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奠亲人的诗句》1500字_祭奠亲人的诗句

作文一:《清明祭奠亲人的诗句》1500字

清明祭奠亲人的诗句: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杨万里《寒食上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 王安石《壬辰寒食》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清明祭奠亲人的诗句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韩偓《夜深 》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梨花榆火催寒食。 —— 周邦彦《兰陵王·柳》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高翥《清明日对酒》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 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 张继《闾门即事》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孟云卿《寒食》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 李冠《蝶恋花·春暮》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 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清明祭奠亲人的诗词:

《清明后登城眺望》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节日作文】 春节作文 元宵节作文 情人节作文 中秋节作文 国庆节作文 重阳节作文 除夕作文 腊八节作文

三八节作文 清明节作文 五一节作文 青年节作文 母亲节作文 护士节作文 家庭日作文 牛奶日作文

助残日作文 国际无烟日 儿童节作文 世界环境日作文 父亲节作文 端午节作文 建党节作文 光棍节作文

圣诞节作文 元旦作文 教师节作文 植树节作文 感恩节作文 来历习俗 活动方案 黑板报

手抄报 节日祝福 节日演讲 节日分类 节日诗词 节日音画

作文二:《清明祭奠亲人的诗句》1400字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杨万里《寒食上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 王安石《壬辰寒食》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韩偓《夜深 》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梨花榆火催寒食。 —— 周邦彦《兰陵王·柳》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高翥《清明日对酒》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 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 张继《闾门即事》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孟云卿《寒食》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 李冠《蝶恋花·春暮》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 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清明祭奠亲人的诗词:

《清明后登城眺望》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祭奠亲人的诗句》相关文章:

