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读后感》3800字】 四大名著读后感200字

作文一:《古典名著读后感》3800字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重读经典之《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分享,请多多指教。

《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其书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认为此书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此均为有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名典籍。全书共有序言一篇,三十三章内容。

我通读全文后,认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较为妥当。从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为第一部分,言道不可离之意。从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为引孔子之言点明道不可离之大意。从二十章到最后为第三部分,言人之修养之方特别是至诚之要。

精读全文不难发现如下关键之词:宽恕、中道、修身、诚信、三纲五常、天地之道、为人之道、尊亲配天、谦虚、慎独、强弱相依、隐恶扬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中庸》也有涉及如何治国,但是我认为本书主旨还在于修养人性。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能够预知未来;积极入世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则应明哲保身;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模仿圣人言行、举止、思想;谨言慎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更严格要求自己。等等都是修身养性之方。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是至诚之心。以下从序言开始,逐一进行品读(要重点有舍弃),其要尽在其中。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尔有得焉,则终身用之,又不能尽者矣。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物各偱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秉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改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时不在,无物不有,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

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言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心行,故鲜能之,今以久矣。论语无能字。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言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第五章

感叹道不行或不行道的原因是不明道也。

第六章

此章承上启下。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言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不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末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补了告以善哉。众论之极致,此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确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三者亦知任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任孰,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任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之路之事明之。舜知颜仁子庸,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君子之道费(用广)而隐(体微)”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以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言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臣、弟、友之相互关系应该本着“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的处世态度。

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此言君子在其位谋其政。

第十四章

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顺势谦逊之理。

第十五章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始终,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

第十六章

此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此说,大德之人之行符合天理,之果为尽己之力受之于天,德高之人理所当然。

第十八章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第十九章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要在于修身,修身之方需遵道,行道之始为仁。“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五达道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天下之三达德为知、仁、勇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天下之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等。此九经从首至尾依序行之则可天下太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未雨绸缪之积极功效。“诚者,天之道„„”为诚

之五目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

第三部分

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矣,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言诚之重要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言天道也。

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言至诚乃人道也。

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言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是之谓天道也。

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此言,天地之道为诚乃人道也。

第二十六章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是全面发展的,是行中庸之道之人。

第二十七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此人道之要义,当需谨记。

第二十八章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的言行举止当为世人的楷模。

第二十九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万事万物相伴而行且不相违背是为天下之大道也。

第三十一章

言至诚为本而非有所侍以成。

第三十二章

言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笃恭而天下平之理。

第三十三章

综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之功。

《中庸》博大精深,虽已读几遍,可还未能彻底领悟其要义,仅可以此之学结合《伦理学》之知识,应用于待人接物,方可增进见识。此书需常读,更需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错误,自我锤炼,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谦谦君子是以学到的励志之言。从头至尾以诚信为本,遵循天道以行,则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境遇,成惊天动地之事,赞万物之化育,感时事之英明,学不可已矣。至此,本人受益匪浅 ,相信定能受用终身。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可成千秋之功也!

学生:王杰

2010年8月1日

作文二:《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6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

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作文三:《[优秀作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后感》1200字

我读完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知道了《三国演义》是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群雄争霸,成败有道;《西游记》是说西天取经,斩妖除魔,惩恶扬善,修成正果;《水浒传》是说被逼无奈,揭竿而起,劫富济贫,落草为寇;《红楼梦》是说才子佳人,情痴情种,情投意合,悲剧收场。但这些是主要内容,本本小说都不同,我们要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从文字语言上来看。最早的《西游记》,写于宋朝,那时文人们都写文言文,《西游记》原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看懂的。而元朝写的《水浒传》,虽说也是文言文,但已有了很大改观,蒙古等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使语言有了较大的改变,所以,看《水浒传》的原文就容易多了。元末明初写的《三国演义》就又更进了一步。清代写的《红楼梦》则是一个飞跃。由于清军入关,满人统治汉人,文化又一次大融合,所以,《红楼梦》完全从文言文的圈子里跳了出来,它接近于现在的白话文,我们要看懂原文已相当容易。这是清代文学逐步跳离文言文的一个见证,可见,“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运动也不是无端冒出来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红楼梦》这部小说用词相当恰当,语句相当优美,所以它也成了后来白话文初期效仿的对象,这是对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都有很大的影响的一部小说。所以它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也是当之无愧。

