四口就开始了一个小时的远程交流。兄妹俩分别读自己的日记,讲述每天最有趣的事儿,在听孩子读日记的时候,黄日新不放过任何一个引领孩子处世态度和价值观的机会,引导孩子评说看到的现象。渐渐地,哥哥宇尘开始崇拜知识广博的爸爸了,开始按照爸爸的要求去做个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妹妹雨露也感觉到爸爸的爱与呵护,把老师发的小奖品拿给爸爸妈妈看,跟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唱歌,慢慢地变得开朗起来。

就这样,暑假时兄妹俩去日本探父母,元旦时夫妻俩回国看孩子,春节时宇尘去福建外婆家或雨露来江苏奶奶家。虽然一年中,一家四口团聚在一起的时光只有几十天,但在孩子成长路上的每一个节点,黄日新做到了让父爱从不缺席。

作文八:《爱从未缺席[散文欣赏]》2100字

今天,在你的书桌面前坐了很久,看了你写给给同学们的寄语,才忽然发现我心目中的小公主不知不觉间真的是已经长大了。在这一年多我没带你的日子里,你的个子长高了不少,心思也渐渐的悄然变化着,有点为你高兴内心却又有点失落,也许还停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那个小小的乖巧的你已经不见了,渐渐地被成熟所代替。好希望你快点长大,考一所好大学,将来遇到一个优秀的能真心呵护你一辈子的好男孩,这样我就放心了。可是又希望你慢点长大,因为这样你就可以多享受一下生命中这一段幸福而又无忧的纯真时光......

一张一张的翻看你从小到大的照片,记忆的片段也由此而联想起,在你一岁时别人都以为你是一个小男孩,因为你头发好少,索性我就给你剃了一个光头,穿上一身小小休闲装倒也显得可爱得体。虽然在妈妈还没生下你之前就想着要是女孩我就给你穿上各种各样好看的裙子直到你两三岁时头发才肯猛长,也圆了我心中的梦,给你梳着各种各样的小法式,满足的看着你像个小蝴蝶似的在我面前跳跃缠绕。

在你三岁半一个夜晚的时候,由于你年幼把药当糖吃了,那时我还在上班是奶奶带的你,她也没看到你吃只是发现药瓶被打开了,看看你也什么事都没有的样子所以她也没放在心上。直到药性发作时已经是早上5点不到,当奶奶赤着脚把怎么喊你也不醒浑身是汗的你抱给我看的时候我真是被你吓坏了,睡衣也没换就抱着你一路狂奔着下楼,那时爸爸又不在家,我又怎能等得及救护车的来到?妈妈永远记得那个清晨那个寥寥无几的行人那位善良的叔叔,他看着路边抱着你流着泪的我即刻明白了怎么回事,想都没想一下打开车门就把我们送进了医院,为你的小小生命争取一点时间。每每想到这里妈妈都好愧疚,当时实在是太着急了,所以也没有记下他的车牌号码,让这份恩情无处可报。不过善良的人也许是不需要别人回报的吧,在他帮助别人的时候他的内心已经获得了快乐幸福!妈妈希望你以后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许就是对善良最好的回报!

妈妈还记得你上一年级时的情景,那时你别提有多高兴了,一早就穿上新买的白色裙子,一脸期待的样子,对新学校新学期充满了向往。我带着你在一年级的名单上找你所在的班级,很巧的是一班二班都有你的名字,校主任说随我选,那时我犹豫了很久,不知哪个班的老师更好一些,后来还是把你放在了第一班,这也隐含着我对你的期盼。后来才知道这个班的班主任是最优秀的老师之一,她非常的负责任,也有丰富的经验,很多家长还是托关系把孩子安排在第一班的,也许学习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大人的心思也许都是这样,总是希望帮你选好每一步,希望你的人生光明灿烂似锦!老师也很喜欢你,你甜甜的嗓音是老师总喜欢喊你起来念课文的原因,这也给了你一定的自信,虽然你总因为不用功学习不在前几名,但这也没有影响她对你的喜爱,她常说你是一个懂事乖巧很有灵性的小姑娘,很庆幸你就这样的遇到了你人生中的第一师,对你个性的形成有了一定的影响与帮助。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个性才决定命运。