1.清明祭奠亲人的诗句

2.祭奠古诗词大全

3.清明缅怀先人的诗句

4.清明节祭奠先烈的句子

5.清明节纪念革命先烈的句子

6.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的诗歌

7.清明古诗赏析

8.小学三年级清明节扫墓作文

9.小学生清明节扫墓作文500字

10.文学

作文三:《63年的祭奠》2500字

我是清明那天,来到塔寺的。在中国的版图上,塔寺是一个几乎没有显示的地方,小得不能再小,没有人知道。    我对塔寺,也很陌生,虽离县城十多公里,但我并不知道这块烙着红色记忆的地方。知道塔寺,与8座坟墓有关,这里,埋葬着8名烈士。他们牺牲于1948年,距今整整63年。    清明总是与雨联系在一起,那是上天被人间的亲情感动,流下的伤感的泪水。我去塔寺那天,下着蒙蒙小雨,雨小得像雾,打在身上,没有感觉。凤凰山在雨雾里若隐若现,山野里的松树,葱郁的绿色,因为雾,显得凝重。山下的狮子河,绕着烈士陵园,缓缓地流淌,似无声地呜咽。    路上行人稀少,三三两两的人,行走在山野里。他们面色沉重,手里大都提着一个小篮子,里面放着一些上坟的纸钱、鞭炮,还有祭祀的食品。雨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停了,山野里,零零散散地飘起了袅袅烟雾,还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清明,在豫西南乡村,是“鬼节”,还不到11点,上坟烧纸的乡民,就开始了对亲人的祭奠。    我的面前,是一座用青砖圈起的院墙,墙里墙外,是一排苍绿的翠柏。院墙的门楼上,写着“塔寺烈士陵园”。这是一个不大的陵园,没有恢宏的气势,没有壮观的围墙,里面静静地躺着8位烈士。只有那些苍翠的柏树,还有“塔寺烈士陵园”几个大字,让这里显得庄严肃穆。    我走进陵园时,纸钱燃烧过后的余烟,满地的鞭炮纸屑,还有一束束摆放在烈士墓前的鲜花,似乎在告诉我,这里刚刚有人来过。一位前来祭奠烈士的老人说:“今天清明节,乡村的党员干部、学生刚刚在这里举行过隆重的祭奠活动。那些鲜花是乡村党委、支部和学校送来的。这些刚刚燃烧过的纸钱,是村子里的人烧的。每年清明,乡村领导、学生都要来这里祭奠烈士,63年了,没有间断过。”    与我同来的文友乔阔告诉我,牺牲在这里的8位烈士,没有亲人,8位烈士中,只有两位烈士留下了姓名,其他的6位,连名字也没留下,更不知道他们的家乡在哪里。现在的这座烈士陵园,是塔寺村的村民捐资,为烈士们修建的。    我曾经也是军人,可我是和平年代的军人,对战争没有什么概念。我并不渴望战争,因为战争永远都是流血,充满着残酷的杀戮。我希望人民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伴着绿色和鲜花,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如果没有那场战争,长眠在塔寺的8位烈士,如今已是白发老人,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可事实是,他们出生在那个年代,他们是热血男儿,在国家危难之时,在人民需要用鲜血铺平和平的道路时,他们挺身而出,成为捍卫和平的战士。    他们静静地长眠在这里,在远离故乡的一隅。八座凸起的坟包里,定格着他们年轻的生命。袁来牛,河北人,生前担任陈谢兵团四纵十三旅连长;王新元,河北人,生前担任陈谢兵团四纵十三旅排长。另外的六人,没有墓碑,生卒年不详。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哪里人。但是,塔寺的乡亲们记住了他们,很多活着的人记住了他们,他们是军人,是我们的亲人,是为南阳解放战争牺牲的英雄!    在塔寺,有一个叫冀发兰的老人,不能不提。冀发兰当时30多岁,是村农会妇女主任,解放军后方医院第六所就设在她的家中。她天天为伤员煎药、洗衣、做饭,相互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8名殉难的烈士被运回后,就停放在她家正屋。看着前几天还活生生的伤员,转眼之间,阴阳两隔,抱着烈士们的遗体,冀发兰号啕大哭,痛不欲生。    这位普通农村妇女,在15位烈士牺牲后,面对猖獗的土匪,与婆婆一起,不顾个人及家庭的生命安危,掩护了唯一幸存的伤员程江。可以说,冀发兰,是一个不拿枪的战士,是中国又一个鲜为人知的红嫂。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见到可敬的老人,这位默默无闻的红嫂,已于多年前辞别人世。    程江逃出土匪的魔掌后,摸索一天一夜才回到冀发兰家中。冀发兰与婆婆把他藏匿起来,在后墙掏个洞,以防不测。白天,婆媳俩轮流望风,晚上婆媳俩睡在床上,程江就睡在他们的床下。由于婆媳俩的掩护,土匪多次明查暗访,程江都安然无恙,直到伤愈归队。    程江回部队后,跟随部队转战到云南。全国解放后,他转业到新疆铁路局。他一直惦念着南召那块热土和亲人,想起救命恩人,想起牺牲的战友,时常潸然泪下。在工作期间,他曾不断写信,由于年代久远和行政区划的变更,程江的信都如石沉大海。当这些信辗转数地,最后送到冀发兰手中时,已累计有200多封。    1980年,退休后的程江,为了看望恩人和战友,千里迢迢从新疆赶赴塔寺冀发兰家中。当他来到离别二十多年,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家时,已物是人非。当年救过他的老妈妈,冀发兰的婆婆,已仙逝多年。嫂嫂冀发兰,也由当年风采照人的少妇,成为一个两鬓白发的老太太。战友的坟头,已长满了荒草,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人世的沧桑。那些日子,程江天天来到战友的墓前,低语垂泪,长跪不起。    还有一个人,烈士牺牲的时候,他只是个幼童,他和他的父辈一样,敬仰烈士,默默地为牺牲的烈士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烈士陵园,我见到了这位60多岁的老人,他叫李松山,曾是塔寺村的干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应该走进我的文字。1973年春,时任该村团支部书记的李松山,为了牺牲的烈士能够团聚,多次到县里反映群众意愿,为烈士迁坟。县里特拨了150元,塔寺群众又捐款100余元,先后筹集300多元,买来木材,为烈士做了8副棺木,把烈士的坟茔合葬在风景秀美的凤凰山下。李松山又购买了150棵柏树苗,植于烈士墓地,让几十年来,分葬两处的烈士团聚一起,长眠于青山翠柏之中。    李松山老人告诉我:“在村里,逢年过节,啥事都可以忘记,但给烈士上坟这事不能忘。有的老人临终时交代后事,都要把祭奠烈士的事,交代给子孙,千叮咛万嘱咐。老人们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没有那些牺牲的烈士,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南阳解放牺牲的烈士,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塔寺村这些普通的村民,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青山在,水长流,人已逝,情依旧。岁月更迭,流走的是时光,流不走的是真情。    63年的缅怀,63年的祭奠,告诉我们:岁月可以掩埋鲜活的生命,但掩埋不了对英雄的一腔真情。      责任编辑 王秀云

作文四:《元宝的折法(祭奠先人用得着)》300字

第一步

先把锡箔竖着放,银色朝下,黄色朝上

第二步

从上面向下量出大概全长五分之一的位置,向上折(现在向上的一面可以看到黄色和银色一比二的两段)

第三步

翻过来(现在是银色向上)

第四步

向上折,和反面黄色银色交接线对齐(这一面全部都是银色的)

第五步

再翻过来(现在是黄色银色一比一的两段)

第六步

把四只角沿着交接线折起来

第七步

把黄色的一半翻折下来(现在是两面都是银色的梯形)

第八步

撑开来,就是一个元宝了。

1.准备长方形的金铂纸

2.金色面向下,对折

3.将一面在大概三分之一处向下折

4.另一面向同一方向折,与金色面的折线对齐

5.四角以金色白色的交线为轴,对折,然后将上面的非金色部分下翻就变成了一个梯形

6.把长边拉开

7.整形,元宝完成了

作文五:《生命的祭奠》1200字

生命的祭奠

——读《史记·刺客列传》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是谁写下如此惊粟、决绝的诗篇,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将思绪带回那段斑驳的岁月。

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多少英雄俱成白骨,多少帝国俱成往事,别问战争是为了什么,霸雄图也好,名垂青史也罢,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是天生的卫道者,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天生有着嗜血的残忍,哪怕那剑梢上的血腥从未消弥,哪怕他胸中的烈火不曾远逝。     春秋,一段用谋攻权术包裹的记忆;战国,一方用青铜冷铁雕铸的沧桑,智慧最初展露峥嵘的地方,已成了枭雄脚下的版图,版图上曾有的田园牧歌已成了震天的鼓声,鼓声被悲风传送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淋漓的鲜血,血雨中盛开了最奇异的花朵,绽放生命最初的憧憬与梦幻,憧憬和梦幻终究被莫名的欲望侵蚀。

