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颂听后感》1700字:红旗颂听后感100字

作文一:《红旗颂听后感》1700字

《红旗颂》听后感

完整的听完了《红旗颂》之后,感慨颇多,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近距离接触这部不朽的新中国巨作!

作者简介:

吕其明: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白求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我不求我的作品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的和鸣,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这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正因为如此,为祖国,为人民而写作,对我来说,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终生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这是吕老前辈的个人言论。

作品简介:

作品《红旗颂》创作于1965年,《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时的恢宏场景以及回忆那些艰苦的革命岁月。同时,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作品赏析:

引子:

小号以其原调,高亢的奏出国歌的旋律。随后升高了一个大二度,延续着国歌的旋律,以重复的三连音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圆号加入,以深沉、庄重的旋律预示着五星红旗缓缓地向我们走来。接着,长号、大号的加入,正向我们宣告红旗即将升起。引子部分以国歌为素材,主要表现了新中国即将成立,全国各族人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开国大典。

主题一:

一声镲响(第一声),这一主题在弦乐组的主奏下,调式改变(D大调),加上铜管组的配合,使得该乐段显得光辉明亮。管弦乐组演奏时强弱变化鲜明,加上大号长号吹奏低音,起支撑作用,使得该乐段色彩饱满。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开国大典的场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主题二:

主奏乐器为双簧管独奏,伴奏乐器为钢琴,弦乐组接着出现,重复演奏者双

簧管的旋律,最后,弦乐组(小提琴)渐强,并与管乐组对话(此时小号安装上弱音器,模仿冲锋号的音色,重复吹奏三连音),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接下来节奏和调式都发生了变化,节奏有原速变为进行曲速度,调式回到了原调(C大调),所有乐器突强,弦乐组反复急促的演奏三连音,旋律回旋往复,使人想起过去革命开始的岁月的艰难,人民生活的艰辛。

随后加入铜管组以及木管组,演奏出不协和的效果,随后一声镲响(第二声),管乐组吹出国歌旋律。此处木管组突出,弦乐、小号为伴奏,继续着不协和的音色,如同黑暗年代的白色恐怖,这是像一个感人告别场面,哀婉而缠绵,最后小号响起,乐曲在不断重复中提升力度,象征在白色恐怖中,社会一天天地黑暗,人民的苦难在一天天地加重,最后小号响起,人民忍无可忍,奏响革命的号角,催促革命者上路。

转调(降B大调),木管组同时演奏跳音,短笛音色突出,旋律坚定有力,弦乐依然演奏三连音,跳跃性强。音色较弱,两遍。木管组与弦乐组先后奏出凯旋而归的旋律饱含着胜利的喜悦,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国,绝对是不可战胜的——强国!!

主题一再现:

长号下行音阶引出本主题,再现开国大典,使人们回到了开国大典那一幕壮丽的景象。本主题以舒缓的弦乐为主。再线了开国大典。末尾处,小号奏出《东方红》的一段引子,为下一主题的《东方红》做铺垫。小号在末尾处的渐慢渐强,为全曲推向高潮做准备。

高亢的短笛引出《东方红》旋律,弦乐组为之配合。期待了已久的《东方红》旋律终于奏出了,伟大的毛主席此刻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东方红旋律奏出,整个音乐推向高潮,新中国成立了,全国各族人民将团结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周围,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了期待。

尾声:

引子再现,此处重复演奏引子部分的三连音,引入国际歌旋律,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全曲达到最高潮,我们的心接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再次让国人感受到:伟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也表示新中国的明天将一片光明,共产主义在中国一定会实现!!!

体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日趋加强,我以为做人更需大手笔。这种大手笔是指宽阔的胸怀,豁达的智慧,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不拘泥于小圈子,要有大爱心、大智慧,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到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大气候。我想这也许正是通过音乐进行生命与人文结合的最好途径。

作文二:《《芬兰颂》听后感》2000字

浅听《芬兰颂》

让·西贝柳斯

以前没怎么接触过音乐,对各种乐器也不是太熟悉,乐谱乐章什么的更是一窍不通,如果非得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芬兰颂》里听出什么感情,我觉得太难了。所以,我只把我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简单说说