接着,我们还可以从内容上来看。《三国演义》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事情,那时候封建制度才开始几百年,人们的观念相对没有那么封闭,例如曹操的所作所为,这样奸诈,封建礼教的仁义是决不会允许的。但是那是封建制刚开始,统治不深,所以曹操还能成功。人们也都积极向上,励精图治,望成霸业,看来中国在进步。到了唐代,《西游记》写的就是那盛唐屹立于世界之东,大唐的僧人没有哪个国家敢不尊敬。大唐的通关文书更是通行西域。那时,老百姓们对周边的国家已有所了解,所以在吴承恩笔下才会有一些真实的国家。那时,是封建王朝的极盛,曹操那种人已是不可能成就事业的了。《水浒传》讲的是宋朝,那时封建制的顶峰已过,许多奸臣钻着儒家思想的空子,下坑百姓,上欺天子。国家已被他们搞得满目疮痍,所以一些绿林好汉揭竿而起。但那时封建思想已根深蒂固,潘金莲与西门庆是一例,李逵探母是一例,宋江招安又是一例。人们已丢不下忠孝二字,和对女性的约束,那怕造了反仍然不忘。这种观念直到今天尚有遗存。到了《红楼梦》,是写明代的内容,还是封建专制,父母包办婚姻,使有情人不成眷属。但清代的作者曹雪芹已大胆的多,小说的中心敢公然反对封建礼教,这也表明,明清时封建制已走上了下坡路,尤其是清代,在列强的重压下,急转直下。四部书,反映出了中国的兴衰,也反映出人们的观念从开放到封闭再到开放的过程。

因为四部名著早已有许多大师评论过,观点更是千家百说,我若妄加评说只能是班门弄斧。所以我只能浅谈一点自己的拙见,试看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之发展,为的是抛砖引玉。望大家斧正。

作文四:《一部崭新的古典名著》2600字

一部崭新的古典名著

如果我说我在寒假里刚读完了一部崭新的古典小说,大家肯定以为我在说梦话。如果一部书是崭新的,那肯定不是古典,是古典,就一定不会是崭新的。世界上没有活蹦乱跳的死人,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崭新的古典。

不过,万事都有例外,活蹦乱跳的死人我虽然没见过,崭新的古典倒是刚刚读完一本。这部奇书就是《歧路灯》。

《歧路灯》的作者是清代的李绿园(1707——1790年),该书动笔于1748年,写完前八十回后,一度停顿,完稿于1777年。总的来说,该书开笔比《红楼梦》早六年,成书则稍晚于《红楼梦》,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古典小说。可是《红楼梦》早已名满天下,而《歧路灯》则直到1980年才有完整的印本出版,至今尚不广为人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崭新的。

既然不太为人知,又怎么算得上名著呢?依我看来,《歧路灯》虽然现在还并不是很有名,但完全具备成为名著的条件。

《歧路灯》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省会祥符(即今开封市),主人公谭绍闻是一个世家子弟。谭绍闻的父亲谭忠弼是一个贤良方正的读书人,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谭绍闻十岁时,谭忠弼因病去世,临终前留给儿子八个字:用心读书  亲近正人。父亲去世后,因为先生不良,谭绍闻荒废了学业,后又因母亲溺爱,放松了管教。到十五六岁时,谭绍闻结识了世家公子盛希侨。盛希侨为人豪侠,和三教九流的

人物都有来往。通过盛希侨,谭绍闻结交了夏鼎、张绳祖、管贻安等损友,同吃共赌,渐染恶习。二十年间,谭绍闻狎尼姑,宠娈童,宿土娼,开赌场,炼黄白,铸私钱,将偌大的家业败得一干二净,自己也身陷囹圄。在忠仆王忠的帮助下,年届不惑的谭绍闻幡然悔悟,折节读书,复归正道。

《歧路灯》以写实的手法,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浩瀚的社会历史长卷。全书出现的人物有二百多个,有官绅、豪吏、幕僚、书办、清客、帮闲、门斗、衙役、武弁、兵丁、商贾、市贩、赌徒、游棍、官媒、女监、娈童、庸医、相士、艺人、戏霸、土财主、人贩子、假道学、酸秀才、老童生、刀笔师爷、风水先生、江湖术士、世家公子、纨绔子弟、牙行经纪、市井无赖、抖能婆娘、师姑道婆、绿林好汉、赌场打手等,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小说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抽签打卦、算命问卜、扶鸾请神、相宅勘墓、镇鬼驱邪、婚丧嫁娶、接风洗尘、浇臀暖脚,无不生动传神纤毫毕现。就其反映的生活的广度而言,我认为《歧路灯》超过《红楼梦》甚远,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唯有《醒世姻缘传》可以与之一论短长。