不管那欲望是简单还是复杂,无论“卫道者”最初的动机是和平还是鲜血,一切已无从知晓,我们只看到了四分五裂的版图,满目的疮痍,只听到震天的鼓声和妇孺痛苦的呻吟,还有略带几分狰狞的冷笑。

那个时代催生了太多的青铜冷铁,也催生了太多侠肝义胆的英雄,也许他们本可以甘于淡泊,乐于寂寞。本来在乱世中也能宁静的生活,然而,却偏偏遇到了赏识、信任之人,给怀才的自己提过一方舞台,偏偏他们又是如此重情重义,许下掷地有声的承诺,或许,他们心中本没有天下,也并无那些所谓的大侠大义,大车既然要倒,妄图去扶反而是一种骚扰。历史已无意于自己,拔剑也是一种多余,或许他们更希望避开那些嗜血的冷铁,去追求一种简单与和谐。相识有时是一种错误,“谓我心忧之人”才是最致命的利刃,于是用生命做了承诺,只为那一句简单的相识“宁负天下人,也要为其尾生”。明知拔剑是多余,但还是要执着的做着最后的挑战!

豫让是这样一个,为报智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以自残自屈的方式,饱受身体和心理的折磨,甚至还有后来对赵襄子的愧疚,仅仅为一句“士为知己者死”,为国士之礼报国士恩,他甘愿付出一切,但最后那一刻,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杀赵襄子了,不是能力再无所施,而是侠客的心太纯粹,他无法再承受一份恩义的沉重,所以他只能拔剑斩衣,只能以死相报。

祭坛上,曹沫的瞠视燃烧着怒火,冰冷的匕首催促着他铤险一搏,纵使白虹贯日,太星食昂,专诸终是为他人争斗闭上了自己无奈的双眼,纵使赢得天下缟素,终究不能选择生存的方式。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当那一段斑驳的岁月,终于在沧桑中剥落了最后一丝尘埃,任沧沧流水洗却那一段青铜冷铁的冰霜,历史终究还是将那一声悲鸣传递,那阳光,那黄沙,饮过那个年代太多的鲜血,刺痛了太多的伤疤,那残阳至今还留存着血染的色泽,漫漫的黄沙仍狂啸着那段尘封的记忆,将徐夫人的匕首,高渐离的执着一并镌刻。

易水犹寒,壮士难再,也许史册中他们只能是刺客,是草莽,当不得一声英雄,但那份人性的至真、至美、至善、至纯,令后来的我们只能远观,只能仰望,不忍靠近,不忍叹息。

作文六:《《四月的祭奠》》600字

四月的祭奠

张运雁

清明时的雨下着很多忧伤的内容

很久以前我就从唐诗宋词中读过

今年的清明更多了一些哀思和悲痛

从南方到北方从城市到乡村

人们都在怀念一个人——任长霞

一个好警察好局长一个好人

我清楚地记得

那个清明节后灾难深重的日子

太阳哭了上千次 一篷篷泪

风的语言也带着呜咽抽泣

那天的晚霞特别灿烂

嵩山松柏如同鲜血染红

警车嘶鸣着一个错误的消息

你像一片晚霞消失在嵩山之巅

永远失去了归期

四月的街头人们为你送行

泪眼以对 一个长方形的黑框

关闭了你40岁的生命

嵩岳无言 颖水低回

十里长街 万人空巷

长霞啊,你不要走!

灵车缓缓碾过每个人的心迹

登封哭泣,三天三夜泪不干

因为你爱百姓呀百姓才爱你

你心中装着人民 人民把你刻在心上

你走了

你就这样走了

就像一片云霞飘走了

来不及给你的故事画上句号

来不及在生命的五线谱上印上年轮

你就走了

落霞成露 挂在嵩山的一草一木上

落霞化雨 点点滴滴洒在中原大地

落霞与长空一色成了永恒

你走了

走在人间芳菲的四月

走在槐花喷香的林荫

走进了街头巷尾传诵的诗篇

走进了报头走进了银屏

走进了反反复复咏唱的歌曲

走进了千家万户每个人的心里

你和你的名字是那样亲切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你的事迹是那样动人

感动了神州感动了中国感动了天地

四月的雨下着很多忧伤的内容

读起来让人哀伤和悲痛

长歌当哭写祭文

丹青难写是精神

每年四月清明人们都会纪念一个人

任长霞——

一个好警察好局长一个好人

本诗歌在公安部宣传局与中宣部新闻局、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共同主办的诗歌征集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并收入公安部政治部、全国公安文联编《霞映长天诗歌集》 群众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作文七:《七天的祭奠》1500字