整首曲子仿佛在讲述这么一个故事。

开始,铜管乐器在定音鼓不断的颤音的陪衬下,铜管群在低音区中怒吼,奏出浑浊、森严的引子。

在十九世纪末期的芬兰,还是个生产力比较低,人民生活比较贫困的国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帝好像也没有怜悯他的子民的意思,一块巨大的阴云正笼罩在这片土地上,危机自上而下统治了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并且它在不断滋长,不断蔓延,不断蚕食浸透这块土地的每一粒沙尘(具体危机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或许是殖民危机,或许是没落的封建王朝的垂死挣扎)。邪恶的魔爪肆虐横行,悄悄地伸向了最后的一片净土……

随后,木管乐器和小提琴将曲风一点一点转为平和,但任有金属管乐器的底调持续低吟。

在安静的乡村,人们尚未意识到危险的降临,乡村生活一向宁静而安逸,我甚至看到了辽阔而碧绿的麦田,微风轻

拂,田里的麦子便如波浪一般荡向远方,田里还有稀稀落落的几个农人,就像大海里的礁石,偶尔抬起头看看这绿油油的大地,笑一笑接着忙着手里的活。按理说这时有点和煦的阳光会更显得惬意,但这天却偏偏没有太阳,天色微微阴沉,燕子飞的很低。

接着,大提琴的声音越来越大,低沉的大提琴将乐调由平静悄悄过渡到悲凉。

乌云开始聚集,远远的天边传来几声的沉闷却又充满的力量的震动,不知是雷声还是别的什么。 忽然,镇长把大家都召集起来,他的背后躺着几个伤兵。之见他面色凝重的开始介绍当下的情况:“阻击,失败了,我们的英雄,就躺在我们身后,敌人现在就在两英里外,马会上就会冲过来·” ·

然后,铜管乐器的声音再次占据主旋律,忽然一声鼓响把乐曲的进行突然加快,转为4/4拍,铜管乐器奏出号召斗争的动机,紧张而兴奋。

远处开始零零落落的出现枪声,突然一声炮响,所有的人都开始警惕,按照领头人的布置开始埋伏,他们在最后一刻决定不当失败的奴隶,他们决定拼死抗争。敌人在不断逼近,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隐隐的似乎能听到敌人的嘶吼,似乎能看到敌人正用贪婪的目光扫视着这片倔强的土地,似乎能嗅到敌人身上我方烈士的鲜血味。每个人都紧张的望着远方,却没有一个人恐惧。

接着木管乐器呈现充满必胜信念的、辉煌华丽的庆典动机,具有凯歌进行曲的特点与色彩。

勇士们没有远距离格杀的枪炮,就手持利剑长矛,列队迈向冲来的敌人。这是场惨烈的战斗,是一场值得所有人铭记的战斗,也是一场最光荣的最值得讴歌的战斗。在这场斗争中没有被保护者,没有坐等结果的平民,所有人都是战士,全民皆兵。青壮年冲在最前面,稍上年纪的男人们作为第二梯队,第三队是妇女,最后一列是孩子。青年们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流尽最后的热血,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的恐惧,不知道什么是伤痛,他们只听到背后的女人和孩子在为他们唱国歌。死,并不是悲痛,也不是悲壮,他们的死,象征着光荣。接着是老年部队,他们本该是不理世事安享晚年的一群人,可他们宁愿放弃自己寿终正寝的机会,宁愿横尸战场,他们相信,他们的死会给最年轻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希望。敌人此刻也是伤亡惨重,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前面的部队都没有这么凛然,这一群平民却有如此的气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能征善战的部队会输给这一群丝毫没有训练过的人,为什么自己在这一群人面前会觉得害怕。接着的是妇女,柔弱的她们同样没有半分恐惧,又是那种必胜的自信,又是那种视死如归的决绝……

这段音乐反复一遍后,曲调重归舒缓,优美抒情,先是木管柔和的如风般拂过山岗,接着是提琴悠扬的旋律如歌般

诉说衷肠。平静中透着悲凉,悲凉中又蕴含着希望。

战斗结束了,或许是上帝开始怜悯他可怜的子民,也或许是敌人真的被他们的这种坚持斗争的精神所征服,胜利的是最后的一群孩子。山岗上站着的孩子望着山下他们的躺着的父母,又看看自己身边比自己更小的孩子,默默的擦干自己眼里的泪,将身边的孩子抱得更紧。慢慢的回过身,看着那随风起伏的麦浪,看看那路边挺拔的白杨,一阵微风吹过,他们似乎也如那麦浪一样,纵被吹的东摇西晃,却始终不曾倒下。他们永远都像那些白杨,骄傲的站着,坚强的活着。