在语言方面,《歧路灯》和《醒世姻缘传》则各有所长。《醒世姻缘传》纯粹用山东淄川土语写成,它的语言是货真价实的原生态语言,这使全书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它的缺陷是保留了口语中的大量脏话,不免有过于粗俗的嫌疑。《歧路灯》虽然是用河南方言写成,但文字洗练,非常干净。它的缺点则和《醒世姻缘传》刚好相反,书中保留了很多文人之间的客套话,略带酸腐气。

在结构的紧凑程度上,《歧路灯》却非《醒世姻缘传》可比。《醒世姻缘传》在中心情节之外,穿插了很多与主体无关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使得全书的结构颇显凌乱。《歧路灯》却是紧扣谭绍闻的品行的变化展开,不蔓不枝,严丝合缝。对此,朱自清是这样评价的:"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和断续的毛病","在结构上它是中国旧来唯一的真正长篇小说。"

因为以上三点,所以我认为,在古典小说中,《歧路灯》完全具备成为名著的资格,即使不是第一流的,也差之不远。

影响《歧路灯》成为一流小说的最主要缺陷是它的思想的陈腐。从很大程度上讲,《歧路灯》可以看成是一部关于年轻人的成长小说。作者在书中告诫年轻人,要“用心读书亲近正人”,这句话就是放在现在,也并不为错。但是作者将“学而优则仕”看成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则未免太狭隘了。尤其是作者为了证明这一道路的正确性,将大部分科举出身的官员都写得循良仁慈明察秋毫,更是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在《醒世姻缘传》里,贪官十之八九,清官十之一二,胥吏则无不视财如命。而在《歧路灯》里,作者虽然也入木三分地描写了胥吏们的种种鬼蜮伎俩,但写到官员时,却似乎换了一支笔:祥符县的历任县官,无不清如水明如镜,日夜操劳爱民如子——唯一的一个贪污的,却是由主簿代理的。

违背事实,给官员脸上贴金导致了小说的社会批判性不足,这成为影响《歧路灯》成为一流名著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我认为这与作者李绿园的人生经

历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是:所有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人生的失意者。而李绿园呢,虽然人生不算很得意,但也不算是很失意。李绿园三十岁中举,虽然没能更上层楼考中进士,但好歹也出任过一任知县,儿子李蘧更是官至江西督粮道。李绿园身为官场一员,对官员诸多回护,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歧路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古典小说。现在的情形是,由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古代文学研究新成果的吸收过于滞后,导致一代代的青少年除了四大名著外,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古典小说,这些人长大后,当了老师,做了父亲,也就仍旧只知道教孩子读四大名著。我觉得有必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教育孩子而言,《歧路灯》至少比《水浒传》要有益得多。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谭绍闻在堕落的过程中,也曾经多次自责,多次渴望悔改,可是一旦面对损友故意设置的陷阱,却又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其中的教训值得每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认真思考。

《歧路灯》还有一点超出同类小说的是充溢在作品中的悲悯情怀。在大部分古典小说里,人物都是善恶分明的,而且往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歧路灯》跳出了这种窠臼。对盛希侨、夏鼎、张绳祖、管贻安等人,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写得一无是处。始作俑者盛希侨挥金如土却又豪侠仗义。至于让谭绍闻陷入万劫不复的夏鼎、张绳祖、管贻安等人,也各有一段辛酸的历史。这些加害者当初也往往是受害者。或许正因为此,作者在处理这些人物时没有,并没有予以严惩——夏鼎虽然被革职充军,但作者在叙述时没有一丝欣喜,相反倒是充

满了克制——这种悲悯在古典小说里绝无仅有的。

已故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国光先生对《歧路灯》可谓推崇备至:对这部"被埋没了二百多年的优秀古典小说","做父母的似可以一读","青年人可以一读","治文学史的人,更必需读它","因为它确可看作是新发掘出来的一部有价值的古代小说,即使不能与稍后的《红楼梦》并驾齐驱,但也足以使《儒林外史》相形见绌"。我个人的观点是,张先生的赞美或许有过誉之处,但书无疑是好书,虽然它可能吸引不了年轻人。作为教育者,我们没必要要求现在的中学生去阅读它,但我们有必要将《歧路灯》这个书名种到孩子们的心理,也许等到那么一天,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出令我们惊讶的绚丽的花朵。