2008年5月12日,受汶川地震影响,谭千秋所在的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顷刻间坍塌,当时他正在这栋教学楼里给学生们上课。   在地震发生的瞬间,他像童话里的那个天使,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得救了。谭千秋的后脑勺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不幸遇难,献出了51岁的生命。   5月19日,是谭千秋老师的“头七”,他的女儿、北京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谭君子写了回忆父亲的文章―   现在离爸过世已经七天了,七天的辗转也让我有些不堪重负。   可每当我入睡前,我总会想起5月12日的那个夜晚,我不忍猜测,他在废墟里是如何度过……   回到四川的第一天,我送爸去殡仪馆。从来没见过遗体的我,见到的第一具就是他。战战兢兢地,我用手触摸他的脸。那张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的脸,就和他平时午睡时一样。所以我一直喊他,似乎一辈子也没有呼唤他这么多次。我侥幸地希望把他叫醒,我以为爸听见我哭喊就会醒来的。   小时候曾经因为爸要去参加研究生考试而不得不留我一人在家,我害怕地哭着喊他,爸就回家来劝慰我。可是,这次我却无论如何也没能把他叫醒。   爸爸是一个特别朴实的中学老师,他是边做农活边看书才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后来分配到东汽厂当老师。爸爸很热爱他的事业,可又因为离家太远照顾不到父母而很自责。他每个月都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半来寄回老家。所以他省吃俭用,十几年都一如既往地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爸从来不抽好烟,我在家陪着爸的这些年里,他一直都抽很便宜的“天下秀”。袜子破了就缝缝补补。每次出去买菜掏钱的时候爸都是一副很不情愿的表情,我还笑他,可我也知道那背后的辛酸。   我四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是爸爸含辛茹苦一手把我带大。为了我,爸爸牺牲了好多自己娱乐的时间来陪伴我,去哪里都把我带上,连再找伴侣的第一条件也是要对我好。邻居阿姨说爸爸真是又当爸又当妈,每天都是三餐定时定量,再困难也没少过鸡蛋和牛奶。   高中出去读书的时候,离妈妈家近一些,爸爸转交给了妈妈一张“注意事项”,上面写着“君子爱吃的水果”,“每天应该提醒喝水的时间”,诸如此类。甚至连爸爸遇难后我翻看他的钱包时,里面还夹着我六个月大时候的黑白照片。   爸对我要求不高,他说只要我能过得比他这一辈好就算满足了。可是我知道他为我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全力支持,而且很骄傲。小学的时候我被推荐参选省里的“十佳少年”,爸在工作之余熬夜修改我写的十几页的个人介绍;高考的时候爸怕我心态不好,总教导我不能非清华北大不去,当后来知道我考上北大的时候,爸是热热闹闹地请同事们吃饭庆祝;上了大学后我有机会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爸不肯来现场,但在节目播出时候他兴奋地通知了所有他认识的人。   我知道爸就是这样一个默默的、不善言表感情的人。记忆里,爸从来没有说过爱我疼我之类的话,可我却记得在我七岁那年家里第一次装电话的时候,爸爸到处找人帮忙,专门将电话号码选成了我的生日;也还记得高中时,每次我从汉旺(爸爸家)回绵竹探望妈妈,爸都坚持要用他才买不久的小木兰摩托搭乘我走这十四公里的路途,为的是和我多说说话……   如今,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自从我高中离开家到外地读书就与爸爸少了联系,只在较长的假期才回家呆上几天。我悔恨的是,在那些天里还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悔恨的是,在大学念书时没能天天都往家里挂个电话;悔恨的是,地震前两天才和爸爸互发的短信,因为我一时大意而没能留存为最后的纪念……   现在,我的悲伤已经平复了很多,我庆幸自己还能在回忆里看见父亲的样子,还能凭着这条血脉延续父亲的生命。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家人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我的爸爸,我要代替他撑起这个家,照顾好阿姨和妹妹,这是我爱她们的方式,也是我回报爸的方式。

作文八:《黄错的祭奠》3400字

太阳快陕下山的时候,姐夫才骑着车子下班回家。本该上午或者早晨的上坟祭祖也就只好这时才去,尽管这不符合常规,但也没有别的办法,请祖宗原谅。姐夫又去邻家借来一辆破自行车――岛里崎岖不平的道路和道路上很重的盐碱,使每家的自行车都是一副历尽沧桑的模样。姐夫把他上班骑的那辆好一点的自行车给了我,就陪着我上路了。

姐姐所在的村子叫药王庙,离我的老家下堡村大概有七八里路,虽不算远,但道路年久失修,如今早已呈显出衰败之态,通往外界的路还是多年以前的模样。而姐姐家所在地通往乡政府的路早在几年前就已修成规整的柏油路。好在祖居距乡政府所在地不远,可以借一段路,但离开大路之后就是一阵黑灯瞎火的风景,大概在晚饭前后赶到了那里,径去远房叔叔家。叔叔原以为我们不会去了,上午上坟时已给我们的祖坟上添了新土。但我们既已赶到,就还是陪着我和姐夫往山上走去。叔叔在老家算是能人,尤擅公关。其实,乡里乡亲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关,但邻里交往总少不了各式纠纷和磨擦,闹得不可开交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叔叔也是了得,真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化干戈为玉帛,可谓口到病除。乡亲们的评价是“好嘴养活三口家”。