在你读三年级的那时侯,有一次妈妈因为有事耽搁晚了几分钟去接你,还记得那次下着雨,当我急急的赶到你的学校门口,却没有看到你等我的身影,也许是在教室里吧?忽然的就有了点不安的感觉,去了一看你果然不在,问问还留在班里的几个同学有没有看到你,他们都说你早走了,你还那么小呢,能去哪里呢,会不会有谁给带走了呢?胡思乱想中,电视上那些被骗的小孩子的画面一一浮现在了面前,那一刻我只感觉我的心被什么东西狠狠敲击了似的急得生痛,学校的广播里,家人的电话,同学的电话,老师的电话一一都打遍了却都没有你的消息,我在路上寻找着你,在你尽可能走的路上疯了一样的哭喊着,一遍遍的喊着你的名字,满心满脑子都是在想着你的样子,想着你是不是遭遇了什么?想着你是不是正在害怕而无助的哭喊着妈妈?那一刻仿佛心都碎了,失去你的那一刻感觉真是刻骨铭心,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还好当我再次往回找的时候你真的在家门口,浑身是湿透了的,那一刻不仅喜极而泣,把你搂在怀里再也不舍得放开,再也不舍得批评你一句,尽管在一开始找不到你的时候我还想着找到你时我要狠狠教训你一下......

回忆了这么多,只是想让你明白我一直都很爱你,并没有因为宝宝的到来而不爱你了,其实有时候感觉还是喜欢你多一点,因为你是我们的第一个宝宝,只是因为弟弟太小需要我照顾的多一些而已,还记得你常常在我身边醒来问我;“明明晚上是睡在自己房间的怎么又在这了?”我故意笑着逗你说不是你自己夜里跑过来的吗?你也总是不相信,其实是妈妈想你了,把你抱过来只想像你小时候一样搂着你睡一会,近日来发现你似乎也有些多愁善感了,常常会为一些小事流眼泪,和妈妈有意无意的也疏远了很多,其实妈妈一直都懂你,你害怕和我亲近会让强势的奶奶不高兴,在感慨你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观言察色,学会了良禽择木而栖的同时我也一直默许着你这样做,我没有为你经营好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你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多得到一份疼爱是应该的,只要你快乐就好了!只是长大以后你要记得不要轻易的去伤害你生命中亲近的人,并不是所有的爱被你灼伤了之后它还在,还在原来的地方依然爱你......( 文章阅读网:.san.net )

作文九:《张天蔚:人民从未缺席》3300字

——以与同事蔡方华商榷为名

文〡张天蔚

我的同事蔡方华发出他的第一篇之后,我就预告了要和他商榷。我猜他或许以为我是要质疑他的过分乐观,但我要商榷的,却恰恰是他的悲观。

在《信号》中,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最热衷于政治的中国人,在被切除参与政治的管道之后,对政治只剩下了旁观、议论与猜测。很多人都不再相信政治生活中最关键的那些词汇,比如正义和公正。他们只关心谁赢了、谁输了。”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中国人与政治关系的基本判断,即人民总是无缘参与政治,至多充当旁观的看客,所以迄今最乐观的表述,无非是那句“围观改变中国”。而我恰恰认为,人民从来都在政治之中,尤其是今天的中国人民,更是在中国政治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即以这次“煮面”的过程而言,从各种外围消息诡异的传播途径,到“康师傅”、“方便面”等各种暗号的层出不穷,再到“周元根”、“周滨父亲”、“秘书帮的老首长”等隐语构成的那层不捅就破的窗户纸,看上去都在某位舆论高手的精妙掌握之中,而自以为在这种严密掌控中找到了缝隙的媒体,似乎都是在被人利用。于是也就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句古老的官场俗语,叫做“民心可用”。而这一次的“煮面”操作,高层巧妙借力强烈期待反腐的民心,达成了非常好的正面结果。

但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反正我对以下的判断是信的——当权力明确地意识到自身力量不太够用的时候,就会想到民心可用;而民心一旦被权力所用,权力本身也必然被民心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这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其实已经不是谁被谁所用那么简单。别的不说,张成泽被“幼主”拉出去直接毙了,才是传统宫斗的经典情节,金三胖只要事后给他姑父安排一个叛逆或“恶攻”的罪名就一切OK。如此惊心动魄的戏剧性桥段,至少对于我这一代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在今天及以后的中国,已经很难发生,所以才有“煮面”的精心和耐心。当一个重大的政治抉择——哪怕它如某些人认定的那样是一场政治斗争——需要耐心而周密地进行舆论动员的时候,其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在寻求民意对这一政治行动的合法性的承认和追授。而这种对民意合法性的需求一旦产生,则意味着我们所置身的政治生态已经悄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我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自然清楚地知道中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何等巨大和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似乎都是从邓小平的一个英明的念头开启的。但我曾经反复在不同的文章里表达过一个并不多么高明的“论断”,即改革开放的最大秘密和邓小平的最大功绩,都可以归纳成一条,即解放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做出如此重大改变的外在原因,是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危局,而更内在的成因,则是中国人民追求正常、富足生活的本能欲望,被以“割资本主义尾巴”和“狠斗私字一闪念”等崇高的名义禁锢了多年,已经积聚了足够强大的势能,再不解禁,极有可能以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方式自行冲决而不可收拾。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回溯这个伟大进程,它究竟是不是一直沿着总设计师预设的轨迹发展,其实是大可商榷的。