作文五:《2016古典名著的歇后语40条》800字

2016古典名著的歇后语40条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歇后语因其通俗易懂,幽默形象,语言结构灵活多样,有着丰富的寓意而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古典名着的歇后语,希望大家喜欢。

1、猪八戒卖炒肝——这是哪道肺

2、猪八戒卖凉粉——样数不多,滋味不少

3、猪八戒三十六变——没有一副好嘴脸

4、猪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

5、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6、草船借箭——自有妙计

7、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8、草船借箭——用人的箭射人的靶

9、草船借箭——有误(雾)

10、猪八戒吃猪啼——自残骨肉

11、猪八戒充英雄——只是嘴皮子拱得欢

12、猪八戒戴耳环——自以为美

13、猪八戒戴花——越多越丑

14、猪八戒的武艺——倒打一耙

15、猪八戒的嘴巴——自我欣赏

16、猪八戒掉进万花筒——丑态百出

17、猪八戒发眸气——又丑又恶

18、猪八戒拱帘子——嘴先进

19、猪八戒过火焰山——倒把一耙

20、猪八戒进了女儿国——看花了眼

21、猪八戒进屠场——自己贡献自己

22、猪八戒啃地梨——什么仙人吃什么果

23、猪八戒了天拜佛——掸心不稳

24、曹操的人马——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25、曹操杀蔡瑁——上当受骗;操之过急

26、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7、曹操用计——又尖又滑

28、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29、曹操遇关公——喜不自喜

30、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31、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32、阿斗的江山——白送

33、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34、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35、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36、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37、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8、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9、张飞吃 ——黑吃黑(m.lz13.)

40、张飞做针线——粗中有细

*  关于西游记的歇后语

*  三国演义歇后语大全

*  哑巴吃黄连歇后语

作文六:《古典名著的歇后语》600字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粗中有细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吕洞宾推掌——出手不凡

孟姜女寻夫——不远千里

王母娘娘伸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姜太公镏鱼--愿者上勾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阿斗的江山——白送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晁盖的军师——无(吴)用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陈世美做驸马,喜新厌久

杜十娘陈宝箱,倾家荡产

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陈世美做附马——喜新厌旧

成吉思汗的兵马——所向无敌

楚霸王困垓下——四面楚歌

韩湘子出家——一去不复返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韩信伐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华佗行医——名不虚传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老包断案——脸黑心不黑

李逵卖煤——人黑货也黑(m.lz13.)

李自成进北京——好景不长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得出神了

刘三姐对歌——随口而出

*  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歇后语

*  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  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通用歇后语

作文七:《古典名著中的军师》3400字

《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风云变幻;《水浒传》则描写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刻画了家喻户晓的108位梁山泊好汉。两部小说的作者各自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和吴用。人们津津乐道这两位军师的事迹,也常把两位拿来比较。本文分三步解读诸葛亮和吴用:首先从出身、智慧、性格品德等方面比较他们的差别,着重从军事角度谈他们不同层次的智慧,然后从他们的阶级属性和结局来探讨他们共有的忠君思想,最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两个角色是否为艺术典型。

一、差别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一名篇精当地概括了诸葛亮光辉的一生。吴用绰号“智多星”,梁山的一切军事行动几乎均由他一手策划。有人称赞他为诸葛亮再世,有人则不屑地称之为“狗头军师”。吴用与诸葛亮相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卧龙”VS乡村教师

出山之前,诸葛亮和吴用都隐居乱世,但从他们出山前的状态和出山的过程就可窥见两者的差距。

水镜先生曾言:“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即诸葛亮。他虽隐居,却对天下之势了如指掌,心系苍生。三顾茅庐考验刘备真心,一番隆中对让他锋芒初露。纵观吴用其人,只是个落第秀才,属下层知识分子。吴用自号加亮,有几分自比甚至想要强于诸葛亮的意思,却无诸葛那样的远大抱负和远见卓识。吴用开始只不过是动了劫生辰纲的念头,想发上一笔横财,就此享用一生罢了。若生辰纲案不发,恐怕吴用也难落草造反。