乡下的黄昏是真正的黄昏。太阳落山后,天地间一派混沌,依稀可见山的轮廓,而散乱的民居则显出一种迷茫和深沉一一即便是现在,他们也不习惯早年打开电灯。偶见的几处灯火更显高深莫测。祖坟在村子东面的山上,是前些年迁过来的。这里离村子大概也有三四里路的模样,我们三个人在黄昏里说着走着,四周浮荡着渐渐深沉的夜色,像是走在梦境中,也像走在往事里。这条山路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当年随父母下乡时我正上小学,放学后和假日都要到村子周围的山上拾草,而村东的这座山是我们来得最多的地方。中学毕业后又到生产队干活,这也是经常走的路。尤其是有一段时间我曾在农闲季节牵着两条耕牛在这一带放牧,一次其中的一头发情我一时牵不住,差点撞了人。而这条道又是人们出岛的必经之路,最难忘的就是考上大学之后去报到的情景。一个和我要好的中学同学从我家里开始,推着自行车步行了一个半小时,一直送到岛子东端的渡口――那时跨海大桥尚来修建,岛里的人要出岛只能经这个渡口到东岸乘车,而这一次的出岛也就此改变了我的命运。这是一九七八年的秋天,收获过的田野一片沉寂,一如乡亲们对我考上大学保持的缄默。

夜色中,路旁绿色的庄稼已是墨一般黑,并不时弄出些可疑的声响和奇异的姿态,渲染出一种遥不可及的情境和伸手可触的神秘。祖坟在山的南麓,有碑,有碑文,字写得尚可,这一点父亲较为满意。因为躺在里面的祖祖辈辈父当年曾给别人书写碑文,在文革中已被砸坏的残碑上依稀可寻。父亲算是有一点家学,字也说得过去。惭愧的是到我这里竟然毛笔字都不会写了,而我却是学中文的大学生。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的下堡村,看到一部分的其他村;向西能看到海――那里原来是一片荒凉的海滩,如今已被开发成旅游区;向南能看到贯通海岛东西的公路,视野很开阔。但当时视线所及则是一派混沌中的山野。

这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鬼节,依乡俗要给逝去的亲人祭拜。仪式已无须多说也没必要细写,比起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种种祭祀场景,我们三个男人的操作无疑是“简装”的。但我的感受却很奇特,那就是这个活动与当时的氛围真是绝好的契合。这时太阳落山大概有两个小时左右,天色已从黄昏进入到黑夜时分,四周的黑暗就那么无声无息地弥漫着,营造出一种适宜于追思适宜于怀想适宜于忘我的情境。这里远离公路,除了远处村庄散布的灯火,就只有满耳的天籁和渐渐多起来的星星。氖氲着黑暗的大地似乎离我们很远,而天空离我们很近,星星似乎就飘在身边。月亮似乎在我们下山的时候才缓缓登场,似乎专门为我们留下一段清寂的时光。

祖坟里还有曾祖,但对我而言只是一个传说。祖父我曾见过,大概有两次,最后一次我也只有七岁左右。印象中他的身体还算健壮,但性格怪僻。带给我们这个家庭巨大影响的大概有他的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此刻我要写出下面的话,也是如此艰难和痛苦,但我也还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现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而在二个几年前是不堪设想的――他是一个富农分子。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这几个字的分量,我不愿旧梦重温,往事实在不堪回首,但带给我们这个家庭重大影响的几件大事实在不该忽略:一九五八年,在大跃进的喧天锣鼓声中,父亲被补划为右派分子,并将这顶帽子戴到一九七八年。这一年弟弟出生;一九六六年,文革爆发,父亲被批斗,被关进牛棚四个多天,家数次被抄;一九六九年,全家下乡,历经千年艰辛直至一九七九年全家回城,但姐姐已婚,至今留在那里;一九七四年,弟弟突患类风湿,父母送他回城治病数月,回来后弟弟已高过了我――这大概也是历史给我们家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我们家,弟弟比我这个哥哥高,妹妹比姐姐高。弟弟的身高可能有因治病而使用激素类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的因素,但妹妹是自然成长的。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我和姐姐都还没有成年就已成为劳动力而像成年人一样风里来雨里去干着超负荷的体力活,而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岁月里,营养的供给自然不足,青春的躯体为抵抗生活的重压不得不放弃长高的努力而尽量长得壮实一些。似乎只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或者说是对大自然适应的结果。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我的兄弟姐妹之中,姐姐的身体素质是最好的一个,因为排行老大,所以也就最早成为劳动力。姐姐性格内向,又很要强,但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在干体力活上是无法同农家子弟相比的,尽管她付出了超过同龄伙伴多得多的体力,尽管她把分配给自己的那份工干得和他人一样,甚至比那些人千得还要好,但在评工分时却屡屡受到不公正待遇,她总要比别人低一点,这让姐姐痛苦万分。其实曲姓是大姓,在我们那个生产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姓曲,也就是所谓本家,但“本家”就这样把姐姐的努力化为乌有。于是,每一次评工分之后,姐姐回家都要大哭一场。母亲也爱莫能助。姐姐的出嫁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岁月已逝,岁月易逝,岁月留下的痕迹却难逝。今夜我匆匆走近祖坟,依照常规重复着常人的举动,但心情却复杂得难以言说。让长眠这里的这个人理解吗?让长眠这里的这个人承担吗?不知道该由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山无言,土地无言,树木和庄稼塞宰有声,但秋天过后也会沉寂;鸟虫小兽偶或一叫,也不知为谁而鸟呜。当然我不是来这里寻求答案的,只是在此时此刻这些问题会更强烈地搅扰我刺激我。由是我对故乡的感情就复杂而困惑,完全不是教科书式的怀念与亲切。每当我读到一些作家甚或著名作家描绘故乡情感的美文就感到遥不可及,而当读到一些人武断地将个人体验升华为全人类情感的时候,我就感到无比地悲哀:作为一个作家何以会浅薄至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虽然不能说每个人的体验都不相同,但也不会每个人都一样吧?至少要我像他们那样怀念故乡我做不到。

