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宗教问题的认识

摘 要:能否正确地认识宗教,正确地处理好宗教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意义重大。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要以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思维,正确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去研究宗教问题,去做宗教工作管理,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宗教;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3-0046-04

宗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正确地认识宗教,正确地处理好宗教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当前的宗教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宗教的长期性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它的存在比民族、阶级、国家久远。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还有着较深的影响。宗教的消亡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到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时候,信教群众主动不去拜佛像的时候才能实现。这一天的到来,将是遥远的。即使发展到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甚至将来进入共产主义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宗教了?现在还不能把话说的那么死,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基本消除,但是,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自然根源、认识根源依然存在,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物质还不够丰富,社会还存在着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教育文化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某些天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还不能在短时期内彻底摆脱,科学地解释自然之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我们要注意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对宗教长期性的认识就是对宗教发展规律的认识,对长期存在的宗教,要做长期工作的打算。

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就可以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那种认为通过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宗教就会很快消失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宗教的存在并不以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变革为转移。如果认为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变革,企图人为地去消灭宗教,这是不现实的,历史的教训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周恩来同志指出,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就认为它不存在,那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宗教会长期存在下去,至于将来的发展如何,要看将来的情况,但是,只要人们还有一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就难免会有宗教信仰现象。认识宗教的长期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宗教问题。对宗教发展的自身规律,我们只能去认识它,并按规律办事,绝不能违背规律、操之过急。

二、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宗教的群众性

宗教信仰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而是涉及成千上万的群众,据《国际传教研究报告》称;自1900年以来的100多年世界上传统的信教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截至1997年全世界人口59亿,其中信教人数47.8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1%。截至2000年世界总人口增长为60.55亿,信教人数为51.37%,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4.8%,比1997年的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1%增加了3.8%,而且绝对数量由1997年47.8亿增加到了51.37亿。在国际大背景下,我国信教人数近年来也在增长,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人口从建国初大约800万,现已发展到2200万,信仰藏传佛教各民族人口从建国初大约443万,现已发展到约768万,汉民族中信仰佛教、道教的人数无确切统计,但善男信女入教的人数在增加,天主教尽管有体制严密的限制,信徒也是稳中有升,建国约270万,现据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教主团统计发展到550万。最为引人注目的基督教,近20年来发展更快,信教群众由建国的70万,现据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统计发展到1600万。信教人数的增加不仅仅是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牧区,边疆偏僻的山区,而且还表现在城市,包括许多大中城市不少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据统计,目前全国有一亿多人信仰各种宗教,一亿多人这在全国从人口不到十分之一,但绝对数字不少,可见,宗教在我国仍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待群众性的宗教信仰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群众的宗教感情,满足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

中共中央1982年1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现阶段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这种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这种差异,甚至把它提到首位地位,歧视和打击信教群众,而忽视和抹杀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忘掉了党的基本任务是团结全体人民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那就只能增加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隔阂,并且刺激和加剧宗教狂热,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政治上对宗教宣战是冒险的,愚蠢的举动,其结果只能迫使那些信教的人们把自己的宗教信仰暂时隐藏起来,按照列宁的说法,这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段。宗教的群众性,往往成为社会各种势力利用和争取的对象,我们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就是争取众多的信教群众,社会主义不需要“利用”宗教,但这不等于因此就可以轻视、忽视甚至歧视宗教,不等于因此就可以把一大批信教群众置之度外。广大信教群众是我们党所依靠的群众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在党的领导下也为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党的各项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这个基础。同志们想一想,新疆的南疆地区90%以上的群众是信教群众,我们不依靠他们,依靠谁?共产党的根基在群众(包括信教群众),所以不能把广大信教群众推向对立面,不能视为异己力量,也不能因为他们信仰宗教就视为落后群众。信教群众是跟着共产党走,拥护社会主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宗教工作是做群众工作的,是做凝聚力量、争取人心工作的。一切不利于争取人民、凝聚人心的工作都是违背群众工作原则的,我们要争取更多群众,不能用因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而在信教群众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为什么共产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从小到大能够打天下,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不要以为现在共产党执政了,就可以不顾群众的尊严,胡作非为,这样很容易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一定要记住,我们做的所有工作不能简单粗暴,绝不能做让敌人高兴、让百姓伤心的事,我们要做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做工作,使信教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绝不能把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