诸葛亮身卧隆中之时就提出了以西蜀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后来世事的演变也的确按隆中对的大政方针发展。相较而言,吴用连朱升那样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也没提出过,倒是宋江上了山后提出了“替天行道”的政治纲领,可见吴用在战略眼光上远逊于诸葛武侯。

(二)大智慧VS小聪明

诸葛亮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吴用以智取生辰纲为起点,巧用计谋,为梁山事业的兴旺作出了显著贡献。但吴用的聪明更多体现在阴谋诡计上。所谓逼上梁山,实际上是被吴用逼上梁山,为官府所逼迫的反而不多。吴用的计谋一条比一条歹毒,轻则毁人事业前程,重则害人家破人亡,最后不得已归附梁山。在具体的谋略上吴用也颇多疏漏:伪造蔡京书信一节中,黄文炳都能在瞬间发现书信的破绽,而吴用等戴宗去了许久后,回来又喝酒时才想起来,当下后悔不迭。反观诸葛亮往往是料敌如神。

诸葛亮精通兵法,用兵如神,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无一不显示出他的军事智慧,更诠释了一种军事艺术。而吴用之计极为雷同,多数都是派内应,然后里应外合而取胜,缺乏变通,更无艺术可言。

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这两点吴用无法望其项背。

不过诸葛亮有一点不及吴用,即识人用人的本事。吴用能够抓住人的心理和弱点,这一点从他成功地把众多英雄逼上梁山便可看出一二。而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错用马谡,结果贻误战机,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好时机,乃其人生的一大败笔。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受“情”束缚,不如吴用“狠”。

(三)品德高下

诸葛亮堪称古今道德的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高瞻远瞩,胸襟博大,正直无私,秉公执法……吴用属下层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列,生活清苦,且缺乏保障,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都比较接近于贫苦百姓,因而同三阮那样的劳动人民比较接近,有一定的正义感,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贫苦老百姓,对封建官府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恶霸豪门嫉恶如仇。攻占城池时,吴用总是注意安民。打下大名府,“吴用在城中传下将令,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就灭了火”,“又开仓廒,将粮米�济满城百姓”。但这些或许更多是出于梁山事业的需要。从多次“逼上梁山”的策划来看,吴用狡猾奸诈,待人多疑,行事毒辣,其品德远在诸葛亮之下。

二、忠君思想

诸葛亮和吴用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自己的主人都忠心耿耿。除了义气之外,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没有取而代之当领袖人物的雄心壮志。他们习惯成为辅佐的角色,为君主排忧解难,治国安邦。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蜀国勃兴殚精竭虑。刘备临终前嘱托他:如果后主阿斗堪以辅佐,就辅佐,否则可以取而代之。且不论此番话是真心还是假意,孔明听了“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流泪叩首说自己一定“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情此景,动人之至。按说三国时局纷乱,自立为王、独霸一方的大有人在。以孔明的智慧才能,甩开刘备,自创天下,不是没有条件,但他丝毫不做此想。他为蜀国伐魏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直到魂归五丈原。

吴用在宋江、李逵被害后,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与同是不愿自立为王的诸葛亮相比,吴用缺少独当一面的勇气和能力。当平辽无功引得众人不满之时,李俊、张横、张顺、三阮等来找吴用,请他率领大伙“就这里杀将起来”,“再会梁山泊”,吴用表明了他的态度:“宋公明兄长断然不肯。你众人枉费了力。箭头不发,努折箭杆。自古蛇无头儿不行,我如何敢自主张。”在他看来,没有宋江,就是没有了“头”。封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在吴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吴用最后自缢的结局,相比诸葛亮的“运祚身歼军务劳”更具悲剧色彩。

三、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诸葛亮和吴用

(一)诸葛亮篇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熠熠生辉的主角,被加进了不少理想成分,经过精细巧妙而又大胆的艺术加工,比历史上的诸葛亮更为出众。他是这部小说中创造得十分成功的典型形象。罗贯中决心要充分表现他的作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性格。为了写他的多智,小说从多方面着笔: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使用了地雷,甚至临死前布置了锦囊妙计而使对方无功而返。作者为了热情歌颂他,虚构了一些情节。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小说却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军事行为写得有声有色。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塑造远比《三国志平话》来得精细,也没有过于神异的描写,而是把笔墨用于人物的精神世界上。当然,小说中的诸葛亮比史书中的更具理想化色彩,这是因为在加工过程中,作者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和敬仰,把历史上股肱之臣的一切优点,都集中到他的身上。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小说为他树立的。