从墓地走出来的时候,月亮已初露容颜,为我们铺出一条光明的归途。但我还是无法自拔。我们家不是一下乡就回的老家,即所谓故乡,而是在一九七二年,但故乡并没有给我们以家乡人的礼遇,除了此刻走在我身边的叔叔,我体验到的温情极为有限。应该是和祖父有一定的关系,但又没有祖父欺负他人的实据和传闻。在那个是非混淆人妖颠倒的年代里,更多的人表现出政治,更少的人表现出正直。在我离开家乡去上大学之前曾在大队门前看露天电影,是复映的老电影《红色娘子军》,其中有一句台词我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还是好人多呀。”看电影时的情景也宛在眼前。当琼花说完这句话后,观众一片大笑,是嘲讽和滑稽的笑。我想那些人有和我一样经历的人毕竟是少数,但这样一句普通的台词竟然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还是发人深思的。但再细想下去又会不寒而栗:还能是坏人多吗?

在我考上大学若干年后,表姐的儿子也考上了大学一一要说一下,姐姐和表姐是在同一个村子的。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我上大学的情景也在她这里再现: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到去学校报到,竟也是无人问津。表姐夫家并不在黑五类之列,家族也并无劣迹史,而且人际关系颇佳,遭此境遇于理不通。但我有些释然,原来并不是乡亲们单单对我忌妒,说他们讲政治显然是抬举了。也许相对恶劣的环境是孳生狭隘偏颇疑忌的温床?看来露天电影场的笑声其来有自。

写下这些并不是要为祖父开脱,我既不会因为当年所受到的种种委屈而格外恨他,也不会在如今的日子里对他敬爱有加。今夜来到这里,是履行一种义务,与爱恨无关。

月亮升起来了,天空呈现出黑夜里的明亮。祖坟渐渐远离了我们,村子越来越近了。

作文九:《内心的祭奠》1800字

一只小小的鸭子,一个孱弱的生命,当它用尽所有的余力却终不能减轻它的苦痛,它的挣扎徒劳无功,它的努力毫无意义,生的希望被无情的病痛苦苦折磨,渐渐破灭的时候,世间的眷恋和遗憾已深化为天堂的招引,于是佝偻的躯体柔和起来,痛苦的眼神渐渐明亮。凌晨的五时,恰如回光返照的刹那间,挣扎了近二个小时的痛苦生命,轻轻地走了。我是悲情的见证者,这该是那一夜我最大的不幸。因为我目睹了病痛残杀生命的全过程,我的无能和残忍似乎在这一夜体现得最为充分,我情感中的苍白部分在这一夜如同鸭子的瞳孔一样不断放大,直到黑夜的窥探将我的仁爱连同尚未成熟的生命一起吞噬。我是一个目睹生命完结的“刽子手”,与家里人对我的审判结果形似,我是一个阴险的人,“刽子手”、“真凶”这样的词汇用在我的身上比较贴切。因为在这一夜,我坐在电脑旁,word的界面上没能像往常一样迅即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但是无意间我疲惫的双目看见它忧伤的双目,那是一种无助、痛苦和乞求的眼神,我的情感和理智告诉我必须当即施救,采取果断的措施,用我善良的举动和真诚的爱心去换回它生命里的生龙活虎,我介入了这一夜将要发生的痛苦事物。没有其他人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段介入其中,惟有我,具备了作案的时间、地点和动机。纵然我从最初发现它与往常行为截然相反所表现出的萎靡不振的状态中即时施以援手,用尽了我所能触摸、揣测和想象的措施,全力以赴地去做着仁爱的救赎,以表达我的良心和道德良知对弱小生命发自内心的尊重,但仍未能有效阻止一场悲剧的上演,这样的结局不是我所预见事物的通常走向,它偏离了我思想事先预定的正确轨道,却成就了黑夜吞噬生命的可能。

这是一个残酷的结局,一个严峻的现实,一个出乎意料的我的悲悯它的厄运。我不知道它在走向末路之前它究竟遭遇过让它不在意却又暗藏杀机,最终导致它走向生命的终点的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但是,不该发生的却最终突兀地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一夜,我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内心在凌晨五点的逼近中一步一步煎熬,无法释怀的内心在隐隐作痛,一种被撕裂的感受如芒刺在背,进而感染全身的每一个生长的细胞、每一处血液迸发的角落。转变成我的叹息还有失眠。我的救赎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有可能改变了事物正确的走向。也许,它的痛苦只是精神方向的迷失,抑或是情绪的一时低落,不需要人类的抚慰和药物的救助。这是属于它自己的调控范围和精神领域,而我的救助成了多余的举动,增添了痛苦细胞的加速繁殖;我的举动多多少少影响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成了横加干涉的愚蠢之举。但是,我又怎能做到在痛苦的生命面前无动于衷呢?黑夜在时间的推移中制造着不安的氛围,街道上只有昏黄的灯光,汽车急驰而过留下急促的声响,这一切都加深着在黑夜的包围下真实的孤独,催生着痛苦的发育,而眼前它的眼神中的无言诉说,流泄出的痛苦表情,我又怎能视若无睹呢?