三、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宗教的复杂性

宗教不仅具有长期性、群众性,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宗教自身就是一种结构复杂、多层面的社会实体。它包括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每个宗教又有不同的教派,每个教派的宗教仪式还存在差异。从宗教信仰的内容看,有信仰“安拉”、“耶稣”、“释迦牟尼”、“老子”之分;从信仰宗教的群众来看,既有不同阶级、阶层信仰同一宗教,也有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宗教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较深的影响,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密切相连。近些年来,一些迷信活动及邪教组织又打着合法宗教的旗号扰乱社会,还有一些人在外国极端势力的支持下,针对中国多数人不信仰宗教的状况,把中国称作被开垦的处女地,鼓吹要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开荒”——布道。宗教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交错,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宗教在当代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一些地区的战争与冲突直接因宗教而引发,甚至因宗教因素而扩大和加剧。无论是霸权主义,还是恐怖主义,都在把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以宗教的名义来推行自己的政治意图,实施自己的政治目的和战略。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发展状况看,西方国家及境外敌对势力过去对中国采取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已经不灵了,于是变换手法,利用宗教问题向我发难。近年来,我国宗教受境外宗教的影响日益明显,一些突出的不稳定因素大都与国外势力的渗透和插手有关。我们要善于把握宗教的特殊复杂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宗教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认清宗教与世界政治形势的关系,认清宗教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认清哪些是宗教方面的正常活动和友好往来,哪些是打着宗教的旗号的渗透活动。宗教的复杂性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提醒我们必须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养成辨证思维的习惯,提醒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宗教政策,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严格依法办事,提醒我们既要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交往,又要坚决抵御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提醒我们宗教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不能就宗教论宗教,也不能用简单办法处理复杂宗教问题,必须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由表及里地认识和把握宗教的特殊复杂性。

四、要以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思维,正确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

在当今世界存在的主要宗教,佛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基督教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以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思维看宗教,可以肯定,宗教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从总体上看宗教的社会作用,应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又要看到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从世界历史看,在私有制社会里,宗教充当了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的精神棍棒,充当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和为垂死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的工具。但同时宗教也对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披上外衣,号召人民群众掀起革命风暴,进行反抗斗争,如我国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宋代的方腊起义,以及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借以宗教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宗教确实起了纽带作用,这个事实不可否认。所以说,在私有制社会中,统治阶级力图借助宗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而被压迫群众为摆脱苦难也往往以宗教作为号召或掩护来掀起革命风暴。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宗教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赵朴初先生曾经讲过,宗教除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民族性、国际性以外,还有文化性。以神话、传说、诗歌、历史等内容汇集的基督教圣经对欧洲文化有很大影响,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取材于圣经故事而创作的但丁《神曲》,拉斐尔的画像,米开朗的《大卫巨人雕像》,弥尔顿的《诗歌》,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被称为划时代的作品。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对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影响很大,在文学方面,如诗歌、散文、小说,至今在全世界也是有名的。佛教对我国的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如此,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柏孜克里克孜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这一座座石窟里的壁画,可以说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西游记》取材于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使小说充满了极大的想象力。在我们生活中日常用的词汇,如智慧、睡眠、意识、觉悟、心理、烦恼、规律、大千世界、福音、诗篇、积极、宇宙、使者、施舍、信仰、独一、顺从、火候等都来自各宗教经典之中。《辞源》、《辞海》中记录了大量的宗教词汇,说明宗教文化已被融合于民族文化之中。佛教的《大藏经》近万卷,道教的《道藏》7800余卷,伊斯兰教的《古兰经》30卷,这些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有天文、历算、地理、医学、药学、生物、养生、保健、伦理道德等内容,这些典籍已成为研究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宝库,宗教文化对发展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我们要认真总结积极挖掘和整理宗教文化遗产,开展对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吸收其中有价值的精华,对持久的带动广大群众(包括广大信教与不信教在内)追求良好的道德标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胡锦涛同志讲:要引导宗教界挖掘和弘扬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内容……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同志讲:宗教在教义上有某些积极作用,对调整民族关系也可以起推动作用。对宗教的社会作用,要以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思维去看待,要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不能过分夸大,也不是主张“宗教万岁”任凭宗教自流发展,更不是人为地去扩大宗教的阵地。强调宗教的消极作用,也不能过于放大,用强制手段去消灭宗教,宗教具有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所以宗教往往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处理得好,可以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作用,宗教的积极因素就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处理的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产生破坏作用,宗教的消极因素就会凸显出来。我们要进一步全面认识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因势利导,做好宗教工作。

五、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作用。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既不是工具,也不是外衣,而是信教群众在思想上的一种信仰。广大信教群众既是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看待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要以全局战略的高度出发,要纠正我们的干部在宗教问题上的一些认识误区,要真正树立眼中有“人”。

由过去看宗教往往只看“教”,看“唯心主义”,看“有神论”和强调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论”,转变到先看“人”,看所有宗教背后的“人”——广大信教群众既是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在宗教工作中贯彻执行“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相互尊重论,以利于调动广大信教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对信教群众的认识由过去总是看作“落后群众”,转变到要看到信教群众以及宗教教职人员在宣传政策、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宗教由过去在同和异权衡利弊中,总是有意无意把“异”扩大到政治领域,从而对信教群众失去信任感,变成把“同”即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摆在首位,而理直气壮地敢于坚持“求同存异”,做到在政治上不歧视他们,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在思想上信任他们,在行动上团结他们,在措施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要把宗教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由过去对宗教企图人为地削弱,甚至动用行政手段促其灭亡转变到真正尊重其客观发展规律,使全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使之成为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去研究宗教问题,去做宗教工作管理,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体现出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了实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忠福.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到宗教工作之中[N].新疆日报,20120412.

[2] 田忠福.以先进文化为引领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J].新疆社科论坛,2012(3).

[3] 吴桂韩.宗教与社会和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