(二)吴用篇

吴用是《水浒》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活动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始终。然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衡量,吴用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号称“学究”的吴用却不曾像宋江那样赋诗填词、舞文弄墨。尽管《水浒》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渲染吴用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但作品既没有揭示他的智慧的生活根源,又没有把他的计谋智慧和明确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吴用的性格刻画得不够鲜明,色调也不够丰富。因此,读者可能惊叹于他的足智多谋,却不能产生对他的关切与热爱。

《水浒》中诸多重要人物,如鲁达、林冲等,俱可别出一传以见始末。而像吴用这样一个关键人物,偏偏没有专门的传记。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吴用的活动与梁山的事业相始终,难以从中抽离,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对于吴用这类人物不够熟悉,缺乏感性体验,因而只能勾出一个“智多星”的模糊躯壳。吴用形象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权术而无性格,有智谋而无信念。《水浒》中的吴用基本上不是植根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之中的人物形象,而是按照作者市民阶级的世界观虚构出来的策士。在他身上,既反映了市民阶级的灵活机变的手腕,又暴露出了他们的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劣根性。

诸葛亮和吴用同为古典名著中的著名军师,其艺术形象存在诸多可比较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林文山.水浒简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2]欧阳健,萧相恺.水浒新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3]李厚基,林骅.三国演义简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余明侠.诸葛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晋宏忠.卧龙深处话孔明――关于诸葛亮的新评说[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作文八:《外古典名著的名言》500字

1.你有一处建在房子里面的小池塘吗?在那个小池塘里,你可以随时观察水中生物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昆虫记》)

2.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3.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圣经.旧约》)

4.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麦田的守望者》)

6.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 (《荷马史诗》)

7.世间的一切虚伪,正像过眼云烟,只有真理才是处世接物的根据。虚伪的黑暗,必为真理的光辉所消灭。(《一千零一夜》)

8.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丝》)

9.在有法律之前,合乎“自然的”只有狮子的力量,或者动物饥寒时的需要,更简单地用一个字表示,便是“欲”。(《红与黑》)

10.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 (《神秘岛》)

作文九:《外国古典名著的名言》500字

5.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麦田的守望者》)

6.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 (《荷马史诗》)

1.你有一处建在房子里面的小池塘吗?在那个小池塘里,你可以随时观察水中生物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昆虫记》)

2.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7.世间的一切虚伪,正像过眼云烟,只有真理才是处世接物的根据。虚伪的黑暗,必为真理的光辉所消灭。(《一千零一夜》)

8.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丝》)

9.在有法律之前,合乎“自然的”只有狮子的力量,或者动物饥寒时的需要,更简单地用一个字表示,便是“欲”。(《红与黑》)

10.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 (《神秘岛》)

3.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圣经.旧约》)

4.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文十:《中国古典名著的译名》700字

两个世纪前,中国著名的古典作品传入西方各国。然而,因译者对作品的理解有误差,翻译时就走了样,闹出一些笑话。   《西游记》――侠与猪   阿瑟・韦理的英译本《猴》,在西方被公认为是水平比较高的。韦理在为此译本所作的序言中说:“……书中主角‘猴’是无可匹敌的,它是荒诞与美的结合,猴所打乱的天宫世界,反映的是人间封建官僚的统治……”   在英译本之前,早在1831年就有《西游记》的日文译本《通俗西游记》,其后英、捷、波、俄、西班牙等国译本相继问世。   翻译家们将书名译得五花八门,除了理查德的《圣僧天国之行》、韦理的《猴》之外,其他译本有《猴王》、《猴子取经记》、《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   《水浒传》――强盗和士兵   《水浒传》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东西方各国,被译成日、英、法、德等12种文字。   有一些译本为了迎合市民的喜好,歪曲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如把林冲和扈三娘写成了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人,矮脚虎王英却成了情场失败者。   西方最早的《水浒传》全书译本是德译本,书名为《强盗和士兵》,译者是爱林斯达。   这位译者并不懂汉语,他仅根据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口述就进行了整理,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错安在武松的身上,武松还会摇头晃脑吟诵白居易的诗等等。   英译本中,译得最好的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译本,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聊斋志异》――老虎做客   清代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有英、法、德、日、匈、波、丹麦等20多种文字译本,其中日文译为《艳情异史》,英文译为《人妖之恋》。更为惊异的是意大利文译本,叫《老虎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