这是一只可爱的鸭子。它有着对生命的憧憬,生活的热爱和那些伴随成长记忆的羽毛。它的每一分调皮和成长的进步,都深深地嵌入每个人的脑海。那些美好的记忆、鲜活的形象和灿烂的日子重复地在脑海里播映,使枯索的岁月生动起来。“嘎嘎”的叫声已成为成长的符号,全家人愉快的记忆,并在画面中定格,但这一切生动的记忆随着那夜痛苦的降临而渐行渐远,时间变成苦难的经历,一秒复一秒的时间记录着痛苦的叠加,直到最后齐顶淹没。当一只年幼的鸭子面对死亡的胁迫,它以其坚韧的品格在厄运的笼罩下作着不屈的抗争,它的表现令人肃然起敬;当它面对死亡时,它的从容、淡定令生者感动:"回光返照"的一瞬间,稚嫩的乳黄色翅膀轻轻地扇动(那是死亡前由内而外、发自肺腑的温柔),而起初是拼命的挣扎,极力挣脱却又无力挣脱的束缚;一直是僵硬的颈脖,此刻突然显得柔和起来,它用嘴轻轻地啄理稚嫩的羽毛,似乎洞悉了厄运的降临。它知道就在这一刻,生命的车轮已载着它匆匆驶向了终点。它的双眼回望了它身后的躯体,刹那间重心全失,顺势倒下了。生命溘然而逝,无声地走了。这最后的一瞥成为它世间的告别,生命的绝唱。这最后一瞥,成为它主人心中难以描摹的锥心之痛,这样的离别在凌晨五点的抵达时而痛及内心,这样的怀念在凌晨五点的抵达后而无尽的蔓延。

我是自己的囚徒。我不能不写上这样一段话来纪念与我朝夕相处近二个多月的生命,以寄托我的哀思。我愿意这样来解剖自己的思想,把我内心的感念和对生命的尊重化作黑字白纸的语言,以此,作为我内心的祭奠。