突然,旋律陡转激昂,乐曲在极其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勇士们敢于斗争,勇于反抗的精神被孩子们继承了下来,在之后更多的斗争中不断被发扬光大,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他们的精神也被人们永远歌颂传唱。

这就是我从《芬兰颂》这部曲子里听出来的故事,一个激励人们勇于反抗的故事。具体的它所反映的感情,我觉得也应该就是对英雄的崇拜与缅怀,对自由对独立的渴望,对祖国对家乡深深的爱。其实,我总觉得这跟中国的历史也很像,或许,世界的历史都差不多,各国人的感情也都大同小异。或许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或许是。但我还是希望曲子里和平安宁的世界最终可以来临,这不也是我们一切的努力与牺牲的目的么?

作文三:《《红旗颂》教案01》1400字

《红旗颂》

教学目的:

感受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气势,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绣红旗》、《五星红旗我爱你》、《五星红旗》音乐片段,让学生归纳这一组歌曲的共同特点。(歌颂五星红旗,表达对祖国、对国旗的热爱。)

生:歌颂“红旗”。

师:歌颂的形式有诗歌、散文、歌曲,而单纯用音乐歌颂红旗的大家听的不多,今天我们欣赏乐曲的就是用音乐的手段歌颂红旗,用乐器的不同色彩烘托气氛的。课件展示《红旗颂》标题。

二、欣赏乐曲

1、初听全曲,听辩曲中熟悉的《国歌》音调:

要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用举手的动作表示所听到的熟悉的音调。

2、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红旗颂》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第一面国旗升起的情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五星红旗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情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乐曲创作于1965年,同年5月献演于“上海之春”的开幕式。

吕其明,1930年出身于安徽,11岁参加新四军文工团,曾得到老一辈音乐家的精心指点。解放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从事音乐创造,先后为《铁道游击队》、《南昌起义》等三十多部电影作曲,其中有不少插曲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流传至今,久唱不衰。此外,还创作了十多首大中型器乐曲,《红旗颂》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1965年。

3、随琴声哼唱主题音乐,并用竖笛吹奏主题音乐,加深对这一颂歌音调的感受与理解。

4、分段赏析:(插入解说,感受气势,理解内涵)

⑴.A段:(第一段)

开始以小号奏出《国歌》音调为素材的雄壮宏伟的引子,经圆号反复,引出弓弦乐器演奏的歌颂红旗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钢琴的伴奏下,给人以光辉热烈和庄严的深切感受,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忆之中: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主题又一次转调出现,转调后的音乐色彩显得更加明亮辉煌,仿佛是亿万人民欢腾热烈的情景。优美深情的旋律,倾注了多少英雄儿女的热血啊!

⑵.B段:(第二段)

连续的三连音,使节奏富于动力,节奏紧缩,速度加快,歌颂的主题变成豪迈的进行曲,使人们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首阔步地奋勇向前,这进行曲的节奏正是我们时代前进的步伐。

⑶.A段:(第三段,再现部分)

乐队合奏主题,又一次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音调,音乐达到了高潮,以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党。让我们高举红旗,奔向共产主义的明天。

5、引导学生用线条表示每段音乐的风格、节奏、速度:

(学生活动: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一展示并说说“为什么”)

6、介绍乐曲结构,了解作品规格:

师:作品采用了带再现的三部结构:A+B+A(板书)

7、复听全曲(边听边看《红旗颂》演奏录像)

8、复习管弦乐队知识:

师:管弦乐队就是以管弦乐器为主的乐队。你还记得有哪几类乐器组成的?