面对一个逐渐堆高到危险地步的大坝,政治家当然都希望能够小心地掘开一个口子,把积聚的势能缓缓疏解到精心开掘的河道里,按照一条“正确”且可控的轨道,流向预设的正确方向。但无论逻辑的推论还是事实的演进,都证明这是非常艰难的挑战。我相信,30多年后的中国发展成今天这般模样,是当初任何一位伟大政治家都不曾预料到的。别说置身其中的我们自己,就连本该“旁观者清”的西方理论大咖们,都在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争论中莫衷一是,也足可见出中国30多年的发展,简直没有什么既往的规律可以解释,也没有哪种力量可以操控其走向和结果。如果有人打算告诉我,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政治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是无力的、旁观的、缺席的,则纵使你打死我100遍,我也不能认同。

如果说以上的议论过于宏阔,那就说些具体的吧。早在《南方周末》“揭露”唐慧的人品之前,我就从各路媒体对她的歌颂中,看出了她的性格特征,和她对各种资源、机会的敏感把控乃至“利用”的能力。但我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句子质疑过她,因为她在以微薄的一己之力,挑战强横、颟顸的权力机器。而当一朵浪花打算以粉身碎骨为代价,去拍打一道坚固的堤坝的时候,谁都不忍也不该挑剔她纵身一跃的力道和姿态。

有人说唐慧的际遇是一个特例,是她巧妙地利用了当地政府出于维稳“大局”而有所顾虑。问题是,看上去那么强大的维稳逻辑和维稳机制,却依然给唐慧这样小人物留下了可以利用的空间,并把其一步步撑大到了可以让她和女儿出一口气的地步,这个几乎难以想象的过程,却就是这样奇迹般地实际发生了。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偶然的奇迹,我却更相信它是恰好发生在此时的一个必然,因为支持它成为现实的,是中国人对司法不公的忍无可忍,是对司法公正的迫不及待的渴求。回顾唐慧案反复波折的整个进程,各种力量折冲进退的痕迹清晰可见,几乎可以引为政治博弈的经典案例。

周永康案件披露的同时,中共18届4中全会即将召开的消息也同时宣布,其“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自然让人联想到与周永康倒台的直接关系。蔡方华在他的《“后周时代”的九大政治猜想》中也持此论。但在我看来,唐慧及唐慧们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从邓玉娇案到唐慧案及小贩夏俊峰案,围绕司法个案而发生的席卷全社会的冲突、博弈,不仅对邓玉娇、唐慧这样的小人物是残酷的折磨,对现有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逻辑,也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司法工具化、婢女化而导致的司法不公的不满乃至愤怒,已经在全社会积聚起足够巨大的势能,再次接近一触即溃的临界状态。此时探讨并实际推进依法治国、司法公正,民心、民意的推动,比周永康的被调查更具实际的作用。

如果承认今天的中国比30年前更好,中国的明天可能比今天更好,那么我更愿意感谢包括唐慧在内的像一朵浪花一样奋不顾身地冲向堤坝的人们。坦白地说,面对他们的勇气和牺牲,我内心是有着明确的“搭便车”心理的--社会进步必有牺牲,而他们的不计后果的“死磕”,正是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而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心理,我对那些无视或否定人民在政治进程中的作用的说法,从心底里无法接受。即便在中国,不,尤其在中国,人民从来都在政治之中。

拉开这么大架势和同事商榷,似乎有点小题大做。确实。所以我才在副题中言明,本文只是“以与蔡方华商榷之名”,我真正要商榷的,其实那些在“抓周”之后冒出来的各种阴阳怪气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套路基本一致,即用一种窥破一切政治机密的智者口气,告诉所有为周永康落马、为这一轮强力反腐而振奋的愚众和媒体:所谓反腐,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工具,抓出再大的老虎,也是人家政治权贵自家的事,与草民百姓没有一毛钱关系,本就不该置喙,还要振振有词地讲出道理,就更是自撸自嗨的YY。比如有一篇文章就是这么讽刺媒体的:“当你权力在握时,我负责歌颂;当你万劫不复时,我负责揭露。有网友把前者叫做舔菊,把后者叫做奸尸--这说法太难听了点。”而不用我解释你也看得出来,这个“太难听了点”的说法,很可能就出自作者手笔。