作文十:《迟到的祭奠》3100字

二姑,我来看您来了!您能听到我的呼唤吗?您能看见我的身影吗?此时此刻,来自黄河西岸的您的侄儿,正带着亲人们的心愿和嘱托,长跪在您的坟前,不停地给您上香、烧纸、献祭、叩头,仿佛要将多年来欠您的情、您的义和积淀在我和亲人们心中的悲愤与内疚全部倾洒于您。跪在一旁的是我的爱妻、儿子和外甥;另一旁则是您两个儿子,我亲爱的表兄来喜和海喜。他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在虔诚地祭奠着您……  您的坟茔坐落在您生前生活过的村子——大(dai)和(hu)村斜对面背东面西的山坡上,坟穴中陪葬着您的丈夫,我的二姑夫刘成福;您坟茔的上边安葬着您的公公和婆婆。看来您已经入了刘家的祖坟,真正是入土为安了。整个墓地杂草丛生,并不高大的坟茔,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淋,已变得愈来愈小,几乎成为一撮黄土。您生前没有条件和机会再回一次娘家,再看看您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这成为您短暂人生的最大缺憾。我知道,在您生前的那些日子里,您曾不知多少次爬上这高高的山冈,隔着汹涌澎湃的黄河向西张望,在千山万壑中仔细地寻觅着您的故乡——陕西怀远县(今横山县)张山村,然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明知道那是永远不可能寻觅到的,但您并不死心,依然一次又一次爬上这高高的山冈向西张望,企盼奇迹发生。可是至死都未能如愿以偿。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为了了却您的心愿,弥补您心灵的缺憾,神灵特意给您选择了这个坐东向西的地方,让您永远望个够,并且您的坟前出奇地生长出一棵高大而茂密的榆树,长年累月陪伴着您,守望着您,使您永不孤寂!  面对这一切,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以泪洗面,以此来寄托对您的无限哀思!  您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农的贫苦农民家庭里。籍贯是陕西省怀远县(今横山县)张山村。爷爷和奶奶一生共养育了你们七个孩子,三男四女。在兄弟姐妹七人中,您排行老四,在姐妹四人中,您却排行老二。按照母亲的回忆,经过我认真推算,您应生于民国6年(即公元1916年)。从您降生的那天起,您就没有享过一天福。刚刚懂事后,您便开始和大姑一起帮大人们喂猪喂鸡,挖菜割草,成为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在苦难中度过了童年时代。  民国17年(1928年),陕北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很多农家为此而接不上口粮。次年(即民国18年)又连遭大旱,庄稼难以下种。这对苦难的陕北人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饿死者不计其数。无数个家庭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乞讨。企图谋求一条生路。我们家也毫不例外。民国18年(1929年)春,为了活命,狠心的爷爷、奶奶将不满14岁的大姑卖给附近侯家沟一户财主当了童养媳,不久就被活活折磨而死。据村里好心人讲,大姑是在推磨的时候,连病带饿晕死在磨道里的。死的时候,全身骨瘦如柴,满头的乌发全掉光了。等我的大伯和父亲赶到时,大姑已经躺在冰冷的脚地上。无奈,兄弟俩只好痛哭一场,便匆匆返回。随后,二老便带着大伯、父亲、三姑和您(三伯和四姑当时尚未出生)离开张山村,长途跋涉,一路向东乞讨。经过半个多月的行走,跨过汹涌澎湃的黄河,几经周折,最后来到黄河东岸的山西省临县木瓜坪乡大和村落了脚。为能站稳脚跟,又将十三四岁的您嫁给了本村比您大9岁的刘成福为妻,而大伯、父亲和三姑则给人家揽起了小工,一家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民国19年(1930年)以后,陕北天年好转,庄稼连年丰收,在村里陪伴了您两年多的爷爷奶奶,便又带上全家老小返回老家。亲人生离死别,那是多么凄惨的一幕啊!当时奶奶想趁主人不注意偷偷地带您走,可是爷爷怎么也不同意。说:“人家救了咱家的性命,咱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卖了良心。”分别的那一刻,您和奶奶、三姑撕心裂肺,抱头痛哭,久久不愿分开。好不容易分别后,一路上,一家人默默无语,奶奶却骑着毛驴一哭就是20里。  爷爷、奶奶走后,您便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做饭、喂猪、洗衣服、种庄稼,样样活计不在话下。沉重的家庭生活重担,过早地夺去了您的青春年华,使您渐渐变得麻木呆滞、老态龙钟。来喜兄告诉我,尤其是您一次次在河湾里洗衣服,冰冷的山泉将您的双手长期浸泡得扭曲变形,以致染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最后波及到了心脏。由于营养不良、身患疾病,直到25岁,您才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我的大表兄来喜。  在这前后,家乡有两位亲人曾来看过您。一位是我的父亲。1936年春,早已参加陕北红军的父亲,随刘志丹的红28军东征转战到临县三交镇时,利用战斗间隙徒步几十华里来看望您。据父亲后来讲,当时,您正睡在一孔破烂的土窑洞里,身上盖着一块又薄又小又破的被子。父亲既心疼又气愤,一边安慰您要自己学会照顾自己,一边对您的家人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强烈要求再不能虐待您。由于战事吃紧,父亲只匆匆见了您一面就走了,把痛苦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几年后,爷爷也曾来看过您一次,而且还住了好几天时间,您是多么地高兴呀!之后,您便和黄河西岸的亲人永远失去了联系,再未见过娘家人一面。但是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一颗心始终没有改变。来喜兄说,在无数个夜晚,您给刚刚懂事的他交代,说您的老家在黄河西岸的怀远县,让儿子永远记住,不要忘记!在您34岁那年,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我的二表兄海喜。也许是体质虚弱,也许是风湿性心脏病所致,有一天您给海喜喂奶的时候,突然口吐鲜血,撒手人寰。一个含辛茹苦的年轻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您去世的时候,来喜只有9岁,海喜仅为1岁。两个没娘的孩子犹如两根野草受尽了风吹雨淋,生活的艰难和不幸便可想而知。为了活命,家人只好为1岁的海喜在临县县城找了一户人家奶养,后因这家男人去世,奶妈便改嫁到临县白文镇桑园会村一姓贺的人家为妻,海喜也随奶妈过继给了贺家,遂改刘姓为贺姓。贺家也是个穷苦人家,海喜一直未能上学,成为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同样一辈子没有享福。好在贺家还给他娶了媳妇,生了4个孩子,生活过得恓恓惶惶,眼下仍没有新房住、新衣穿。而来喜还要比海喜强一些,被家人断断续续供着上学。可是祸不单行,在您去世后的第5个年头,48岁的二姑夫因病去世,14岁的来喜只好放弃学业,跑到白文镇上加入了马戏团,靠唱戏糊口度日。1959年,17岁的他,又报名当了兵,先后辗转于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在部队一干就是6年。1965年复员后,先被组织安排到临县水土保持管理队工作,后又调到临县化肥厂,直至1989年退休。然而不幸的是,48岁的爱妻杨玉梅于1993年早早地离他而去,丢下4个孩子由他一手抚养成人。去年,他又续了刘改莲为妻。眼下,因化肥厂早已倒闭,单位每月只发给他800元生活费,老俩口以此苦度日月。  二姑!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和亲人们曾无数次给我讲起您的不幸。由于时间久远,有些事讲得并不十分清楚,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我曾不止一次萌发过带着父亲到临县大和村寻找您的念头,但因条件所限,加之公务繁忙,直到父亲去世前一直未能如愿,这成为我终生一大遗憾。正是出于对您的同情和怀念、弥补我心中的缺憾、了却父亲和亲人们多少年来的心愿,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抽出时间千方百计找到您,弄清您的身世,隆重地纪念您。虽然这是迟到的祭奠,但多少是我和亲人们的一点心意。前不久,几经周折,我们好不容易才联系上了二表兄海喜,通过海喜又联系上了大表兄来喜。按照中国的传统,农历八月十五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我特意选择了有着特殊意义的这一天,带着爱妻、吾儿和外甥,不远千里驱车来到了您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大和村。您生前没有得到家乡亲人们的关爱,死后又未能得到娘家人的祭奠,我和亲人们便将对您的爱一遍遍地撒向您的两个儿子、我的两位表兄来喜和海喜身上,将祭品和冥币一次次献在您的坟前,想必在九泉之下的您也会感到丝丝欣慰的!  敬爱的二姑,我来看您了!您能听到我的呼唤吗?您能看见我的身影吗?此时此刻,我正长跪在您的坟前,祭奠着您,诉说着您!安息吧,二姑!我们将会永远记住您,怀念您!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