生:弓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

9、对比欣赏《在灿烂阳光下》和《兴国山歌》的旋律。

(1)聆听《在灿烂阳光下》第一乐段旋律。

(2)学生按照所给谱例简单进行哼唱。

(3)给出江西《兴国山歌》和《在灿烂阳光下》的谱例开头,分析二者音调有何内在联系。

(4)完整欣赏歌唱家们和孩子演唱的歌曲《在灿烂阳光下》。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篇幅较长的管弦乐曲《红旗颂》,熟悉了她的主题音乐,从中体会了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今后当我们再次听到这首乐曲时,你一定会倍感亲切。

作文四:《《红旗颂》教案03》2200字

《红旗颂》

教学内容:

欣赏《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中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2、感受管弦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

3、通过欣赏《红旗颂》,让学生了解“红旗”象征着革命,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听辨出主题音调的不同速度和调性转换。

教学难点:

使学生联想不同速度的主题音调的情景。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1、 上课,带领学生听音乐《红旗颂》(进行曲音乐风格片段)踏步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a)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一首歌曲,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播放音响,老师范唱《五星红旗》。)

学生:“这首歌曲歌颂了五星红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b)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

晚会。晚会的标题是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红旗颂’。红旗象征着革命,是我们的信仰。它火热炽热,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管弦乐曲《红旗颂》”。

三、欣赏《红旗颂》第一部分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红旗”主题旋律的片段,提问:乐曲情绪怎样,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情景?谈谈初步听后的心理感受。

出示主题曲调的歌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要求学生看着谱跟唱曲调。

再次欣赏第一部分,设问:

乐曲第一开始的音调你熟悉吗?是取材于哪一首歌曲的音调?(出示引子歌谱:国歌)

第一部分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再次出现时在音调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音乐情绪上起到什么作用?(音调升高,情绪更加热烈,明亮辉煌)

分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四、欣赏《红旗颂》第二部分

1、初听音乐,出示主题音乐片段,并唱一唱,说说乐曲中的情绪变化,表现了怎样的内心情感?(激情澎湃、峥嵘岁月)

2、仔细倾听第二部分音乐片段,这里的音乐在节奏和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跟哪里的旋律相似,请用简单的动作配上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动一动,想象这里的音乐片断描写什么场景。(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进行曲风格、坚定有力;表现英勇的战士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欣赏乐曲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乐曲哪一部分的再现?在乐曲的速度、力度的变化下,以及在管弦乐器的演奏下乐曲情绪有什么变化?

4、介绍管弦乐器在乐曲演奏中的作用:管弦乐队根据乐器的材质和演奏方式分为四个乐器组:1)弦乐器组(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组成)、2)铜管乐器组(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组成)

3)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组成),4)打击乐器组。

5、师:“听完这首《红旗颂》,一起来了解作曲家‘吕其明’爷爷,并了解当时是怎样的创作《红旗颂》的: 《红旗颂》的作者吕其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1930出生。19曾为《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南昌起义》等近四十部故事片,十余部纪录片作曲,吕爷爷回忆说:1965年2月,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一批老专家领导着‘上海之春’, 指挥家黄贻钧点名叫我创作《红旗颂》。当时不敢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这么大的题材,只能背水一战,毫无退路。我考虑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背景,表现从黑暗之中走过来的人们对红旗那种无比自豪的感情,把这样一种感情融入到我的音乐中。我的音乐仓库给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绝对不能写陕北的,或者是江南的,要听起来是民族的,我还从国歌里面派生了一个主导动机,这个动机从引子中间一直到尾声,全部贯穿在红旗飘飘的形象中。这些都确定以后,我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总稿。”(媒体展示)

五、完整欣赏《红旗颂》

欣赏全曲,用电教媒体展示画面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具体内涵。

曲式结构;引子+A+B+A+尾声(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师:“同学们,人们赞红旗,颂红旗,用最美的旋律对红旗的颂扬,你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想用什么方

式来表现对红旗的赞扬呢?