而我一直很好奇的是,从作者睿智、清白得不行的语气来看,他显然是既不曾舔菊,也不打算奸尸,那么在整个如此漫长的过程中,这么聪明的人究竟在干些什么呢?看来是什么也没干,只等着今天说这几句片羽不沾身的俏皮话。但是说白了吧,如果没有那么多没看透政治内幕的愚众在前边冲着、顶着,你的高蹈的POSE就没有空间摆弄,你的充满睿智的聪明话,也根本就没机会说出口。如果一定说中国政治的进步和什么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那么就应该是这些伪装成智者的懦夫。

之所以要借与蔡方华商榷的名义,是因为商榷总得是和值得的对手,只好拉来蔡方华陪绑。而对不起他的是,那些阴阳怪气的文章,与他的“蔡三篇”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从他说到他们,有点委屈了蔡方华。

不过还是要认真地说一句,我对《信号》的结尾,还是有点不太同意--“你如果问我,是不是因为周永康落马这件事,对习近平有特别强烈的好感?我会抬头以45度角仰望星空,代表亚洲,不,代表人民,不,代表自己回答说:是的!”

写过诗的人都知道,这段话的有效成分,其实就是一问一答:是吗?是的。其余的那些,都是所谓的“情感修辞”,它们可以让这句话变得更加饱满和炽热。

但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我,我只会老实地回答:是的。余下的情感修辞则一概不用。

原因不述,请自行脑补。

作文十:《释永信缺席嵩山论坛年会开幕式 往年从未缺席》1200字

9月12日上午,嵩山论坛2015年年会在河南省登封市正式开幕。两名现场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thepaper.)透露,开幕式现场未见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嘉宾名单中也没有释永信。

澎湃新闻检索公开资料看到,嵩山论坛始于2012年,过去3届年会(每年一次),释永信均出席。

登封市委宣传部新闻科有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确认,释永信确实不在嘉宾名单中,“这两天都不会出席”。对为何前三届都出席今年缺席,该负责人没有透露。

此前在8月27日,国家宗教局宣传处工作人员陈超告诉澎湃新闻,国家宗教局8月10日收到关于释永信的举报材料,并已按相关程序转交河南省宗教事务部门核实情况,他说:“国家宗教局将按程序,严格依法依规处理。”

7月25日,自称“代表所有对释永信不满者”的“释正义”,在网上发帖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违反佛教戒律、玩弄女人”,释永信有两个身份证,有情妇,有私生女。紧接着,曾为释永信弟子、少林寺四大金刚之一的释延鲁,以及多名曾在少林寺生活、工作者,8月8日在京实名向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局三家单位递交材料举报释永信。

据河南媒体报道,嵩山论坛2015年年会9月12日上午拉开帷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出席开幕式。在年会中,来自国内外政、商、学界等170余名人士,将围绕“和而不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进行对话与探讨。河南媒体公布的部分嘉宾合影照片中,未见释永信。

过去三届嵩山论坛年会,释永信未曾缺席。

少林寺官方网站文章显示,2013年9月6日至13日,第二届嵩山论坛年会举办,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等350余人聚集天地之中,围绕“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的主题展开高端对话,释永信出席。配图显示,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与永信方丈交谈。

据《河南商报》2014年8月25日报道,第三届嵩山论坛2014年8月23日拉开帷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副省长张广智,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韩国前副议长文喜相的特别代表、韩国书法艺术院院长叶欣出席开幕式”。

报道描绘现场细节称:“开幕式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与夫人鸠山幸在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等陪同下步入会场。一看到已坐在会场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鸠山由纪夫与夫人立刻双手合十,向释永信致意。开幕式主持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耀介绍到场嘉宾,当介绍到释永信时,鸠山由纪夫与夫人又回首双手合十致意。在开幕式结束嘉宾合影时,再次碰到释永信,鸠山由纪夫与夫人第三次双手合十向大师致意。在演讲时,鸠山由纪夫多次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尊重。”

公开资料显示,嵩山论坛是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联合主办,以基金会为支撑,以中外高端人才为主导,以嵩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创立的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性高端文化论坛,永久会址设在登封市,每年论坛年会都在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