学生:“„„”。

3、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是对我们红旗最好的赞扬,老师准备了一首赞颂红旗的诗歌,让我们一起在庄严的音乐声中用最激动的心情来朗诵这首诗歌。”

红旗颂

一面用鲜血和精神凝结的旗帜在飘扬

飘扬在一个用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地方

就是这面旗帜摧毁了旧时代的腐朽

就是这面旗帜迎来了新中国的朝阳

就是这面旗帜埋葬了屈辱

就是这面旗帜揭开了中国崭新的篇章

从此

一个民族告别了被压迫奴役的历史

昂首阔步走向了新时代的万里康庄

红红的旗帜上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青春芬芳

艰难困苦的岁月已写进了历史的教科书

忠魂烈骨的身影却印在了古老的土地上

大写的中国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热血儿女

沸腾的中国驶向了浪花翻卷的茫茫海洋

红旗阿我深情凝望的红旗

从东海的一丝炊烟到血域的灿烂晚霞

到处都有你鲜艳的色彩在流淌

从南海的金色沙滩到北国的皑皑峰峦

到处都有你火红的颜色在芳香

东流的大江水诉说着厚重的历史

西行的马达声吟诵着未来的豪壮

很远的地方还有同样的声音为你而歌

很近的地方还有同样的血液为你激荡

无论是跋涉的昨天还是开拓的今天

你都在华夏的大地上放射着万丈光芒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红旗颂》,希望这首音乐能长久的流在大家心目中,时刻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用我们的行动热爱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祖国建设出一份力量,最后让我们一起在嘹亮的《歌唱祖国》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用媒体播放“歌唱祖国”指挥学生边演唱边走出教室)

作文五:《红旗颂教案》1000字

《红旗颂》教学实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红旗颂》,感受音乐的庄严深情的爱国情感 。

2、了解作品的相关音乐知识,了解管弦乐曲。乐曲中不同的音乐情绪所表达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音乐资料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作品的相关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欣赏《红旗颂》,抒发学生们对祖国以及“国旗”、“ 国歌”的热爱之情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2、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音乐作品蕴涵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红旗颂》,先让学生们伴随着上课铃声和《红旗颂》一起进入课堂。

一、导入:介绍各国的国旗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红旗颂》。

二、新课教授:让学生完整听一遍红旗颂,听完之后回答问题,说出感想。

1创作背景:红旗颂是由中国大陆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交响诗,该作品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成功。

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同样,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2介绍作品曲作者:

吕其明(1930.5—) ,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3作品体裁: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交响诗只有一个乐章,一个主题贯穿始终。

4了解作品的相关音乐知识:管弦乐队。

弦乐乐器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木管乐器组:单簧管、双簧管、大管、长笛;

铜管乐器组:小号、圆号、长号;

打击乐器组:定音鼓、军鼓。

乐队的编排形式:乐队编排是多种多样的。按惯例,交响乐团根据不同种类乐器的声音微妙程度和演奏的难度来排列乐器组。弦乐器身居高位,木管乐器随后,铜管乐器其次,打击乐器则排在最后。

5作品曲式:单三部曲式也叫三段式,它由三个规模相近、相对独立的乐段组成。单三部曲式有两种结构类型: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标记为“ABA”)和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标记为“ABC”)

6作品层次:共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万众欢呼的场面; 第二部分:描写时代步伐奋勇前进;

第三部分:描写歌颂党、歌颂祖国。

7歌曲赏析:

播放音乐,随着音乐播放的进度讲解音乐。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

第三部分,主题再现、结尾。

8拓展内容:歌曲赏析完,播放一段其他额交响乐曲欣赏。

三、课堂小结

作文六:《《红旗颂》教案4》1200字

《红旗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吕其明及其作品;初步了解管弦乐的构成;初步了解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视唱《红旗颂》的“歌唱性主题”;能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跟随作品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应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和欣赏,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体会、表达爱国之情,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听赏《红旗颂》;能唱一唱“歌唱性红旗主题”;能分辨“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的异同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区别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表演风格特点。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课堂礼仪,检查出勤,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五星红旗》(李媛媛演唱),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教师范唱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初步引起共鸣。

三、讲授新课:

1、听赏解放战争时期的《绣红旗》(江姐歌剧片段)。

2、听赏改革开放时期的《红旗飘飘》。

3、区别对比两首歌曲听赏之后的感受。

从体裁、节奏、节拍、力度、速度、旋律、情感上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详见后面表格)

4、听赏吕其明《红旗颂》(管弦乐曲):

①、简介吕其明及其代表作品。(师生共同交流)

②、简介管弦乐队构成。(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器组)

③、聆听号角主题片段。

思考:你听了《红旗颂》号角主题后有什么感受?它的旋律来源于哪一首歌曲?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感受:激动、振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